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81)
2023(5831)
2022(5329)
2021(4846)
2020(4444)
2019(10841)
2018(10593)
2017(20937)
2016(11394)
2015(12895)
2014(13114)
2013(13399)
2012(12732)
2011(11659)
2010(11936)
2009(11379)
2008(11520)
2007(10520)
2006(9057)
2005(8175)
作者
(34445)
(29051)
(28887)
(27794)
(18448)
(14094)
(13390)
(11441)
(10821)
(10431)
(9787)
(9683)
(9238)
(9178)
(9164)
(9163)
(9085)
(8558)
(8414)
(8388)
(7291)
(7286)
(7202)
(6622)
(6587)
(6577)
(6526)
(6388)
(5939)
(5890)
学科
(54155)
经济(54105)
管理(28787)
(28747)
方法(25463)
数学(22818)
数学方法(22585)
(21937)
企业(21937)
(14826)
地方(13004)
中国(12690)
(12369)
(11015)
(10186)
贸易(10182)
农业(9861)
(9825)
业经(9330)
(8800)
(7550)
(7356)
金融(7353)
地方经济(7218)
(7139)
(7134)
银行(7116)
财务(7112)
财务管理(7091)
理论(7057)
机构
大学(170753)
学院(168472)
(71322)
经济(69820)
管理(62709)
研究(59666)
理学(53782)
理学院(53095)
管理学(52042)
管理学院(51714)
中国(44706)
科学(37157)
(36788)
(32192)
(32094)
(31624)
研究所(28730)
中心(27669)
业大(26432)
(26106)
财经(25475)
农业(25457)
北京(23361)
(23115)
(22940)
师范(22900)
经济学(22455)
(20805)
(20782)
经济学院(20452)
基金
项目(109251)
科学(84476)
研究(78967)
基金(78264)
(68578)
国家(68031)
科学基金(56724)
社会(48820)
社会科(46177)
社会科学(46156)
(42376)
基金项目(41687)
教育(36668)
自然(36550)
(36256)
自然科(35672)
自然科学(35657)
自然科学基金(34989)
编号(32730)
资助(32664)
成果(27427)
重点(25029)
(24700)
(24250)
课题(22500)
(21976)
科研(21271)
教育部(20802)
大学(20593)
创新(20567)
期刊
(78197)
经济(78197)
研究(49729)
中国(33003)
(29047)
学报(28402)
(25669)
科学(25277)
大学(20913)
管理(20858)
学学(19478)
农业(19081)
教育(17750)
技术(14841)
(14841)
金融(14841)
经济研究(12694)
财经(12663)
业经(12231)
(10946)
问题(10943)
(10886)
(9352)
技术经济(9242)
统计(8990)
(8815)
图书(8434)
理论(8262)
商业(8001)
资源(7943)
共检索到2527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高晓梅  马守强  王令军  闫凤君  陈林祥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资料、FY-2E卫星云图、雷达等资料对2010年7月17~21日潍坊地区出现的局地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此次局地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为高空槽、切变线、低空急流和气旋。大暴雨落区k指数均大于36℃,大暴雨落区跟k指数大值区相吻合。冷空气从潍坊西北部侵入,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对流性强降水,强降水产生在暖空气一侧。强上升运动区与强降水落区非常吻合。此次强降水的地面中小尺度分析显示,地面低压移过的路径或地面辐合线对应着强降雨中心。这对于短时临近预报中确定降水落区、起止时间等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吕校华  方宗义  刘从省  毛予晖  
利用常规探空资料、地面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及水文雨量点资料、T213数值预报资料和卫星云图等,对湖南隆回2006年6月25日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区中上升运动和水汽辐合均大于周围区域,中低层为对流不稳定层结;大气层结的强烈不稳定,强烈的垂直运动,是形成暴雨的主要因素;700hPa的水汽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850hPa和500hPa的水汽来自南海;大暴雨发生前,低层有较强的水平能量输送和能量积聚,同时整个暴雨区的大气运动由下沉运动转变为上升运动;中低层Q矢量的辐合和大暴雨的落区、发生时段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低层正涡度、高层负涡度与低层强辐合、高层强辐散一致;"抽吸作用"和反...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京英  王庆华  
利用大量常规和非常规资料,分析了发生在鲁南地区的一次大暴雨过程中强降水产生的原因,表明:本次大暴雨发生在副热带高压和西风槽之间形成的相对狭窄的急流锋区上,主要影响系统为低层切变线和南支槽作用产生的中小尺度低涡系统;该涡旋系统内涡度和散度同量级,散度的变化幅度要强于涡度的变化幅度,因此由大气在运动中的集中造成的辐合明显强于由风向的旋转造成的辐合,前者更高效。大气的集中得益于中高空西南气流和低空东南气流辐合,在水汽超饱和状态下,强烈辐合上升使得凝结迅速在较低层次完成,高效的水汽凝结短时间内在局地狭小区域形成致灾的超强降水。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贺玲  杨艳  刘艳杰  周玉都  孙艺桃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6月23日-24日华北一次局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暖湿空气与低层冷空气配合引起的;湿位涡的分布对暴雨的落区有较强的指示性作用,暴雨发生在MPV1的的正负过渡带,MPV与MPV2的负值区内;位于中低层(500hPa以下)的强烈水汽辅合层以及深厚的湿层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沛水汽;高能区的垂直分布,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发展;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散度场以及涡度的动力耦合作用表明此次暴雨具备了较强的动力上升运动条件。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贺玲  秦云苗  孙艺桃  
