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637)
- 2023(3277)
- 2022(2689)
- 2021(2375)
- 2020(1949)
- 2019(4413)
- 2018(4275)
- 2017(8394)
- 2016(4514)
- 2015(4900)
- 2014(4810)
- 2013(4729)
- 2012(4227)
- 2011(3740)
- 2010(3728)
- 2009(3554)
- 2008(3409)
- 2007(2908)
- 2006(2461)
- 2005(2232)
- 学科
- 业(19179)
- 济(19090)
- 经济(19071)
- 管理(17578)
- 企(15572)
- 企业(15572)
- 方法(8615)
- 农(7937)
- 数学(7565)
- 数学方法(7404)
- 业经(6172)
- 财(5394)
- 制(5329)
- 农业(4914)
- 技术(3951)
- 务(3922)
- 体(3921)
- 财务(3905)
- 财务管理(3900)
- 中国(3781)
- 企业财务(3646)
- 划(3582)
- 环境(3528)
- 体制(3134)
- 贸(3107)
- 贸易(3107)
- 易(3056)
- 服务(2940)
- 技术管理(2709)
- 和(2670)
- 机构
- 学院(65584)
- 大学(64209)
- 济(30045)
- 经济(29566)
- 管理(28621)
- 理学(25193)
- 理学院(24986)
- 管理学(24675)
- 管理学院(24557)
- 研究(19740)
- 中国(14913)
- 京(12660)
- 财(12611)
- 农(11647)
- 科学(11226)
- 业大(10460)
- 财经(10334)
- 经(9397)
- 江(9310)
- 经济学(9208)
- 所(9125)
- 中心(9024)
- 农业(9015)
- 经济管理(8431)
- 经济学院(8307)
- 研究所(8303)
- 财经大学(7679)
- 商学(7676)
- 商学院(7605)
- 北京(7455)
- 基金
- 项目(47533)
- 科学(38709)
- 基金(36136)
- 研究(34929)
- 家(31323)
- 国家(31063)
- 科学基金(27566)
- 社会(24143)
- 社会科(22921)
- 社会科学(22913)
- 基金项目(19153)
- 省(18680)
- 自然(17526)
- 自然科(17136)
- 自然科学(17132)
- 自然科学基金(16847)
- 教育(15469)
- 划(15109)
- 资助(14176)
- 编号(13780)
- 制(12818)
- 部(10905)
- 重点(10603)
- 创(10500)
- 国家社会(10473)
- 发(10387)
- 业(10325)
- 成果(10159)
- 创新(9887)
- 人文(9612)
共检索到906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潘登 任理 王英男
优化漳卫河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的灌溉制度,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河南省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本研究以经过参数率定与模拟验证的SWAT为工具,设置了1种充分灌溉和9种非充分灌溉情形,拟合得到冬小麦和夏玉米的Jensen模型水分生产函数,在此基础上,以不考虑氮磷胁迫的历史灌溉情景为基本情形,设置了3种优化灌溉方案。模拟结果表明:与基本情景相比,轮作体系粮食稳产,平均节约灌溉用水16.13%,水分利用率平均提高3.05%;与相应时段的年鉴统计值和模拟的历史情景下的产量相比,最优情景下全区轮作体系粮食平均增产30.76%和6.47%;与模拟的历史情景相比,优化情景下轮作体...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潘登 任理
【目的】优化徒骇马颊河流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的灌溉制度。【方法】以经过参数率定与模拟验证的SWAT为手段,设置了1种充分灌溉和9种非充分灌溉情形,拟合得到冬小麦和夏玉米的水分生产函数,在此基础上,以不考虑氮磷胁迫的历史灌溉情景为基本情形,设置了3种优化灌溉方案。【结果】模拟结果表明,与基本情景相比,轮作体系粮食稳产,平均节约灌溉用水29.00%,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6.58%;与相应时段的年鉴统计值和模拟的历史情景下的产量相比,情景三下全区轮作体系粮食平均增产8.32%和11.24%;与模拟的历史情景相比,优化情景下轮作体系的水分利用率平均提高36.33%。【结论】优化灌溉方案能够在保证徒...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周小亮
新古典经济学定义的生产函数只涉及生产过程的技术关系,忽视了生产过程的社会经济关系或社会经济制度。我们必须在制度变量内生化的基础上重新定义生产函数。生产函数客观上会随着企业外部的社会经济体制和企业内部的制度规则的变化而变化。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制度创新带来的效率更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顺军 王仰仁 康绍忠 宋郁东 陈斌
根据试验资料 ,对Jensen模型水分敏感指数的求取方法、最高产量及其对应的阶段蒸发蒸腾量的选取和生育阶段的划分等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表明 :求解水分敏感指数时 ,可用试验条件下的实际最高产量及其对应的阶段蒸发蒸腾量去代替模型中的最大产量及其对应的蒸发蒸腾量 ;推求棉花水分敏感指数的时间阶段以生育期划分才能与棉花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结合 ,从而反映棉花不同生育阶段的需水特性 ,揭示不同生育阶段水分亏缺对棉花产量造成的影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霆 康绍忠 粟晓玲
