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7)
- 2023(1504)
- 2022(1227)
- 2021(1208)
- 2020(1027)
- 2019(2313)
- 2018(2115)
- 2017(3244)
- 2016(2139)
- 2015(2250)
- 2014(2123)
- 2013(2070)
- 2012(1999)
- 2011(1880)
- 2010(1873)
- 2009(1620)
- 2008(1753)
- 2007(1588)
- 2006(1334)
- 2005(1053)
- 学科
- 学(5209)
- 济(4227)
- 经济(4226)
- 森(3102)
- 森林(3102)
- 林(3090)
- 业(2194)
- 管理(1994)
- 生态(1830)
- 水产(1748)
- 企(1600)
- 企业(1600)
- 动物(1578)
- 方法(1532)
- 生态学(1459)
- 数学(1409)
- 壤(1400)
- 土壤(1396)
- 数学方法(1324)
- 业经(1282)
- 中国(1226)
- 动物学(1224)
- 农(1160)
- 地方(1104)
- 制(1042)
- 及其(960)
- 物(921)
- 农业(842)
- 和(834)
- 生物(832)
- 机构
- 大学(30433)
- 学院(29566)
- 研究(16777)
- 科学(15281)
- 农(13782)
- 业大(11082)
- 所(11076)
- 中国(10750)
- 研究所(10722)
- 农业(10595)
- 室(8789)
- 实验(8674)
- 林业(8547)
- 实验室(8268)
- 京(8204)
- 省(8073)
- 重点(7870)
- 院(7693)
- 农业大学(6728)
- 研究院(6714)
- 管理(6580)
- 林(6359)
- 中心(6305)
- 济(6282)
- 经济(6091)
- 科学研究(5919)
- 业(5865)
- 北京(5623)
- 资源(5600)
- 理学(5535)
共检索到442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杜振宇 刘方春 马丙尧 董海凤 马海林
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人工刺槐绒毛白蜡混交林内分别选择3株刺槐和绒毛白蜡标准木,在距离这6株标准木树干水平方向0~50,50~100,100~150,150~200和200~250 cm这5个距离范围内,按0~20,20~40和40~60 cm将土壤分为3个垂直层次,采用分层分段挖掘法分别获取根样,研究刺槐和绒毛白蜡根系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细根生长特征。结果表明:这2种林木的根系构成以大于5 mm的粗根为主,绒毛白蜡的根系生物量显著高于刺槐,绒毛白蜡和刺槐根系在0~20 cm土层中的生物量分别占根系总生物量的59.8%和83.6%;绒毛白蜡的0~2,2~5和大于5 mm径级根系的水平分布距离均明显大于...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吴丽云 曹帮华 黄彦新 邵伟 解文科 李涛
研究了刺槐、臭椿纯林及其混交林中不同土层在不同季节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各林分间的土壤酶活性在各个季节和土层均表现出差异。经统计分析,土壤酶活性在土层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总的来说,随着土层逐渐加深,土壤酶活性逐渐减弱。在树木生长表现和土壤酶活性发挥方面,混交林优于纯林。
关键词:
刺槐 臭椿 混交林 土壤酶活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翟明普 蒋三乃 贾黎明
对两树种细根在北京市潮白河沿河沙地加拿大杨 (2 7a生 )刺槐 (2 2a生 )混交林中的分解情况进行了研究 ,从细根养分循环角度探索了两树种混交协调生长的机理。结果表明 :(1)加拿大杨和刺槐林木细根的分解特点不同 ,杨树细根在分解前期的N、Ca、Mg元素浓度逐渐升高 ,P、K元素浓度则逐渐降低。刺槐细根分解过程中N、P、K元素浓度逐渐降低 ,杨树刺槐混交林细根混合分解中各元素含量变化介于两树种细根单独分解之间 ;(2 )细根的N、K、Mg年归还量以刺槐纯根最大 ,两树种混根次之 ,杨树纯根最小 ;(3)混交林中N素归还量的增加有利于改善杨树的N素状况 ,杨树细根的P素归还量大于刺槐细根 ...
