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36)
- 2023(11007)
- 2022(9836)
- 2021(9219)
- 2020(7711)
- 2019(17780)
- 2018(17791)
- 2017(34091)
- 2016(18720)
- 2015(21041)
- 2014(20923)
- 2013(20651)
- 2012(18876)
- 2011(16924)
- 2010(16818)
- 2009(15124)
- 2008(14422)
- 2007(12258)
- 2006(10659)
- 2005(9159)
- 学科
- 济(71970)
- 经济(71897)
- 管理(50820)
- 业(46093)
- 企(37767)
- 企业(37767)
- 方法(32640)
- 数学(28122)
- 数学方法(27791)
- 学(21311)
- 农(19769)
- 地方(17186)
- 中国(17153)
- 财(15964)
- 业经(15431)
- 环境(15200)
- 农业(13393)
- 和(12758)
- 贸(11865)
- 贸易(11857)
- 理论(11829)
- 易(11460)
- 划(10934)
- 技术(10853)
- 制(10839)
- 务(10054)
- 财务(9996)
- 财务管理(9981)
- 土地(9883)
- 资源(9478)
- 机构
- 大学(261265)
- 学院(259451)
- 管理(104338)
- 济(94861)
- 经济(92552)
- 理学(91063)
- 理学院(89921)
- 研究(89461)
- 管理学(88184)
- 管理学院(87743)
- 中国(64284)
- 科学(61190)
- 京(56875)
- 农(46316)
- 所(45629)
- 业大(43671)
- 研究所(42451)
- 财(41403)
- 中心(40440)
- 江(36834)
- 农业(36560)
- 范(36415)
- 师范(36043)
- 北京(35743)
- 财经(34110)
- 院(33495)
- 经(31076)
- 州(30322)
- 师范大学(29508)
- 技术(27508)
- 基金
- 项目(190068)
- 科学(148640)
- 基金(137532)
- 研究(134733)
- 家(122089)
- 国家(121140)
- 科学基金(103033)
- 社会(82413)
- 社会科(77940)
- 社会科学(77918)
- 基金项目(74907)
- 省(74241)
- 自然(70276)
- 自然科(68478)
- 自然科学(68462)
- 自然科学基金(67177)
- 划(63895)
- 教育(60215)
- 资助(55491)
- 编号(55008)
- 重点(43219)
- 成果(43200)
- 发(40680)
- 部(40593)
- 创(38967)
- 课题(37475)
- 科研(36949)
- 创新(36364)
- 计划(36255)
- 大学(34316)
共检索到3641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冯菲 门明新 霍习良
为减少滨海生态脆弱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河北省重要的生态脆弱区——黄骅市为研究区,从土地利用的生产功能、经济功能、生态功能与社会功能4个角度切入,构建土地利用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分析黄骅市2003—2012年土地利用功能的动态变化与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2003—2012年,黄骅市土地利用总功能动态变化度达97.30%,呈现快速上升趋势。2012年土地利用功能实现率为0.65,处于中度可持续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2)黄骅市土地利用功能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集聚特点,生产功能主要集中在市域远离海边的西部,生态功能较好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市域东北部,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处...
