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58)
2023(11821)
2022(10233)
2021(9639)
2020(7872)
2019(18247)
2018(18249)
2017(34406)
2016(18741)
2015(21243)
2014(21372)
2013(21126)
2012(19437)
2011(17598)
2010(17689)
2009(16008)
2008(15455)
2007(13572)
2006(12003)
2005(9971)
作者
(54699)
(45336)
(44825)
(43004)
(28689)
(21799)
(20420)
(17820)
(17338)
(16301)
(15729)
(15178)
(14382)
(14093)
(13854)
(13664)
(13408)
(13122)
(13026)
(12631)
(11310)
(11067)
(10897)
(10414)
(10218)
(10087)
(10079)
(10061)
(9155)
(8980)
学科
(73287)
经济(73209)
管理(52214)
(50139)
(38103)
企业(38103)
方法(32047)
(31097)
数学(27465)
数学方法(27134)
农业(20660)
中国(19975)
业经(19265)
地方(18455)
(17568)
(16706)
环境(14856)
(13076)
(12936)
理论(12403)
(11410)
教育(11164)
(11108)
(11099)
贸易(11091)
技术(11056)
(10733)
(10145)
财务(10076)
财务管理(10060)
机构
学院(262419)
大学(261884)
管理(106312)
(96764)
经济(94225)
理学(92192)
理学院(91128)
管理学(89499)
管理学院(89043)
研究(87492)
中国(64155)
(56598)
科学(56588)
(47003)
(43053)
(42812)
业大(42345)
中心(40514)
研究所(39477)
(38538)
(36927)
师范(36598)
农业(35689)
北京(35675)
财经(34259)
(32498)
(31678)
(31121)
师范大学(29501)
技术(28531)
基金
项目(185874)
科学(144934)
研究(138030)
基金(132295)
(114861)
国家(113827)
科学基金(97627)
社会(84586)
社会科(79724)
社会科学(79701)
(74300)
基金项目(71597)
自然(63546)
教育(62468)
自然科(61907)
自然科学(61894)
(61791)
自然科学基金(60722)
编号(58227)
资助(53442)
成果(46792)
重点(41286)
(39971)
(39884)
课题(39810)
(38085)
创新(35403)
科研(35245)
项目编号(34457)
大学(34185)
期刊
(110966)
经济(110966)
研究(74958)
中国(52789)
(46818)
学报(42952)
科学(39710)
管理(36345)
教育(33114)
大学(32721)
农业(32201)
学学(30480)
(30366)
技术(23068)
业经(21113)
(20599)
金融(20599)
图书(17026)
财经(15127)
经济研究(15079)
问题(14444)
(14140)
资源(14094)
科技(13967)
(13735)
理论(13148)
(12670)
实践(12410)
(12410)
现代(12226)
共检索到3815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和丽萍  陈静  佟庆远  田军  赵祥华  
在滇池湖周村庄建设生态村,通过村庄改造和建设,改变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可大大减少这些村庄产生的入湖污染物。本文在对滇池沿湖村庄状况进行详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村的建设类型及其指标体系,分析现状村庄与生态村之间存在的差距,论述了生态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及产业模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寒  刘云根  
将对洱海、滇池湖滨区两个村庄的实地调查结果与我国农村环境教育研究文献综述结合在一起分析,对农村环境教育的对象、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以及教育方式进行了思考,提出当前的农村环境教育多面向农村中小学开展,而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来看,引起当地环境问题产生的行为主体主要是农村成年劳动力,故须以他们为主开展农村环境教育,在教育内容与教育活动方式上贴近当地农民的实际发展需求。同时,各地情况不一,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亦须因村而异因人而异有所调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洪铸  宋春雷  刘学勤  李堃  
首先概述了巢湖湖滨带及滨湖区生态系统现状,包括土地利用、理化环境、水生植物及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然后对整合湖滨带生态修复技术体系,提出了环湖岸线和水向湖滨带修复方案。前者运用混凝土-原位土壤-植被混合护坡系列技术建立稳固的环湖生态岸线,后者运用水位调控技术和基底改善技术恢复湖滨带水生植被。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卢雨奇   周峰越  
