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185)
- 2023(4927)
- 2022(4089)
- 2021(4018)
- 2020(3317)
- 2019(7608)
- 2018(7358)
- 2017(13638)
- 2016(7197)
- 2015(8489)
- 2014(7980)
- 2013(8265)
- 2012(7851)
- 2011(7407)
- 2010(7239)
- 2009(6369)
- 2008(6399)
- 2007(5255)
- 2006(4727)
- 2005(4388)
- 学科
- 济(33748)
- 经济(33712)
- 管理(15475)
- 方法(14640)
- 业(14633)
- 中国(14423)
- 数学(13690)
- 数学方法(13633)
- 企(9923)
- 企业(9923)
- 贸(9436)
- 贸易(9430)
- 易(9285)
- 农(8420)
- 学(7172)
- 制(6940)
- 财(6797)
- 银(5878)
- 银行(5870)
- 关系(5806)
- 行(5766)
- 人口(5541)
- 出(5476)
- 融(5398)
- 金融(5398)
- 农业(5385)
- 业经(5132)
- 发(5064)
- 环境(4996)
- 体(4530)
- 机构
- 大学(109959)
- 学院(105143)
- 济(54720)
- 经济(54066)
- 研究(47416)
- 中国(37437)
- 管理(36428)
- 理学(31089)
- 理学院(30638)
- 管理学(30280)
- 管理学院(30066)
- 科学(26351)
- 京(24614)
- 所(24593)
- 财(23245)
- 研究所(22559)
- 中心(19917)
- 经济学(19265)
- 财经(18953)
- 经(17739)
- 经济学院(17394)
- 农(17046)
- 院(16850)
- 北京(16434)
- 科学院(15043)
- 财经大学(14420)
- 范(14217)
- 师范(14108)
- 江(13599)
- 农业(13444)
- 基金
- 项目(71137)
- 科学(57431)
- 基金(56183)
- 家(50692)
- 研究(50649)
- 国家(50391)
- 科学基金(41836)
- 社会(35450)
- 社会科(33716)
- 社会科学(33709)
- 基金项目(28744)
- 自然(25868)
- 自然科(25303)
- 自然科学(25296)
- 自然科学基金(24901)
- 资助(23395)
- 教育(22233)
- 省(22089)
- 划(21283)
- 中国(18768)
- 部(18015)
- 编号(17387)
- 重点(16920)
- 国家社会(16773)
- 发(15786)
- 教育部(15492)
- 成果(14867)
- 创(14135)
- 科研(13953)
- 重大(13838)
共检索到1648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建新,涂肇庆
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其中,人口生育率转变滞后于死亡率的转变就是一个十分显著的不同点。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具有这种生育率转变的滞后特征,而且还形成了由于现代化发展失去机遇而追赶时间式的“压缩性”特征。滞后与压缩是我国人口生育率转变独有的特征。
关键词:
滞后 压缩 人口生育率转变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徐天琪,赵清月
从1949年到1979年间(除特殊年份外),中国的出生率从36‰下降到17.82‰;死亡率从20‰下降到6.21‰。特别是在70年代以后,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的下降幅度更大。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我们走完了绝大多数西方国家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人口转变路程。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的人口转变在不同地区存在着差异。因此,我们研究中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云成 贺交生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984年末全国总人口已达103,475万人(未包括台湾省和港澳人口数,以下同),约占同年世界总人口的22%,如此众多的人口,其增长和分布状况怎样?在幅员广大的中国,各种人口变动的地域差异如何?本文对这些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解放后人口增加快,西部快于东部。解放前,中国人口增长缓慢。据史料记载,西汉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人口为5,559万。经1520年到明嘉靖元年(公元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雷安
一、人口转变理论及两类国家的一般历程 通常所说的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表现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生产力革命是这次人口转变的前提和物质基础。18世纪60年代,始于英国并扩散到各主要西方国家的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生产力革命(即工业革命),使得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工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安和平
本研究以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为基础,以人口年增长量作为被解释变量,人口年增长量的滞后值、人口年出生率和人口年死亡率的滞后值作为解释变量,分别设计了两类4个模型,并以1952-2002年人口序列数据为基础,采用一般回归法、后退法和逐步回归法三种方法对所设计的模型进行估计,得到可作为人口预测的168个模型。然后,从中筛选出较优的包含人口年增长量滞后值的中国人口自回归分布滞后预测模型和不包含人口年增长量滞后值的中国人口预测模型。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朱国宏
从文化上解释不同文化社区的生育率差异,作为一种解释性的理论框架,学术界的研究迄今仍是初步的,并且有许多认识上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试图就传统生育文化与中国人口控制问题作一较系统的探讨,就正于大家。 一、中国传统生育文化的形成及特征 什么是中国传统的生育文化?在运用这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兆量,王恩涌,韩茂莉
