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00)
2023(10737)
2022(9584)
2021(9061)
2020(7668)
2019(17698)
2018(17640)
2017(34111)
2016(18944)
2015(20823)
2014(20931)
2013(20723)
2012(18933)
2011(17015)
2010(16722)
2009(15043)
2008(14510)
2007(12502)
2006(10556)
2005(9085)
作者
(57018)
(47359)
(46907)
(44618)
(30279)
(22988)
(21343)
(18591)
(17985)
(16990)
(16235)
(15871)
(15171)
(14902)
(14746)
(14605)
(14551)
(14147)
(13562)
(13478)
(12046)
(11529)
(11491)
(10664)
(10629)
(10590)
(10545)
(10339)
(9706)
(9587)
学科
(68013)
经济(67936)
管理(50815)
(48981)
(41241)
企业(41241)
方法(34422)
数学(29780)
数学方法(29394)
(19575)
(17463)
(17203)
中国(16569)
业经(14903)
地方(13406)
(12379)
贸易(12375)
理论(12304)
(12037)
农业(11756)
(11617)
(11615)
(11611)
技术(11602)
财务(11557)
财务管理(11538)
企业财务(10980)
环境(10864)
(9874)
银行(9806)
机构
大学(265024)
学院(262223)
管理(102809)
(94589)
经济(92348)
理学(90352)
研究(89856)
理学院(89246)
管理学(87380)
管理学院(86932)
中国(62525)
科学(62226)
(56569)
(51373)
(47225)
业大(46821)
研究所(43970)
(42365)
农业(40864)
中心(39667)
(36958)
北京(35198)
财经(35012)
(34138)
师范(33693)
(32904)
(31949)
(30375)
技术(29960)
(27567)
基金
项目(191805)
科学(148124)
基金(138184)
研究(132402)
(123637)
国家(122672)
科学基金(103555)
社会(80013)
(76239)
社会科(75691)
社会科学(75670)
基金项目(74339)
自然(71702)
自然科(70016)
自然科学(69990)
自然科学基金(68729)
(64618)
教育(60376)
资助(57581)
编号(52644)
重点(43061)
成果(42312)
(40870)
(39987)
(39818)
计划(38125)
科研(37957)
创新(37184)
课题(36615)
大学(34845)
期刊
(97448)
经济(97448)
研究(71537)
学报(53728)
(46149)
科学(45829)
中国(44938)
大学(38856)
学学(37028)
管理(36070)
农业(32334)
(30625)
教育(27367)
技术(20850)
(18195)
金融(18195)
业经(16250)
(16222)
财经(16215)
经济研究(15583)
业大(15271)
科技(14670)
图书(14193)
(14150)
林业(13755)
(13637)
理论(12969)
问题(12626)
实践(12163)
(12163)
共检索到3623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赵振玲  张金渝  陈翠  杨绍兵  杨天梅  金航  
对栽培滇重楼病害进行调查、鉴定,明确滇重楼白霉病由半知菌类的柱隔孢(Ramularia)引起,褐斑病由细交链孢菌(Alter-naria tenuis Nees)引起,并针对这2种病害提出了建议性的生态防治措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穆晓雅  谭志琼  刘铜  彭正强  张荣意  
【目的】旨在从海南、安徽、浙江等地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出对黄瓜叶斑病新的病原菌菊苣假单胞(Pseudomonas cichorii)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并对其发酵条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抑菌圈法筛选黄瓜叶斑病病原菌菊苣假单胞的拮抗菌,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16S rDNA同源性序列分析以及gyrA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对分离的拮抗菌进行鉴定。采用单因子变量法对拮抗菌的最佳发酵条件进行研究。【结果】从海南、安徽、浙江等地共分离出650株细菌,筛选出10株拮抗菌。其中编号为JNL的菌株拮抗效果最好。细菌鉴定结果表明,该菌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最佳发酵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在30℃、pH 7、碳源为半乳糖、氮源为硝酸钾、转速为150 r/min的条件下生长效果最好。【结论】JNL菌株对黄瓜细菌性叶斑病新的病原菌菊苣假单胞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具有开发成生物农药或生物肥料的潜力。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汉珍  郭坚华  
