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881)
2023(1946)
2022(1643)
2021(1471)
2020(1295)
2019(2828)
2018(2771)
2017(4849)
2016(3030)
2015(3301)
2014(3223)
2013(3257)
2012(3046)
2011(2875)
2010(2834)
2009(2495)
2008(2578)
2007(2157)
2006(1849)
2005(1562)
作者
(12322)
(10687)
(10667)
(9737)
(6483)
(5277)
(4485)
(4203)
(3883)
(3696)
(3660)
(3495)
(3383)
(3365)
(3339)
(3310)
(3243)
(3194)
(2971)
(2956)
(2928)
(2744)
(2607)
(2563)
(2445)
(2377)
(2357)
(2349)
(2316)
(2278)
学科
(11458)
经济(11450)
(7492)
方法(6290)
管理(6090)
数学(5848)
数学方法(5808)
(4428)
企业(4428)
(3975)
(3679)
农业(2879)
业经(2266)
中国(2239)
地方(2062)
(1971)
环境(1901)
(1872)
(1669)
贸易(1669)
(1627)
小麦(1623)
服务(1611)
技术(1583)
(1515)
生产(1483)
服务业(1411)
(1381)
(1246)
地方经济(1220)
机构
学院(46913)
大学(46486)
研究(21031)
(20956)
农业(17266)
(17014)
科学(16899)
经济(16710)
业大(14430)
管理(13643)
(13096)
中国(13035)
研究所(12446)
理学(12145)
理学院(11965)
管理学(11615)
管理学院(11556)
农业大学(11360)
(10371)
(9420)
(8988)
中心(8647)
科学院(8583)
(8385)
实验(8054)
实验室(7750)
重点(7429)
(7052)
(6832)
技术(6457)
基金
项目(37466)
(27688)
国家(27529)
科学(27340)
基金(26651)
科学基金(20813)
研究(19834)
自然(15856)
(15579)
自然科(15506)
自然科学(15495)
自然科学基金(15196)
基金项目(13891)
(13774)
社会(12119)
社会科(11534)
社会科学(11529)
资助(11436)
计划(10490)
科技(10470)
重点(9392)
(9101)
(8824)
教育(8758)
(8625)
专项(7993)
科研(7816)
(7742)
(7656)
创新(7446)
期刊
(19592)
学报(18405)
(15565)
经济(15565)
农业(13409)
科学(12802)
大学(11746)
学学(11615)
研究(9648)
中国(8757)
(8269)
业大(6111)
农业大学(5258)
管理(4504)
中国农业(4448)
(4188)
(4154)
林业(3794)
科技(3419)
自然(3380)
技术(3172)
自然科(2907)
自然科学(2907)
经济研究(2768)
农学(2711)
华北(2711)
农业科学(2623)
科技大(2613)
科技大学(2613)
财经(2582)
共检索到628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薛丽华  胡锐  赛力汗  雷钧杰  乔旭  陈兴武  
为揭示滴灌高产冬小麦的物质生产规律,在滴灌(分别在越冬前、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花后12 d、花后20 d各滴水1次,每次滴水750 m3/hm2,共4 500 m3/hm2)条件下,田间比较了8个冬小麦品种的产量、群体发展动态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差异。结果表明,品种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高产品种具有最高总茎数多,成穗数多;群体最高叶面积指数值大,孕穗至成熟期间干物质积累量大;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均高的特点。新冬32产量最高(为8 376.3 kg/hm2),其穗数为736.70万穗/hm2,穗粒数为36.4,千粒质量为36.76 g;群体最高总茎数为2 198.4万/hm...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白田田  裴新涌  关小康  杨明达  张鹏钰  王静丽  王和洲  王同朝  
为阐明滴灌条件下秸秆覆盖和土壤含水量以及两因素交互作用对冬小麦籽粒灌浆、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冬小麦矮抗58为试验材料,设计了秸秆处理(覆盖T、不覆盖T0)与土壤相对含水量(40%(W1)、50%(W2)、60%(W3)、70%(W4)4个水平)两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Richards方程拟合秸秆覆盖和水分调控下冬小麦籽粒灌浆过程的决定系数在0.977 50.999 6,达到极显著水平。秸秆覆盖和水分调控间的交互作用对除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V)外其他冬小麦籽粒灌浆特征参数的影响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建恒  李宾兴  王斌  郭程瑾  李雁鸣  肖凯  
