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25)
2023(6377)
2022(5307)
2021(4766)
2020(3887)
2019(8436)
2018(8061)
2017(14722)
2016(8151)
2015(8571)
2014(8149)
2013(7868)
2012(7032)
2011(6344)
2010(6152)
2009(5474)
2008(5347)
2007(4446)
2006(3791)
2005(3086)
作者
(26717)
(22228)
(22172)
(20885)
(14165)
(11117)
(9761)
(8778)
(8524)
(7828)
(7652)
(7358)
(7313)
(6978)
(6961)
(6864)
(6811)
(6553)
(6539)
(6230)
(5897)
(5358)
(5136)
(5117)
(5095)
(4960)
(4822)
(4812)
(4666)
(4552)
学科
(30626)
经济(30595)
管理(23294)
(20443)
(14980)
企业(14980)
方法(12944)
数学(11640)
数学方法(11561)
环境(10757)
(10280)
(9102)
地方(8399)
(7713)
贸易(7710)
(7505)
农业(7277)
(7098)
中国(7044)
业经(7037)
生态(6229)
(6149)
技术(5319)
资源(4907)
(4790)
(4402)
规划(4386)
产业(4379)
(4317)
财务(4316)
机构
学院(114738)
大学(113768)
(44496)
经济(43764)
研究(42991)
管理(42659)
理学(38179)
理学院(37669)
管理学(36934)
管理学院(36761)
(32205)
科学(31550)
中国(29325)
农业(26043)
业大(25926)
(23526)
(23335)
研究所(22169)
中心(18953)
农业大学(17662)
(16992)
(16181)
(15645)
科学院(14975)
(14822)
财经(14533)
(14493)
(13932)
北京(13928)
实验(13614)
基金
项目(91402)
科学(70757)
基金(67339)
(63679)
国家(63205)
研究(56781)
科学基金(52308)
社会(37579)
基金项目(37137)
自然(37135)
(36347)
自然科(36150)
自然科学(36133)
社会科(35729)
社会科学(35718)
自然科学基金(35476)
(31632)
资助(25694)
教育(24008)
重点(21440)
计划(20665)
(20313)
编号(19821)
(19435)
科技(19008)
(18687)
科研(18343)
创新(18297)
(17342)
国家社会(16372)
期刊
(43556)
经济(43556)
学报(29302)
(27904)
研究(25275)
科学(23759)
大学(20075)
学学(19792)
农业(19541)
中国(18611)
管理(12297)
(11270)
(10965)
业大(9232)
业经(8483)
资源(8443)
农业大学(7799)
(7599)
经济研究(7274)
科技(7153)
(6857)
金融(6857)
林业(6552)
财经(6319)
问题(6206)
技术(5938)
自然(5653)
中国农业(5618)
商业(5487)
(5383)
共检索到1506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楠  桑海旭  马晓慧  于深州  郝鹏  王紫  
【目的】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自然资源和生存环境,是维持与保育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稻田养蟹是一种新型迅速发展的生态养殖模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方法】本研究采取田间试验、化学分析和统计计算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稻田养蟹对水质、土壤、大气、浮游植物的影响。【结果】稻田养蟹的情况下,养蟹区杂草密度为9.09株/m~2,比对照区减少了2.2株/m~2;养蟹区碱解氮平均含量分别为100.6 mg/kg与对照区相比增加了4.3 mg/kg,有效磷平均含量为17.01 mg/kg,比对照区相增加了1.34 mg/kg,速效钾含量增加了1.58 mg/kg,有机质含量增加了0.86 g/kg;CH_4含量降低了1.32 g/m~2,N_2O含量降低了0.003 g/m~2;pH值降低了0.02,水体溶氧量降低了0.12 mg/L。【结论】可见,稻田养蟹可以改善水质、增强土壤肥力和净化空气,为以后的农田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出贡献,并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甄若宏  王强盛  何加骏  周建涛  郑建初  卞新民  