20 0 0~ 2 0 0 1年在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发现一种桔梗病害 ,并从其病叶上分离得到了 2 6个菌株。菌株接种于桔梗叶片后 ,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 ,并从回接病株上重新分离得到此病原菌。各菌株间致病力无明显的差异。经革兰氏染色反应、菌体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 (G +C) %等鉴定 ,确定该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的一个新的致病变种。该病菌能引起桔梗细菌性叶斑病 (又称斑点病 )。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永丽  周洲  娄金凤  胡雅静  时苗均  
【目的】研究一种引起虎皮兰叶斑病的刺孢壳属真菌HPL06的生物学特性,为了解其潜在危害及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将HPL06于多种光照(自然光、12 h光照/12 h黑暗、24 h光照、24 h黑暗)、温度(5,10,15,20,25,30,35,40℃)、p H(4,5,6,7,8,9,10,11)、氮源(天冬酰胺、氯化铵、硝酸钾、硫酸铵、谷氨酸)和碳源(蔗糖、果糖、乳糖、麦芽糖、葡萄糖)条件下进行培养,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分析不同环境因子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用HPL06菌饼和孢子悬浮液进行离体叶片接种,检测病原菌对23科62种植物的致病性。【结果】HPL06在4种光照条...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玉瑛  石洁  邵艳军  
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接种量、接种方法及接种时期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病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成株期弯孢菌叶斑病田间鉴定采用大喇叭口期放置带菌高粱粒的接种方法效果最好,苗期可在三叶、六叶期采用喷雾或灌心接种,但少数品种存在苗期抗性与成株期不一致现象,喷雾或灌心接种最适宜孢子浓度为2~5×10~3个/mL。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石洁  刘玉瑛  邵艳军  张玲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在我国日趋严重 ,其主要病原菌为弯孢菌 ,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对生产上常用的 2 7个杂交种和 4 6个自交系进行抗病性测定 ,结果表明 ,弯孢菌各菌株间存在着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 ,不同玉米品种间抗病性存在着显著差异 ,但没有发现免疫的品种和自交系 ,当前生产上推广的品种大多为感病类型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鄢洪海  
从60条随机引物中选择12对组合,对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基因组DNA进行随机扩增,共扩增出128条遗传标记。根据这些标记使用Statistic统计软件对菌株之间相互关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菌株间最高相似系数是为87%,最低为47%。22个供试菌株在连锁距离0.4范围内全部聚在一起,树状图上的菌株可分成5~6组。a组包括:98-36、98-25、98-17、98-07、98-01和98-28 6个菌株,是遗传基础最接近的一组。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傅本重  杨敏  李国元  王立华  邹礼平  吴瑶  
为明确滇楸叶斑病病原菌(Glomerella cingulata)的生物学特性和选用最适抑菌剂,对不同条件下的病原菌菌丝生长进行了观察和室内药剂平板筛选。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适温为21~28℃,致死温度为45℃,在pH 4~7的范围内生长良好,碳源和氮源分别以蔗糖和硝酸钠为宜;在供试5种药剂中,10%苯醚甲环唑抑菌效果最好,在质量浓度1.00mg/mL时相对抑菌率为93.6%;45%石硫合剂抑菌效果最差,在质量浓度6.70mg/mL时相对抑菌率仅为13.4%。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曹以勤  刘以东  陆家云  
小麦生长后期从江苏省各地采集小麦叶斑病病叶标本420份,分离到580个菌株,其中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lana(Sacc)Shoem〕、链格孢〔Ahernaria alternala(Fr)Keissler〕、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 Link〕依次各占43%、46%及10%,偶尔分离到大麦网斑内脐蠕孢〔Drechsiera teresSacc.〕Shoem〕和双色平脐蠕孢〔B.bicolor(Mitra)Shoem〕,二者合计仅占1%。从小麦的黑胚、黑尾种子分离到229个菌株,其中链格孢、麦根腐平脐蠕孢、黑附球菌、双色平脐蠕孢、大麦网斑内脐蠕孢、...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明英  李向东  曹继芬  裴卫华  赵志坚  李绍平  
对采自西双版纳景洪的砂仁叶斑病标样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得到引起砂仁叶斑病病原节梨孢菌(Gonmatopyricularia am-omi)菌株,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及药剂抑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利用不同培养基进行培养节梨孢菌长势有一定差异,病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生长速率高低顺序为黑麦A>米糠>燕麦>PDA>玉米>V8>番茄汁。通过温度对节梨孢菌生长影响测定,该菌在4~35℃的温度下均可生长,较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30℃;在10~35℃的温度下均可产孢,以25~30℃温度下产孢量较大,在4℃温度下不产孢。选用14种杀菌剂进行节梨孢菌室内抑菌测定,效果较好的药剂有40%百菌清、72%杜邦克露、8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洪亮  彭陈  王俊伟  袁艺  郭士伟  