【目的】通过对不同磷效率品种的光合碳同化与物质生产特性研究,阐明磷高效小麦品种高效吸收磷素的生理机制。【方法】以具有典型特征的不同磷效率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丰、缺磷条件下的光合生理参数、碳酸酐酶活性和RuBPCase活性。【结果】缺磷条件下,各测定时期的叶绿素含量(Chl)、气孔导度(gs)、叶肉导度(gm)、碳酸酐酶活性(CA)和光合速率(Pn)以及可溶蛋白含量(SP)和RuBPCase活性均大致以磷高效品种(H)最高,中效品种(M)次之,低效品种(L)最低;不同磷效率品种各测试时期的LAI和作物生长率(CGR)、净同化率(NAR)和光合势(PP)也以H最高,M次之,L最低。【结论】磷胁迫...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淑文  文宏达  周彦珍  李雁鸣  肖凯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氮效率小麦的氮素吸收和物质生产特性,阐明氮高效小麦品种高效吸收氮素的生物学基础。【方法】以具有典型特征的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丰、缺氮条件下的籽粒产量、氮效率、氮素吸收特性和氮素吸收同化关键酶活性。【结果】缺氮条件下,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的籽粒产量和氮效率以氮高效品种(H)最高,中效(M)次之,低效(L)最低;H具有较多的单位面积穗数且与籽粒产量和氮效率显著相关;不同生育时期的植株氮累积量在抽穗期和成熟期以H最大,M次之,L最低;不同生育时期株高、群体茎数、叶面积指数、群体干物重、叶片NO3-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以及各生育阶段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和光合势均以H最大,M...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姚钊  王重阳  崔静  
【目的】为了解氮肥对滴灌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方法】以新冬22号(奎屯农科所选育)和新冬43号(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为供试材料,采用logistic方程对N0(0 kg/hm~2)、N1(150 kg/hm~2)、N2(300 kg/hm~2)、N3(450 kg/hm~2)、N4(600 kg/hm~2)5种氮肥处理下的冬小麦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探究不同施氮量下籽粒灌浆规律并分析千粒重与灌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滴灌条件下,适宜的施氮量有利于籽粒千粒重、灌浆持续时间和快增期持续时间的增加,新冬22号表现为N3处理(450 kg/hm~2)下以上三者均最大,新冬43号则表现为N2处理(300 kg/hm~2)下以上三者均最大;由变异系数分析得知2个小麦品种最大灌浆速率和籽粒灌浆天数更易受施氮量影响,而渐增期灌浆参数相比较而言不易受氮肥施用量的影响;2个小麦品种千粒重均与渐增期灌浆速率(R_1)、快增期持续时间(T_2)、缓增期粒干重积累量(K_3)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建议在生产上滴灌条件下新冬22号和新冬43号分别推荐N3(450 kg/hm~2)和N2(300 kg/hm~2)处理为2个小麦品种的最佳施氮量;在籽粒增重机理上建议从提高渐增期灌浆速率,延长快增期持续时间入手来增加滴灌冬小麦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位国峰  林琪  商健  刘义国  
为了探明滴灌量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和籽粒品质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以青麦7号为材料,设置了7个不同灌溉量处理,即全生育期无灌水(CK1)、漫灌(CK2)、滴1水(W1)、滴2水(W2)、滴3水(W3)、滴4水(W4)和滴5水(W5),研究了不同滴灌量对冬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1相比,滴灌处理W3和W4显著改善了冬小麦品质,提高了小麦容重、出粉率、面筋值和沉降值等,处理W3和W4的稳定时间、峰值黏度和低谷黏度、糊化温度、拉伸面积也高于其他处理,提高了小麦的筋力和烘焙品质;同时,随着滴灌量的增加,滴灌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先升高后降低,W3和W4表现出最大值。在本试验条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牟洪臣  王振华  何新林  葛宇  
通过小麦田间试验所测数据,研究分析北疆滴灌春小麦全生育期内土壤水分状况变化、耗水量、耗水规律及作物系数,结果表明:滴灌春小麦根系吸水主要是0~60 cm处的土壤水,从苗期至分蘖期主要消耗0~40 cm的土壤水分,随植株根系增大、伸长,到拔节期吸水主要以0~60 cm土壤水为主,而80~120 cm土层受根系长度影响,土壤含水率变化幅度不大。在成熟期停止灌溉后,各土层含水率都减小;北疆春小麦生育期内总耗水量为抽穗期>拔节期>分蘖期>苗期>灌浆期。从苗期至灌浆期叶面积系数从小变大又逐渐减小,作物系数也由小变大,后又由大逐渐变小。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夏桂敏  褚凤英  陈俊秀  陈高明  姚珍珠  
