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92)
- 2023(10619)
- 2022(9443)
- 2021(8929)
- 2020(7320)
- 2019(17089)
- 2018(17011)
- 2017(32656)
- 2016(18038)
- 2015(20173)
- 2014(20230)
- 2013(20154)
- 2012(18475)
- 2011(16540)
- 2010(16314)
- 2009(14693)
- 2008(14139)
- 2007(12011)
- 2006(10365)
- 2005(8870)
- 学科
- 济(74305)
- 经济(74237)
- 管理(48523)
- 业(45222)
- 企(36791)
- 企业(36791)
- 方法(33804)
- 数学(29565)
- 数学方法(29227)
- 地方(21097)
- 农(19267)
- 中国(17884)
- 学(17479)
- 业经(15544)
- 财(15458)
- 农业(13395)
- 和(12356)
- 环境(12082)
- 地方经济(12029)
- 贸(11578)
- 贸易(11573)
- 理论(11457)
- 易(11120)
- 技术(10756)
- 制(10528)
- 划(9802)
- 务(9631)
- 教育(9626)
- 财务(9573)
- 财务管理(9559)
- 机构
- 大学(252910)
- 学院(251299)
- 管理(101395)
- 济(94441)
- 经济(92290)
- 理学(89094)
- 理学院(88009)
- 管理学(86267)
- 管理学院(85831)
- 研究(85735)
- 中国(60509)
- 科学(57575)
- 京(54242)
- 所(43918)
- 农(42064)
- 研究所(40712)
- 财(40398)
- 业大(39990)
- 中心(37995)
- 范(35404)
- 师范(35091)
- 江(34957)
- 北京(34151)
- 财经(33387)
- 农业(33021)
- 院(31801)
- 经(30381)
- 州(29342)
- 师范大学(28588)
- 经济学(27222)
- 基金
- 项目(183751)
- 科学(143692)
- 基金(132307)
- 研究(132281)
- 家(116775)
- 国家(115842)
- 科学基金(98551)
- 社会(81250)
- 社会科(76883)
- 社会科学(76863)
- 省(72304)
- 基金项目(71603)
- 自然(66053)
- 自然科(64436)
- 自然科学(64422)
- 自然科学基金(63224)
- 划(61446)
- 教育(59793)
- 编号(54193)
- 资助(54090)
- 成果(43176)
- 重点(41426)
- 发(39933)
- 部(39615)
- 创(37820)
- 课题(37050)
- 科研(35364)
- 创新(35273)
- 计划(34040)
- 大学(33396)
- 期刊
- 济(100371)
- 经济(100371)
- 研究(70553)
- 中国(43605)
- 学报(43227)
- 科学(39994)
- 农(37646)
- 管理(34840)
- 大学(31301)
- 学学(29359)
- 教育(27888)
- 财(27651)
- 农业(26700)
- 技术(20930)
- 融(16923)
- 金融(16923)
- 业经(16496)
- 图书(15759)
- 经济研究(15184)
- 财经(14935)
- 业(13727)
- 资源(13683)
- 科技(13436)
- 问题(13002)
- 经(12570)
- 理论(12514)
- 实践(11768)
- 践(11768)
- 技术经济(11644)
- 版(11544)
共检索到3517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丽萍 周智生
藏传佛教寺院作为藏区独具特色的宗教景观而成为宗教地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不同教派寺院的空间分异格局是反映藏传佛教不同教派势力时空扩散过程的重要载体。着眼于滇藏川毗连地区,以四大教派寺院空间分异为视角,探讨藏传佛教寺院的地域分异特性及其历史形成机理。研究表明:滇藏川毗连地区藏传佛教四大教派寺院集中分布,但集中程度与集中地域各自不同,其寺院盲区范围及分布也不尽相同;宁玛派、萨迦派寺院与噶举派、格鲁派寺院呈金沙江东西两岸悬殊较大的分异格局;噶举派与格鲁派寺院数量上呈高度负相关。这些地域分异特性是滇藏川毗连地区的区域地理环境、不同教派主寺的分布以及藏传佛教四大教派传播扩散过程中教派间的斗争、土司的态度等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丽萍 周智生