中国西南地区高原湖泊生态脆弱,城市湖泊环境提升迫在眉睫。文章以城市与湖泊交界处的传统村落为切入点,选取昆明滇池湖畔乌龙村作为研究对象,从生态—人文—社会3个层面,构建滨湖传统村落PSR(压力—状态—响应)可持续发展模型,通过对压力指标以及状态指标的分析,形成了以政策、技术以及参与者3个层面为核心的响应指标体系。文章旨在通过PSR模型的构建形成适应西南高原湖泊城市滨湖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模型。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洪  袁磊  张静  
以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为例,围绕云南九大高原湖泊的生态保护与恢复,从城镇村土地集约利用角度出发,基于九大高原湖泊流域自然社会经济特点,将其划分为3种城镇村土地集约利用类型,并提出了生态约束下高原湖滨城镇村土地集约利用模式应具备的条件、控制指标和总体模式构想。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了滇池生态约束下城镇村链动型,洱海生态约束下城镇村优化型,抚仙湖、杞麓湖、星云湖、异龙湖、阳宗海生态约束下镇村主导型和泸沽湖、程海生态约束下乡村主导型四类城镇村土地集约利用模式,并对其具体模式设计进行了阐述。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湛  虞冰  李亚光  
禾子涧旅游生态村综合开发规划,是在客观分析禾子涧村环境资源优劣势的基础上,保持和发扬本土旅游资源,重视历史的延续和文脉的传承,保护现有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以自然为本,保持“天人合一”的良好生态状态。通过开展生态旅游和开发有机食品,开发山区资源,发展生态农业,满足城市居民向往田园生活、同归自然的欲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发展山区经济。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元  王小德  周卢茜  
本文以朴门永续设计下的澳大利亚彩虹之境生态村和水晶河生态村为例,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个维度总结朴门永续设计在文化构建、可再生能源应用、食物生产和村庄布局规划中的作用与方法。朴门永续设计理论与方法作为生态村建设的主要方法之一,将为乡村振兴战略中中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学勤  邢伟  张晓可  
针对巢湖湖滨带水生植物消失的问题,提出浅水区自组织生态修复技术框架,并开展工程示范。该技术框架依据湖泊水生植被恢复的环境条件需求,针对不同区域湖滨带情况,提出合理的修复目标,进而集成系列工程措施,改善湖滨带环境并恢复水生植被。根据该技术框架实施中试工程,恢复湖滨带水生植被面积5万m2,使水生植物多样性增加70%,植被盖度由30%提高到60%。该技术为巢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撑,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孟志中  
在我国,生态村有种种不同的提法:甘肃省提出创建“农村生态文明小康村”,北京市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山西省阳泉市提出创建“文明生态村镇”,海南省和河北省叫建设“文明生态村”,贵州省黔西南州州委、州政府提出开展“生态家园文明村”建设,广西则称建设“富裕文明生态村”也有人将生态村、小康村二者结合起来,提出“小康生态村”的新目标模式。①在一些地方,生态村的概念被扩大,提出生态县、生态省的新概念。如浙江省提出,不重视生态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视生态的干部是不称职的干部,不重视生态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不重视生态的公民不能算是具备现代文明意识的公民。浙江省是全国首批提出“生态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匡武  芮明  张彦辉  严云志  吴添天  
从湖滨带区域环境条件及氮磷输出强度差异出发,探讨湖滨带生态恢复工程对暴雨径流氮磷削减的特征及效果,选取巢湖西北岸湖滨带生态恢复区与原生灌草区内4个典型断面开展暴雨径流氮磷削减的对比试验,研究暴雨期及暴雨间期4个断面氮磷削减效果的差异及原因。结果表明:暴雨期,断面2和断面3对暴雨径流中氮磷去除效果明显,断面2对暴雨径流中氮、磷去除率分别为69%和60%,断面3对暴雨径流中氮、磷去除率分别为60%和58%;暴雨间期,断面2区域内水体氮磷浓度平均下降67%和63%,断面3则为59%和51%;生态恢复工程去除暴雨径流中氮、磷的效果,与暴雨径流中氮、磷浓度呈显著正相关;断面2对暴雨径流氮磷削减效果最佳。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娜  黄金  耿玉清  董颖  张超英  
【目的】探讨青海湖湖滨不同土地类型中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可为退化湿地的植被恢复与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青海湖东岸尕海区的湖滨湿地、以及由其退化的草地和沙地这3种土地类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0~10 cm、10~20 cm和20~30 cm的土壤样本,比较不同土地类型土壤化学性质与土壤酶活性的差异,运用CANOCO5.0软件对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化学性质间关系进行冗余分析(RDA)。【结果】湿地中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和水溶性有机碳氮的含量显著高于沙地,而土壤易氧化碳和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草地和沙地;对于水溶性有机碳、硝态氮和有效磷来说,湿地和草地显著高于沙地。