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56)
2023(12025)
2022(10328)
2021(9626)
2020(8146)
2019(18780)
2018(18162)
2017(36338)
2016(19234)
2015(21649)
2014(21251)
2013(20911)
2012(19286)
2011(17210)
2010(16999)
2009(15439)
2008(14895)
2007(12728)
2006(10880)
2005(9415)
作者
(50992)
(42855)
(42555)
(40636)
(27679)
(20415)
(19476)
(16545)
(16367)
(15278)
(14524)
(14321)
(13456)
(13408)
(13338)
(13240)
(12731)
(12445)
(12436)
(12284)
(10524)
(10313)
(10116)
(9847)
(9782)
(9569)
(9265)
(9000)
(8462)
(8323)
学科
(84247)
经济(84166)
管理(57343)
(56017)
(45643)
企业(45643)
方法(45136)
数学(41483)
数学方法(41015)
(24348)
(22035)
贸易(22030)
(21648)
(21510)
中国(19948)
业经(16208)
地方(14790)
(14440)
财务(14399)
财务管理(14366)
农业(14113)
(14097)
企业财务(13664)
(13619)
(12572)
金融(12571)
(12303)
技术(12246)
(12228)
银行(12218)
机构
大学(269002)
学院(268458)
(122620)
经济(120604)
管理(111268)
理学(97319)
理学院(96462)
管理学(95048)
管理学院(94552)
研究(83679)
中国(65189)
(57237)
(52906)
财经(46280)
科学(45739)
(42413)
中心(40507)
经济学(39692)
(38941)
(38150)
(36758)
经济学院(36334)
业大(35702)
研究所(35155)
财经大学(34861)
北京(32409)
(31993)
师范(31693)
(30711)
商学(30628)
基金
项目(185484)
科学(149667)
基金(139857)
研究(137236)
(119743)
国家(118840)
科学基金(104915)
社会(91205)
社会科(86998)
社会科学(86979)
基金项目(73035)
(69874)
自然(66972)
自然科(65547)
自然科学(65536)
自然科学基金(64393)
教育(64260)
(59045)
资助(58855)
编号(53952)
(43648)
成果(42627)
重点(40950)
(39191)
国家社会(38975)
(38959)
教育部(38780)
人文(37748)
创新(36446)
课题(36336)
期刊
(120181)
经济(120181)
研究(78375)
(43395)
中国(43026)
管理(39792)
学报(33966)
科学(33296)
(31176)
(29448)
金融(29448)
大学(27745)
学学(26306)
技术(23665)
教育(22909)
财经(22809)
农业(21385)
经济研究(21035)
(19474)
业经(18970)
(17430)
问题(16535)
统计(15030)
国际(14847)
(13586)
技术经济(13346)
理论(13099)
世界(12491)
商业(12438)
决策(12290)
共检索到3832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位雪丽  刘程程  
文章使用TVP-FAVAR(4)模型从大量宏观经济指标中分别提取中美两国的经济活动因子及价格水平因子,以此来全面衡量两国的经济活动和价格水平,创造性地选择资产价格指数作为货币政策变量,并在不同情形下估计TVP-SVAR(2)模型进行稳健性分析。结果发现,中美两国货币政策均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且这种溢出影响具有时变性。应及时调整货币政策策略,以增强其正面溢出影响。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杨子荣  徐奇渊  王书朦  
伴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增长,中美经贸和金融关系相互依存的同时,摩擦也日益频繁,因此,比较研究中美大国货币政策双向溢出效应显得必要而迫切。本文通过构建两国DSGE模型,嵌入一价定律缺口与资本不完全流动条件,对中美大国货币政策双向溢出效应的方向与程度进行了比较研究。数值模拟结果显示:第一,中美货币政策确实存在双向的溢出效应,但具有不对称性;第二,中美两国数量型货币政策的溢出影响程度皆要强于其价格型货币政策;第三,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部分经济变量的溢出影响程度甚至要强于对美国本国经济变量的政策效果,而中国货币政策效应仍以惠及本国经济为主。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梁斯  郭红玉  
以中、日、韩三国2001年3月-2015年3月的月度数据为样本,考察日本货币政策对中韩两国的溢出效应。结论表明:日本扩张的货币政策对中国的利率和对日贸易的影响较为显著,对韩国的利率水平会产生持续的影响,对其他变量的影响则只在短期内较为显著。为应对日本持续性的宽松货币政策,中国应进一步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同时也要采取适度宽松的政策进行预防。对韩国来说,则要更多关注短期性的冲击。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夏仕龙  
