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94)
2023(4868)
2022(4370)
2021(4116)
2020(3502)
2019(8344)
2018(8129)
2017(16065)
2016(8994)
2015(9675)
2014(9743)
2013(9639)
2012(9346)
2011(8579)
2010(8795)
2009(8277)
2008(8338)
2007(7362)
2006(6801)
2005(5976)
作者
(27829)
(23573)
(23369)
(22023)
(15122)
(11503)
(10499)
(9101)
(8988)
(8793)
(8457)
(8117)
(7993)
(7667)
(7440)
(7198)
(7162)
(7081)
(6975)
(6884)
(6139)
(5939)
(5787)
(5628)
(5399)
(5309)
(5304)
(5047)
(4803)
(4744)
学科
(41253)
经济(41222)
管理(25257)
(22426)
方法(18871)
(18567)
企业(18567)
数学(15327)
数学方法(15158)
地方(11602)
(11505)
环境(11327)
(10308)
(9083)
中国(8636)
业经(8173)
(7583)
农业(7151)
理论(6683)
(6619)
(6429)
地方经济(6053)
(5971)
贸易(5969)
(5670)
(5648)
财务(5646)
财务管理(5635)
产业(5568)
结构(5453)
机构
学院(135915)
大学(135828)
(50937)
经济(49925)
管理(49723)
研究(49295)
理学(43385)
理学院(42729)
管理学(41729)
管理学院(41508)
中国(34781)
科学(34125)
(29898)
(27133)
(26261)
(25338)
研究所(24524)
(23319)
业大(21602)
(21587)
师范(21322)
中心(21070)
农业(19812)
财经(19123)
(18013)
北京(17633)
师范大学(17458)
(17239)
(17123)
(16063)
基金
项目(93762)
科学(74377)
基金(69223)
研究(63777)
(62018)
国家(61532)
科学基金(52188)
社会(41512)
社会科(39357)
社会科学(39341)
(38270)
基金项目(37872)
自然(35718)
自然科(34741)
自然科学(34726)
自然科学基金(34142)
(31492)
资助(29020)
教育(28786)
编号(23537)
重点(21898)
(21174)
(20426)
成果(18727)
(18592)
科研(18407)
计划(18080)
创新(17486)
课题(17399)
(17260)
期刊
(58824)
经济(58824)
研究(34980)
学报(25627)
科学(24740)
中国(23165)
(21921)
大学(18325)
学学(17459)
管理(16785)
(16584)
农业(15043)
教育(10460)
业经(10140)
资源(9625)
(9353)
金融(9353)
财经(9206)
技术(8983)
经济研究(8531)
问题(8021)
(7962)
(7889)
(7878)
(7423)
商业(6559)
(6385)
旅游(6385)
(6385)
业大(6373)
共检索到1953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杜红春  朱挺兵  龚进玲  胡飞飞  陈康  杨德国  
为了解澜沧江西藏段浮游动物的现状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7-2020年对澜沧江西藏段流域的浮游动物和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共鉴定出浮游动物29种,其中原生动物11种,轮虫10种,枝角类5种、桡足类3种。重要种有2种,分别为钟虫(Vorticella sp.)和美丽猛水蚤(Nitocra sp.)。浮游动物密度均值为(5.95±2.20) ind./L;生物量均值为(0.004 2±0.002 0) mg/L。浮游动物种类、密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基本上均为春季高于秋季,干流高于支流。澜沧江西藏段浮游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均值分别为(0.065±0.031)、(0.066±0.031)和(0.093±0.042),多样性指数显示澜沧江西藏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简单。聚类分析显示,澜沧江西藏段浮游动物可分为3个类群。冗余分析结果显示,悬浮物固体、水温和浮游植物密度是影响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王涛  彭梦  李罗新  何秋杰  吴泽成  习佑军  谭凤霞  高雷  柴毅  
为探明澜沧江小湾库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环境因子时空变化,于2017-2019年夏季对其干流和支流黑惠江16个样点进行采样调查。结果显示:澜沧江小湾库区夏季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门54种,包括轮虫30种、原生动物10种、枝角类9种和桡足类5种,其干流丰度与生物量均低于支流,轮虫为主要优势种群,其中无节幼体(Nauplius)、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ii)、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长刺异尾轮虫(Trichocerca longiseta)、裂足臂尾轮虫(Brachionus diversicornis)是三年共有优势种。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指数来看,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分别为0.063~0.247、0.049~0.282和0.075~0.270;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分别为1.603~2.646、1.022~4.340和0.596~2.680;Pielou均匀度指数(J)变化分别为0.036~0.107、0.013~0.081和0.022~0.079。综合营养指数(TLI)呈逐年上升趋势,部分采样点达到富营养化程度。综合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和H、D、J及TLI等多种评价方法分析表明,澜沧江小湾库区整体处于中度富营养化-富营养化状态,其中干流澜沧江富营养化程度较支流黑惠江低。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朱挺兵  胡飞飞  龚进玲  王旭歌  陈康  杜红春  杨德国  吴兴兵  
