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005)
2023(14701)
2022(13081)
2021(12361)
2020(10531)
2019(24988)
2018(25049)
2017(48828)
2016(26799)
2015(30697)
2014(31120)
2013(30819)
2012(28315)
2011(25596)
2010(25905)
2009(23927)
2008(23525)
2007(20883)
2006(17934)
2005(15535)
作者
(79956)
(66488)
(66312)
(63388)
(42347)
(32099)
(30342)
(26362)
(25158)
(23675)
(22754)
(22257)
(21053)
(20948)
(20727)
(20477)
(20435)
(19774)
(19069)
(19058)
(16754)
(16320)
(16174)
(15135)
(15045)
(14903)
(14739)
(14724)
(13461)
(13258)
学科
(111567)
经济(111455)
管理(74866)
(71188)
(58727)
企业(58727)
方法(57029)
数学(50376)
数学方法(49568)
(28360)
中国(27975)
(25731)
(25328)
地方(23030)
业经(22312)
(19519)
贸易(19511)
理论(19124)
农业(18906)
(18871)
(17733)
(17344)
环境(16816)
(16637)
财务(16549)
财务管理(16508)
技术(15672)
企业财务(15546)
(14700)
(14654)
机构
大学(389777)
学院(388133)
管理(154344)
(149544)
经济(145950)
理学(134594)
理学院(133002)
管理学(130181)
管理学院(129503)
研究(126633)
中国(92501)
(83543)
科学(83251)
(65935)
(65251)
(64866)
业大(61380)
研究所(59571)
中心(57895)
(56024)
财经(53904)
北京(52647)
(51813)
农业(51644)
师范(51304)
(48768)
(46135)
(45948)
经济学(44320)
技术(41811)
基金
项目(267925)
科学(209314)
基金(193294)
研究(190449)
(169073)
国家(167731)
科学基金(143846)
社会(117076)
社会科(110911)
社会科学(110877)
(105473)
基金项目(103355)
自然(97046)
自然科(94782)
自然科学(94759)
自然科学基金(92990)
(89200)
教育(88626)
资助(81482)
编号(78425)
成果(62807)
重点(59790)
(58277)
(55996)
(54430)
课题(53994)
科研(51803)
创新(50829)
计划(49668)
大学(49467)
期刊
(158440)
经济(158440)
研究(107785)
中国(67938)
学报(63938)
科学(58327)
(57789)
管理(53211)
(49460)
大学(47192)
学学(44466)
教育(41239)
农业(39841)
技术(35196)
(27676)
金融(27676)
业经(26274)
财经(25041)
经济研究(24874)
问题(22252)
(21247)
(20900)
统计(20810)
图书(20739)
技术经济(19982)
(18631)
科技(18565)
(18503)
理论(18371)
资源(18282)
共检索到5473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郑开雄  运迎霞  常玮  
城市气候承载力作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核心测度,反映城市系统与气候系统之间互馈关系,其空间状态关乎城市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基于DPSIR和状态空间法,构建城市气候承载空间概念模型、气候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测模型,提出气候承载—空间适应方法体系;结合GIS,以厦门为具体案例城市,定性、定量、定位进行城市气候承载空间模拟分析,创建城市气候承载地图(UCC Map),判定气候承载—空间适应热点区域,进而提出城市气候承载—空间适应优化建议。以补充"气候变化"与"城市空间"相互调节适应的空白,为我国城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技术支撑。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常玮  郑开雄  运迎霞  
气候变化与城镇化深刻影响着我国滨海城市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气候适应"已成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共识。研究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构建城市空间结构气候适应优化理论框架;分析"空间结构"与"气候变化"复杂适应性特征,探讨城市空间与气候系统适应性主体的交互性、复杂性以及适应性过程机制,构建城市空间结构气候适应模型,并以厦门市为具体案例城市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我国滨海城市应对气候变化问题、适应气候变化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朱佳玮  王尔大  孙文章  
由于层次分析法(AHP)针对指标重要性的测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其一是主观性对数据收集的干扰;其二是相近指标权重的精确识别容易出现偏差;因此,本文联合引入三角分布函数及蒙特卡洛模拟(MCS),以期对滨海旅游环境承载力所涉评价指标的重要性测度方法进行合理改进。相比之下,研究表明基于蒙特卡洛模拟修正后的层次分析法(MCAHP)可以有效缓解问卷提取评分数据所隐含的主观偏误,最终有效提升评价结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据此,本文对大连滨海景区环境承载力指标重要性的实证分析结果进行修正,以期得到更为精确与科学的相关结论,同时为大连滨海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治理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童玉芬  
水资源是一个城市人口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资源,而且是难以在短期内改变的资源,因此常常成为决定一个地区或者城市承载力的最"短板因素"而受到极大重视。北京市作为北方干旱缺水城市,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紧张的问题日益显得突出。本文选择系统动力学方法对首都北京的水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了定量的动态的分析。模型中考虑了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以及南水北调水量等供水因素,同时考虑了工农业发展用水、生态用水和生活用水量的变动及其用水结构等变量以及它们的变化核相互作用对人口承载力的影响,并对上述因素未来的各种变化进行了模拟仿真。结果显示,如果按照目前的供水和用水标准以及用水结构,北京...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丹  陈爽  
城市承载力分区以城市系统为分区对象,从资源环境与经济人口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运用生态学和地理学理论,在分析城市承载力空间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将区域空间划分为不同类型承载区。城市承载力分区是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城市在由无序蔓延向有序发展转变时期的特殊需要。本文对城市承载力分区的理论、方法、指标体系等进行了初步探讨,基于城市承载力"状态-压力-响应"概念模型提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区域分为高、中、低3个承载区,进一步按承载力制约因素将低承载区分为可调控区及不可调控区。在此基础上,将城市承载力分区方法应用于常州,通过实例研究对承载力分区方法进行补充,并将研究结果作为常州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空间依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黄庆旭  何春阳  史培军  赵媛媛  杨洋  