通过鸭子在稻田生态位的添加,系统研究了稻鸭共作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稻鸭共作区成穗率、结实率分别提高9.70%和4.64%,经济系数增加5.48%;稻米品质各指标也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精米率提高了4.82%,垩白粒率降低了26.17%,直链淀粉含量降低4.03%,胶稠度提高了9.06%,稻米清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分别增加了12.12%和13.35%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成芳  曹凑贵  汪金平  展茗  蔡明历  
以稻鸭和稻鱼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稻田P的动态变化及转化规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施P后土壤和田面水P含量立即达到最大值,一周后迅速降低。相对于空白(CK),养鸭处理(RD)和养鱼处理(RF)田面水总P浓度、溶解P浓度、土壤速效P含量和水稻吸P量显著增加,而土壤全P含量有所增加。研究还表明,水稻吸P量与田面水溶解P、土壤速效P显著相关。对田面水P素径流流失的潜在环境效应分析表明,施P后的一周左右是控制P素流失的关键时期;由于养鸭养鱼能提高稻田P含量,在稻鸭、稻鱼共作期间,要注意避免农田排水和防止因降雨引起的田面水外溢。同时,由于鸭子和鱼能提高土壤有效养分含量,降低化肥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甄若宏  王强盛  张卫建  卞新民  李元喜  沈晓昆  
通过鸭子在稻田食物链的增加,研究了稻鸭共作对稻田生态系统主要病、虫、草发生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稻鸭共作对杂草的防除效应达到96.1%,降低了稻田杂草的发生种类,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提高;稻鸭共作对稻飞虱具有明显的生物控制效应,综合防效达到65.49%;稻鸭共作因鸭子对蜘蛛的捕食,虽然降低了稻田蜘蛛的数量,但由于稻飞虱数量明显减少,因此显著提高了稻田蜘蛛与稻飞虱的比例;鸭子对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有一定的控制效应,但控制能力随着水稻株高的增加而逐渐下降;稻鸭共作虽不能因鸭子的活动而控制纹枯病的发生,但能减轻纹枯病的发病程度;稻鸭共作对稻瘟病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综合防效达到57.02%。此外,...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徐富贤  范青华  陈应平  陈昌荣  陈定素  曾静成  陈祖君  张林  刘茂  周兴兵  郭晓艺  熊洪  朱永川  
以杂交中稻川江优527为材料,在冬水田条件下研究了6个栽秧密度与等行距和三角形2种栽秧方式对杂交中稻及其再生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栽秧密度条件下,等行距比三角形显著增产,但增产程度与栽秧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头季产量、再生稻产量及两季总产均以中等密度(15.16万穴/hm2)的等行距栽培为佳。等行距增产的原因在于,等行距的秧苗分布较均匀,致使穴间光照分布合理、促进了秧苗个体生长。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瑶  肖求清  曹凑贵  江洋  袁鹏丽  孙自川  刘卿君  汪金平  
为探究稻虾共作对稻田杂草群落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运用植物群落生态学的方法,通过调查区域在1a(RC1)、2a(RC2)、4a(RC4)和9a(RC9)等4个不同稻虾共作年限稻田和1a小区控制试验稻田(CK)田面和田埂杂草物种数变化、杂草数量变化以及杂草盖度变化,研究不同稻虾共作年限稻田杂草的群落变化特点及控草效果。结果显示:稻虾共作稻田的杂草生物多样性指标随年限增长表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CK的Simpson指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杂草优势度显著高于稻虾处理,RC4处理最低。Pielou均匀度指数RC9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年限稻虾田,但与CK处理无显著差异。随稻虾共作年限的增加,稻田杂草总数表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均显著低于CK处理。不同种杂草的重要值(importance value,I值)随稻虾共作年限增长呈现不同的规律,千金子、稗草、双穗雀稗和飘拂草的I值随年限增加先降低后增加,通泉草、空心莲子草、鳢肠、鸭舌草等的I值在稻虾共作稻田中表现出小于水稻单作稻田并逐年降低的规律。在大田控制试验中,经过1a稻虾共作模式后,稻田田内和田埂的杂草物种数、杂草个体数和盖度均显著降低。结果表明:短期稻虾共作对稻田杂草的抑制作用明显,长期的稻虾共作会逐步形成新的杂草群落结构,需要采取对应的杂草防控措施。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玲  万韦韬  刘兵  徐文静  顾泽茂  