关键词:
土地利用功能 动态变化 空间分异 黄骅市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刘愿理 廖和平 李靖 蔡进 李涛 王强
研究目的:研究生态脆弱区的土地利用多功能对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和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方法:以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80个行政村为评价单元,运用多边形综合图示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系统分析2017年土地利用多功能空间格局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南涧彝族自治县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整体性较低,行政村的差距较大,子功能协调发展有待加强,空间极化现象明显;(2)土地利用多功能空间分异明显,多功能空间分布呈现"一主多副"的多核空间分布结构,子功能空间分布呈现不同的形态特征;(3)土地利用多功能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主要以社会经济因素和区域政策为主,其中政府资金投入、政策性贷款和劳动技能培训率是其主导因素。研究结论:生态脆弱区应重点关注社会经济因素和区域政策因素,发挥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的作用,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芬 甄霖 黄河清 韩鹏 刘雪林 姜鲁光 魏云洁
土地利用变化可引致区域生态过程的改变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本文以1997年~2007年鄱阳湖区居民的经济收入结构和三产结构的变化为依据,对鄱阳湖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功能变化后,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受偿意愿与经济补偿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围绕生态环境保育政策的实施,对1997年~2000年,2000年~2005年两个不同阶段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的改变对鄱阳湖地区土地利用功能产生影响,而土地利用功能变化不仅从宏观上影响鄱阳湖区的产业结构,而且从微观上影响鄱阳湖区农民的经济收入结构和数量,从而影响了该地区的经济可持续性。研究证实了生态补偿是鄱阳湖生...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煦 黄明华 雷文韬
[目的] 研究典型生态脆弱区——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演变的时空格局演变与区域差异,摸清该区域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状况,为国土空间管控和治理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三生空间理论,通过对1980年、200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进行分类和赋值,从分布格局和变化趋势两个方面分析该区域土地利用空间演变格局。[结果] 陕北黄土高原生产空间主要分布在中部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活空间分散地分布于南部和西部区域,生态空间分布格局整体呈南高北低态势。1980—2000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远小于2000-2020年,其中1980-2000年生产空间扩张和缩小分散相间分布,生活空间仅出现零星扩张点,生态空间基本不变;2000—2020年生产空间变化以小范围内小规模集中为特点,生活空间得到扩张,分布更集中,生态空间扩张主要集中在省域边界的西北沿线一带。1980—2020年间陕北各县/市区的三生空间演变各不相同,三生空间区域差异总体呈现:生态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变化趋势表现为生产、生活空间差距扩大,生态空间变化大。[结论] 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源于2000年以来的退耕还林政策,变化以小规模为主,其次是工业区和道路建设和农村居民点的增加;土地利用变化整体表现为生产空间被生态空间、生活空间挤压。最后结合本文结论,提出应该继续把生态空间放到首要地位,如通过对产业调整、集聚升级等方式维持或继续增加生态空间,同时减少生态空间内部人类活动,缓解社会发展与生态脆弱性之间的矛盾。结合环境承载力、生态脆弱性、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科学规划三生空间,划定边界,加强管理和监督,重视县/市区的三生空间规划和管理监督工作,西北草原农牧交错带和南部中线位置,应以集约利用为方向,南部低山丘陵区首要任务要保持此区域的生态空间稳定。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军涛
土地利用问题是实现生态脆弱区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运用数学模型从区域角度分析研究土地利用的各种变化 ,对于深入认识生态脆弱区环境变化的原因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 ,对东北农牧交错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
生态脆弱区 土地利用变化 数学模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阳兵 谢静 邵景安 张双
川东平行岭谷地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研究其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1986、2000和2007年的Landsat TM影像,辅以10m分辨率的SPOT影像和野外调查,结合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应指数探讨了平行岭谷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空间格局和变化轨迹及其相应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受地形空间分异明显控制;1986~2007年,土地利用变化总体特征是建设用地、水体增加,耕地减少,耕地-耕地-建设用地变化迹线占1986~2007年建设用地变化量的66.47%,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以2000年后的耕地转入为主;邻近主城所在地的岭谷条带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增加快于相隔...
关键词:
平行岭谷区 土地利用 格局 生态效应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于成学
合理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是目前快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首先,选择我国东部沿海典型生态脆弱区为研究区域,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两个维度分析沿海生态脆弱的成因和压力;其次,构建生态保护与经济耦合发展模型;再次,选择辽河滨海三角洲典型生态脆弱区为例,分析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对沿海生态脆弱区的影响,进而提出对策和建议。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马倩 孙虎 昝梅