水资源是人与其他生命系统不可缺少的一种宝贵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支撑条件。通过影响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居民生活和环境质量,水资源影响着城市的社会经济水平。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内,北京经历了快速的国民经济发展,但这也对水资源造成了更大的压力,使得北京成为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大城市之一。由于未来的经济和人口发展规划对水资源供给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论文利用系统动力学(SD)的原理和方法,首先构建了气候干旱和经济发展双重压力下的北京水资源承载力模型,进而在中国北方干旱化大背景和北京城市规划目标的基础上,设计了规划发展情景、气候干旱情景和适应对策情景并进行了模拟分析。1990~2005年的模型检验结...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孙钰  李新刚  
归纳出了影响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3个主要因素;并对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进行了分析;进而对环渤海地区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环渤海地区城市群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增强,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优化,土地经济、社会承载力的拉动,能够提升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水平。②人口因素、资源环境因素对土地综合承载力影响的平均空间回归系数均从山东半岛城市群开始沿顺时针方向递增,经济社会因素对土地综合承载力影响的平均空间回归系数则从京津冀城市群开始沿逆时针方向递减。③这3个主要因素对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影响敏感程度都存在较为明显的"高低区域地带"。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嫄  
黑龙江省鹤岗市是典型的煤炭城市,因煤而立,因煤而生,至今已有近百年的煤炭生产历史,形成以煤炭工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和典型的工矿城市特征。2011年底,鹤岗市被列为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本文对鹤岗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分析,对其国土空间进行了评价,为其转型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昭楠  胡垚坤  刘七军  刘树梁  
科学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机制,是内陆干旱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以该区域宁夏为例,从资源承载力(RC)、环境承载力(EC)和经济社会支持力(ESS)三个维度构建内陆干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和BP神经网络(BPANN),定量测度2010—2019年宁夏资源环境承载力警情变化特征及未来3年演变趋势,并借助障碍度模型对其制约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从时序角度看,2010—2019年,宁夏资源环境承载力整体提升明显,各子系统熵权TOPSIS值均呈上升状态,警情趋缓,警度下跌,且2020—2022年各系统发展趋势向好;从障碍因素角度看,制约宁夏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障碍因素主要来自RC与EC系统。最后,基于评价及预警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昭楠  胡垚坤  刘七军  刘树梁  
科学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机制,是内陆干旱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以该区域宁夏为例,从资源承载力(RC)、环境承载力(EC)和经济社会支持力(ESS)三个维度构建内陆干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和BP神经网络(BPANN),定量测度2010—2019年宁夏资源环境承载力警情变化特征及未来3年演变趋势,并借助障碍度模型对其制约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从时序角度看,2010—2019年,宁夏资源环境承载力整体提升明显,各子系统熵权TOPSIS值均呈上升状态,警情趋缓,警度下跌,且2020—2022年各系统发展趋势向好;从障碍因素角度看,制约宁夏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障碍因素主要来自RC与EC系统。最后,基于评价及预警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徐勇  张雪飞  周侃  王传胜  徐小任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和对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而超载成因分析既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制定超载区域限制性政策的基础。本文在搭建超载成因分析总体框架、阐述关键因素识别和成因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梳理总结了陆域/海域基础和专项评价结果以及综合预警超载成因分析的要点,进而在京津冀地区进行了实证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导致京津冀地区资源环境超载的因素涉及自然、发展和管理各个类别,但关键因素的作用程度及其组合叠加状况在基础评价结果、专项评价结果和综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徐勇  张雪飞  周侃  王传胜  徐小任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和对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而超载成因分析既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制定超载区域限制性政策的基础。本文在搭建超载成因分析总体框架、阐述关键因素识别和成因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梳理总结了陆域/海域基础和专项评价结果以及综合预警超载成因分析的要点,进而在京津冀地区进行了实证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导致京津冀地区资源环境超载的因素涉及自然、发展和管理各个类别,但关键因素的作用程度及其组合叠加状况在基础评价结果、专项评价结果和综合预警超载成因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形和气象等自然条件是导致超载的基础原因;人口和产业过度集聚以及低端产业、能源消费结构等发展类因素是超载的首要原因;内海净化能力差和海域生态退化、海岸开发强度大综合导致了海域生态环境超载;现行的资源环境管理政策尚不具备有效遏制和解决资源环境超载的能力。既有的超载成因分析框架、方法及要点可供各省、市、自治区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借鉴。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海波  刘旸旸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构建了江苏省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江苏省十三个市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结合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就如何提高江苏省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郝东恒  赵淑芹  王殿茹  
文章将环渤海西岸城市群划分为三个经济区:秦唐经济区、石保沧经济区、京津廊经济区,选取每个经济区发展速度快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并构建了一套适合于环渤海西岸地区的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盛毅  李博  
西部大中型城市是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主要区域,优化这些城市的产业承载空间,需要在明确引进产业是当前空间拓展主动力的前提下,紧紧围绕引进产业类型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分类推进不同城市的产业承载空间调整,通过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建设卫星城和新区、调整行政区划和完善与此适应的体制机制等,促进合理的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