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411)
- 2023(3217)
- 2022(2650)
- 2021(2650)
- 2020(2185)
- 2019(4769)
- 2018(4839)
- 2017(9584)
- 2016(5383)
- 2015(5876)
- 2014(5866)
- 2013(5982)
- 2012(5544)
- 2011(5243)
- 2010(5458)
- 2009(5130)
- 2008(5183)
- 2007(4898)
- 2006(4531)
- 2005(3994)
- 学科
- 农(43082)
- 农业(28627)
- 济(26138)
- 经济(26118)
- 业(25260)
- 业经(11565)
- 农业经济(9500)
- 村(8774)
- 农村(8769)
- 管理(7555)
- 发(6994)
- 方法(6665)
- 土地(6579)
- 制(6515)
- 劳(6509)
- 劳动(6509)
- 农业劳动(6312)
- 发展(6177)
- 展(6176)
- 中国(6100)
- 人口(6039)
- 地方(5982)
- 数学(5923)
- 数学方法(5899)
- 策(5888)
- 收入(5837)
- 动力(5784)
- 劳动力(5758)
- 农业人口(5710)
- 及其(5563)
- 机构
- 学院(81551)
- 大学(74569)
- 农(41725)
- 济(36909)
- 经济(36303)
- 农业(31649)
- 管理(31302)
- 研究(28481)
- 理学(27571)
- 理学院(27347)
- 管理学(26994)
- 管理学院(26875)
- 中国(22916)
- 业大(22460)
- 农业大学(19226)
- 科学(18166)
- 所(15408)
- 业(15243)
- 京(14841)
- 中心(14089)
- 研究所(13976)
- 江(13114)
- 经济管理(12962)
- 财(12400)
- 省(12164)
- 科学院(11215)
- 发(10930)
- 发展(9997)
- 展(9979)
- 财经(9764)
- 基金
- 项目(54134)
- 科学(42176)
- 研究(41034)
- 基金(38518)
- 家(33628)
- 国家(33199)
- 科学基金(27943)
- 社会(26361)
- 农(25601)
- 社会科(24472)
- 社会科学(24467)
- 省(23753)
- 基金项目(20996)
- 编号(18678)
- 划(17778)
- 自然(16962)
- 自然科(16546)
- 自然科学(16539)
- 教育(16437)
- 自然科学基金(16240)
- 资助(14505)
- 成果(14057)
- 业(13839)
- 发(13503)
- 部(12112)
- 农业(12101)
- 重点(11538)
- 课题(11457)
- 发展(11228)
- 创(11208)
共检索到1221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符平
本文以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分析青年农民工生命历程中的“漂泊”特征及他们生存遭遇的抗争特点。他们有意或无意地表现出了超越自身先赋性社会地位的渴求,很难有落叶归根的打算和想法。尽管他们在努力避免复制父辈的生活方式。争取实现代际的向上社会流动,但同时,他们在城市里又居无定所,漂泊变动,不过是“漂泊”在城市社会里游离的主体。遭到权益的侵害时,他们有三种类型的抗争行动,其中的越轨和犯罪行为是他们为改变弱势地位或控诉社会不公的一种极端方式。城乡二元结构、歧视性的制度和政策以及城市居民的文化排斥,无不容易让他们产生二等公民的体验和认知。
关键词:
青年农民工 漂泊 抗争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郭星华 李飞
本文在对北京农民工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和经验个案发现: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在现实中不是同质线性和单一维度的,而是复杂、多维的,具有二重性的特征。此外,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社会交往状况、与城市居民收入的比较、每年在京打工时间以及未来身份归属等因素均对其二重性认同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农民工 社会认同 认同度 二重性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唐有财 符平