藏传佛教寺院作为藏区独具特色的宗教景观而成为宗教地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不同教派寺院的空间分异格局是反映藏传佛教不同教派势力时空扩散过程的重要载体。着眼于滇藏川毗连地区,以四大教派寺院空间分异为视角,探讨藏传佛教寺院的地域分异特性及其历史形成机理。研究表明:滇藏川毗连地区藏传佛教四大教派寺院集中分布,但集中程度与集中地域各自不同,其寺院盲区范围及分布也不尽相同;宁玛派、萨迦派寺院与噶举派、格鲁派寺院呈金沙江东西两岸悬殊较大的分异格局;噶举派与格鲁派寺院数量上呈高度负相关。这些地域分异特性是滇藏川毗连地区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唐静 王丽萍 马月伟 欧光龙
借助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分布测度函数、地形信息提取方法分析横断山区藏传佛教的空间分布格局,探究其演变机制。结果表明:(1)藏传佛教传入期内仅依靠宗教自身力量在横断山区传播,受地形影响较大,会在地势平缓、有宗教区位意义的县域首先发展,在金沙江上游和甘孜州南部形成散点状的分布点;(2)藏传佛教与上层政治环境和地方部族势力结合后快速向高海拔地区拓展,在横断山区北部地区形成高-高聚集区,南部地区形成低-低聚集区;(3)传播过程中,由道路、河流组成的交通网络是藏传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廊道。
关键词:
藏传佛教寺院 横断山区 空间演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珍 苏绕绕
寺院在民族走廊地区社会—生态系统中具有独特功能,明晰宗教场所时空扩展及其驱动因素,对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文章基于河湟谷地藏传佛教寺院既有调查资料和历史文献,以及DEM和气候数据,利用时空序列分析方法,重建本区域宋代以来寺院扩展与演变,分析寺院数据变化与史实。结果表明:(1)寺院分布由多核趋于带状,形成“组团式”分布的扩展结果,空间集聚特征不断增强,区位—环境选择定向,居于区域中心地特征显著。(2)清代是奠定当今寺院分布格局的主要时期。(3)寺院扩展与政教合一、经济收益、气候变迁、宗教组织体系等多重因素相关联,尤其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社会发展主趋势下,诸因素形成寺院扩展的多层级驱动。(4)以寺院扩展为基础的宗教扩散模式属于等级扩散和蔓延扩散,扩散理论需要对以环境变迁为特征的“外部因素”多加关注。此外,扩散本身并不具有同质性,教派、寺院结构及寺院对于经济的追逐也会影响扩散。(5)寺院作为文化遗产,具有使社会—生态系统趋于稳态的功能。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孟皓 王碧陶
藏彝走廊是一个历史——民族区域概念,指古中国西北地区民族和西南地区民族间交通往来的重要通道,久而久之在此形成了复杂的多元民族文化。藏传佛教对藏彝走廊诸多民族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对丽江市永宁乡采用个案分析研究,重点研究分析藏传佛教与当地民族社区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发现,藏传佛教是永宁地区主要的宗教信仰,它与当地的经济、生活、文化相互交融,在交融互动过程中逐渐成为当地民族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传佛教在一定程度上担当了民族特色文化和社区归属感的符号象征,在保持藏传佛教与民族社区的良性互动中,维护了
关键词:
藏彝走廊 藏传佛教 互动关系 民族社区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王亚欣 李泽锋
在游客的旅游动机和满意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西藏的实地考察、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获得西藏藏传佛教文化旅游游客的动机和满意度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西藏藏传佛教文化的现实旅游市场,以中青年、无宗教信仰的汉族游客为主,受教育程度普遍比较高,对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具有多样性,更喜欢选择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藏传佛教寺院景点作为游览对象;不同身份特征的游客对西藏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的动机和满意度存在明显差异,游客普遍对"欣赏宗教艺术"、"了解宗教信仰"的满意度高,对"感受宗教氛围"的满意度比较高,对"获得宗教知识"的满意度低。研究表明,不同身份特征的游客对藏传佛教...