关键词:
细根 养分 杨树 刺槐 混交林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翟明普 蒋三乃 贾黎明
应用固定样地调查生物量的方法 ,在北京市顺义县潮白河林场进行了加杨 (Populus×canadensis)刺槐 (Robiniapseudoacacia)混交林细根动态变化的研究 .结果表明 ,混交林的细根生物量大于刺槐纯林而小于杨树纯林 ,两树种混栽后杨树能促进刺槐的细根生长 ,提高了刺槐细根生物量在混交林中的比例 ;混交林细根在各土层中分布得比纯林更均匀、更合理 ,种间关系协调 ;混交林的细根周转率介于两种纯林之间 ;混交林中刺槐能促进杨树细根的更新 ,加速杨树细根的周转
关键词:
杨树 刺槐 混交林 细根 生物量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付立东 王宇 隋鑫 任海 李旭 李春江
以超级稻盐丰47为材料,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探讨了氮肥运筹对滨海稻区水稻生育性状、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蘖肥与穗肥比例2∶5∶3的B处理,获得了单产10.40t.hm-2,比A处理(2∶4∶4)、C处理(2∶6∶2)、D处理(2∶8∶0)分别增产了3.5%、3.9%和7.7%;其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及颖花数、生物产量及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占产量的百分比、氮肥利用率均高于A、C、D处理。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蒋秀娟
盐碱地作为我国重要的一种土地资源,从内陆到沿海均占有很大比重。由于盐碱土的特殊性,导致该类土壤植被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环境差。再加上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土壤盐渍化仍在逐年加剧,已经严重制约着滨海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和发展。如何合理开发改良盐碱地,在盐碱地区营造优美的植物景观,使其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景观和社会效益,对于推动滨海盐碱地区生态可持续建设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查阅、实地调查、定性分析、案例总结等研究方法,在滨海盐碱地植物配置等方面进行了以下探讨:1.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立艳 潘洁 肖辉 程文娟 杨勇
为了揭示不同耐盐植物根际土壤与对照之间的盐分差异,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田菁、苜蓿、苏丹草、碱蓬4种耐盐植物不同生长时期各土层可溶性盐分和盐分离子的测定分析,研究了4种耐盐植物根际土壤与对照土壤中的可溶性盐分和主要盐分离子的运移特征。结果表明:种植耐盐植物对表层土壤具有明显的脱盐效果,其中田菁对表层及0~80 cm土层的脱盐效果最好。10月份时耐盐植物处理表层土脱盐效果顺序为田菁>苏丹草>苜蓿>碱蓬;0~80 cm整体各处理的脱盐顺序为田菁>苜蓿>苏丹草>碱蓬。HCO3-、Cl-和SO42-均在对照的0~10 cm土层中含量最高,耐盐植物根际土壤0~10,10~20 cm土层中Na+和Cl-含量要...
关键词:
土壤 耐盐植物 可溶性盐分 盐分离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贺坤 李小平 章炫耀 张银宝
利用烟气脱硫石膏改良滨海滩涂盐碱地,可以加快盐碱土壤的脱盐过程,改善农作物的生长环境。选择上海崇明东滩的滩涂盐碱地,采用已获得的技术参数和烟气脱硫石膏配比(60 t/hm~2),通过现场试验研究了烟气脱硫石膏对滨海滩涂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和旱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滩涂盐碱地施用烟气脱硫石膏改良盐碱土壤并种植旱稻,土壤中的盐分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壤ph、交换性Na~+及土壤碱化度(ESp)显著降低。旱稻收获后改良土壤中的有机质、总氮、速效钾等营养物质含量均较未改良土壤低,土壤速效磷含量则降低了近7倍,从而降低了径流中可溶性磷进入水体的风险。同时,改良土种植的旱稻主要根系指标、地上部分株...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付立东 王东阁 徐久升 王宇 展广军 魏晓敏
采用盆栽与蒸渗仪对比栽培的方式,研究了水分胁迫对水稻生理生化指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胁迫使植株叶水势、蒸腾速率、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均有所降低。主要影响表现在光合产物的减少,进而降低了水稻茎秆中淀粉的含量,提高了α-淀粉酶、β-淀粉酶的活性,加速了淀粉的水解,促进了贮藏碳水化合物的输出。分蘖期遭受水分胁迫使胁迫期水稻分蘖数显著减少,叶面积指数明显减小。拔节孕穗期遭受水分胁迫在单阶段胁迫中减产幅度最大,分蘖期、抽穗开花期紧随其后,分蘖、拔节孕穗期连续中度胁迫减产幅度超过任一时期。
关键词:
水分胁迫 水稻形态 生理 生化 产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冷寒冰 马利静 秦俊
以小叶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prostrata’)、中华常春藤(Hedera nepalensis var. sinensis)、紫鸭跖草(Setcreasea purpurea)、红花酢浆草(Oxalis corymbosa)4种植物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土壤盐碱地改良对绿地碳汇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碎石铺设、有机肥和粉碎秸秆3种土壤盐碱地改良方法中,有机肥的施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植物生长的影响最大,该措施有利于土壤和植物碳储量的增加;不同土壤处理的有机碳矿化规律表现出很好的一致性,前期碳释放量大,后期释放量少,当埋入4cm厚的碎石隔离层,施入20kg/m2有机肥和2k...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宋海燕 李传荣 许景伟 郑莉 李春艳 王卫东