泰勒规则及其扩展形式是当前研究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的主要工具,但单独研究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缺乏微观基础,且不便于做政策分析。本文基于最优化模型推导出费雪方程,联立泰勒规则构成理性预期均衡,探讨了均衡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当名义利率对通胀率反应系数大于1时,有唯一稳定的均衡解;当名义利率对通胀率反应系数小于1时,有无穷多个稳定的均衡解。在不存在泡沫预期的假设条件下,探讨了MSV解下的通胀率、名义利率的解析均衡性质。基于中美两国的数据,将MSV解表达为状态空间模型,基于极大似然估计求得两国的结构参数值,发现美国对通胀反应敏感,是确定性的均衡;中国对通胀反应不敏感,是不确定性的均衡。将两国的MSV解进行比较发现,美国的通胀率和名义利率长期均值和波动率都小于中国,美国的货币政策冲击对通胀率和名义利率的影响比中国更稳定。美国的货币政策冲击占通胀率波动的大部分,而中国的货币政策冲击占名义利率波动的大部分。从控制通胀率的政策目标来看,美国的价格型货币政策优于中国。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崔百胜  吴澄明  鲍冠豪  杨朝远  
为应对新冠疫情对本国经济与金融市场的冲击,中国主要从总量、价格和结构上采取灵活适度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美国则实施了大规模直达实体经济的非常规货币政策,两国货币政策在对本国经济发生作用的同时,也对他国产生溢出效应。本文运用中美2007年1月-2021年3月期间的宏观经济变量,构建TVP-SV-FAVAR模型,分析两国货币政策双向溢出效应,并重点考察新冠疫情期间溢出效应的时变特征。结果发现,美联储货币供应量与利率调整,均会对中国各宏观经济变量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相比于金融危机,新冠疫情时期的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对外贸易及股价产生更为显著且持续时间更长的正向冲击,"零利率"政策同样会对中国经济增长、通货膨胀、金融信贷、人民币汇率产生正向冲击且持续期较长;反观,新冠疫情期间中国货币政策对美国通货膨胀几乎不产生影响,对其余经济变量的影响更多呈现短期特征,长期则不显著,且波动的主要因素是来自疫情而非中国货币政策。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蒋帝文  
基于全球向量自回归模型(GVAR),对比研究中美欧三大央行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三大央行的货币政策均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但是溢出效应存在显著的差异:短期内,中国紧缩货币政策,对欧美产出有着负向的溢出效应("火车头"效应),但对欧美的物价则存在着正向的溢出效应;欧央行紧缩货币政策,对中美产出也存在负向溢出效应,但对中国物价有着抑制作用而对美国物价有着促进作用;美联储施行紧缩货币政策,会促进中国产出的增加("以邻为壑"效应)而抑制欧盟产出,同时会降低中国的物价水平而提高欧盟整体物价水平。长期来看,美元在全球的主导地位使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大于欧央行及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毛泽盛  从菡芝  
根据次贷危机以来中美货币政策调整的关联性,可建立一个斯塔克伯格博弈模型模拟中美货币政策博弈的物价溢出效应。在物价溢出效应方程的基础上,引入滞后变量,将静态博弈调整为动态博弈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中美货币政策博弈中货币供应量对中国物价的当期影响较大,但利率在长期的影响更显著。中国应从维护本国货币政策独立性以及改变中美货币政策博弈模式两方面着手改进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以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的物价调控作用。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朱培金  
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实质上是货币政策效应在国际层面上的一种外在性表现,其溢出效应程度与参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密切相关。本文旨在利用先验信息的贝叶斯技术,结合中美两国1992Q1~2016Q1的数据,通过建立BVAR模型,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中美两个经济大国货币政策效果的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一方面中美两国货币政策存在相互之间的溢出效应且溢出效应在逐渐增强;另一方面,中美两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存在非对称性特征且溢出效应的汇率渠道的传导较为显著。基于此,鉴于国外政策外部性的应对策略及经验,本文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刘胜会  
金融危机爆发后,为应对危机,中国人民银行和美联储均采取了包括大幅降息在内的宽松货币政策。然而,基于中美两国受危机影响、经济形势、金融体制等因素的不同,中美宽松货币政策在扩张动因、工具选择、扩张程度、政策传导上都有着本质的区别,货币政策效果迥异。深入剖析中美宽松货币政策本质区别,对中央银行平衡经济恢复和管理通胀预期,制定科学合理的退出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上述分析,文章从中美两国中央银行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退出时机、退出方式等方面阐述了各自的最优退出战略。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张理安  周心怡  胡昌生  