阐述了国内外优化灌溉制度及灌溉水资源在单一作物和多作物间优化分配模型的研究进展,分析 了目前水资源优化分配模型研究中存在的仅考虑经济效益而忽略生态环境效益、农业用水效率较低、模型中指数 取值研究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今后在农作物水资源优化分配模型的相应研究中,应考虑多目标规划模型及生态影 响目标,并运用决策支持系统来进行水资源优化,发展多作物优化组合及优化配水模型,从而为确定区域节水模式 和水资源承载能力及生态环境改良提供更有力的科学依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振华 蔡焕杰 杨润亚
将作物水分胁迫指数(CWSI)与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相结合,得到了用CWSI表示的作物水分生产 函数,进而推导出基于作物水分生产函数和CWSI的作物产量估算模式。该估算模式利用了易于获取的红外遥感 数据,克服了水分生产函数中作物蒸发蒸腾量准确资料难于获取的限制,并且通过CWSI和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的 耦合使该估产方法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经大田膜下滴灌棉花实测资料检验表明,该模型计算值的相对误差基本 保持在10%左右。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世杰 张恒嘉 巴玉春 王玉才 黄彩霞 薛道信 李福强
为了研究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对膜下滴灌辣椒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辣椒苗期和开花坐果期对辣椒均分别进行轻度(65%~75%Field capacity,FC)和中度(55%~65%FC)水分调亏,在盛果期和后果期进行轻度水分调亏,以全生育期充分供水处理(75%~85%FC)为对照。同时构建辣椒Jensen模型水分生产函数并求解。研究结果表明,对照处理辣椒青果总产量最大,为36 203. 90 kg/hm2,苗期轻度和中度水分调亏以及后果期轻度水分调亏对辣椒青果总产量无显著影响(P> 0. 05),其余水分调亏处理辣椒总产量比对照显著减少10. 45%~13. 32%。盛果期轻度水分调亏和后果期轻度水分调亏使水分调亏时段的辣椒青果含水率分别比对照显著降低5. 75,5. 83个百分点(P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胜爱 李正来 秦青春 何建兴 李瑞奇
在河北省山前平原小麦—玉米两熟区,在传统的施肥种类和施肥量基础上,采用3个灌水次数处理,A1(起身拨节水)、A2(起身拨节水、孕穗水)、A3(起身拨节水、孕穗水、灌浆水),研究了春季不同灌溉制度对冬小麦籽粒产量构成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春一水处理明显降低了小麦穗粒数和粒重,春二水处理与春三水处理之间差异不明显;春二水处理的水分生产效率最高。
关键词:
冬小麦 灌溉制度 产量构成 水分生产率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金淼 佟玲 岳琼 郑静 黄鑫 李鹏
针对现有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存在的空间分辨率较大,忽略降雨量参数的时空变异性,难以满足实际生产中更精确的管理要求的问题,以湖北省漳河灌区典型枯水年为例,采用基于遥感数据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法,分析全球降雨测量数据和多年雨量站站点数据关系,获取漳河灌区典型年空间降雨量数据集。在此基础上,将区间数、模糊区间数、模糊可信性约束规划以及作物水分生产函数耦合到一般非线性优化模型框架内,构建模糊区间可信性约束非线性规划模型,以经济效益为优化目标,对漳河灌区不同分灌区生育期内各个月的农业灌水量进行优化配置。优化结果表明:模型可以有效处理配置系统的复杂非线性、不确定性和违规风险问题,不同可信水平下的优化配水方案能够为灌区管理者提供丰富的决策指导,促进灌区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与精准管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巧娟 何虹 李亮 张超 蔡焕杰
【目的】探究AquaCrop模型在关中地区的适用性,寻求大豆在不同降水年型下最适宜的灌溉制度。【方法】用田间试验实测数据对该模型进行校正,并用校准后的模型模拟1961—2019年内所有3种不同降水年型14种灌溉制度下的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AquaCrop模型模拟田间产量最高处理的冠层覆盖度的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标准均方根误差(NRMSE)及Nash效率系数(EF)分别为0.96、7.15%、11.03%和0.94;模拟值与实测值生物量的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标准均方根误差(NRMSE)及Nash效率系数(EF)分别为0.99、526.04 kg·hm~(-2)、14.45%和0.97;最终产量模拟的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标准均方根误差(NRMSE)及Nash效率系数(EF)分别为0.97、49.98kg·hm~(-2)、1.74%和0.82,各处理的冠层覆盖度和生物量实测值与模拟值的R~2均大于0.95,说明Aqua Crop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关中地区大豆的生长发育动态与产量。