为了解澜沧江西藏段鱼类群落现状,于2017—2019年对澜沧江西藏段干流及主要支流的鱼类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分析和评价了鱼类群落的结构特征及多样性。结果显示,澜沧江西藏段现有鱼类2目5科(亚科) 13种,其中土著鱼类9种,外来鱼类4种;摄食生态类型包括杂食性(占比92.3%)和肉食性(占比7.7%)2种;栖息类型包括3种,其中底栖缓流性鱼类物种数比例最高,占61.5%;群落优势种为光唇裂腹鱼(Schizothorax lissolabiatus)、澜沧裂腹鱼(Schizothorax lantsangensis)、裸腹叶须鱼(Ptychobarbus kaznakovi)和前腹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anteroventris);鱼类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570~1.249、0.585~0.901和0.504~1.423。总体而言,澜沧江西藏段鱼类群落结构较为简单,但处于稳定状态,所有有历史记录的土著鱼类均采集到样本,所有外来鱼类均是首次记录。为保护澜沧江西藏段土著鱼类资源,建议加强土著鱼类栖息地保护和人工驯养繁育,并重视对外来鱼类的防控。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王宇  房恩军  郭彪  高燕  侯纯强  
根据2012年5月在渤海湾天津海域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物种组成与分布、鱼产力、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关系。鉴定出浮游动物28种,其中腔肠动物6种,桡足类9种,毛颚动物1种,糠虾类2种,浮游幼虫6种,其它动物4种。其中桡足类种数最多,其次为腔肠动物的水母类。调查区的浮游动物群落可分为近岸低盐类群、外海高温高盐类群、广盐类群等3个生态类群,且以后两者的种类占绝大多数。主要种类包括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短尾类幼体(Brachyura Larva)、夜光虫(Noctiluca ...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王川  李斌  谢嗣光  金丽  张耀光  
2009年4月-2011年8月,对澜沧江流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现存量和分布格局进行了4次调查,涉及澜沧江云南段和西藏段的34个采样点。结果显示,大型底栖动物共119种(属),隶属于4门7纲66科,平均密度为243.2 ind./m2,平均生物量为13 016.8 mg/m2,水生昆虫为该流域优势类群。澜沧江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生物量纵向分布呈现高-低-高的分布规律,下游的多样性高于中、上游,科级聚类显示生境相似样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类似。与地理环境类似的怒江相比,澜沧江的大型底栖动物密度、生物量组成差异不大,但种类数显著高于怒江。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杨杰青  欧阳珑玲  唐峰华  史赟荣  晁敏  王云龙  
根据2016年11月至2017年8月4个季度的调查资料,采用冗余分析模型,分析报道了海南西北部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和生物量、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4个季度共鉴定浮游动物7门113属215种,种类数秋季最多(134种),丰度均值冬季最高(152.43 ind/m~3),生物量均值冬季最高(263.68 mg/m~3);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丰度和生物量与水深、浮游植物丰度、透明度、表层水温、表层溶解氧和表层总氮显著相关(P<0.05),其中水深是关键环境因子,其影响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生态类群具有一定的生态分化现象,春季、夏季热带暖水种占优,秋季、冬季近岸暖水种占优,各季节生态类群受控的环境因子各异。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杨丽丽  何光喜  胡忠军  史文  刘其根  陈来生  王金鹏  杨卫明  
为了解以鲢鳙占优势的千岛湖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以及与水温、溶解氧等环境因子的关系,采用方差分析、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对千岛湖河流区、过渡区、湖泊区3个地区的浮游动物种类、数量以及环境因子的月变化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2007—2008年,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15种,其中原生动物16种、轮虫51种、枝角类23种、桡足类25种。浮游动物密度在春季(2007年:840.9/L,2008年:850.5/L)形成高峰;生物量在春季(2007年:1.89mg/L,2008年:0.837 mg/L)和秋季(2007年:1.63 mg/L,2008年:0.802 mg/L)形成双高峰;现存量从河流区至湖泊...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丹  沈建忠  胡少迪  龚成  周斌  李霄  王海生  孙广文  
