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82)
2023(7882)
2022(6326)
2021(5840)
2020(4970)
2019(11271)
2018(11154)
2017(21666)
2016(11688)
2015(12826)
2014(12521)
2013(12082)
2012(10663)
2011(9618)
2010(9651)
2009(8782)
2008(8361)
2007(7160)
2006(6138)
2005(5207)
作者
(36385)
(30386)
(30196)
(28447)
(19158)
(14701)
(13400)
(11978)
(11521)
(10614)
(10366)
(10166)
(9694)
(9427)
(9327)
(9296)
(9281)
(9081)
(8713)
(8670)
(7836)
(7574)
(7180)
(6905)
(6899)
(6681)
(6662)
(6549)
(6240)
(6116)
学科
(46951)
经济(46906)
管理(32381)
(31533)
方法(26243)
(25418)
企业(25418)
数学(24294)
数学方法(23778)
(12431)
中国(10386)
(10236)
(10115)
(9828)
贸易(9825)
业经(9733)
(9593)
农业(8383)
技术(7782)
理论(7295)
环境(7022)
(6865)
地方(6583)
(6469)
财务(6436)
财务管理(6426)
(6240)
企业财务(6051)
(5956)
(5912)
机构
学院(166336)
大学(165627)
管理(65404)
(64075)
经济(62857)
理学(58354)
理学院(57730)
管理学(56272)
管理学院(56027)
研究(53891)
中国(39266)
科学(38049)
(37849)
(34392)
业大(32975)
农业(30538)
(28384)
研究所(26645)
(25847)
中心(24533)
(23019)
财经(21762)
农业大学(21192)
北京(20826)
(19940)
(19367)
(19217)
经济学(19184)
师范(18848)
技术(18550)
基金
项目(123412)
科学(96045)
基金(90620)
(83164)
国家(82560)
研究(79347)
科学基金(69987)
社会(50691)
自然(49679)
(49135)
自然科(48641)
自然科学(48624)
社会科(48260)
社会科学(48243)
基金项目(48156)
自然科学基金(47736)
(42073)
资助(37585)
教育(37150)
编号(30237)
重点(28054)
计划(26270)
(26117)
(26112)
(25271)
科研(24692)
创新(24463)
科技(23297)
(22092)
大学(21916)
期刊
(60193)
经济(60193)
研究(38535)
学报(35427)
(32847)
科学(30357)
中国(28652)
大学(25374)
学学(24575)
农业(22503)
管理(22416)
(18732)
技术(14224)
教育(12929)
(12697)
业经(11158)
经济研究(11044)
(10710)
金融(10710)
业大(10689)
财经(10060)
统计(10014)
(9590)
(9589)
科技(9276)
农业大学(9095)
资源(8563)
(8528)
技术经济(8397)
决策(8358)
共检索到2212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星  曹红霞  廖阳  周宸光  李黄涛  
【目的】探明黄土区苹果优质高效生产的滴灌模式。【方法】该研究以8年生寒富苹果树为研究对象,试验设3种滴灌方式:分根交替滴灌(ADI)、单管滴灌(UDI)和双管滴灌(BDI),及3个灌水梯度:高水(W1)、中水(W2)和低水(W3),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共9个处理。研究滴灌方式与灌水处理对苹果冠层、光合、外观品质、产量及灌水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与W1相比,减少灌水量显著减少叶面积指数、叶倾角和丛生指数(P<0.05)。与单管滴灌相比,分根交替处理显著增加叶面积指数(P<0.05),显著降低叶倾角与丛生指数(P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赛力汗·赛  张永强  薛丽华  梁玉超  雷钧杰  陈兴武  王志敏  
为优化新疆北疆滴灌冬麦区节水灌溉技术,探讨滴灌量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的影响,2013—2015年设置0(CK)、900(W1)、1 800(W2)、2 700(W3)、3 600(W4)、4 500(W5)、5 400(W6)、6 300m3/hm2(W7)共8个灌溉量处理,测定不同滴灌量下冬小麦叶面积指数、SPAD值、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产量及耗水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各处理冬小麦随生育进程递进LAI均呈现单峰型变化趋势,在孕穗期达到最大,其值以W5最高;叶片最高SPAD值出现时期随滴灌量增加而后延。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及单茎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Vm)均以W5处理最高。