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606)
- 2023(3931)
- 2022(3310)
- 2021(3014)
- 2020(2564)
- 2019(5730)
- 2018(5623)
- 2017(10103)
- 2016(5858)
- 2015(6431)
- 2014(6240)
- 2013(6262)
- 2012(6166)
- 2011(5677)
- 2010(5666)
- 2009(5181)
- 2008(5094)
- 2007(4585)
- 2006(4153)
- 2005(3763)
- 学科
- 济(19231)
- 经济(19205)
- 学(11052)
- 管理(10966)
- 业(10655)
- 方法(8273)
- 企(8078)
- 企业(8078)
- 数学(7046)
- 数学方法(6888)
- 农(5582)
- 中国(5062)
- 土地(4579)
- 财(4465)
- 农业(3880)
- 地方(3761)
- 制(3643)
- 业经(3591)
- 税(3550)
- 和(3544)
- 税收(3296)
- 收(3258)
- 环境(3228)
- 理论(3170)
- 资源(3117)
- 贸(3073)
- 贸易(3071)
- 易(2948)
- 水产(2830)
- 及其(2788)
- 机构
- 大学(87602)
- 学院(84806)
- 研究(40656)
- 科学(31941)
- 农(28993)
- 中国(28706)
- 济(26697)
- 经济(25971)
- 管理(24943)
- 所(24423)
- 农业(23604)
- 研究所(22945)
- 业大(21724)
- 京(21086)
- 理学(21057)
- 理学院(20659)
- 管理学(19783)
- 管理学院(19678)
- 中心(17197)
- 省(15950)
- 室(15896)
- 院(15671)
- 农业大学(15223)
- 实验(14914)
- 江(14677)
- 实验室(14306)
- 重点(13589)
- 北京(13409)
- 科学院(13262)
- 业(12895)
- 基金
- 项目(64256)
- 科学(47669)
- 家(46359)
- 国家(46051)
- 基金(45929)
- 研究(36064)
- 科学基金(35634)
- 自然(28006)
- 自然科(27303)
- 自然科学(27289)
- 自然科学基金(26802)
- 省(24915)
- 基金项目(24184)
- 划(23247)
- 社会(19935)
- 资助(19791)
- 社会科(18677)
- 社会科学(18671)
- 计划(16989)
- 科技(16540)
- 重点(16311)
- 教育(15966)
- 发(13840)
- 科研(13700)
- 专项(13188)
- 部(13090)
- 创(12458)
- 农(12438)
- 编号(12336)
- 创新(11884)
共检索到1316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盟 郑俊鸣 李磊 荣俊冬 洪小龙 陈礼光 何天友 陈凌艳 郑郁善
为了解滨海沙地观赏竹生长的限制元素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对8种观赏竹叶片、小枝和细根不同方位的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进行分析.结果显示:8种观赏竹叶片的C、N、P含量分别为472.98、22.34、1.36 g·kg~(-1),小枝的C、N、P含量分别为451.35、7.25、1.19 g·kg~(-1),细根的C、N、P含量分别为443.98、10.07、1.01 g·kg~(-1);叶片和细根的C∶N、C∶P相对较小,表明其对土壤中N、P的利用效率较低;方位对叶片、小枝和细根的N含量,小枝和细根的P含量,叶片、小枝和细根的N∶P、C∶P均有显著影响;叶片的C、N、P含量和N∶P显著大于小枝和细根;灌木竹的C含量、N∶P、C∶P显著大于乔木竹.‘绿竹’和‘矢竹’的生长受到N限制,‘福建茶秆竹’、‘鼓节竹’、‘实肚竹’和‘四季竹’的生长受到P限制,而‘花吊丝竹’和‘青丝黄竹’的生长受到N和P的共同限制.由此表明不同竹种器官的养分吸收利用效率和适应方式存在差异.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童龙 张磊 李彬 耿养会 谢锦忠 张玮 陈丽洁