于2011年4月~2012年1月按季度对长江天鹅洲故道浮游动物进行了采样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87种,其中原生动物22属38种,占总种类数的43.7%;轮虫25属36种,占总种类数的41.4%;枝角类8属9种,占总种类数的10.3%;桡足类4种,占总种类数的4.6%。浮游动物的年平均密度为25 711.9ind./L,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主,分别占总密度的93.7%和5.6%;年平均生物量为3.6mg/L,以原生动物和枝角类为主,分别占总生物量的31.9%和28.1%。15种优势种中9种为富营养水体指示种。绿急游虫、双叉尾毛虫、长圆膜袋虫和小链巨头轮虫全年形成优势,而针簇多肢轮虫、缘板龟甲轮虫、角...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吴湘香  王银平  张燕  吴凡  魏念  杨海乐  沈丽  朱挺兵  茹辉军  刘凯  段辛斌  倪朝辉  李云峰  
浮游动物是河流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截至目前,尚缺乏对长江干流宏观尺度浮游动物的全面调查。本研究于2018—2019年,在长江干流约5 000 km江段设置51个调查站位,并于每年鱼类繁殖期(3—6月)、育肥期(8—10月)和越冬期(11—1月)各开展1次调查,系统调查分析了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时空分布格局。结果显示,(1)种类:长江干流浮游动物共187种,其中原生动物56种、轮虫59种、枝角类34种、桡足类38种;三峡库区是浮游动物种类数最丰富的水域(87种),其余分别为金沙江(59种)、长江上游(68种)、长江中游(54种)、长江下游(56种)。鱼类繁殖期是浮游动物种类最丰富的季节,分别为金沙江(45种)、长江上游(56种)、三峡库区(47种)、长江中游(41种)、长江下游(32种)。(2)密度:长江干流浮游动物密度范围为1.12~644.40个/L,中游、下游密度显著高于上游;密度高值一般出现在繁殖期,低值一般出现在鱼类育肥期。(3)生物量: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生物量范围为231.78×10~(-5)~45 638.57×10~(-5) mg/L,中游、下游和金沙江明显高于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4)优势种:主要包括原生动物恩茨筒壳虫、淡水麻铃虫、普通表壳虫,轮虫类萼花臂尾轮虫、针簇多肢轮虫,桡足类广布中剑水蚤、特异荡镖水蚤,无节幼体等。研究表明,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时空分布呈现典型河流特征,种类和数量较贫乏,群落以轮虫和原生动物等小型个体为主,河流中、下游丰度高于上游,呈现明显的季节动态规律。研究成果可为长江水生态管理提供重要基础数据。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龚玉艳  肖雅元  徐姗楠  刘永  杨玉滔  李纯厚  
为了探明陵水湾浮游动物饵料情况,本研究依据2014年11月(秋季)、2015年5月(春季)、8月(夏季)和2016年1月(冬季)陵水湾4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湾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和生物量、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共发现浮游动物94种和浮游幼虫21类,其中桡足类(Copepoda)最多,有38种,其次是水螅水母类(Hydromedusae)11种,毛颚类(Chaetognatha)8种,其余类群种类数在1~6种之间。浮游动物群落主要由广温广盐类群、暖水沿岸类群和暖水外海类群组成,优势种主要分布在前两个类群,无全年优势种;浮游幼虫是陵水湾的重要类群,丰度呈现为冬季(低温)高于春季(高温)。与亚热带海域不同,低温已不再是制约陵水湾海洋生物生长的主要因子。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均呈现为秋季最高,春季最低,冬季高于夏季。浮游动物群落物种Shannon-Wiener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的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春夏季高,秋冬季低,湾外高,湾内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陵水湾浮游动物可分为湾内和湾外两个群落,主要受地形阻隔所致。盐度与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是浮游动物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之一。根据陵水湾浮游动物年均生物量估算出浮游动物提供的渔产潜力为2.24×10~4 kg。陵水湾浮游动物丰度呈现剧烈的季节变化,有必要对其进行长期的跟踪监测。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念  谢从新  赵峰  吕元蛟  李瑞娇  
报道了主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池塘浮游动物的种群结构及浮游动物与池塘环境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在主养草鱼池塘中共检测出浮游动物47属81种,其中原生动物20属27种,轮虫23属48种,枝角类2属4种,桡足类2属2种。浮游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19~4.25)×104ind/L和2.64~7.06 mg/L。浮游动物的密度在7月份达到最大,生物量在6月份达到最大。浮游动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介于2.03~3.33之间。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原生动物丰度与总氮和COD显著相关(P<0.05);轮虫丰度与总氮和氨氮显著相关(P<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朱挺兵  杜红春  胡晓娜  胡飞飞  龚进玲  李学梅  杨德国  