【目的】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为进一步研究该病的发病机理和有效防控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常规真菌分离方法分离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通过回接试验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对确认为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菌落进行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结果】经回接试验确认分离的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单生,褐色,不分枝,顶端呈膝状弯曲,分生孢子呈长椭圆形、梭形、倒棍棒状,正直或向一侧弯曲,褐色,两端渐狭,钝圆,种脐较平,有5~10个假隔膜。18SrDNA和ITS序列长度分别约为1.8kb和570bp,与待鉴定病原菌18SrDNA同源性最高的是狗牙根平脐蠕孢有性态(Cochliobolus cynodo...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小宓  万宏  
大叶黄杨叶斑病菌(Cercospora destructive Rev.)的分生孢子在10%大叶黄杨叶榨取液、1%葡萄糖、1%麦芽糖、1%蔗糖中萌发率均在93%以上;其中以叶榨取液萌发率最高,达100%。孢子萌发的最适pH为5.2,最适温度25—30℃。自然越冬病叶产生分生孢子的最适温度为25—30℃。自然越冬病叶直到7月份病斑上仍能产生分生孢子,以3—5月产孢率最高。病菌于4月中旬侵入新叶,潜育期2个月左右,病害的发生与温度关系密切,与降雨量关系不明显。经抑菌试验和室外防治试验,筛选出有效的杀病剂依次是:40%灭病威悬浮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学顺  付艳平  秦乐业  李勋远  向青锋  曾国柱  姜道宏  
首次报道在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上存在由拟盘多毛孢属真菌引致的叶斑病。从湖北省长阳县采集到栀子叶斑病病害标本,并利用柯赫氏法则证实该病由真菌GJ-1菌株所引致;根据GJ-1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的分析、比较,证实GJ-1菌株属于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Steyaert)真菌;GJ-1菌株的ITS序列与P.gracilis的ITS同源性达100%,因此推定它属于P.gracilis。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树和  周彩勤  张奎望  刘慧迪  
对新见的金叶女贞Ligustrum×vicaryi棒孢叶斑病病原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进行形态学、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控提供理论基础。对病叶进行保湿培养,观察病原菌孢子形态和大小;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不同温度、 pH值、光照及碳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方法测定其对不同寄主致病性;将病原菌的rDNA-ITS,β-tubulin基因和ef-1α基因扩增测序后,在GenBank进行序列比对,用MEGA软件进行系统发育进化分析,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多主棒孢在自然发病叶片上形成的分生孢子比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形成的分生孢子具有更多的隔膜且更长。多主棒孢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5℃不能生长;多主棒孢在pH值为4~11时都能生长,适宜生长的pH值为6~8;光暗交替(12 h光照/12 h黑暗)有利于菌丝生长。多主棒孢能够利用多种碳氮源,对麦芽糖利用率最高,蛋白胨和酵母膏是最适合的氮源。致病性测定表明:金叶女贞上分离C. cassiicola除了侵染金叶女贞外,还可侵染黄瓜Cucumis sativus,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辣椒Capsicum annuum和茄S. melongena,不同植物叶片上的显症时间及病斑大小存在差异,金叶女贞表现最感病。基于rDNA-ITS序列、β-tubulin基因序列和ef-1α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金叶女贞上分离菌株与黄瓜上分离的菌株归在一个分支,自展支持率为100%。图8表2参24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鄢洪海  
利用同功酶电泳技术对采自国内的23个玉米弯孢叶斑病菌菌株进行可溶性蛋白以及SOD、EST、PPO、MDH、POD等酶系分析,发现不同菌株间存在差异;对菌株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连锁距离0.36上将所有菌株聚合在一起,大致可以分成7个组,与病菌致病性分组有些一致或相近,但也有些不同或关系不密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