随着滴灌量的增加,冬小麦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W5处理获得最高产量,而W4处理获得最大水分利用效率。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滴灌量为3 600~4 500m3/hm2的处理为高产高效的最适灌溉水平。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晨  李前  于江  赵洪祥  闫伟平  孙宁  张治安  张丽华  边少锋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寻玉米对不同滴灌模式的生理响应机制,寻求滴灌方式与滴灌定额之间的优化方案,为半干旱区玉米节水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可移动式防雨棚进行2年的小区试验,以‘富民985’为试验材料,设置地上滴灌与浅埋滴灌2种滴灌方式,玉米全生育期300、400和500 mm 3个滴灌定额,即地上滴灌–300 mm(T1)、地上滴灌–400 mm(T2)、地上滴灌–500 mm(T3)、浅埋滴灌–300 mm(T4)、浅埋滴灌–400 mm(T5)和浅埋滴灌–500 mm(T6)6个处理,研究不同滴灌模式对玉米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特性、叶片氮代谢酶活性、根系伤流强度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与T1、T2和T4处理相比,T3、T5和T6处理玉米大喇叭口期(V12)、吐丝期(R1)和灌浆期(R3)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_(i))、蒸腾速率(T_(r))、水分利用效率(WUE)、表观叶肉导度(AMC)、光系统Ⅱ最大光合效率(F_(v)/F_(m))、光系统Ⅱ实际光合效率(Φ_(PSII))、电子传递效率(ETR)、光化学淬灭系数(qP)增加,气孔限制百分率(L_(s))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下降。不同滴灌模式条件下,T3、T5和T6处理玉米叶片的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根系伤流强度均呈增加趋势,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呈下降趋势,且产量显著高于T1、T2和T4处理,但T3、T5和T6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浅埋滴灌–全生育期400 mm滴灌定额(T5处理)的滴灌模式的玉米在根系伤流强度、叶片氮代谢酶活性、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特性及产量形成等方面均表现较佳,获得了节水与高产的双重目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晨  李前  于江  赵洪祥  闫伟平  孙宁  张治安  张丽华  边少锋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寻玉米对不同滴灌模式的生理响应机制,寻求滴灌方式与滴灌定额之间的优化方案,为半干旱区玉米节水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可移动式防雨棚进行2年的小区试验,以玉米品种‘富民985’为试验材料,设置地上滴灌与浅埋滴灌2种滴灌方式,玉米全生育期300、400和500 mm 3个滴灌定额,即地上滴灌-300 mm(T1)、地上滴灌-400 mm(T2)、地上滴灌-500 mm(T3)、浅埋滴灌-300 mm(T4)、浅埋滴灌-400 mm(T5)和浅埋滴灌-500 mm(T6)6个处理,研究不同滴灌模式对玉米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特性、叶片氮代谢酶活性及根系伤流强度的影响。[结果]与T1、T2和T4处理相比,T3、T5和T6处理玉米大喇叭口期(V12)、吐丝期(R1)和灌浆期(R3)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_i)、蒸腾速率(T_r)、水分利用效率(WUE)、表观叶肉导度(AMC)、光系统Ⅱ最大光合效率(F_v/F_m)、光系统Ⅱ实际光合效率(Φ_(PSⅡ))、电子传递效率(ETR)、光化学淬灭系数(qP)增加,气孔限制百分率(L_s)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下降。不同滴灌模式条件下,T3、T5和T6处理玉米叶片的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根系伤流强度均呈增加趋势,且显著高于T1、T2和T4处理,但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呈下降趋势。[结论]采用浅埋滴灌-全生育期400 mm滴灌定额(T5处理)的滴灌模式的玉米在根系伤流强度、叶片氮代谢酶活性、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特性等方面均表现较佳,获得了节水与高产的双重目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徐强  吕廷波  马晓鹏  王东旺  白蒙  王泽林  牛靖冉  