结合模型模拟结果可知,大豆作物需水量平均值为398.2 mm,各个生育时期的需水量差异较大,分枝期需水量为127.8 mm,开花-结荚期需水量为212.6 mm,鼓粒期的需水量为57.7 mm。结合对3种不同降水年型进行不同灌溉制度模拟后发现,大豆开花-结荚期为需水关键期,该生育时期水分供应情况影响大豆的最终产量。在湿润年可以不灌水;平水年和干旱年仅在开花-结荚期分别灌溉45和70 mm可实现最高产量(2 699、2 486 kg·hm-2)和最大水分利用效率(0.74、0.7 kg·m~(-3))。【结论】该地区大豆灌溉制度,应以不同降水年型分布情况为基础对大豆灌溉制度进行选择,可保证大豆具有较高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可作为关中地区大豆灌溉制度的参考依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耿献辉 张晓恒 宋玉兰
水资源是21世纪的战略资源,提高农业部门水资源利用效率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论文利用"一步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评估了新疆地区806户棉农的棉花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单要素效率测算方法,借助Tobit模型,考察棉花灌溉用水效率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新疆地区棉花技术效率与灌溉用水效率分别为0.85和0.74,并且两种效率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②汉族农户以及采用滴灌技术和兵团经营方式的农户具有更高的技术效率与灌溉用水效率,而采用套种方式的农户两种效率较低;③棉花技术培训、每块土地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农户技术效率与灌溉用水效率的提高;④灌溉用水价格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红亚 王友贞 汤广民
通过对安徽省淮北地区冬小麦、油菜、夏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的分阶段受旱试验,获得了连续5年的非充分灌溉试验资料,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得到了这几种作物水分生产函数模型参数。运用动态规划法研究了供水不足条件下的非充分灌溉制度,得到了冬小麦、油菜、夏玉米和大豆这4种作物的优化灌溉制度。研究结果表明,在产量相同或相近时,采用优化灌溉制度进行灌溉,可明显减少作物的耗水量和灌溉用水量,提高水分生产率。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兆普 刘玲 陈铭达 邓力群 赵耕毛 唐奇志 夏天翔
2000~2002年在半干旱的山东莱州地区进行了海水直接灌溉鲁梅克斯(Rumexpatientia×R.Tianschanicus.cv.RumexK-1)、油葵(HelianthusannuusL.“G101B”)、菊芋(HelianthustuberosusL.)等耐盐植物的田间小区试验和室内模拟试验,结果表明:①试验期总降雨量212.9mm,灌溉定额每年为1500m3·hm-2,海淡水比例0∶1、1∶9、1∶3、1∶1混合灌溉后的耕层土壤(0~40cm)盐分没有差异;室内模拟表明,降雨量为800mm,即使用1∶1的处理,1m土体脱盐率仍可达17%左右,表明海水适量灌溉可以缓解滨海盐土的土...
关键词:
海水资源 农业 灌溉 经济作物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高艳红,陈玉春,吕世华
运用耦合了包含土壤-植被-水文-积雪参数化的陆面过程的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模式MM5,将水平分辨率提高到1km,在“我国西北干旱区绿洲不同水量灌溉对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一文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的方式,运用保持土壤体积含水量稳定的方法确定灌溉制度的方法研究了我国西北干旱区绿洲7月下旬在不同灌溉制度滴灌下土壤、径流与近地层大气的不同变化状况。结果表明:1.当按50m3/hm2/天的水量进行隔天灌溉,或隔4天灌溉一次,土壤体积含水量不能保持稳定,需要补充灌溉才能保证其稳定,所以这样的灌溉制度不适合于7月下旬的河西绿洲。2.均匀施灌10天,每天施灌50m3/hm2;施灌5天,隔一天施灌100m3/hm2,以及隔4天施灌一次,每次灌水250m3/hm2这三种灌溉制度中,前者形成的径流最小,土壤湿度变化幅度也最稳定,所以是最优的灌溉制度。但是现实生活中由于设备、人力等一系列客观条件限制,每天平均施灌的灌溉制度难以实现,可以采取相近的灌溉制度,如隔天施灌,尽量缩短两次灌溉间隔时间,每次所需的灌溉量很小,使得滴灌水量最大程度地转化为土壤水,减少地表径流的产生。所以说,为了不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应该在选取合适灌溉水量的基础上,依合理的施灌制度进行灌溉,这样的水其利用率会比较高,达到节水灌溉的功效,从而为干旱区节约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裴少峰
提高中国农业灌溉基础设施的输配水效率是缓解农业用水不足矛盾的重要途径。农业灌溉基础设施使用效率的提高 ,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 ,从灌溉基础设施的公共资源角度看 ,中国农业灌溉基础设施的持续发展更是一个制度安排问题
关键词:
农业 灌溉设施 公共资源 制度安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