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89)
- 2023(17340)
- 2022(14504)
- 2021(13555)
- 2020(10884)
- 2019(24659)
- 2018(24188)
- 2017(45345)
- 2016(24111)
- 2015(27220)
- 2014(26764)
- 2013(26465)
- 2012(24586)
- 2011(22335)
- 2010(22719)
- 2009(21217)
- 2008(20388)
- 2007(18268)
- 2006(16523)
- 2005(15254)
- 学科
- 济(104892)
- 经济(104782)
- 业(71041)
- 管理(61022)
- 农(51648)
- 企(47246)
- 企业(47246)
- 中国(38777)
- 农业(34521)
- 方法(33850)
- 业经(28818)
- 地方(28792)
- 数学(28741)
- 数学方法(28513)
- 融(28199)
- 金融(28197)
- 银(27434)
- 银行(27420)
- 行(26613)
- 财(23888)
- 制(23688)
- 贸(21564)
- 贸易(21541)
- 易(20959)
- 发(17825)
- 学(16990)
- 技术(16603)
- 理论(16155)
- 体(15970)
- 产业(15602)
- 机构
- 学院(339327)
- 大学(331162)
- 济(149213)
- 经济(146224)
- 管理(125473)
- 研究(119599)
- 理学(106102)
- 理学院(104964)
- 管理学(103476)
- 管理学院(102849)
- 中国(99308)
- 京(70270)
- 财(67339)
- 科学(67240)
- 农(65194)
- 所(59215)
- 中心(56813)
- 江(52997)
- 研究所(52861)
- 财经(52223)
- 农业(49490)
- 业大(48578)
- 经(47438)
- 经济学(46204)
- 范(46112)
- 师范(45719)
- 北京(44813)
- 州(42863)
- 院(42130)
- 经济学院(41608)
- 基金
- 项目(215879)
- 科学(170807)
- 研究(168865)
- 基金(154266)
- 家(132231)
- 国家(131012)
- 科学基金(112302)
- 社会(109334)
- 社会科(103445)
- 社会科学(103421)
- 省(85651)
- 基金项目(80478)
- 教育(76276)
- 编号(71221)
- 划(70210)
- 自然(65894)
- 自然科(64332)
- 自然科学(64320)
- 自然科学基金(63176)
- 资助(61521)
- 成果(58139)
- 发(53162)
- 课题(49532)
- 重点(48729)
- 部(48228)
- 创(46350)
- 国家社会(45860)
- 发展(44147)
- 性(43756)
- 展(43430)
- 期刊
- 济(179087)
- 经济(179087)
- 研究(107479)
- 中国(80020)
- 农(67990)
- 财(50431)
- 融(48086)
- 金融(48086)
- 学报(46161)
- 管理(45942)
- 农业(45855)
- 科学(45645)
- 教育(43022)
- 大学(36913)
- 学学(34408)
- 业经(34259)
- 技术(30650)
- 经济研究(27763)
- 财经(25738)
- 问题(24075)
- 业(22945)
- 经(22465)
- 世界(19227)
- 贸(18658)
- 国际(16873)
- 版(16680)
- 农村(16679)
- 村(16679)
- 技术经济(16624)
- 经济问题(16414)
共检索到5410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韩晓莹
农村产业融合是社会生产进步和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然要求。本文重点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政策的演变轨迹:从农产品流通的政策转变,到农业市场化的政策尝试,再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选择与农村产业融合的政策深化。分析了与之相对应的农村产业融合理论和典型模式的演变阶段和特点。最后提出:农村产业融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点在于农村和农民,关键在于合理引导和使用工商资本,重点在于改变现有的农业经营方式。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韩晓莹
农村产业融合是社会生产进步和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然要求。本文重点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政策的演变轨迹:从农产品流通的政策转变,到农业市场化的政策尝试,再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选择与农村产业融合的政策深化。分析了与之相对应的农村产业融合理论和典型模式的演变阶段和特点。最后提出:农村产业融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点在于农村和农民,关键在于合理引导和使用工商资本,重点在于改变现有的农业经营方式。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江泽林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对新时代"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重要的生产要素,它们在不同融合模式中发挥作用不同,对农民在融合主体中参与的收入分配影响也不同。要深刻认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机理,在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完善要素供给保障体系、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和强化风险应急管理等方面加强政策引导。
关键词:
产业融合 生产要素 农民收入 乡村振兴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中 贾步云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党中央针对新时期“三农”形势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文章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以山西省晋中榆次什贴村的产业融合实践和探索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什贴村在政策环境、市场前景和资源禀赋上具有良好的产业融合发展基础,并提出了相对成熟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及思路,已在前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仍然存在产业融合层次较低、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土地资金人才要素供给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一系列问题,提出应加强统筹规划,抓好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加速“四链重构”,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突出改革创新,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强化要素保障,筑牢乡村振兴发展基础;美化村容村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五点建议,以此促进农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
产业融合 乡村振兴 一二三产业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熊惠平
溯源于我国PPP模式建设实践的农业高职PPP模式,借力于"六次产业"的"中国模式"建设,承载着激发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解构、重构和功能升级从而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任。该模式的创新建设要在以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和田园综合体、农业职教基地为重要切入点的载体建设中再现PPP模式本质、彰显自身特色,从而破解"不适应性"难题。
关键词:
产业融合 农业 高职教育 PPP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张红杰 张旭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关键环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探索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从生产关系变革到现代农业经济体系重塑,从全面进行乡村改造到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不同体制条件下不断演进,其基本逻辑在于动力塑造中对个体与组织、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深邃思考和不断调整。在新发展阶段,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进一步考虑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动力、资源注入、市场联结等问题,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出发,形成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内在激励和不竭动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烨冰
