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604)
2023(15553)
2022(13610)
2021(12805)
2020(10568)
2019(24530)
2018(24238)
2017(46962)
2016(25532)
2015(28546)
2014(28531)
2013(27681)
2012(25091)
2011(22354)
2010(22141)
2009(19595)
2008(18856)
2007(16223)
2006(13855)
2005(11622)
作者
(71312)
(59039)
(58603)
(56097)
(37595)
(28489)
(26891)
(23324)
(22564)
(20898)
(20257)
(19771)
(18704)
(18437)
(18370)
(17903)
(17828)
(17656)
(16925)
(16775)
(14507)
(14301)
(14171)
(13514)
(13217)
(13054)
(13031)
(12964)
(11823)
(11675)
学科
(98114)
经济(98008)
管理(72138)
(66650)
(55717)
企业(55717)
方法(47026)
数学(41174)
数学方法(40552)
中国(26881)
(25826)
(25242)
业经(21585)
(21486)
地方(21336)
理论(17611)
农业(17184)
(17092)
(16738)
财务(16651)
财务管理(16607)
(16570)
贸易(16561)
(16012)
环境(15909)
企业财务(15694)
(15493)
技术(15134)
(13466)
(13267)
机构
学院(349247)
大学(348002)
管理(139184)
(132731)
经济(129578)
理学(121697)
理学院(120279)
管理学(117874)
管理学院(117253)
研究(110746)
中国(80348)
(73272)
科学(71464)
(59994)
(54241)
(53709)
业大(53059)
中心(51163)
(50083)
研究所(49730)
财经(49193)
(47237)
师范(46744)
北京(45368)
(44813)
农业(42017)
(41486)
(41256)
经济学(39877)
技术(38269)
基金
项目(248356)
科学(195062)
研究(180595)
基金(179212)
(156085)
国家(154802)
科学基金(134041)
社会(112238)
社会科(106331)
社会科学(106303)
(98064)
基金项目(96236)
自然(88890)
自然科(86825)
自然科学(86807)
自然科学基金(85209)
教育(83925)
(82229)
编号(74529)
资助(73653)
成果(58547)
重点(55490)
(53641)
(52468)
(51370)
课题(50922)
创新(47940)
科研(47739)
大学(46611)
教育部(46113)
期刊
(139980)
经济(139980)
研究(97799)
中国(60723)
学报(55236)
科学(50639)
管理(49202)
(47408)
(45885)
大学(42031)
教育(40335)
学学(39548)
农业(33042)
技术(32487)
(24407)
金融(24407)
业经(24259)
财经(22697)
经济研究(21890)
问题(19760)
图书(19377)
(19377)
科技(16691)
(16458)
技术经济(16399)
理论(16355)
(16297)
资源(16146)
现代(15713)
商业(15487)
共检索到4883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常玮  郑开雄  运迎霞  
气候变化与城镇化深刻影响着我国滨海城市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气候适应"已成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共识。研究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构建城市空间结构气候适应优化理论框架;分析"空间结构"与"气候变化"复杂适应性特征,探讨城市空间与气候系统适应性主体的交互性、复杂性以及适应性过程机制,构建城市空间结构气候适应模型,并以厦门市为具体案例城市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我国滨海城市应对气候变化问题、适应气候变化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郑开雄  运迎霞  常玮  
城市气候承载力作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核心测度,反映城市系统与气候系统之间互馈关系,其空间状态关乎城市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基于DPSIR和状态空间法,构建城市气候承载空间概念模型、气候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测模型,提出气候承载—空间适应方法体系;结合GIS,以厦门为具体案例城市,定性、定量、定位进行城市气候承载空间模拟分析,创建城市气候承载地图(UCC Map),判定气候承载—空间适应热点区域,进而提出城市气候承载—空间适应优化建议。以补充"气候变化"与"城市空间"相互调节适应的空白,为我国城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技术支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铮,邓悦,宋秀坤,吴兵  
