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18)
- 2023(7208)
- 2022(6344)
- 2021(5777)
- 2020(5250)
- 2019(12083)
- 2018(11857)
- 2017(23333)
- 2016(13047)
- 2015(14687)
- 2014(15064)
- 2013(15074)
- 2012(14390)
- 2011(13147)
- 2010(13086)
- 2009(12167)
- 2008(12413)
- 2007(11481)
- 2006(9529)
- 2005(8716)
- 学科
- 济(53638)
- 经济(53585)
- 业(34579)
- 管理(33716)
- 方法(28480)
- 企(27189)
- 企业(27189)
- 数学(25517)
- 数学方法(25241)
- 农(14802)
- 财(14582)
- 学(13793)
- 中国(13085)
- 贸(10352)
- 贸易(10352)
- 制(10236)
- 易(10063)
- 地方(9797)
- 业经(9713)
- 农业(9611)
- 务(9333)
- 财务(9315)
- 财务管理(9288)
- 银(8895)
- 银行(8859)
- 企业财务(8832)
- 融(8549)
- 金融(8546)
- 行(8392)
- 和(8097)
- 机构
- 大学(195087)
- 学院(193511)
- 济(77167)
- 经济(75429)
- 管理(70072)
- 研究(68995)
- 理学(60650)
- 理学院(59886)
- 管理学(58571)
- 管理学院(58215)
- 中国(50940)
- 科学(46268)
- 农(43231)
- 京(41438)
- 所(37840)
- 财(35853)
- 业大(34879)
- 研究所(34770)
- 农业(34721)
- 中心(31602)
- 江(29446)
- 财经(28698)
- 经(26040)
- 北京(25958)
- 范(24727)
- 师范(24405)
- 经济学(24270)
- 院(24179)
- 州(23323)
- 农业大学(22534)
- 基金
- 项目(130798)
- 科学(100454)
- 基金(94177)
- 研究(88926)
- 家(85134)
- 国家(84490)
- 科学基金(69633)
- 社会(54643)
- 社会科(51763)
- 社会科学(51743)
- 省(51577)
- 基金项目(49975)
- 自然(47252)
- 自然科(46159)
- 自然科学(46137)
- 自然科学基金(45337)
- 划(44207)
- 教育(41376)
- 资助(39784)
- 编号(35064)
- 重点(30369)
- 部(29103)
- 成果(28935)
- 发(27895)
- 创(26627)
- 计划(26603)
- 科研(26218)
- 创新(25047)
- 课题(24669)
- 性(24046)
共检索到2790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中青 李齐霞 宋殿珍 孙万荣 霍成斌
根据2002-2003年山西省春播玉米中晚熟组(二)区域试验汇总资料,采用主效应值、变异系数、标准差比数、回归系数及高稳系数等多种方法对潞玉13号玉米杂交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品种是一个产量潜力大、丰产性好、稳定性强、适应性广,适合在山西春播玉米中晚熟区以及国内相应生态区域大面积生产应用的优良玉米杂交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石敬之 李士贞
对4种类型12个玉米杂交种的丰产性和适应区域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杂交种产量和适应区域不同;同一类型杂交种的产量和适应区域也有差异.改良单交种豫玉5号和豫玉3号,比原单交种显著增产,且适应性较广;三交、双交种的产量不及单交种,但郑三3号、郑双3号的产量则等于或高于优良单交种丹玉13号.竖叶型单交种比平叶型单交种极显著增产.