关键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比拉力·艾力  孙婷  王冀川  张迪  张建芳  石元强  
为构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滴灌冬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规律及其分配模型,通过分析氮素调控的小区试验数据,采用统计模型技术建立基于相对生长度日(RDDT)的冬小麦群体和个体地上部相对干物质积累(RDMA)动态和基于分配指数的各器官物质分配动态的模拟模型,运用水分调控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滴灌冬小麦返青后干物质积累(DMA)呈典型的"S"型曲线变化趋势,增加水和氮供应量明显促进群体和个体干物质积累量,且灌水效应大于施氮效应,说明在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的极端干旱地区保证水分供应的基础上适当增施氮肥是促进小麦生长的关键。各处理DMA的变异系数群体为3.45%~5.19%,个体为2.03%~3.91%,表明群体效应大于个体效应。筛选并构建基于归一化的返青后以RDDT为变量的滴灌冬小麦群、个体RDMA预测模型(MMF):GRDMA_i=(0.001 2+1.003 2RDDT~(4.193 6))/(0.012 9+RDDT~(4.193 6))和SRDMA_i=(0.001 2+1.011 3RDDT~(4.691 1))/(0.018 9+RDDT~(4.691 1)),模拟准确度在0.988 4~1.027 4;以及地上部各器官干物质的分配指数模型,模拟准确度为0.977 5~1.035 4,表明基于RDDT和分配指数的冬小麦群、个体干物质积累和分配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和实用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海红  徐学欣  吴姗姗  於思益  石岩  赵长星  
为了筛选适宜鲁东雨养地区高产高效冬小麦品种,于2016-2018年冬小麦生长季,在雨养条件下选用黄淮海地区32个中强筋冬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冬小麦品种的产量、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以及氮素吸收利用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32个冬小麦品种的产量进行分类,共分为5种类型,2 aⅠ类冬小麦品种的产量分别为9 247.1,9 219.7 kg/hm~2,并显著高于其余各类冬小麦品种,Ⅰ类冬小麦品种协同提高了库容量(单位面积粒数)和千粒质量;Ⅰ类冬小麦品种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开花前干物质转运量、收获指数、成熟期氮素积累量、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余各类冬小麦品种;2 a产量分别与库容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收获指数、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2017-2018年产量与成熟期氮素积累量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综合2 a结果,烟农999和泰麦1918均属于Ⅰ类冬小麦品种,两品种协同提高了库容量和千粒质量、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开花前干物质转运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收获指数以及成熟期氮素积累量和氮素收获指数,表现出产量较高且稳定。综上所述,在鲁东地区半湿润偏旱的气候环境雨养条件下,烟农999和泰麦1918是适宜此地区种植的高产高效冬小麦品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薛丽华  赵连佳  陈兴武  雷钧杰  赛力汗·赛  乔旭  张永强  
为研究新疆滴灌冬小麦超高产栽培的水氮运筹模式,以新冬41为试材在田间采用水、氮2因素3水平裂区试验,设置9个水氮处理(W灌水量,N施氮量),W_1N_0(2 775 m3/hm2、0kg/hm2)、W_2N_0(3 900 m3/hm2、0kg/hm2)、W_3N_0(4 350 m3/hm2、0 kg/hm2)、W_1N_1(2 775 m3/hm2、180 kg/hm2)、W_2N_1(3 900 m3/hm2、180kg/hm2)、W_3N_1(4 350m3/hm2、180kg/hm2)、W_1N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夏桂敏  陈高明  陈 锋  陈俊秀  姚珍珠  
关键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淑靖   吴金芝   黄明   王春平   李友军   汪洪涛   赵雯馨   黄修利   李文娜   李爽  