【目的】麻竹钩梢是一种人为干扰的营林措施,通过钩梢处理能够消弱其立竹顶端优势,提高单株立竹商品竹叶的产量。本文目的为进一步丰富麻竹钩稍研究理论,为其生产经营提供相关的科学依据。【方法】以不钩梢麻竹为对照,对麻竹进行轻度、中度、重度钩梢处理,通过测定1~3年生麻竹叶片C、N、P含量,同时对其C/N、C/P和N/P的比值做相关性分析,初步探讨了麻竹叶片化学计量特征对不同钩稍强度的响应。【结果】结果表明:与不钩梢相比,3组钩稍处理下,1~3年生麻竹叶片的全C、N、P含量以及C/N、C/P、N/P比值差别较大。其中1和2年生麻竹叶片C含量在不同钩梢处理间均表现为中度钩梢﹥轻度钩梢﹥重度钩梢﹥不钩梢,最大值为最小值的1.24倍。中度钩梢处理下,1年生麻竹叶片C、N、P含量分别比对照高6.8%、11.5%、低1.5%;对于2年生麻竹而言,3组钩梢处理的C/P分别比对照高1.2%、6.8%和低5.0%。不钩梢麻竹叶片N/P值范围13.65~14.19,平均值为13.99,表明麻竹生长过程中主要受到N元素的限制。随着钩稍强度的增大,1~3年生麻竹叶片N含量显著增加,且与不钩梢处理达到显著差异。【结论】本试验表明:麻竹叶片C、N、P化学计量对钩梢处理有一定程度的适应,适度的钩稍有利于提高麻竹生产力,对其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麻竹 钩稍处理 碳 氮 磷 化学计量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江志标 陈双林 郭子武 杨清平 朱玲 李明良
高节竹Phyllostachys prominens是优良的笋材兼用竹种,生态适应性强。采取覆土控鞭经营措施能显著提高高节竹笋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食味品质及竹林经济效益。为摸清覆土控鞭栽培对高节竹生长的影响,为高节竹林高效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测定了覆土控鞭栽培与对照高节竹林13年生立竹叶片的主要叶性因子和碳(C),氮(N),磷(P)质量分数,分析高节竹叶片形态和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对覆土控鞭栽培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覆土控鞭栽培2 a后,高节竹13年生立竹叶片变细长,单叶面积和比叶面积略有增大,单叶质量和叶片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娜 程瑞梅 肖文发 沈雅飞
[目的]对马尾松根系和叶片养分(C、N、P、K、Ca、Mg)进行研究,探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根系和叶片的化学计量学特征和养分分配特征,以及根和叶片养分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分别在2014年7月和11月,利用土柱法采集根样和高枝剪采集枝条第二节上的健康叶样,然后再进行室内测试分析。[结果]表明:(1)非生长季与生长季相比,根C养分含量、C:N和N:P比值均下降,N、P、K、Ca、Mg养分含量含量均增加。(2)根C养分含量随直径增大而增加,N、P、K、Ca、Mg养分含量随直径增大而减小。(3)径级、取样时间以及两者交互作用对根系C、N、P、K、Ca、Mg养分含量和C、N、P养分化学计量比存在极显著...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宋天英
调查、分析了蔓荆地、非蔓荆地土壤养分、木麻黄生长量及蔓荆植被林微气候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单叶蔓荆具有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木麻黄生长的作用,可作为海滨沙地、风口地段固沙造林的先锋植被.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谭芳林 徐俊森 林武星 叶功富 林捷
对不同树种滨海沙地适生性进行测定 ,不仅可以筛选出适宜于在不同滨海沙地的树种 ,丰富滨海防护林的树种资源 ,同时 ,也是防护林生态系统管理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各树种在不同滨海沙地立地上的成活率 (或保存率 )、生长量和抗风性的比较 ,筛选出适宜在福建东南滨海后沿沙地上栽植的树种有巨尾桉、刚果1 2 #桉、厚荚相思、纹荚相思和马占相思等 5个树种 ;较适宜的树种有山地木麻黄、柠檬桉、大叶相思、湿地松等 1 0个树种 ;适宜于木麻黄基干林带更新改造的树种有木麻黄无性系 70 1 #、60 1 #、厚荚相思等 3个树种 ,较适宜的树种为刚果 1 2 #桉 ,但建议慎重使用 ;适宜于前沿有少量稀疏木麻黄...