以干旱区生态脆弱区新疆艾比湖区域为研究对象,运用GIS手段和生态经济学的方法,采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并参照谢高地等人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单位面积价值,探讨了艾比湖区域1990—2007年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0—2007年间,艾比湖区域土地利用处于发展阶段,土地利用程度呈增大趋势;1990,2001和2007年艾比湖区域生态服务价值分别为53.63,63.01和56.96亿元,呈波动性变化;研究区生态系统的服务性功能远大于生产性功能。2001—2007年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速度较快,作为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部分,生态系统服...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文琦 刘彦随 王建兴
运用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及G IS软件对榆林市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及其生态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0—2005年榆林市土地利用类型转换较快,耕地、林地、园地、城镇用地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分别达-0.46%,0.39%,0.09%,0.03%。1990—2005年榆林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逐年增长态势,16年间增加了19.26亿元,同期耕地生态价值减少了8.19亿元,林地、草地生态价值分别增加了27.25和0.27亿元。县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显示,16年间靖边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了0.27亿元,其他各县均呈现增长态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新长,潘琼,赵元
时空结构分异分析是以GIS叠置分析为辅助手段。目前描述空间结构分异最常用的方法是比较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方位上的差异。由于按方位划分的空间单元并不具有均等的土地面积,因而其变化速度就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可比性。文章对上述方法进行了改进,创建性的引入了年均变化强度指数这一具有可比性的指标体系来描述土地利用的时空结构分异特征,它实质就是用各空间单元的土地面积对其年均变化速度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各种土地类型的变化速度具有可比性,得出各不同用地类型的时空结构分异情况,对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从而达到全面把握土地变化规律的目的。该研究方法有助于从总体上全面掌握土地利用时空结构演变的趋势与特点,对发达地区未来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陈瑜琦 王雯 李建林
基于甘肃省榆中县1996年土地详查电子数据库和2011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分析该区域15年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时空格局变化,以及不同坡度等级下土地利用方式尤其是耕地转入转出变化。结果表明:从变化总量看,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及交通水域用地面积均有增加,草地、园地面积减少;从空间分布看,中部农耕条件较好乡镇的耕地被建设用地和林地挤占现象显著,耕地增加区域集中在北部干旱山区及南部二阴山区;从不同坡度等级区域看,小于15°区域内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现象显著,大于15°区域内尽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推进,但仍有部分经济落后乡镇存在坡耕地面积增加现象。可见,在耕保、城镇化和生态工程的三重压力下,如何保证耕地...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冉圣宏 金建君 曾思育
本文应用聚类分析方法 ,根据全国各县市耕地面积等2 6项指标的有关数据 ,对我国生态区进行了类型划分 ,还分别以环境资源因子、经济发展水平因子、经济技术替代能力因子、域外支持能力因子以及社会发展水平因子等 5类因子为聚类变量 ,对我国脆弱生态区进行了类型划分 ,并对脆弱特征进行了分析。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廖炜 李璐 吴宜进 史志华
基于RS和GIS技术,研究了丹江口库区1990—2007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采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模型,评价了库区生态环境脆弱性,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库区土地利用格局承受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两方面相互矛盾的巨大压力,1990—2007年间,除水田和旱地减少外,其他用地比例均有不同程度增长。②18 a间,库区生态环境整体状况有所好转,脆弱性综合指数从5.96降至5.56。林地基本处于微度脆弱性状态,灌丛、园地、草地属于轻度和中度脆弱状态,水田、旱地和未利用地多属于中度和重度脆弱状态。③不同利用类型的脆弱性综合指数顺序基本保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郭丽英 刘彦随 任志远
榆林市地处北方毛乌素沙地向陕北黄土丘陵区的过渡地带,是典型的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特大型神(木)府(谷)煤田、靖边天然气田的开发建设,区内人口快速增长,工矿业规模日益增大,经济活动对土地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强。本文将现代遥感和GIS技术与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相结合,以1985年、1995年和2000年的3期LandsatTM遥感影像为基本信息,通过计算多样性指数、优势度、破碎化指数、分离度等指标,进行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并借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方法,揭示了榆林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主导人文驱动机制。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智谋 赵宇鸾 薛朝浪
[目的] 分析岩溶地区山-坝系统土地利用演化及其空间分异的特征,可为岩溶区国土空间优化、乡村振兴和生态保护提供决策支持。[方法] 在界定山-坝系统的概念,构建山-坝系统土地利用演化特征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以典型山-坝系统惠水县为研究区,将其划分为坝区、山坝交错区、山区3个子系统,并采用3S技术、景观格局空间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等方法,对1990—2016年研究区土地利用演化及分异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1)空间形态方面,研究区各子系统总体上耕地存量减少,建设用地和水域增加,林地、草地、未利用地波动变化。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在坝区持续增加,山坝交错区波动上升,山区呈下降趋势。坝区、山坝交错区和山区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均上升。(2)功能形态方面,各子系统生活功能增加且增速快,生产功能面积不同程度减少,而生态功能则是在山区先减后增,在坝区、山坝交错区减少。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在山区先缩减后增高,其他两个子系统变化与山区相反。[结论] 不同历史时期坝区、山坝交错区、山区的土地利用演化方向及其空间格局分异显著。研究成果对探讨贵州省不同区位条件、不同产业类型、不同地质背景山-坝系统的土地利用问题,统筹山坝系统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具有参考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