草地土壤β-葡萄糖苷酶、亮氨酸氨基肽酶和甘氨酸氨基肽酶的活性较湿地分别显著下降了32.17%、30.90%和39.67%;而沙地较草地分别显著下降了79.22%、73.46%和64.84%。湿地和草地的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沙地,但仅湿地的纤维二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沙地。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氮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因素,对其解释程度分别为58.8%和29.4%。水溶性有机碳可以很好解释亮氨酸氨基肽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水溶性有机氮与碱性磷酸酶相关性显著;有机碳则与纤维二糖酶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结论】湖滨湿地退化为草地和沙地后,土壤有机碳和氮以及土壤酶活性呈现下降趋势,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水溶性有机氮以及有机碳显著地影响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磊  姜海  陈文宽  贾文韬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下围绕土地"三位一体"管理理念,强化土地利用生态管理是当今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综合思路,研究湖滨生态敏感区土地利用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现实意义。以四川省仁寿县黑龙滩镇为实证研究区,通过构建数理量化模型和经济计量模型分析了2005~2015年间研究区湖滨土地利用状况,并差别化探讨了湖滨土地利用优化模式,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研究表明:(1)黑龙滩镇湖滨土地利用多样化系数和均衡度在时序上变幅较小,在空间上低于全县平均水平,但总体上处于均衡状态。(2)黑龙滩镇湖滨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总体为波动上升趋势,以2012年为拐点,安全状态由较安全向安全阶段转变,总体呈较安全状态。(3)黑龙滩镇湖滨土地利用生态安全主要受种植结构优化合理度、人口密度、地均牲畜量、水环境污染负荷、水土流失占比、单位耕地农药负荷的影响,其中人口密度与预期方向相反,种植结构优化合理度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其余的综合净效应为负。(4)针对黑龙滩镇湖滨土地利用变化状况以及生态安全保护需求与区域发展趋势,差别化地提出退耕还湖与持续利用生态模式、复合农业与生态种植发展模式、休闲农业与教育体验发展模式三类湖滨土地利用模式。综上提出了加强湖滨水土资源保护、优化湖滨农业结构布局和规范湖滨管理的政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树成  张展羽  夏继红  杨洁  盛丽婷  唐丹  陈晓安  
分层采集鄱阳湖近水滨岸土壤进行磷的吸附动力学及等温吸附试验,探讨不同位置滨岸土壤的总磷(TP)含量及其对磷吸附解吸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滨岸带土壤TP差异极显著(F=7. 103,p 20~40 cm土层(393 mg·kg~(-1))。各滨岸土壤的磷素动力学过程相似:即分为"快速吸附(0~2 h)"、"缓慢吸附(2~24 h)"与"吸附平台(> 24 h)"3个阶段,平衡吸附量(Q_e)最大值为216. 0 mg·kg~(-1); Langmuir模型对磷的等温吸附拟合度为0. 951~0. 995,表层土壤最大吸附量(Q_(max))高于下层土壤,饶河(629. 12 mg·kg~(-1))吸附量最大,康山大堤(340. 72 mg·kg~(-1))最小。滨岸表层土壤吸附解吸平衡浓度(EPC0)小于0. 1 mg·L~(-1),磷流失风险较小,东部滨岸土壤对外源磷的缓冲能力优于西南滨岸土壤,最大吸附量与TP呈现极显著正相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亮  杜耘  刘蜀治  
湖滨带湿地是面源污染汇入湖泊的过渡区域,也是湖泊天然的保护屏障。磷素是面源污染的主要组成,同时也是水体中最难被去除的污染物之一,其过量输入是造成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湖滨带湿地的截磷作用能大大削减进入湖泊的外源磷负荷,研究湖滨带湿地的截磷机制对于水污染防治和湖泊生态系统保护具有显著意义。简述了湖滨带湿地截磷研究进展,并分析了目前研究中的关键问题。采用宏观分析与微观机理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发展宏观大尺度分析、微观协同作用与模型研究,强化湖滨带湿地的截磷效率,提升湖滨带湿地的整体生态功能,是解决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的关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艳飞  刘俊业  翟磊  
运用受益人负担原则对生态治理项目合理的资金来源进行分析。相比纳税人付费和使用人付费,政策的制定者应该更加关注生态治理项目对周边房地产或旅游开发者所带来的特殊收益,应该对这部分"特定的"、"地域性较强的"的"不当得利"进行回收,即设计适当的"溢价回收"政策——土地价值税、特别评估费等来还原这种"正外部性",为生态治理项目融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