关键词:
滨海沙地 树种 适生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董周焱 柏新富 侯玉平 卜庆梅
【目的】评估海岸多变环境条件下不同树种的生长发育潜能和适应能力,为海岸防护林建设的树种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以烟台海岸防护林带的主要树种柽柳、黑松、龙柏、白蜡、廊坊杨、红花槐、刺槐和紫穗槐为研究对象,以热值测定、元素分析和生物量建成成本计算为基本方法,对各树种的能量利用策略和生长、适应能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试验的8个树种中,叶片碳含量以黑松最高、柽柳最低,灰分含量则以黑松最低、柽柳最高,其他树种居两者之间,叶片氮含量和比叶面积以黑松和龙柏最低,其他树种较高,总体表现为阔叶树种高于鳞针叶树种;去灰分热值大致分为3个层次:紫穗槐、刺槐、红花槐、黑松和龙柏较高,白蜡和廊坊杨较低,柽柳最低;叶片...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涂志华 潘瑞 卢仁锋 洪雪沿 陈慧丽 荣俊冬 郑郁善
对沿海沙地8个竹种根际土壤的酶活性和土壤养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茶杆竹、黄甜竹、花吊丝竹、绿竹、麻竹根际土壤的酶活性都比裸地高;花吊丝竹、绿竹、茶杆竹、黄甜竹、小叶龙竹、麻竹根际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以及氮、磷、钾元素含量均高于其他竹种,且显著高于裸地.相关性分析表明,酶活性与pH呈负相关,有机质含量与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而蔗糖酶、纤维素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沿海沙地 根际 土壤酶活性 土壤养分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景润 左珂怡 郭子武 凡莉莉 林华 胡瑞财 陈双林
[目的]探究地理分异对苦竹叶片养分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及其主要环境驱动因子。[方法]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LSD差异分析和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分析了不同地区(安徽省潜山县、浙江省龙游县、福建省沙县区)1~3年生苦竹叶片C、N、P含量和化学计量比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纬度的升高,1~3年生苦竹立竹叶片C、N、P含量均呈下降的趋势,而C:N、C:P、N:P总体呈上升的趋势。潜山县立竹叶片C、N、P含量显著低于龙游县和沙县区,而C:N、C:P、N:P龙游县和沙县区明显小于潜山县;随着立竹年龄的增大,立竹叶片C、N、P含量均呈下降的趋势,C:N、C:P呈上升趋势,而N:P不同年龄立竹间无显著变化;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年平均温度和土壤化学性质(土壤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等)对立竹叶片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具有重要影响,而年平均降水量等气候因子和土壤物理性质影响不大。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与叶片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均呈显著正相关,并且其总影响效应水平接近。[结论]地理分异导致的苦竹叶片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变异是气候和土壤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年平均温度和土壤水解性氮、全磷、速效钾含量是影响苦竹叶片养分化学计量变异的主要驱动因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谭芳韵 韩俊学 张艺帆 谢伟东 梁嘉玲 卢立国 曹雨虹
【目的】探究滨海沙地天然林和人工林的凋落物量及其分解动态,为滨海防护林体系的保护与重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时间动态分析法,在南亚热带滨海沙地区域选取高山榕/假苹婆天然林(FS)、红鳞蒲桃天然林(SH)、马占相思人工林(AM)为研究对象,使用收集网和分解袋法,测定各林分的凋落物量、残留量及凋落物碳(C)、氮(N)、磷(P)初始含量,分析各林分凋落物总量和叶、枝、花果及杂物组分占比、凋落物总量的月动态变化情况及分解速率,通过Olson模型和相关性分析分别研究凋落物周转期和分解率与凋落物初始养分的相关性。【结果】3种林分类型的年凋落量在8645.74~23404.07 kg/hm~(2),排序为FS>SH>AM;凋落叶量占林分凋落物总量的比重最大,为84.24%~94.98%,AM的凋落叶量与FS和SH间存在显著差异(P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羡德 陈礼光 荣俊冬 张志欣 高楠 郑郁善
对沿海沙地麻竹进行施肥试验,结果表明:麻竹叶片N、P、K含量在不同发笋期有明显差异,但总体上均以末期的含量最低.不同发笋期各因素对叶片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不同,但均以施肥总量和N、P、K比例占主导因子,而施肥方法对叶片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在不同发笋期最佳N、P、K比例均为2∶1∶1,但在初期和末期最佳施肥总量为720 kg.hm-2,施肥方法为浇施;在盛期最佳施肥总量为360 kg.hm-2,施肥方法为丛中穴施;在末期施肥方法以丛中穴施好.