本文选取了2001年1季度到2013年4季度的数据,采用贝叶斯方法估计DSGE模型的参数,并运用脉冲响应分析冲击的传导。结果表明中美两国均存在相互的溢出效应,其中美国的货币政策溢出效应通过贸易渠道和利率渠道影响我国产出水平,而通过汇率渠道的影响被收入吸收效应抵消;我国主要通过贸易渠道和国际游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美国经济。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杨阳  干杏娣  
基于考虑参数时变特征的TVP-VAR模型,研究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对中国产出的溢出效应,并详细考察了利率、汇率以及资产价格三个渠道的传导机制及影响。实证结果显示:第一,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总体上恶化了中国产出,降低了货币市场与债券市场收益率,导致人民币汇率升值、资产价格上升以及通货膨胀加剧。第二,利率、汇率以及资产价格三个渠道中,利率和资产价格渠道改善产出,汇率渠道则恶化产出,不过汇率渠道占主导;第三,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的退出对我国产出有小幅改善作用,但影响十分有限,其间还可能引发资本外流以及人民币贬值压力上升。以上结论表明,面对美联储货币政策不确定的潜在冲击,中国应进一步推动汇率改革,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崔百胜   陈良昊   张毅  
美国为应对高通胀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中国为帮助经济从新冠疫情的影响中复苏维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两国货币政策呈分化特征。基于该视角,本文构建一个具有随机波动的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TVP-VAR-SV)和中国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的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情况下,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的溢出效应更加突出;资产组合再平衡渠道是美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重要途径;资产组合再平衡渠道即中间厂商部门对于复合资本品重新组合的过程,在实现厂商成本最小化的同时,完成了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当中间厂商部门使用外资的占比较小时,美国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较大;当中间厂商部门使用外资的占比较大时,美国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较小。在区域冲突加剧、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背景下,本文对于深入理解美国货币政策冲击对中国宏观经济变量影响的理论机制具有重要作用,对深化金融市场开放具有启发意义。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金梅  
日本是最早采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经济强国,比较日美两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助于理解美国当前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鉴于此,本文在分别介绍日本和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出背景、具体操作和政策效果的基础上,分析指出与日本相比,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不仅关注货币供应量,而且更加侧重对资产进行结构性调整,但目前效果不甚理想,且对全球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郭栋  
基于开放经济下的两国模型,构建了数字货币参与货币供求情况下的货币政策差异(利差和汇率)与数字货币量价的数学关系式。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验证两国模型中的变量关系和量化冲击效果。得出结论:(1)通过识别中美利差舒适区,发现比特币交易活跃,中美利差与比特币量价具有同向趋势,中美利差的影响具有时变特征,其中交易量表现的冲击效用更为显著;(2)由于比特币人为操纵的交易习惯,造成了汇率对比特币量价影响的差异。主要建议:(1)深入研发尝试发行锚定人民币的数字稳定货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2)积极应对数字货币发展对金融市场和监管格局的挑战,完善监管体系,维护金融安全;(3)长远布局,发挥以人民币为锚的数字稳定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的国际公共品金融服务功能。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潘锡泉  
国际货币政策的溢出及全球协调与治理已成为后危机时代各国政府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汇率渠道的非线性视角,采用事件分析方法对中美货币政策逆向溢出效应的存在性及其具体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认为,中美货币政策逆向溢出效应存在非线性结构突变现象而呈现异质性。结构突变前,中国仅仅扮演了美国货币政策的"被动接受者"角色,而结构突变后,中国已不再只是美国货币政策的"被动接受者",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主动制衡和反击美国货币政策的能力。这就决定了中美两国在进行货币政策操作时需要更多地进行沟通与合作,以规避两国货币政策博弈产生的全球负外部溢出效应,共同发挥货币政策国际协调与全球治理的典范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