个体性与集体性抗争是农民工争取和维护自身权益的两种基本形式。文章在描述农民工抗争行为现状的基础上,从工作环境、工厂管理体制和农民工内部关系3个方面分析了农民工抗争行为的组织和社会基础。结果发现,工作环境的恶劣和缺少工作保护是激发工人集体性抗争的重要原因;在工厂管理体制上,经常拖欠工资、车间冲突容易导致农民工的各种抗争;工厂的利益诉求机制畅通虽然对集体性抗争没有显著影响,但能够有效地抑制个体性抗争;农民工群体内部的紧密关系虽然对集体性抗争行为没有显著影响,但有助于他们形成消极性抗争和个体性抗争的共识。文章最后指出,只有尊重农民工作为劳动者和人的基本权利,将"人本关怀"植入科学管理的过程中,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农民工的各种抗争行为,并真正通过建构和谐生产关系来实现工厂绩效的提高。
关键词:
农民工 个体性抗争 集体性抗争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银锋
农民工主体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利益抗争行动选择近年发生了新的变化,表现出了一些新的趋势。新生代农民工更愿意选择调解、仲裁、诉讼等体制内的方式而非诸如集体罢工等体制外的方式维护劳动权益;在选择体制内方式维权时则表现为明显的非诉讼偏好;劳资合作逐渐取代劳资对抗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增长型"利益诉求行动的主要选择。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利益抗争行动 南海本田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李艳 孟凡强
基于单群体演化博弈理论,文章聚焦新生代农民工劳资冲突行为的群体扩散机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劳资冲突变异行为的群体演化存在"体制内维权"与"体制外抗争"两种截然相反的趋势,而演化趋势的方向取决于初始状态中"体制外抗争"群体在总体中的比例。"体制外抗争"作为新时代的一种稳定策略均衡,仅凭"惩罚式"抑制将难以达到最终的制度均衡,设法提高"体制内维权"策略的个体收益支付以及群体收益支付总和,才是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必由之路。在当前劳资关系系统不完善的情况下,必须发挥政府的管理导向作用,在制度设计上设法提高体制内行为的收益,从而改变博弈参与人的预期,使其体制内行为比例超过一定的社会阈值,进而实现劳资关系向新的稳定均衡演化。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劳资冲突行为 演化博弈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范传贵
梁忠良的上班场所,有点憋屈地附着在一座高大厂房的墙根底下。一排矮小而狭长的铁皮房子,就夹在两座厂房的缝隙间。门前散乱地停着几辆电动三轮车。2012年5月11日上午,皮肤黝黑的梁忠良穿着深蓝色工作服,别着腰包,从铁皮房子里钻出来。自2003年来到北京,他已经在快递行业干了10年。在北京这座特大城市的每个角落,布满了像梁忠良这样的新生代底层农民工。与土地和农事的疏离,"80后"、"90后"的年龄,还有相比父辈所接受过的更多的教育,本应让他们带着理想心高气傲,但当面对这个车水马龙、流光溢彩的都市时,他们却自觉卑微如尘埃。弃学进京因为家里穷,梁忠良的学业在15岁初二那年结束。比他大4岁的哥哥则早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黄序
2007年11月15日,《城市问题》编委工作会议在北京新闻大厦举行。在此次会议上,与会编委建议发挥《城市问题》作为综合性学术期刊在城市科学领域的优势,以《城市问题》为园地组织学术论坛、笔谈会或小型研讨会,就北京或其他区域城市发展中有争议的问题展开研讨与争鸣,从而反映城市问题研究方方面面的情况,推动理论发展,促进学术交流。新年伊始,本刊邀请编委笔谈,现将部分编委之笔谈刊登于2008年第1期《城市问题》,以推动理论发展,促进学术交流。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亚娟
基于苏北地区农民环境抗争行为的经验研究发现,苏北农民抗争行为的实践逻辑不能用现有"依法抗争""以法抗争"框架来解释。苏北农民环境抗争行为的一般性特征为"依情理抗争",行为理据、策略选择和目标制定都在情理框架内。具体表现为:环境纠纷发生后,依据习惯性的情理采取抗争行为,对相关法律几无了解,并具有寻求调解的偏好。在抗争的初始阶段,目标往往是要求污染企业与村民互不妨害、和睦相处,而不是驱赶污染企业。纠纷激化后,依情理采取破坏工厂、肢体冲突等抗争行为,没有意识规避违法行为。少数村庄的村民采取诉讼方式进行抗争,诉讼的内在依据往往是经验中的情理而不是相关法律规定。村民依情理抗争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源自中...