关键词:
沿海沙地 麻竹 施肥 养分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任悦 高广磊 丁国栋 张英 朴起亨 郭米山 曹红雨
【目的】有机碳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沙地樟子松是我国北方风沙区农田防护林和防风固沙林的重要造林树种之一,通过对不同生物气候带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叶片、枯落物、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相关性的分析,阐明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叶片—枯落物—土壤连续体有机碳分布特征。【方法】本研究以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和毛乌素沙地中龄、近熟和成熟3个龄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测定叶片、枯落物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多重比较法分析不同地区和龄组叶片、枯落物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差异性,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气候带和林龄对有机碳含量影响的显著性,并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不同生物气候带叶片、枯落物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关性。【结果】(1)研究区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叶片、枯落物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在604.06~675.69 g/kg、343.02~538.51 g/kg和0.72~11.73 g/kg之间;(2)随着林龄的增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叶片、枯落物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即近熟林>中龄林>成熟林;(3)气候带和林龄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叶片有机碳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对枯落物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差异显著(P<0.05),且不同组分有机碳含量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结论】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叶片—枯落物—土壤连续体中存在有机碳的运输和转换。沙地樟子松能够通过自身结构与功能适应环境变化,其叶片表现出较高的环境适应能力。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揭示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碳循环过程,并为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经营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易 曹雨虹 张艺帆 谢伟东
[目的]分析我国南亚热带滨海沙地3种林分类型凋落物的养分动态及养分归还量,揭示南亚热带滨海沙地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过程。[方法]在广西防城港滨海沙地的高山榕(Ficus altissima)/假苹婆(Sterculia lanceolata)天然林、红鳞蒲桃(Syzygium hancei)天然林和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人工林3种林分类型中设置凋落物收集网和分解袋,于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每月月底收取样品,对样品按叶、枝、花果和杂物进行分组,80℃烘干后测其质量及各组分C、N、P、K、Ca、Mg等养分元素的含量,对所测数据按需求经过整理计算后,分析不同林分类型年凋落物量、各养分含量及其月动态变化、各养分的年归还量特征和月动态变化以及不同组分各养分年归还量特征,最后对不同林分类型凋落物的C、N、P、K、Ca、Mg含量,C/N、C/P、N/P以及C、N、P归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3种林分类型年凋落物量表现为高山榕/假苹婆天然次生林>红磷蒲桃天然林>马占相思人工林,凋落物中各养分元素含量大小均表现为C>Ca>N>K>Mg>P;3种林分类型凋落物间除C、Mg含量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外,其余4种元素含量均差异显著(P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阮长明 唐国勇 孙永玉 王猛 张春华 罗孔
【目的】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环境恶劣,植被生长发育差,探明该区域内天然林、人工林和稀树灌草丛植物叶片C、N、P元素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及生态治理效益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方法】2021年1月对金沙江干热河谷上、中、下游共47个样地进行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及室内分析,对比研究金沙江干热河谷天然林、人工林和稀树灌草丛植物叶片的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金沙江干热河谷天然林、人工林和稀树灌草丛植物叶片C、N、P元素含量受土壤等环境因子影响,植物叶片C、N、P元素含量均表现为天然林>人工林>稀树灌草丛。2)植物叶片C/N、C/P表现为稀树灌草丛>人工林>天然林,植物叶片N/P表现为天然林>人工林>稀树灌草丛。3)金沙江干热河谷天然林、人工林和稀树灌草丛植被生长发育均受N、P元素限制,其中稀树灌草丛受N、P元素限制最大,天然林受N、P元素限制最小。【结论】金沙江干热河谷天然林、人工林和稀树灌草丛植物C、N、P元素含量均受土壤等环境因子影响,其中稀树灌草丛植被-土壤C、N、P元素含量最低,植被生长发育受N、P元素限制最大,人工林植被-土壤C、N、P元素含量有效提高,植被生长发育受N、P元素限制逐渐减小。人工造林在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及生态环境治理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果,通过提高土壤水分、土壤营养元素含量等条件可以有效改善植被恢复及生态治理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