为了研究旱地条件下不同地理来源小麦品种及同一来源高低产小麦品种的产量和氮磷钾积累利用差异,以来源于中国(58个)、CIMMYT(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42个)和国外其他地区(65个)的165个品种(品系)为材料,分析了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以及成熟期氮磷钾积累分配利用和需求特征。结果表明,与国外其他品种相比,CIMMYT品种的籽粒产量、穗粒数、千粒质量以及氮、磷、钾生理效率分别显著提高21.3%,39.1%,26.4%,33.2%,22.6%,36.1%,中国小麦品种分别提高10.5%,18.1%,24.3%,29.4%,12.1%,24.3%,但二者的穗数,茎叶氮、磷、钾积累量,百千克籽粒需氮磷钾和干物质量均显著降低,且CIMMYT品种的增降幅均高于中国品种。同一地理来源下高产品种较低产品种,中国品种的产量、穗数、穗粒数和生物量分别显著提高122.4%,38.7%,39.3%和96.1%,CIMMYT品种的产量、穗数和生物量分别显著提高97.6%,68.2%和71.7%,国外其他品种的产量、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和生物量分别显著提高157.2%,33.0%,43.6%,35.9%和76.4%;中国品种的地上部和籽粒氮磷钾积累量分别显著提高98.8%,101.0%,83.7%和118.8%,104.7%,131.2%,氮磷钾吸收效率显著提高93.6%,84.6%,70.3%,籽粒氮磷钾含量形成的养分需求量显著提高102.8%,109.5%,75.9%,但百千克籽粒需钾、干物质量显著降低16.8%,11.1%;CIMMYT品种的氮磷钾吸收效率显著提高68.5%,71.4%,63.6%,籽粒氮磷钾含量形成的养分需求量显著提高79.2%,81.7%,76.5%,但百千克籽粒需氮、磷量分别显著降低10.7%,10.3%;国外其他品种的氮磷钾生理效率显著提高34.7%,30.2%,60.6%,籽粒氮磷钾含量形成的养分需求量显著提高73.0%,110.8%,52.1%,但百千克籽粒需氮、磷、钾、干物质量显著降低26.7%,23.6%,36.8%,24.7%。综上,不同地理来源小麦品种的产量及其氮磷钾吸收利用特征多表现出了显著差异,CIMMYT品种具有较高的穗粒数、千粒质量、收获指数、籽粒氮积累量、磷钾生理效率,国外其他品种具有较高的穗数、茎叶氮磷钾积累量、地上部氮钾积累量、氮钾吸收效率、百千克籽粒需干物质和氮磷钾量,中国品种的多数指标居于二者之间。同一地理来源高产品种较低产品种提高了产量构成因素、收获指数和氮磷钾吸收效率,但籽粒氮磷钾含量形成的养分需求量也显著提高,在以高产高养分含量为目标的生产体系中应适当增加氮磷钾投入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郭丹丹  马英杰  马亮  
【目的】为明确不同覆盖条件对枣树地温及光合影响。【方法】以南疆大田滴灌枣树为研究对象,对地膜覆盖(PM)、秸秆覆盖(SM)、无覆盖对照(CK)3个不同覆盖条件对枣树不同土层土壤温度与枣树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与传统的CK种植模式相比,PM处理增温效果较为显著,农田5~30 cm土壤平均温度较传统无覆盖对照高22.3%;SM处理对枣树主要起降温作用。各处理土壤温度日变幅依次表现为PM> CK> SM,各土层温度日变幅依次表现为5 cm>10 cm>20 cm>30 cm。通过枣树光合测定发现在萌芽展叶期P_n、T_r均呈单峰变化趋势,在花期与果实膨大期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呈双峰变化,出现明显午休现象,且整体表现为PM> SM> CK,SM处理在萌芽期相比CK对照组降低了水分利用效率(WUE),枣树在PM处理下萌芽展叶期、花期、果实膨大期显著提高了WUE。【结论】地膜覆盖显著提高了枣树土壤温度,增强了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更有助于枣树累计干物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赛力汗·赛  张永强  薛丽华  梁玉超  雷钧杰  陈兴武  王志敏  
为优化新疆北疆滴灌冬麦区节水灌溉技术,探讨滴灌量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的影响,2013—2015年设置0(CK)、900(W1)、1 800(W2)、2 700(W3)、3 600(W4)、4 500(W5)、5 400(W6)、6 300m3/hm2(W7)共8个灌溉量处理,测定不同滴灌量下冬小麦叶面积指数、SPAD值、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产量及耗水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各处理冬小麦随生育进程递进LAI均呈现单峰型变化趋势,在孕穗期达到最大,其值以W5最高;叶片最高SPAD值出现时期随滴灌量增加而后延。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及单茎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Vm)均以W5处理最高。随着滴灌量的增加,冬小麦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W5处理获得最高产量,而W4处理获得最大水分利用效率。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滴灌量为3 600~4 500m3/hm2的处理为高产高效的最适灌溉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