【目的】分析水分调控对覆膜滴灌水稻生长发育及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采用测坑试验方式,2种栽培方式,分蘖期设置3个水分梯度进行水分调控。【结果】于各生育期末取样测定各项指标,分蘖期水分调控对2种栽培方式下滴灌水稻的生长和灌溉水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W1、W2处理对水稻株高影响不大,W3处理水分胁迫严重降低株高;分蘖期水分调控对最终分蘖数具有明显的影响,最终分蘖数表现为覆膜栽培下水稻分蘖数量平均分蘖数为17.44蘖/穴,裸地栽培下水稻分蘖数量平均分蘖数为17.60蘖/穴;生育后期W2处理能保持较高叶面积,更利于水稻光合作用的进行光合产物的积累以及最终产量的形成;在覆膜、裸地栽培方式下W2处理灌溉水利用率均为最高,分别为0.64、0.46 kg/m~3。【结论】滴灌水稻分蘖期适度的水分胁迫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进而提高产量,从滴灌水稻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和产量角度考虑,滴灌水稻覆膜栽培方式W2水分处理可作为基于本试验条件下较适宜的调控措施。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宣志   张金珠   王振华   刘健   梁洪榜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干旱地区微咸水资源,以加工番茄品种金番3166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灌水矿化度1(S1)、3(S2)、5(S3) g/L和施氮量180(N1)、240(N2)、300(N3) kg/hm~2处理,探究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矿化度微咸水与施氮量协同调控对加工番茄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同一施氮量水平下,随着灌水矿化度的增加,加工番茄叶片的SPAD值、蒸腾速率(transpiration rate,T_r)、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tic rate,P_n)、气孔导度(stomatal conductance,G_s)和产量均逐渐减小,在成熟期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大。在S1和S2水平下,施氮量增加(N3)显著提高叶片SPAD值、T_r、P_n和G_s;在S3水平下,以N2处理的促进效果最好,且产量相较于N1水平分别提高11.46%、8.69%和5.17%。在N3处理下,S1和S2水平下加工番茄的产量无显著差异。综合考虑滴灌加工番茄的光合特性和产量变化,灌水矿化度为3 g/L、施氮量为300 kg/hm~2时能促进加工番茄的光合作用并保证产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增丽  董平国  樊晓康  王天任  
【目的】研究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溉定额对土壤水盐时空分布特征、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在石羊河流域中游,通过2014—2015两年的灌溉试验,对春玉米生育期设置不同灌溉定额(4 800、4 200和3 600 m3·hm~(-2)),测定0—100 cm土层内,土壤水盐时空分布特征,春玉米播种前和收获后土壤全盐量在年内和年际间的变化,春玉米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结果】随灌水定额的增加,0—6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增加明显,当灌水定额从420 m3·hm~(-2)增加到480 m3·hm~(-2)时,春玉米吐丝扬花期0—60 cm土层平均含水率可保持在24.52%以上。在作物需水...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何静   王振华   刘健   马占利   温越  
【目的】探究膜下滴灌棉田土壤水热环境和棉花生长对灌溉水温与施氮量的响应机理,旨在确定北疆滴灌棉花合理的灌溉水温和施氮量。【方法】以新陆早42号棉花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灌溉水温:15℃(T0)、20℃(T1)、25℃(T2)和30℃(T3);3个施氮水平:250 kg·hm~(-2)(F1)、300 kg·hm~(-2)(F2)和350 kg·hm~(-2)(F3),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析不同灌溉水温条件下施氮量对棉田土壤水热环境、棉花生长、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常规灌溉水温与低氮处理降低土壤温度,抑制棉花生长,单株铃数降低并导致籽棉产量下降。适宜的灌溉水温和施氮量可以改善土壤水热环境,促进棉花生长发育,提高籽棉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与15℃常规灌溉水温相比,增温灌溉显著提高了土壤温度0.58—3.30℃,土壤储水量降低1.2%—7.2%,土壤呼吸速率显著提高5.7%—28.0%;随灌溉水温升高,棉花株高、叶面积指数及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先增高后降低,在灌溉水温为25℃时达最大。随施氮量增加,土壤储水量降低3.3%—6.7%,土壤呼吸速率显著提高3.6%—9.5%,棉花株高增加3.2%—4.9%,叶面积指数显著增加5.8%—11.0%,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1.2%—2.2%,均在施氮量为350 kg·hm~(-2)时达最大。