为探究稻虾共作对稻田水体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基于16S rDNA扩增子高通量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分析,比较稻虾共作模式(RC)和水稻单作模式(RM)中水体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结果显示,RC中水体微生物的多样性极显著高于RM。水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在2种模式中差异显著,且水体理化性质,如总氮、亚硝酸盐氮等的含量与2种模式中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显著关联。相比于RM,RC水体中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更高,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更低。放线菌目(Actinomycetales)、根瘤菌目(Rhizobiales)、聚球藻目(Synechococcales)等为RC主要的水体微生物标志物,而黄杆菌目(Flavobacteriales)、β-变形菌目(Betaproteobacteriales)、红环菌目(Rhodocyclales)等则为CM主要的水体微生物标志物。在稻田水体微生物群落中鉴定出6个基石种,主要属于伯克氏菌科(Burkholderiaceae)、腐螺旋菌科(Saprospiraceae)和多囊菌科(Polyangiaceae)等。通过功能预测及其相对丰度比较,发现RC中水体微生物的代谢通路的相对丰度高于RM,尤其是能量代谢通路的相对丰度极显著地高于RM。以上研究表明,相比于水稻单作,稻虾共作显著提高了稻田水体微生物的多样性,塑造了组成更健康、功能更强大的水体微生物群落,提高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力和能量利用效率,有利于稻田水体净化,并维持稻田生态系统稳定。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章家恩  许荣宝  全国明  赵本良  
本研究通过大田小区对比实验,探讨了鸭稻共作对水稻植株生长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鸭稻共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水稻植株的高度和水稻地上部的生物量,但增大了水稻地下部的生物量和根冠比,有利于水稻地下部根系的发育,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水稻的抗倒伏能力;同时,鸭稻共作能提高水稻中后期叶片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以及叶绿素a/b值,可防止水稻在后期的过早枯黄与衰败,从而增强水稻叶片光合作用的性能及其持续时间;鸭稻共作还能够促进水稻的有效分蘖,增加水稻的有效穗数和成穗率,减少空(秕)粒数,提高水稻的实粒数和结实率,从而有利于水稻产量的形成。这些研究结果可为鸭稻共作生态技术的生产实践与示范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付立东  王宇  隋鑫  任海  李旭  李春江  
以超级稻盐丰47为材料,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探讨了氮肥运筹对滨海稻区水稻生育性状、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蘖肥与穗肥比例2∶5∶3的B处理,获得了单产10.40t.hm-2,比A处理(2∶4∶4)、C处理(2∶6∶2)、D处理(2∶8∶0)分别增产了3.5%、3.9%和7.7%;其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及颖花数、生物产量及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占产量的百分比、氮肥利用率均高于A、C、D处理。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林军  闫庆  陈炳睿  堵盘军  
应用海洋数值模式ECOM-si耦合一个可用于实时计算的太阳辐射强度和海面热通量计算模块,采用N2P2ZD型生态模型,研究评估了象山港海域的浮游生物量受港内两大滨海电厂(国华电厂和乌沙山电厂)温排水的影响程度。数值模式的模拟结果表明,温排水及其卷载和余氯杀伤效应对海域的浮游生物量有显著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象山港浮游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在春季和初夏等增温季节,温排水的存在可使藻华的发生期提前;夏季高温期,水温超过最佳生长温度,则使浮游植物生物量下降,且可降低赤潮发生的风险;在秋季降温期和冬季低温期,水温低于最佳生长温度,温排水有助于缓解水温的下降,有助于提高该时期海域的初级生产力...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张庆阳  马旭洲  王昂  王武  于永清  李星星  