本文研究了上海市空间结构的复杂性。研究发现与经典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不同 ,上海的空间结构表现出复杂性。这些复杂性包括商业重心与 CBD分离 ;城市产业带存在多重结构 ;城市出现递阶行为上的边缘城市 ,它们的分布具有类似混沌的特点。本文对伯吉斯 (Brugess)以来的城市标准模式提出修正。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任会明  叶明确  祝影  
利用2016年上海市教育机构的相关数据,运用连锁网络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及ArcGIS空间分析方法测度了上海城市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研究发现:①整个网络具有较强的集聚性,节点中心性空间分异显著,呈现出小世界效应的特征。②网络层级鲜明,五角场街道、徐家汇街道为上海教育网络的集聚中心,处于城市网络的最高层级。整个城市网络呈现四边形架构的空间格局,五角场街道—徐家汇街道—张江镇—江川路街道为网络的核心架构顶点。③通过QAP回归分析发现,人口因素、地理距离、交通通达性、产业集聚、名牌效应以及商务经济发展水平是上海城市网络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城市教育网络的扩展具有促进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秦志琴  张平宇  王国霞  
采用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1990—2010年辽宁沿海城市带城市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进行分析,发现辽宁沿海城市带城市综合实力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空间上表现为大连的极化现象持续显著,东、西部中小城市发展缓慢,空间分异呈现核心—外围—边缘结构。进一步根据城市综合实力的变化趋势揭示空间结构演变规律,认为辽宁沿海城市带发展经历了点式扩张、点环扩张、点轴扩张3个阶段,未来将实现整个城市带的一体化发展。目前,辽宁沿海城市带空间结构处于点轴扩张阶段,主体格局表现为"一核—一轴—两翼"结构特征。最后,基于城市群空间结构发育的一般规律,认为辽宁沿海城市带空间结构优化方向应按照"点—轴"发展模式展开,创新空间管理组织。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秦志琴  张平宇  
辽宁沿海城市带是中国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该区域城市群空间结构必然面临着转化与重组。本文以辽宁沿海城市带24个大、中、小城市为空间单元,分别从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网络通达性3方面讨论城市群集聚程度,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城市规模等级差异明显,首位城市垄断性强。通过构建规模指数模型,将该区域24个规模不等的城市分为4级,同级城市规模指数幅度变化不大,但是不同级别城市之间规模差异很明显。进一步运用首位度、分形理论等方法分析城市规模分布的空间特征,发现该区域城市首位分布明显,城镇规模分布较为松散,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程度较大。②经济发展格局具有明显的层序性,空间集聚现象显著。经济空间结构呈现非均衡分布状态,而且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具有相似发展水平的城市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集聚及两极分化现象,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集中布局于辽东半岛,而辽宁省西部以及东南部的经济极化现象较弱。③通达性空间分异明显,交通网络仍有很大发展潜力。通达性最优区域集中分布在该区域的几何中心以及辽东半岛地区,辽西、辽东南的通达性值普遍较高。④综合以上分析,发现辽宁沿海城市带空间结构为典型的条形核心—外围—边缘结构,具有大连、锦州、营口3个强中心,其中大连的极化作用最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振坡  游斌  王丽艳  
以天津市滨海新区为例,采用比较分析法、问题导向法以及理论分析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全面探讨城市空间扩展的时空特征的基础上,从区位组合效益、空间集聚程度和职住分离现象分析了城市新区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基于精明增长理念,提出了紧凑式的城市空间布局、公共交通优先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混合功能的土地开发模式3种城市新区空间结构优化的有效途径,为滨海新区乃至我国其他城市新区的建设发展提供借鉴。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罗彦  周春山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一直都是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但其中的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则发展缓慢。本文试探着阐述了城市商业空间优化的相关理论 ,包括商业空间优化的必要性与意义 ,接着描述了目前商业空间结构存在的普遍问题 ,并指出优化的四个主要目标 ,即视觉优先、经济优先、生态优先和社会优先 ,最后指出商业空间结构优化的主要方面和具体手段。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刘军  
现代物流作为具有服务性、基础性和综合性特征的新兴服务业,可以显著影响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保障城市经济的健康运行。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洪恩   阙凌杰   韩沛  