水分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及籽棉产量随灌溉水温升高均先增加后减少,随施氮量增加分别表现为增加、减少、增加的趋势。通径分析表明,土壤温度对籽棉产量直接作用最大,而施氮量通过促进棉花生长对籽棉产量间接作用最大。籽棉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均在T2F2处理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 652.3 kg·hm~(-2)、1.17 kg·m~(-3),且T2F2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22.17 kg·kg~(-1))显著大于T2F3处理(18.80 kg·kg~(-1))。【结论】综合考虑灌溉水温与施氮量对土壤温度,土壤呼吸速率,棉花生长、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推荐北疆棉区适宜灌溉水温为25℃,施氮量为300 kg·hm~(-2)。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文明  李明华  蒋家乐  马学花  李容望  赵文青  崔静  刘扬  马富裕  
【目的】明确北疆滴灌棉花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形成对氮磷钾综合运筹的响应特征,为节省氮肥成本提供依据。【方法】以鲁棉研24号为材料,在4种施氮量(506、402.5、299和195.5 kg·hm-2,分别用N1、N2、N3和N4表示)和蕾期、花铃期4种不同磷钾肥运筹方式(100%+0,25%+75%,50%+50%和75%+25%,分别用PK-M1,PK-M2,PK-M3和PK-M4表示)下进行田间试验。试验期间测定棉花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蕾花铃数量及产量等指标。【结果】在相同磷钾运筹方式下,随着施氮量的降低,LAI的Logistic模型K’值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N3比N2处理高5.1%—16.5%,快速增长起始期(t1)和快速增长结束期(t2)均为N3处理最晚,且N3处理快速增长期持续时间最长,N3处理比N2处理多2—12 d;N3处理生长特征值GT最高,N2处理次之,N3比N2处理高5.2%—16.7%;干物质积累量在生长前期表现为N1>N2>N3>N4处理,在生长后期表现为N2>N1>N3>N4处理;蕾花铃数在全生育期表现为N2>N3>N1>N4处理;产量相对值在各施氮处理下表现为N2处理最高,N3处理次之,N2处理比N3处理高3.6%—6.5%。在相同施氮量下,LAI的Logistic模型K’值最高为PK-M3处理,最低为PK-M1处理,PK-M3处理比PK-M1处理高20.5%—27.4%;快速增长起始期t1(2019年除外)和快速增长结束期t2均为PK-M3最晚,且PK-M3处理快速增长期持续时间(T)最长;PK-M3处理生长特征值(GT)最高,PK-M2处理次之,PK-M3处理比PK-M2处理高13.0%—24.5%;干物质积累量在生长前期表现为PK-M2处理>PK-M3处理>PK-M4处理>PK-M1处理,生长后期表现为PK-M3>PK-M2>PK-M4>PK-M1处理;蕾花铃数在生长前期表现PK-M4>PK-M3>PK-M>PK-M2处理,生长后期表现为PK-M3>PK-M2>PK-M4>PK-M1处理;产量相对值表现为PK-M3处理最高,比其他磷钾处理高5.2%—18.2%。所有处理中,N3PK-M3处理下LAI Logistic模型K’值和GT值最大,T最长,在吐絮期干物质积累量、相对产量值和后期蕾花铃数仅次于N2PK-M3处理,生殖器官干物质分配比例高于其他处理。相关分析表明,LAI在2018年播种后109 d以后和2019年播种后120d以后与生殖器官干物质、干物质总量和相对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全生育期生殖器官个数、总干物质积累量、生殖器官干物质与相对产量均为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所有处理中N2PK-M3产量最高,N3PK-M3处理次之,N3PK-M3相对产量仅比N2PK-M3处理降低1.5%。【结论】N3PK-M3处理与农户常规施氮量相比,减少25%的氮肥施用量仍能获得较高产量,可能是由于推迟了棉花后期LAI到达峰值的时期,延缓了LAI下降速率,提高棉花群体干物质生产能力,并促使其向生殖器官转运,且降低蕾铃脱落,保证后期铃数,为产量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因此,本研究认为在蕾期和花铃期各分施50%磷钾肥的条件下,氮肥的施用量可以降低至299 kg·hm~(-2),这比农户常规施氮降低25%,以达到减氮稳产、节本增效的目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明达  张素瑜  杨慎骄  关小康  李帅  陈金平  王同朝  