关键词:
农民 环境抗争 情理 礼 法律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锋
通过学者所借鉴的理论来源与分析的经验基础,可以对既有的农民上访研究的三种分析框架进行检视与反思,并提出一些拓展的可能路径。"权利诉求—抗争政治"与"道义伦理—底层政治"分析视角受西方社会运动理论与底层政治理论的启发,对于中国农民上访的研究有着开创性意义。但也因理论思维的束缚,而共享了"抗争"这一基础性假设,遮蔽了中国农民上访的复杂性。在深度经验探究中,越来越多的学者揭示出了农民上访类型与性质的多元化,实现了农民上访研究从"抗争政治"到"非抗争政治"的范式转换。为了更加深刻理解农民上访的性质,可以引入国家的视角、关注结构与行动的关系,以及探究农民政治文化等几条路径来拓展农民上访的研究。
关键词:
农民上访 抗争政治 底层政治 非抗争政治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永胜 陈剩勇
研究目的:探索农民土地抗争的行动逻辑和机制,为土地冲突提供治理对策。研究方法:抗争政治方法、描述性研究法。研究结果:(1)区分出不同历史时期农民土地抗争的互动关系。(2)得出农民土地抗争的认知逻辑是统治者和政府认为统治者权力以及公共权力优先于农民权利;动力逻辑是农民认为政府行为违背情、理,其土地权益受损;政治逻辑是农民认为出现了有利于抗争的政治机会。(3)发现土地抗争中的三个行动机制:土地抗争诉求的具体利益机制;农民土地抗争方式的踩线偶尔越线机制;政府对抗争往往采取压制的机制。研究结论:对现代社会土地抗争提出依法保障农民的抽象土地权益;增强政府制度化吸纳抗争的能力;在互动中通过协商达至"重叠共识";在改革中推动土地制度创新等治理建议。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宋艳 苏子逢 孙典
本文从农民工群体与企业利益抗争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入手,通过决策树和序贯博弈理论与数值仿真的方法,探讨了农民工群体依法维权的相对成本与企业失信的相对违法成本在不同的系统参数下对于农民工利益抗争过程中的策略选择的影响,并探究不同系统参数下农民工群体的均衡策略,提出均衡状态下,系统参数之间应满足的条件关系表达式。研究表明:依法维权的成本过高虽然对农民工群体的策略选择有影响,但并不是导致农民工群体更倾向于选择亲群体性行为的根本原因。提高企业失信违法成本并不会有效的避免农民工群体利益受损,减少农民工群体选择亲群体性行为。亲群体性行为其真正的原因在于体制内维权困难。政府应该减少依法维权的成本,同时应尽量减少群众的"闹大"意识,加强群众依法维权的法律意识。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万德松
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趋向与一部分的农民工依然存在待遇低、基本权利缺乏保障的现象形成了新的冲突。农民工的法律援助问题日益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进一步认识农民工法律援助存在的问题,在强化法制建设的同时,强化农民工法律援助机制,更好地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
新常态 农民工 法律援助机制 构建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理财 王俊
在个体化转型视角下,农民的谋利型抗争动机和行动策略被中国式个体化进程中的国家权威、社会关系网络和核心家庭共同形塑。通过分析L镇的一起公共设施征地纠纷可以发现:农民谋利性抗争取向形成于农村社会个体化发展过程中权利义务观的失衡和社会福利保障的欠缺,让具有"无公德个人"风险的弱势农民只能在风险社会通过增强核心家庭的经济实力寻求安全保障。同时,由于农村个体化进程中国家的主导性地位和社会关系的工具化定位,抗争农民通过利益诉求正义化、抗争手段合法化和合作网络工具化的策略性行动来提高抗争成效。乡村社会个体化转型带来公共利益让位于个人利益的失序行为,需要在国家与乡村社会的良性互动中予以改善。
关键词:
农民抗争 行动逻辑 抗争动机 抗争策略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永湘 杨明洪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林 王超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