为了解澜沧江西藏段的水质现状及影响因素,于2017-2019年对澜沧江西藏段4个干流站位(曲孜卡、如美、卡若、扎曲)和4个一级支流站位(麦曲、金河、昂曲、热曲)进行了水质监测。监测水质参数包括水温(WT)、溶解氧(DO)、p H、电导率(EC)、透明度(SD)、总悬浮物(TSS)、总磷(TP)、总氮(TN)、氨氮(NH_4~+-N)、硝酸盐(NO_3~--N)、亚硝酸盐(NO_2~--N)、磷酸盐(PO_4~(3-))和CODcr。采用水质综合标识指数(WQI)对澜沧江西藏段水质现状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澜沧江西藏段的水质参数存在明显的时空波动,主要污染物包括TP、TN和CODcr。(2)澜沧江西藏段WQI均值范围72~80,水质总体良好;春季水质优于秋季,支流站位的WQI均值略高于干流站位的WQI均值,2017-2019年水质呈逐年向好趋势。(3)影响澜沧江西藏段WQI值的水质参数有WT、TP、NH_4~+-N、CODcr和DO。为更好地保护澜沧江西藏段的水环境,建议完善水质监测网络体系、管控污染型企业进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水土流失治理。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彭秋志  廖剑宇  伍凯  刘全儒  周云龙  江源  龚玲  
于2010年7月对东江流域主要支流进行调查,共布设79个有效样点,定量鉴定出原生动物和轮虫共计36属,据此研究小型浮游动物群落种类组成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探讨运用小型浮游动物辅助评估河流水环境状况可能性。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多数样点内小型浮游动物群落呈现种类少、密度小的特征,在样点内相对密度占绝对优势的种类多,但在样点内相对密度和区域频度均占优势的种类少;②顺流而下,小型浮游动物的种类数、密度、多样性均趋向增大,第一优势种类相对密度趋向降低,优势种类频繁变化,种类组成结构不稳定;③小型浮游动物密度与环境因子关系较为密切,具备成为评估河流水环境状况辅助或备选指标的可能性。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苏家齐  朱长波  李俊伟  李婷  陈素文  颉晓勇  张博  
为了解流沙湾养殖活动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于2015—2016年对流沙湾海区进行了夏(8月)、秋(11月)、冬(2月)、春(5月) 4个季度的浮游动物调查,分析了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共记录浮游动物18大类119种、浮游幼体17种。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以桡足类(45种)和端足类(20种)为主,其次为毛颚类(15种)、水螅水母类(12种)、等足类(6种)等。十足目幼体(Decapod larvae)为春、夏两季的主要优势类群,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微驼隆哲水蚤(Acrocalanus gracilis)为秋季主要优势种,夜光虫(Noctiluca scintillans)为冬季主要优势种。年均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51. 53个·m~(-3)和73. 48 mg·m~(-3)。多维尺度分析(n MDS)结果表明,除春季外,流沙湾内湾浮游动物群落组成与外湾差异明显。典范对应分析(CCA)显示,溶解氧、磷酸盐、透明度、温度和硝酸盐等环境因子是影响浮游动物优势种分布的主要因素。在流沙湾海区,鱼类小网箱的养殖活动在夏秋两季对浮游动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影响较大;贝类养殖区的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明显降低,但浮游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与其它采样点差异不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许洛维  黄国佳  王晓清  徐大建  曾聪  彭娜  李潇  
2016年4、6、8、10、12月和2017年3月,对湖南省浏阳市株树桥水库进行6次浮游动物和水质理化指标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水库中有浮游动物102种,其中原生动物31种、轮虫21种、枝角类23种、桡足类27种,在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采样调查中鉴定出的种类依次减少,原生动物、轮虫类、枝角类的种类数均在春季达最高值,桡足类的则在夏季达最高值,主要优势种为简弧象鼻溞(Bosmina coregoni)、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裸腹溞属(Moina sp.)、发头裸腹溞(Moinairrasa)、中华似玲壳虫(Tintinnopsis sinensis)、哲水蚤属(Calanus sp.)等10种;浮游动物的平均密度为52.27 ind./L,变化范围为6.9~304.5 ind./L,枝角类、桡足类、原生动物和轮虫的密度占浮游动物总密度的比例依次降低,秋季、夏季、冬季、春季的平均生物密度依次降低;浮游动物的年平均总生物量为2.13mg/L,枝角类、桡足类、轮虫、原生动物的平均生物量依次降低;浮游动物的种群类别可分为2大类群,细分为3小类群,高锰酸钾指数、溶氧和可溶性正磷3种水质指标对各采样点浮游动物种群类别的影响相关性最高;香农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年均值分别为1.27、0.56和1.53;株树桥水库年均水温为21.23℃,年均透明度为2.09 m,年均pH值为7.45,水体总体呈弱碱性,年均叶绿素含量为18.67μg/L,高锰酸钾指数和溶氧、总磷、总氮、可溶性正磷、铵态氮含量年均值分别为2.11、7.32、0.03、1.75、0.02、0.11mg/L,综合各水质理化因子和修正营养状态指数显示,水体处于中度污染和中–富营养水平,作为饮用水水源地,其水质需进一步加强管理与调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