为探索高效的灌溉策略以减少灌水量并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以缓解黄淮海冬麦区水资源短缺。采用田间裂区试验设计,探究地表滴灌(DI)和地下滴灌(SDI)条件下不同土壤水分状况(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50%~60%,60%~70%,70%~80%,记为W_(50)、W_(60)和W_(70))对冬小麦产量、土壤水提取量、蒸散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整个生长季,与DI处理相比,SDI处理降低0~0.8 m土层土壤水提取比降低11.8%~21.8%,但SDI处理0.8~1.6 m土层土壤水提取量增加28.4%~29.8%。SDI处理的平均土面蒸发量和灌溉量分别比DI处理减少23.1%,8.9%。虽然花后SDI和DI处理间蒸腾速率的差异不显著,但在W_(50)和W_(60)条件下(亏缺灌溉),SDI处理的净光合速率和叶面积指数均高于DI处理。与DI处理相比,在亏缺灌溉条件下,SDI处理的产量增加14.5%~29.3%,水分利用效率增加13.9%~25.9%。与DI处理相比,在W_(70)条件下,SDI处理更多灌溉水下渗到0.8 m以下土层,从而显著降低上层土壤的土壤水提取量及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导致产量降低4.1%~8.9%。SDI处理在W_(60)条件下能够从深层土壤提取更多水分,并调控冬小麦的光合特性,从而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静  王迎春  李虎  王立刚  邱建军  肖碧林  
【目的】为解决黄淮海平原麦区冬小麦滴灌用水量和合理的水肥配合等问题,以山东省桓台县免耕农田为试验点,系统研究了滴灌施肥对土壤水分垂直运移、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影响。【方法】采用测墒补灌和生育期滴灌施肥相结合的方法,以常规漫灌施肥处理为对照。设置65 mm(W1)、98 mm(W2)、130 mm(W3)、195 mm(W4)和260 mm(W5)5个滴灌梯度水平处理。在130 mm滴灌水平下,分别于冬小麦的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扬花期和灌浆期5个生育时期设置相应的氮磷钾肥料配比,采用氮磷钾3个因素,每个因素4个水平的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法进行田间试验。氮、磷、钾4个水平...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林  罗毅  杨传杰  张艳  来剑斌  吉力力·阿不都外力  
由于其节水增产的优势,近年来,膜下滴灌在我国西北干旱区绿洲农田得到了迅速推广。由于轮灌仍是目前农田用水分配的主要方式,并且还需要考虑滴灌产生的土壤盐分积累问题,因此,对滴灌灌水量(Q)、灌水周期(T)以及相应的深层下渗(L)关系研究,不仅是农田用水分配的要求,也是盐分控制的需要。本文利用田间试验数据校验HYDRUS-2D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试验,并结合马尔可夫链模型分析,分析不确定蒸散下的Q-T-L关系,结果显示:①总体上,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可支持的灌溉周期增加,同时深层下渗增加,Q-T-L关系曲线表现为非线性关系;②其中存在3个关键Q-T阈值点:深层下渗出现点(Q为35mm,T为5d)、灌溉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银坤  郭文忠  薛绪掌  乔晓军  王利春  陈红  赵倩  陈菲  
【目的】建立适用于日光温室番茄水肥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探讨不同灌溉施肥模式在日光温室番茄节水节肥增产效能上的差异。【方法】基于负压装置和滴灌系统,研究常规施基肥(CK)、营养液滴灌施肥(DI)和负压供液施肥(NI)对温室番茄产量、品质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负压供液施肥模式下土壤水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0—20 cm土层含水量周年变化幅度为20.8%—25.0%,低于滴灌施肥处理的19.7%—28.6%。基于负压装置的供液模式(NI)相对于处理CK和DI,不但养分(N+P_2O_5+K_2O)的周年总投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曹彩云  党红凯  郑春莲  郭丽  马俊永  李科江  
针对低平原区水资源缺乏问题,研究不同降雨年型下不同灌溉模式对小麦的产量、耗水组成、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影响,为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依据。试验于2012—2013年和2013—2014年2个小麦生长季进行,采用裂区设计,以春季5个灌溉模式作为主处理(春季灌溉1水—W1、2水—W2、3水—W3和4水—W4,不灌溉作对照—W0),以3个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作为副处理(小麦品种衡观35、石4185和衡4399)。研究结果表明:随灌溉量的增加,产量非线性增加,产量受降雨的多少和阶段分配的影响,2年分别以3水模式(少雨年)和4水模式(多雨年)产量最高,但2012—2013年度2水模式和3水模式产量差异不显著...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罗炳顺  潘圣刚  林青山  江奕君  陈金德  田华  唐湘如  
以4个早晚兼用型超级稻品种(桂农占、玉香油占、合美占和胜泰1号)为材料,研究了大田条件下灌溉模式对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的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灌溉相比,半量灌溉条件下各水稻品种的每穗总粒数显著增加,稻米的整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而且灌溉用水量显著减少,水分利用率的提高也达到显著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