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367)
2023(21498)
2022(18094)
2021(16704)
2020(14073)
2019(32008)
2018(31283)
2017(59942)
2016(32094)
2015(35929)
2014(35243)
2013(35063)
2012(32147)
2011(28783)
2010(28689)
2009(26974)
2008(25930)
2007(22749)
2006(19977)
2005(17922)
作者
(90673)
(75621)
(74819)
(71359)
(48036)
(35986)
(34182)
(29448)
(28738)
(26799)
(25643)
(25534)
(23968)
(23635)
(23386)
(23119)
(22484)
(21863)
(21651)
(21587)
(18621)
(18435)
(18241)
(17212)
(16966)
(16777)
(16572)
(16394)
(15072)
(14907)
学科
(141050)
经济(140911)
(106956)
管理(100095)
(92671)
企业(92671)
方法(63443)
数学(53111)
数学方法(52495)
中国(39982)
(39976)
(38096)
业经(38065)
地方(30386)
(29454)
金融(29450)
(27985)
农业(27953)
银行(27947)
(27610)
(26890)
(26115)
财务(26043)
财务管理(26003)
(25343)
贸易(25324)
企业财务(24701)
(24631)
(24158)
技术(23984)
机构
学院(455369)
大学(452851)
(193602)
经济(189896)
管理(183405)
理学(158435)
理学院(156825)
管理学(154291)
管理学院(153473)
研究(151228)
中国(121265)
(95915)
科学(90644)
(87543)
(74382)
(72865)
财经(70718)
中心(70473)
研究所(67602)
(66449)
业大(65161)
(64455)
北京(60487)
经济学(59472)
农业(56811)
(56497)
师范(56004)
(55092)
经济学院(53847)
(53735)
基金
项目(308953)
科学(245245)
研究(227575)
基金(226341)
(196119)
国家(194493)
科学基金(168958)
社会(146640)
社会科(139271)
社会科学(139234)
(120130)
基金项目(119086)
自然(108246)
自然科(105815)
自然科学(105790)
自然科学基金(103918)
教育(102929)
(99714)
资助(93582)
编号(91642)
成果(72776)
重点(68793)
(68396)
(66881)
(65696)
课题(62293)
国家社会(61351)
创新(60981)
教育部(59032)
科研(58562)
期刊
(209239)
经济(209239)
研究(133695)
中国(86163)
管理(70506)
(67926)
(66421)
学报(66134)
科学(63975)
大学(51459)
(49195)
金融(49195)
学学(48714)
农业(45920)
教育(43236)
技术(41295)
业经(35106)
财经(34931)
经济研究(33845)
(30136)
问题(27085)
(26241)
技术经济(24248)
统计(22768)
科技(22134)
(21847)
(21288)
理论(21266)
现代(21147)
世界(20608)
共检索到6748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武金爽   杨敏娴   张涛  
演艺业与科技产业融合是解决演艺业“成本病”的重要抓手。基于我国省域数据,对演艺业与科技产业融合能否提升演艺业生产效率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演艺业与科技产业融合对演艺业生产效率具有提升效应,且主要是通过促进技术效率来提升演艺业生产效率;演艺业与科技产业融合对国有与非国有演艺组织生产效率均具有正向影响,但是对于国有演艺组织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演艺业与科技产业融合对演艺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效应最强,中部次之,西部最弱。为此,我国可进一步完善促进演艺业与科技产业融合的政策及其保障措施,积极培育演艺企业集团,推进跨区域合作,使演艺业与科技产业融合联动发展。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尹玉芳  陶婷芳  
旅游业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旅游产业与演艺产业的融合日益成为现实需要。旅游产业与演艺产业的融合对制度环境、技术环境、供给环境和需求环境都有一定的要求。在两个产业的融合过程中,存在部分演艺单位思想固化、潜在需求没有充分挖掘、部分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行政限制、演艺产品投资风险巨大、政府对旅游和演艺产业融合的支持不够等环境方面的障碍。为适应旅游产业与演艺产业融合的环境要求和清除融合的环境障碍,提出以下保障措施:政策与制度的保障、融资与保险的支持、国家补贴的激励、内容制作与引进的提升、资源在产业之间的整合与共享、民众观演习惯的培养,这些建议对旅游产业与演艺产业的融合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武金爽  张涛  
文章通过构建演艺与旅游产业综合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以及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中国31个省份2010—2018年的演艺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水平,运用ArcGIS10.2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究演艺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格局,再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两产业耦合协调度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10—2018年,演艺与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呈现先上升再下降又回升的态势。从空间分布上看,总体的空间格局呈现东部强西部弱的特点。(2)演艺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度在2010—2018年整体处于上升态势,但耦合协调度等级仍处在初级阶段。东南沿海地区的耦合协调程度多为初、中级协调,西部地区失调程度严重,其他地区则处于轻度或濒临失调。(3)科技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正向推动作用,但由于演艺与旅游产业本身的发展限制以及经济社会等各种因素,政策环境、经济水平、人力资源的动力作用并不显著,市场需求对两产业协调发展具有负向影响。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王细芳  
在国内超大城市推进旅游业与演艺业的融合发展有着先天的优势和明显的劣势,通过对二者融合发展效益的量化比较研究,可为国内超大城市制定下一步融合发展政策、提高融合发展效益提供依据。本文以上海、北京、广州3个超大城市为样本,从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3个维度,构建了由3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计算3个样本城市旅游业与演艺业融合发展效益的得分。实证结果表明:上海旅游业与演艺业融合发展效益不但领先于另外两个城市,而且2014年较2009年有大幅改善,与之相反,北京、广州排名靠后,5年间融合发展效益下滑,与如火如荼的市场繁荣景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提升国内超大城市旅游业与演艺业融合发展效益可以从加强政策创新、打造服务平台、夯实资金后盾、擦亮城市品牌、坚持内容为王、引导游客需求六方面展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琰飞  朱海英  