关键词:
藏传佛教文化旅游 游客 旅游动机 满意度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黄建年
准许收藏外典的佛教戒律使得其藏书内容具有较好的包容性,各种载体的充分利用又使其藏书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基于利益众生的创建意愿及佛教经典鼓励佛法流通的制度,中国古代佛教藏经楼在其服务方面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同时地域广泛、身份各异的捐赠者又使得捐赠活动广泛而深入。
关键词:
藏经楼 开放性 佛教图书馆 图书馆史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师宇明
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重庆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论文为依据,采用统计学和归纳分析法等方法,对20多年来中国大陆佛教寺院藏书的研究状况、史学研究、地域性专题研究和寺院藏书现代性开发的研究进行总体上的归纳和评价,并指出中国大陆佛教寺院藏书研究目前存在的不足和对未来的展望:尚未形成基础扎实、科研力强的研究梯队;地域性与生态性相统一是今后研究的重点;积极协调开放性与现代性的发展关系;坚持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
中国大陆 佛教寺院藏书 藏书学 述评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沈春樵
文章肯定了佛教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论述寺院藏书与佛教文化的关系和作用。主张当今寺院藏经应向社会开放 ,弘扬佛教文化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关键词:
寺院 藏书 开放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阿忠荣
佛教化的家庭教育是藏传佛教影响藏族社会的重要方面,从佛化的家庭环境到佛化的人生礼仪教育,从各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到独特的惩戒劝导方法,藏族传统家庭教育涵括了佛教的信仰、因果、善行等诸多内容。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尤其如电视等现代大众传媒的介入,藏族传统家庭教育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弱化趋势,藏族家庭教育必须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正确面对和顺应这种趋势。
关键词:
藏传佛教 家庭教育 佛化特色 弱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湘豫 梁留科
通过查阅典籍、实地调查,获得河南现存佛教塔寺具体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河南佛教塔寺文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河南佛教塔寺空间分布的总趋势为东西少,中间多,由南向北,塔寺数量递增;总轮廓为西部沿山脉走向大致构成一个半环形,中东部的平原地区沿河流的走向形成4个小的分布带;空间聚集现象明显。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经济、交通等方面分析河南塔寺文化资源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结合空间分析结果、河南旅游业的现状、区域旅游资源类型、行政区划等各方面的因素,将河南佛教塔寺文化旅游核心区域划分为"一带四区"的地理分异格局。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楼向英
近三十年来,我国寺院藏书研究在断代研究、区域研究及专题研究等几个方面取得了较多成果。但仍需要从问题意识、研究方法和资料拓展等诸层面加以进一步深化,从而提高整体研究水平。
关键词:
寺院藏书 佛教 中国藏书史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景勇 左玲丽 陶帅 向珈瑶 彭文甫
[目的]川西北高原藏区是贫困人口聚集区和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开展贫困化地域分异机制研究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然而对贫困化地域分异机制仍然难以准确理解。[方法]应用地理探测器、空间自相关和GIS空间分析等模型,探究川西北高原藏区贫困化分异的主导因素,揭示影响因素对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和贫困发生率变化的交互影响,确定影响贫困变化的各主要因子适宜特征。[结果](1)农村贫困化的空间分布存在三大热点区域和三个小热点区域;高-高聚集(HH)、低-低聚集(LL)、低-高聚集(LH)异常值区域。(2)GDP密度、湿润指数、年降水量、人均耕地、人口密度、总辐射等6个因子是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的主导因子。(3)农村贫困化分异机制差异显著,存在自然制约型、交通制约型、经济制约型和社会制约型等4种类型。(4)各因子之间呈相互增强和非线性增强关系,两种因子的交互作用增强单因子对贫困化的影响,研究揭示的影响贫困发生率各主要因子最适宜特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不同维度因素对贫困发生率影响及其驱动机制,为巩固扶贫成果提供参考依据。[结论]川西北高原藏区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进入后扶贫时代,应当对热点地区、主导因素和不同类型贫困村进行精准施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农牧业和旅游业,构建多种产业模式。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景勇 左玲丽 陶帅 向珈瑶 彭文甫
[目的]川西北高原藏区是贫困人口聚集区和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开展贫困化地域分异机制研究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然而对贫困化地域分异机制仍然难以准确理解。[方法]应用地理探测器、空间自相关和GIS空间分析等模型,探究川西北高原藏区贫困化分异的主导因素,揭示影响因素对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和贫困发生率变化的交互影响,确定影响贫困变化的各主要因子适宜特征。[结果](1)农村贫困化的空间分布存在三大热点区域和三个小热点区域;高-高聚集(HH)、低-低聚集(LL)、低-高聚集(LH)异常值区域。(2)GDP密度、湿润指数、年降水量、人均耕地、人口密度、总辐射等6个因子是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的主导因子。(3)农村贫困化分异机制差异显著,存在自然制约型、交通制约型、经济制约型和社会制约型等4种类型。(4)各因子之间呈相互增强和非线性增强关系,两种因子的交互作用增强单因子对贫困化的影响,研究揭示的影响贫困发生率各主要因子最适宜特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不同维度因素对贫困发生率影响及其驱动机制,为巩固扶贫成果提供参考依据。[结论]川西北高原藏区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进入后扶贫时代,应当对热点地区、主导因素和不同类型贫困村进行精准施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农牧业和旅游业,构建多种产业模式。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孝荣 李明阳
明太祖、明成祖在位期间,先后数次归并佛寺,分寺清宗,禁止俗人从事瑜伽法事,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卓有成效的归并佛寺运动。明初的佛寺归并运动,是当时佛教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推行,整顿和限制了佛教,抑制了佛教势力,净化了道风,有利于佛教的存在和发展,也促进了佛教各宗派的融通以及禅、讲、教寺及僧众的分类,奠定了后世中国佛教宗派格局;有利于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明王朝统治以及改善民生也发挥了一定作用。由明太祖、明成祖的归并佛寺,可以管窥明朝国力国势变化的必然走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