中国人才地理分布的主要特点是:①东多西少:②南多北少;③江浙一带最密集。这些特点根植于气候、地貌和海岸线等自然环境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太湖流域为代表的人才密集区和人才的大规模迁移对我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中国人才地理特征研究是人文地理、文化地理和历史地理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洞察文化资源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
籍贯层次 人才区划 人才密集区 人才迁移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段成荣 谢东虹 吕利丹
从人口转变的历史过程来说,人口转变经历了从以死亡率下降为主导到以生育率下降为主导,再到以人口迁移和流动为主导的变化过程。当死亡率和生育率均已下降到很低水平时,人口迁移和流动就自然而然地步入人口舞台的中央,成为影响人口形势的关键因素(顾宝昌,2010)。然而,经典的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爽
论文作者通过对数十年来中国人口婚育行为模式、家庭结构与类型、死因构成模式转变的简要描述,指出仅在传统和最基本的人口动态、即人口出生、死亡和增长的角度来理解和认识人口转变、包括中国的人口转变,已远远不够,难以适应时代和人口发展的要求。提出人口转变是一个多维的动态历史过程,是一系列特定人口转变的集合。其中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变动仅仅是人口转变的表象和"外壳",其"内核"则是通过制度、文化和技术等承载的人口行为及其动力机制,由此引致的变化才代表了人口的内在转变,强调关注人口的内在转变是理解中国特色人口转变道路的重要视角和基础。在对人口转变内涵探索的前提下,借助于对国内人口学界近些年有代表性的人口转变理论研究成果的介绍和分析,作者初步探讨了人口转变理论研究的拓展和创新问题。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吕红平
传统文化对人口转变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象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传统文化对人口转变的作用是双重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中国人口控制工作的巨大成就,实际上就已经直接或间接地包含了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有利因素的作用;但传统文化对中国人口转变过程的完成也有难以估量的障碍。因此,正视传统文化,并合理地利用和批判地继承,将有利于加速实现中国人口转变。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于学军
文章应用“人口机会窗口”理论,从人口转变的角度分析了“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战略机遇期的概念。文章认为,快速的人口转变将把中国带入人口负担最轻的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由于特殊的国情,特别是庞大的就业人口压力和老年人口负担,中国发挥“人口机会窗口”效应面临诸多的挑战。文章在介绍了东亚各国是如何借助“人口机会窗口”效应实现经济起飞的经验后指出,人口转变所带来的战略机遇期只是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要将潜在的机遇转换为现实的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必须辅之以及时而有效的发展战略调整。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卫 张凤飞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为分析中国人口的新态势和新特征提供了高质量的数据。依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并结合以往的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考察中国1990~2020年的初婚推迟水平和趋势。研究表明,各类群体的初婚年龄均在推迟,且近年来推迟加速,但终身不婚率依然很低,中国婚姻正在步入晚婚普婚模式。中国有着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初婚推迟路径,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发生的行为先行的超前推迟。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婚姻的可取性、可行性、可获得性对于婚姻的阻力会进一步增强,中国的初婚还存在继续推迟的空间,但短期内普婚的特征不会改变。初婚决定因素对不同人群的作用不同,认识到初婚推迟背后的异质性非常重要,中国农村男性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不婚风险。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现苓 翟振武 陶涛
数千年来中国人口几乎遵循着指数增长模式,间或穿插短期外生性的人口负增长。1990年代后中国人口内在自然增长率由正转负,负增长惯性开始积聚。2000~2010年,全国1/4的市级地区出现人口负增长,但主要是由人口迁移流动所致。2010年,全国8%的县级地区人口自然增长为负。预测中方案显示,中国人口将在2027年后进入负增长;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比总人口负增长更早、更快;21世纪上半叶老年人口仍将快速增加。负增长是人口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人口负增长具有隐蔽性、过程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既是数量问题也是结构问题;人口负增长受生育、死亡和年龄结构的直接影响;人口老龄化与负增长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强化。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翟振武 金光照
人口负增长是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人口由正增长转变为负增长的过程呈现出转折速度快、出门即低点、未发达先转负的特征,且中国未来的人口负增长将呈现出“持续时间长、发展速度快、缩减规模大、回弹难度大”的演变趋势。未来长期型、快速型人口负增长将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潜在风险和挑战,必须加快构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持续提高人口质量,合理优化人口空间布局,有效激发消费增长活力,全面提升劳动生产率,主动积极应对人口负增长。
关键词:
人口负增长 生育水平 政策应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