利用1975–2012年廊坊地区5个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廊坊地区霾天气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霾天气时的气象要素特征。结果表明:单站霾出现的频率最高达41.5%,年均霾日固安站最多为72.3天,廊坊市最少为55.7天;廊坊市区霾日呈明显的增加趋势,文安、固安呈下降趋势,霸州、三河变化趋势平稳;霾天气的高发月是11月、12月,霾最少月是5月,霾天气的高发季节是秋、冬季,春季霾最少;08时霾天气发生频率最高;霾天气发生时气象要素变化特点为,能见度一般在5.0-10km,风速在0.0-3.0m/s,相对湿度在60%-90%之间。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琳  高西宁  苏航  
霾天气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天气现象,辽宁省近几年霾天气现象时有发生,造成空气污染程度日益加重,大气能见度水平越来越差,加强对霾天气形成发展机制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研究辽宁地区霾污染天气的成因,以2015年11月6~10日辽宁地区发生的一次大范围霾天气过程为例,综合利用环境监测数据、卫星遥感监测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探空资料,结合HYSPLIT4模型后向轨迹模式,分析此次大范围霾天气过程中的污染来源、污染气体的输送方向和路径、环境和气象要素的变化以及霾天气的形成发展机制。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吉林地区大范围秸秆焚烧产生的气体污染物(CO、NO2)和颗粒物(PM2.5、PM10)是本次辽宁地区霾天气过程的主要污染来源,后向轨迹分析表明污染物在偏北风作用下吹向辽宁地区。霾天气发生期间,辽宁地区受弱高空槽控制、近地面存在深厚逆温层、地面受稳定低压天气系统控制、大气层结稳定、近地面风速小,维持在2m·s-1、相对湿度大,使污染物垂直和水平扩散能力受到抑制,污染物在辽宁地区不断积聚。加上辽宁地区大范围弱降水过程使空气湿度变大,相对湿度保持在80%以上,污染物吸湿增长,加重了空气污染程度。同时,对霾天气期间6种污染物和3种气象要素与能见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颗粒污染物(PM2.5、PM10)和气体污染物(CO、NO2)浓度与能见度呈现显著相关,在气象要素中,相对湿度与能见度相关性最高。说明颗粒物浓度升高、相对湿度增大是导致此次大范围重霾污染过程能见度大幅下降的重要原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丛芳  曹萍萍  王佳津  肖红茹  王春学  
利用四川省5001站气象资料、全球同化系统(GDAS)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基于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道模型(HYSPLIT4),分析了2020年8月14~17日四川盆地西部特大暴雨的水汽输送情况。结果表明:2020年8月14~17日四川盆地特大暴雨存在明显日变化,夜间降水显著,共出现4次峰值。特大暴雨初期水汽主要来自于孟加拉湾,随着降水过程的持续,阿拉伯海东部、孟加拉湾南部及泰国湾的水汽源源不断地向盆地西部输送。定量分析不同水汽源地的贡献可知孟加拉湾的水汽占主导地位,阿拉伯海次之,泰国湾的水汽贡献最低。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蒋兴文  王鑫  李跃清  陈栋  
利用1981~2000年四川盆地逐日降雨量资料和ECMWF逐日再分析资料,研究了近20年四川盆地的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四川盆地暴雨按地域可以分为3种类型,即盆西型、盆东型和全盆移动型,近20年里,盆西型暴雨最多,盆东型暴雨最少;四川盆地各种类暴雨发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东亚主要环流系统之间的配置使得四川盆地的水汽源地和水汽辐合中心明显不同,而水汽辐合中心与暴雨中心相对应,这就决定了各类暴雨的发生地点不同;80年代前后东亚气候系统的年代际变化使东亚主要大尺度环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这种环流的改变使近20年的环流特征更有利于四川盆地西部暴雨的发生。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贺玲  陈敏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12月3日到5日京、津、冀地区出现的一次强寒潮天气过程,从主要影响系统、冷空气移动与发展规律及寒潮天气的成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高空深槽与地面冷高压是造成这次寒潮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高空冷平流的动量下传增大了地面温度梯度,有利于地面气温降低,对这次寒潮的发生作出了贡献;低层辅合、高层辅散的散度场,900hPa以下垂直环流明显的下沉气流的存在,近地面层陡峭密集区,这些均为此次大风、降温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动力与能量条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杜钦  白莹莹  王中  