依据文化演艺与旅游流耦合协调的机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西南地区各地文化演艺和旅游流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其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西南地区文化演艺和旅游流发展水平都在逐步提升,但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等级依然偏低;同步性分析显示,文化演艺发展整体滞后于旅游流,成为耦合协调等级偏低的重要原因。所以,西南地区文化演艺发展要进一步挖掘旅游流形成的客源市场,进而实现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关旭  陶婷芳  陈丽英  
近些年,随着我国大型城市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和演艺业的发展壮大,两者融合发展日显迫切。企业是产业融合的主体,产业融合发展必须探索企业层面的融合路径。本文应用扎根理论,以上海为例,对相关企业、政府部门和学界专家的深度访谈文本进行编码分析,探究旅游业与演艺业在企业层面的融合路径及选择机制。研究发现,存在两类融合路径:一是单要素融合路径,如旅游演艺等,只是产品单要素融合;二是多要素融合路径,如场馆演艺、演艺节庆和名剧名家等,是产品、业务、资源、功能、市场等多要素融合。两类融合路径在吸引力来源、观众构成、空间形态和持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李嘉珊  孙俊新  
借鉴来自传媒、出版、影视动漫、网络游戏等文化企业的上市经历,本文探索了中国国有演艺企业的上市路径,建议中国国有演艺企业更加关注国内上市而非海外上市,关注深交所的创业板上市而非主板和中小板上市,关注IPO上市而非借壳上市。同时,本文认为未来国有演艺企业整体融资前景乐观,将呈现多种所有制、多地区企业并进的格局。最后,本文还提出了若干促进国有演艺企业上市的建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黎  
产业融合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为促进闽南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基于产业融合理论,对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概念及融合动力机制等梳理分析,基于此以厦门《闽南神韵》为研究对象,对《闽南神韵》的发展概况、特点、融合效应和融合动力机制等进行分析,提出以剧院类文化旅游演艺产品为表现形式的闽南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动力机制,并提出以需求为导向,注重艺术创新与文化原真性;提升企业综合能力,实施品牌化战略;与相关文化、旅游企业深度融合,形成文化旅游演艺产品体系等融合对策。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成东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黄炜  孟霏  朱志敏  郑立芳  
文章从人才因素、技术因素、资源因素、社会因素和产业因素5个层面构建旅游演艺产业内生发展测评的动力概念模型,并据此设计了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对张家界《天门狐仙》《魅力湘西》《梯玛神歌》3台旅游演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人才因素是旅游演艺产业发展最核心的驱动力,但当前产业过度依赖内部人才,对于外部人才的智慧和创意利用不足,导致了人才结构单一、创新乏力等问题;(2)技术因素持续推动着旅游演艺产业发展,但产业相关人士对科技进步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思考判断不足,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颠覆式产业革命准备不足,也尚未积极思考主动创新的应变之策;(3)资源因素和社会因素是产业发展的协同性驱动力,但如何从高校等社会因素中寻找更广阔的有力支撑,尚缺新型的合作策略和路径;(4)产业因素是产业发展的强制性驱动力,但相关因子的交互作用和过程机理尚待进一步厘清。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刘好强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演艺逐渐从旅游目的地的附属产品发展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依据服务营销理论,旅游演艺产品质量对旅游目的地形象以及游客的态度和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本文以旅游演艺为研究对象,从游客感知视角设计开发了旅游演艺产品质量测量量表。研究发现,旅游演艺产品质量包含7个维度,31个测量项目;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旅游演艺产品质量测量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用来测量游客对旅游演艺产品质量的感知和评价。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巨文  
在2013年刚刚结束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上,文化部部长蔡武在总结过去十年中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和还需要改进的地方时说:政府职能转变是中国文化体制改革中最重要的任务.在文化体制进一步的改革中,政府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文化资源与金融资本如何对接?同样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本文就国外演艺产业投融资的经验和我国演艺产业投融资的现状与实践,进行了探究.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克岭  芮明杰  
在国际、国内演艺业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演艺业发展的大环境不断改善,演艺业不断壮大,但与东部地区相比,在发展规模、效益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西部民族地区演艺业在基数小、起点低的现状下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把建立宏观管理体制和创新微观运行机制相结合,大力培育和激活演艺业微观主体的活力。基于对演艺业微观主体的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的考量,本文探索性地提出了一些促进西部民族地区演艺业微观主体创新与发展的思路性对策。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白鸽  
演艺业作为核心版权产业,其本身具有典型的"高原创性"和"双重原创"等特点。当前,我国演艺业发展面临诸多制约因素。解决措施:一是尊重演艺业自身规律,采取灵活的制度安排;二是发挥版权在创作、生产、发行、消费方面的功能;三是根据演艺业自身特点,合理安排剧目的分布;四是整合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五是加大版权保护力度,创新演艺人才培养机制。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伟杰  
演艺业作为最传统的文化产业,其在文化建设发展中发挥关联衍生放大扩张作用,已经越来越为实践所验证,承德市在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何有效利用优势资源来发展演艺业等文化产业意义重大。文章依据承德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探讨切实可行的承德演艺业加快发展、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路、经营战略和突破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