滨海城市作为海洋经济发展与内外联动交流的物质载体,城市拓展受到海岸线、腹地地貌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城市空间沿海岸线延伸,呈现带形、湾形等空间形态特征,与内陆城市存在显著差异。文章基于分形理论,对滨海城市与内陆平原城市的外部空间形态与内部主要功能用地布局进行横向对比,揭示内陆平原城市与滨海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分形差异,并归纳解析其空间形态形成差异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滨海城市的城市形态优化和空间布局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乐  朱建玲  刘南  张丰  刘仁义  
基于《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08)》中宁波、台州和温州3市的城市建设用地数据,应用经济学区位熵、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的方法,对浙江省东部沿海城市建设用地空间分布差异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研究结果:在各类城市建设用地分布的区域优势方面,居住用地总体趋向于各县级市,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总体趋向于宁波、台州和温州的核心城区,另外,台州各地的公共设施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的区域优势较为明显,温州市区内道路广场用地、绿地、特殊用地的区域优势都非常明显;在城市建设用地空间分布的差异度方面,特殊用地的区域分布差距较大(其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警戒线0.4),绿地和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的分布相对合理,仓储用地分布比较平均,居住、公共设施、工业、对外交通和道路广场用地的分布都处于绝对平均水平。研究结论:城市建设用地的区域优势及空间分布特征,很好地反映了其经济、社会、人口等多个层面的发展状况。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叶堂林  林琳  
2007年世界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人类进入崭新的"城市时代"。随着经济发展,城市空间布局将发生很大变化,城市将由原来的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最终向城市功能区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城市的产业结构也从原来的一二三向二三一,最终向三二一的产业结构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端化。本文力图弄清城市空间布局演变与城市产业结构变迁之间的关系,探寻规律并指导实践。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邹永军  丁红  
城市空间上的发展包含"中心式"与"轴线式"两种模式,与此相适应,城市商业、商业中心在竞争中发展。商业繁荣后出现集中发展的趋势,这与商业经营者的选择密切相关,也是消费者选择的结果。同时,商业形态也发生变化,购物中心成为最普遍、最典型的商业形态。在这基础上,城市商业中心形成各种级别,在空间上有规律地分布在整个城市中。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邓祖涛  陆玉麒  
汉水流域下的政区等级体系在历史时期发生了较大变化,大致为:二级演变为三级,再演变为四级。在其流域背景下的中心城市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南阳首位城市的形成阶段(秦汉时期)、南阳—襄阳双核城市的形成阶段(三国至隋唐时期)、襄阳—武汉双核城市的形成阶段(唐至南宋时期)、武汉首位城市的确立阶段(元代以后)。由于受地形因素、社会经济以及历史条件的影响,汉水流域城镇密度存在着较大差异,呈现出由较均衡至不均衡再到较为均衡的过程。汉水流域的城镇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匀的,主要集中于汉水及其支流两旁。流域内中心城市的分布也发生了由南阳到襄阳,再由襄阳到武汉的变迁;双核结构在汉水流域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中有着广泛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子江  张剑锋  冯长春  
大部分国家政府和学者都在鼓励通过规划和发展高密度的单中心城市来提高交通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当给定城市内部与城市间的人口分布,高人口密度的城市因为平均通勤距离的缩短而更加环保。然而,当考虑到高人口密度会改变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模式时,事实可能并不是这样。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分析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相互作用,发现提高人口密度的政策同时也会影响到商品价格、工资和地租,从而鼓励厂商和劳动力的迁移,而这种城市体系的经济地理重塑过程有可能带来更多的交通污染。一项针对单中心城市的高密度发展政策在多城市的区域尺度下产生的空间均衡效应可能是不利于生态环境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