为了结合当今农村经济改革的新环境,在进行农业供给型的创新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产业融合的理念,会对农业发展的形式、结构、收益、利润等产生重大影响。现阶段由于中国的还处在产业融合发展的起步环节,还有着新型企业管理不足、产业结构难以调整平衡、外界因素影响制约、利益缺少联结体系等困难。所以,为了加快我国农村产业融合的进程,可采用发展新型企业、改善农业结构、建设利益联结体系、开拓多维发展等方法。
关键词:
农村 产业融合 模式选择 政策取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孙江超
农村产业融合是产业融合思想在农业中的具体应用,是满足消费需求、优化农业结构、实现产业扶贫的根本之策。本文在阐述农村产业融合内涵的基础上,将农村产业融合模式分为产业链延伸模式、农业多功能拓展模式和技术渗透模式,进而从主体培育、利益联结、功能拓展、制度改革、政策扶持等方面提出今后产业融合的着力点。
关键词:
产业融合 发展模式 着力点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建生 亓子青 邱俊柯
[目的]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实现产业振兴,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前提。[方法]文章以4省4村为样本,综合采用案例分析法和田野调查法,解析农村产业融合的模式、促进共同富裕的实效及其发展路径。[结果]农村产业融合模式可分为基础型、链条延伸型、功能拓展型和多元复合型4种;多元复合型强村富民效果最好,其次为链条延伸型和功能拓展型,最后为基础型;不同模式的产业融合及发展路径也有所差异,但要致力于共同富裕的目标,核心要在产业融合中促进联农带农和发展集体经济。[结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各有不同:“基础型”应通过土地流转集中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产业融合奠定基础;“链条延伸型”应通过技术投入、装备升级等举措实现农产品加工提档升级;“功能拓展型”应以“乡村旅游+”形式融合农业、文创、康养等产业,开发农业文化、生态、休憩功能;“多元复合型”重点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发挥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促进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
关键词:
农村 共同富裕 产业融合 模式 路径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陈怡
本文运用产业融合基本理论,通过整理我国部分地区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深入分析了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融合趋势,创造性地提出以农业为主导,与农村文化产业各个业态交叉融合的发展模式,从融合动因、融合方式、融合机理、融合效果、融合动力五个方面全面论证这一发展模式的有效性,最终实现农村经济资源共享、联动发展的目标。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郭晓杰
"三农"问题一直是影响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文献回顾及经验事实的分析发现,农村产业融合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不啻于一种有益的探索。本文着重分析了现代农村发展中三次产业融合的条件、发展模式及路径分析。研究认为应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农村产业融合模式,同时指出产业集群是促进产业融合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农村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模式 产业集群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金海
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亦不同于西方农村现代化道路。基于发展观的三种理念,本文立足于当代中国农村发展实践,结合2006年以来18个中央“一号文件”和党的重要报告,对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进行探索。研究认为,当前中国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同时蕴含着物本主义、人本主义和生态主义三种发展理念:物本主义不仅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发展的一般特征,而且在当前中国农村现代化建设中表现得较为明显;人本主义是对现代化进程中物本主义的修正,中国农村现代化建设也一直践行着“以人为本”的宗旨;生态主义超越了西方乡村浪漫主义,回归农村成为农业生产和人类社会生活载体的本原。综合来看,物本主义、人本主义和生态主义三种理念在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中形成了同步推进、协调发展、和谐共生的共时性局面。与此同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推进和拓展中国农村现代化建设。不同于西方农村“单线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农村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复线式”发展道路。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宁
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求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方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说,城乡融合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动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则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方向指引。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城乡融合发展内涵更加丰富、目标追求更为多元,既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和人民至上基本理念,又要切实服务农业农村发展、提高农民获得感与幸福感。立足系统理论视角,应实现目标定位上的整体性与辩证性统一,方法运用上的统筹性与创新性统一,动态过程上的层次性与开放性统一,成效导向上的人民性与协调性辩证统一,这就要求加快稳健系统模式构建、整合优化机制构建和聚合创新机制构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代兴梅 朱伽豪 汪昊莹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必然走向,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路径遵循。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城镇化方面的集中体现,旨在通过突破城乡二元体制,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壁垒,形成城市和乡村共同繁荣、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鉴于此,本文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现状和对策研究。首先,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内涵。其次,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视域从人口、经济、文明、生态、外交五个方面分别探索当前城乡融合的发展状况。最后,从人口规模均衡发展、协力迈向共同富裕、物质精神文明并重、发展与保护两手抓、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五个角度提出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李佳 张成甦
党的二十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城乡融合发展研究不断深化和拓展,不仅探讨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内涵、目标任务、实践基础、短板约束与推进路径,还针对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及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数字城乡融合发展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及其他重要内容展开了拓展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城乡融合发展研究,并从以下方面提升研究质量:一是加强实地调研研究,探索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专业数据库;二是积极开展城乡融合发展的转型研究,探索从“物的融合”到“人的融合”的转换路径;三是深化城乡融合发展细分领域的研究,重视城乡融合发展的经验总结和模式推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