结合高空、地面实况观测数据以及1°×1°NCEP客观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6月28日20时至29日20时(北京时)发生在三峡上游地区的一次区域暴雨过程进行了中尺度特征诊断,结果表明本次过程是东北低涡和副高稳定少动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形势下,由于高原低值系统在东移过程中与西南涡结合而产生的强降水天气过程。高原上不稳定能量的扰动和下传为西南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能量条件,高低层的水汽平流和水汽辐合的交汇地带与最强降水带存在较好的一致性。另外,利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该次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在同化了地面和高空常规观测资料后,模式模拟效果得到明显改善,模拟降水能够大致体现该次过程的总的降水演变和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秋月  华维  胡垚  范广洲  
利用WRF中尺度预报模式(V3.7.1版本)采用6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YSU、MYJ、ACM2、MYNN2.5、Bou Lac、QNSE),对2015年8月16日~19日一次西南低涡强降水过程进行数值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边界层方案对西南涡特征、降水及边界层物理量场等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边界层方案对西南涡路径、强度及降水的模拟具有明显的影响,其中ACM2方案对低涡移动路径和降水的模拟效果最好。不同边界层方案模拟的位势高度和风场、相对涡度、垂直速度和相当位温的分布具有显著的差异,YSU和QNSE方案模拟的西南低涡中心的正涡度柱可从对流层低层伸展到200 h Pa,ACM2方案模拟的相对涡度与实况最接近。6种方案均较好地模拟出了边界层高度、地表感热和潜热通量的日变化特征,其中QNSE方案模拟的边界层高度和地表热通量的值最大,而ACM2模拟的值较小,这可能与QNSE方案考虑了湍流与波的共同作用等更为细致的物理过程有关。可见,不同边界层方案对西南涡暴雨过程中不同物理量场的模拟有着较大的影响,选择合适的边界层方案能提高对西南涡天气过程的预报准确率。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申林  黎祖贤  章新平  张新主  张剑明  吴华武  黄一民  
2010年5月5~6日和5月12~13日,湘中发生了两次区域性暴雨。运用了自动站降水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基本反射率和基本径向速度资料以及NCEP提供的FNL资料,分析了这两次暴雨的雷达回波特征,并从水汽和地形两方面分析了两次暴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两次暴雨的环流形势场不同。"100506"暴雨强降水回波呈带状自西南向东北扫过娄底,而"100513"暴雨强降水回波呈块状自西往东范围逐渐加强;两次暴雨都有逆风区存在,逆风区的范围和强度对应着强降水的范围与强度。两次暴雨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100506"暴雨发生在切变线附近;"100513"暴雨发生在切边线南侧的辐合区内。娄底西部、北部、...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永明  郑姗姗  
提高地方政府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能力是夯实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坚实基础,提升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是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为准确把握重大突发事件中地方政府行为的内在逻辑与现实困境,本文选取“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进行个案研究。通过全面回顾灾害演进过程和地方政府应急举措直观地呈现自然灾害与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实践的相互关系和互动机制,在理念—体系—能力的分析框架下研究发现,理念偏差、体系缺陷和能力不足共同导致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效能不彰;在此基础上结合开放系统理论提炼出理解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效能演进的一般模型。研究结论指出,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效能是理念、体系和能力发展质量及其互动关系的功能函数;提升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效能需通过催生内在动力和承接外在压力推进应急管理理念现代化,并以应急管理理念现代化引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郄子君   白娜  
当前城市化进程中自然灾害事件的复杂性、耦合性日益加剧,亟待优化协同高效的风险治理模式。为此,本文以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为例,从制度和实践两个层面,构建其基于应急预案的组织间计划协作网络和两个不同时间阶段下的响应协作网络,并对三种网络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根据应急预案和实际应急系统分别构建的协作网络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原因一方面源于应急预案本身存在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实际响应出现失灵;此外,实际响应协作网络在政府危机学习作用下呈现自动演进优化特征,趋于核心组织统一指挥、组织间紧密联系、协调分工的应急网络结构。建议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应急预案动态调整并建立政府危机学习长效机制。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张远  李海波  安伟  
根据潍坊市城市配送中心的功能定位与选址原则,对潍坊市各大物流园区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运用专家意见法确定潍坊市城市配送中心的相关评价因素与初步候选方案,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候选方案进行优化,确定潍坊市城市配送中心的最优方案,研究成果对合理规划潍坊市城市配送中心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