在稻蟹共作稻田,采集放养不同密度幼蟹(60 ind/m2,低密度,T1;90 ind/m2,中密度,T2;120 ind/m2,高密度,T3)的稻蟹共作稻田和常规稻田(不放蟹,CK)的丝状藻类,测其干重量,研究稻蟹共作对稻田丝状藻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整个试验阶段,养蟹田丝状藻类的生物量显著低于常规稻田(P<0.05),说明幼蟹对稻田丝状藻类的生物量有明显的控制作用。6月17日,CK与T1的丝状藻类干重明显高于另两个处理(P<0.05),而T3明显低于其他处理(P<0.01);7月17日各处理丝状藻类的生物量均达到试验阶段的最大值,并且各处理间差异显著(T3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张庆阳  吕东锋  马旭洲  王昂  王武  
在水稻的返青期、分蘖期、拔节期、扬花期和灌浆期,对稻蟹共作水环境的浮游甲壳动物群落进行研究。本实验设置了4个处理:单株/穴养蟹田(T1),双株/穴养蟹田(T2),四株/穴养蟹田(T4)和双株/穴不养蟹田(CK)。各处理均设3个平行。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验田的浮游甲壳动物,经鉴定:枝角类有13种、桡足类有5种,共18种,其中4种为优势种。枝角类平均密度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分蘖期升至峰值,不养蟹田灌浆期下降至较低水平,养蟹田扬花期下降至较低水平随后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返青期和分蘖期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拔节期、扬花期和灌浆期养蟹田和不养蟹田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桡足类平均...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明睿  高子健  张欣雨  李艳和  宋光同  赵玉华  
为制定安全优质高效的稻渔共作生产技术规范、探求可持续发展的水产养殖技术,设立3种种养模式的对比试验,试验组为稻蟹共作(rice-crab co-culture, RC)和稻虾蟹共作(rice-crayfish-crab co-culture, RCC)模式,对照组为精养蟹(intensive crab, IC)模式。通过对比精养蟹、稻蟹共作、稻虾蟹共作模式下的氮磷平衡、氮磷利用、浮游生物生物量与多样性及生态经济效益来探寻最佳的稻田养蟹模式。结果显示,3种种养模式底质氮磷含量均有增加,精养模式最为显著(P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章家恩  许荣宝  全国明  徐华勤  秦钟  
鸭稻共作起源于我国传统的稻田养鸭,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农业技术,许多研究表明该模式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为了进一步探讨鸭稻共作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于2005年在华南农业大学增城教学科研基地进行了田间试验,共设计鸭稻区、浑水区、清水区和常规区4个处理,采用平板培养法和BIOLOG技术研究了其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动态及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鸭稻共作能够增加水稻生长中后期稻田土壤可培养的微生物总数以及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与常规区相比,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放线菌在抽穗期、成熟期的差异显著,真菌数量在乳熟期、成熟期的差异显著。BIOLOG分析显示,与清水区相比,稻田放鸭能够提高...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付立东  王东阁  徐久升  王宇  展广军  魏晓敏  
采用盆栽与蒸渗仪对比栽培的方式,研究了水分胁迫对水稻生理生化指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胁迫使植株叶水势、蒸腾速率、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均有所降低。主要影响表现在光合产物的减少,进而降低了水稻茎秆中淀粉的含量,提高了α-淀粉酶、β-淀粉酶的活性,加速了淀粉的水解,促进了贮藏碳水化合物的输出。分蘖期遭受水分胁迫使胁迫期水稻分蘖数显著减少,叶面积指数明显减小。拔节孕穗期遭受水分胁迫在单阶段胁迫中减产幅度最大,分蘖期、抽穗开花期紧随其后,分蘖、拔节孕穗期连续中度胁迫减产幅度超过任一时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