关键词:
玉米 改良单交种 丰产性 适应区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凤云 李伯群 余国东 马强 高志宏 杨明
渝麦13号是2010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小麦新品种。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小麦新品种渝麦13号的生产特性,以2007、2008两年重庆市小麦区域试验的结果资料,采用区域试验与对照相比较的方法,对渝麦13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渝麦13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好,综合性状优良,是适合重庆地区大面积生产的小麦新品种,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小麦 渝麦13 丰产性 稳产性 适应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蒋开锋 曾德初 郑家奎 况浩池 曾宪平 龙太康 邵启明 吴凡
用四川省水稻育种攻关组“八五”后期育成的一批不育系和恢复系(同时加对照珍汕97A和明恢63)按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20个组合,于1996年分别在成都、绵阳、重庆和泸洲进行试验,运用AMMI模型对参试组合的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9个组合的平均产量超过对照汕优63,增产幅度为0.03%~4.06%,占参试组合的42.11%;组合稳定性评价很重要,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达极显著水平,互作效应为基因型效应的二倍;AMMI模型的前两个主成分解释了83.35%的交互作用信息;珍汕97A/734、K42A/734和辐76A明恢/63表现丰产而稳产,辐76A/734和辐76A/生5丰产而不稳产,辐76A/成恢...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琨 杨和仙 李绍祥 田玉仙 杨木军 顾坚
利用2002年至2004年云南省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新组合区域试验资料,对云杂5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杂5号产量的变异系数和回归系数均小于对照品种,因此具有较好的稳产性;各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有效穗(c.v.%=9.77)>穗粒数(c.v.%=9.06)>千粒重(c.v.%=2.99);与产量相关程度为:千粒重(r3y=0.9323)>有效穗(r1y=0.8821)>穗粒数(r2y=0.7616);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为:千粒重(P3y=0.4895)>有效穗(P1y=0.4715)>穗粒数(P2y=0.1350)。因此云杂5号的优化高产栽培措施应以调...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黄连富 董朋飞 李鸿萍 李潮海
【目的】为了加快高产稳产广适性玉米杂交种的筛选鉴定。【方法】在河南郑州-海南三亚设置6种鉴定试验环境,于2011—2012年对11个玉米新品种(组合)进行3个生产周期的试验研究,通过与2011年河南9个试验点鉴定试验结果的对比,研究了两地生态环境条件的差异以及两地三季玉米主要性状的生态稳定性和相关性。【结果】河南-海南两地生态环境条件差异较大,与河南相比,玉米生长期间海南一期和海南二期光照时数较河南分别增加2.69%和11.17%,平均温度分别增加-0.39%和11.02%,降雨量分别减少15.49%和8.15%。两地的能量来源河南以短波辐射为主,海南一期、海南二期以长波辐射为主。11个品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宋慧 刘金荣 王素英 闫宏山 王涛 邢晓宁 邢璐 付楠
为更准确评价谷子品种的丰产稳产和适应性,提高育种效率,采用GGE-biplot双标图软件,对2010—2011年国家谷子区域试验华北夏谷区组中‘豫谷18’等25个参试品种进行丰产稳产和适应性评价。结果表明:1)‘豫谷18’在AEA轴上的垂足最接近正方,丰产性优良;在AEC轴投影距离最短,稳产性突出。2)‘豫谷18’距离理想品种最近,高产稳产性综合表现优于对照品种‘冀谷19’及其他参试品种。3)‘豫谷18’是适应性最广品种,适宜种植区域涵盖华北夏谷区组绝大部分区域。4)与‘冀谷19’比较,‘豫谷18’在华北夏谷大部分区域种植优势明显。综上所述,在华北夏谷区组参试品种中,‘豫谷18’是兼有丰产、稳产和广适应性的理想谷子品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胡德分 胡晓莉 杨绍林 李阳 吴彬 赵自仙 杨久
【目的】通过对云南84个玉米杂交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为云南玉米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提高育种效率。【方法】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和UPMGA方法对试验材料进行分析。【结果】筛选出均匀分布在玉米10条染色体上的61对SSR标记引物对供试材料进行SSR标记,共检测到622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222个等位变异位点,平均为10.23个;每对引物的多态信息量(PIC)在0.3240.920,平均为0.779,相似系数在0.6620.918;以0.745为界,将84份供试杂交种划分为5大类群,以0.753为界,将
关键词:
云南 玉米杂交种 SSR 遗传多样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远春 康继伟 石永刚 黄宜祥
成单16系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育成,是近五年来同组区试中最高产的新审定品种。从四川玉米多生态产区的实际出发,亟需丰产性、适应性兼备的优良杂交种。本文以两年四川省区试资料用Eberhart法和Tai法对成单16进行稳定性分析,两种分析方法结果趋于一致,稳定性参数均接近于稳产品种的理论值,G×E互作效应主要表现为线性关系,具有较好的平均稳定性。稳定性分析与区试、生产示范的实际情况吻合,充分表明成单16产量高,稳定性好,尤以耐旱性状突出,符合主推种性状要求。
关键词:
玉米,杂交种,区域试验,稳定性分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成和 刘爱国 罗畔池 张晓青
1986~1991年在保定、承德、唐山三个不同生态区设统一病圃,对1342份玉米材料进行了5886份次的玉米大、小斑病、丝黑穗病、青枯病、矮花叶病的人工接种鉴定和玉米粗缩病的病区自然发病鉴定.鉴定出抗5~6种玉米病害的自交系82份,占鉴定自交系的8.4%,杂交种102份,占鉴定杂交种的27.8%.玉米自交系53,冀35,承191,2094,5003等,杂交种烟单14,丹玉13,冀承单5号、掖单2号等既抗玉米大、小斑病,又抗3种以上其它玉米病害.通过对杂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的多抗性鉴定看出,只有从多抗玉米自交系中才能选育出多抗玉米杂交种.