对垦利县黄河口镇枣园的土壤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酶活性下降。脲酶与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6、0.943;脲酶与多酚氧化酶相关性不大,相关系数为0.377;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物酶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11;多酚氧化酶与其他3种酶的相关性不大。土壤酶与土壤养分、pH值、土壤微生物有较强的相关性,其中脲酶与土壤养分、pH值和固氮菌、真菌、细菌的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在0.444以上;多酚氧化酶与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的相关系数较小;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与土壤养分、pH值、纤维素分解菌和真菌的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在0.451以上。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京磊 贾春林 张进红 管聪 杨燕 郭璇 王国良 高润 吴波
为探究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在滨海盐碱地改良方面的作用及其饲用价值,本研究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开展了田间试验和家庭农场饲喂试验,研究了柳枝稷不同种植密度和年限对盐碱地的改良效果以及柳枝稷饲喂对鲁波山羊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相较于种植以前,1 m×1 m种植密度的柳枝稷,在种植4年后土壤有机质增加了55%(P=0.09),盐分含量显著降低了59%(P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帅 杨敏 曹惠翔 李媛 黄婷 甘泉峰 赵耕毛
[目的]本文通过定位试验,比较了菊芋(耐盐植物)和碱蓬(真盐生植物)对滨海滩涂的生态修复作用,探究菊芋对土壤性质及细菌群落的调控作用及驱动机制,为滩涂植物的引种驯化、开发利用及盐碱地生态修复提供指导意义。[方法]采用样方调查法,对同一生境连续6年种植菊芋和自然碱蓬植被的土壤样本进行采集,分析其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并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组成进行测定。[结果]连年种植菊芋有效降低了盐碱土壤盐含量,改善土壤肥力水平,菊芋根际土壤盐含量约为碱蓬生境土壤的20.65%,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含量较碱蓬生境土壤分别增加0.54、2.40和1.18倍;与碱蓬植被土壤相比,除过氧化氢酶外,种植菊芋土壤的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提高,根际土壤分别提高0.71、1.17和1.44倍。可能由于根系效应的影响,菊芋根际土壤微生物(包括功能菌)大量增殖,但微生物多样性下降。与碱蓬植被土壤相比,种植菊芋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得到优化,节杆菌属(Arthrobacter)、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等常见土壤功能菌属丰度显著增加;放线菌门(Actinomarinales)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在菊芋根际土壤中分别增加12.68%和9.30%,与土壤碱解氮含量和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正相关,说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与土壤性质密切相关。[结论]连年种植菊芋加速了土壤脱盐熟化过程,使盐碱地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向农用耕地转变,对于保障我国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永利 韩烈保 张清 苏德荣
对天津诺维信公司排放出的再生水进行化学评价,确定其水质为重盐碱水,试验中配成的混水水质介于中等水与盐碱水之间.用这两种水分别浇灌天津滨海盐碱绿地土壤,土壤中ESP、SAR、Cl-均比淡水灌溉土壤有显著提升;再生水浇灌的土壤已接近轻度碱化土,且有加深的趋势;混水灌溉土壤较好,但长期灌溉后,也有轻微碱化的趋势.不同植物对再生水浇灌后的反应不同,其中国槐、草坪草耐性较强,暂时不造成危害.用磷石膏修复再生水后,处理水的化学指标达到灌溉水质标准.对于再生水对土壤和植物的影响需注意监测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程晓颖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紧缺,人们逐渐开始重视盐碱地,认识到盐碱地的利用不仅可开垦为农业用地,也可以成为风景宜人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尤其对滨海地区城市拓展具有重要价值。过往人们从物理、化学、生物等多方面对盐碱地改良进行研究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何有效并低成本的进行盐碱地的景观建设,仍然是当今社会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现场调研,在认识盐碱地特性的基础上,借鉴了盐碱地景观建设的优秀案例,思考与探讨了当前盐碱地利用方向以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盐碱地改良的常用技术、手法与形式,
关键词:
滨海盐碱地 景观营造 排盐设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