关键词:
玉米 自交系 杂交种 抗病性鉴定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爱国 张成和 石洁
1997~ 1999年对 2 0 4份参加河北省和国家黄淮海区域试验的玉米杂交种 ,进行了 14 2 8份次玉米大、小斑病、矮花叶病、茎腐病、黑粉病、眼斑病人工接种鉴定和玉米粗缩病的病区自然发病鉴定。鉴定出能兼抗 4种以上玉米病害的杂交种有户单 961、承玉 5号、郑 94 - 2、邯 95- 4、衡单 10号、遵单 1号、遵单 3号、中原单 32、邢抗 2号、冀玉 8号、石 97- 1等 11份 ,占所鉴定材料的 5 4 %。
关键词:
玉米杂交种 玉米病害 多抗性鉴定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余贵海 起雪宏 王正启 赵自仙 杨久
本研究以20%的聚乙二醇溶液(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条件,对14个玉米品种进行了萌发期抗旱性评价。结果表明,在PEG干旱胁迫条件下,玉米的发芽率降低,胚根、胚芽的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活力指数降低。鉴定玉米萌芽期抗旱性以萌发抗旱指数为主,结合其他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以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相对活力指数、相对胚根长、相对胚芽长、萌发抗旱指数和胁迫指数为依据,通过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14个玉米杂交种抗旱性顺序依次是家佳荣2号>12正组48×1>云瑞88>12正组47×1>路单8号>北玉16>会单4号>海禾2号>迪卡2号>12正组535×534>12正组536×534>珍禾2号>12正组...
关键词:
玉米 PEG胁迫 抗旱性 种子 活力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欧阳西荣 涂先德 吴玉林 屠乃美
根据多点试验资料,通过高稳系数、丰产性参数、稳定性参数及抗旱系数的计算,对参试玉米品种高产稳产及抗旱生态适应性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品种间、试验地点间的玉米产量有极显著差异,参试品种对不同试验地点的适应性有显著差异;灌溉增加了所有参试玉米品种的产量.洛玉1号和俞单3号高产稳产性最好.丰产性参数很好地反映了品种间的丰产性差异,高稳系数则较全面地反映了玉米品种的高产稳产综合性能.方差和变异度与玉米品种的稳产性关系不密切.参试品种间的抗旱系数没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
玉米 高产稳产性 高稳系数 抗旱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懿波 王振华 王永普 张新 陆利行
郑单 14号 (豫玉 18号 )在河南省和国家区试中比对照增产 17 6 %和 12 4 % ,均居首位 ,在其他省区试中及试验示范中表现突出 ,比当地对照增产 9 1%~ 53 3% ,多居一、二位。该品种已通过 4个省和国家审定 ,成为河南第一大、全国六大玉米主栽品种 ,已累计种植 333 33多万hm2 。该品种中上部叶片夹角小、叶向值大 ,群体叶面积变化为前快中稳后慢的理想曲线 ,干物质积累快 ,总量大 ,分配合理。叶片光合色素、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高 ,过氧化物酶 (POD)活性高 ,丙二醛 (MDA)积累少 ,功能强 ,衰老慢。高抗多种病害 ,抗倒、抗旱 ,竖叶大穗 ,综合性状优...
关键词:
玉米 郑单14号 选育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欧阳西荣 涂先德 吴玉林 刘山
应用高稳系数法分析玉米穗部性状的效应和稳定性,研究玉米品种穗部性状变异与高产稳产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玉米品种之间的每穗粒数、千粒重、每穗粒重、每穗行数及每行粒数差异显著或极显著.玉米品种产量与每穗粒数、千粒重和每穗粒重相关极显著.玉米品种产量高稳系数与千粒重高稳系数的相关显著,与每穗粒重的相关不显著,玉米品种产量的稳定性主要与千粒重的稳定性相关.每穗粒重的高稳系数与每穗粒数高稳系数相关显著,而与千粒重的高稳系数相关不显著.
关键词:
玉米 高产稳产 穗部性状 高稳系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