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653)
- 2023(3813)
- 2022(3373)
- 2021(3189)
- 2020(2696)
- 2019(5832)
- 2018(5735)
- 2017(10234)
- 2016(6104)
- 2015(6614)
- 2014(6360)
- 2013(6401)
- 2012(6084)
- 2011(5629)
- 2010(5800)
- 2009(5214)
- 2008(5253)
- 2007(4756)
- 2006(4261)
- 2005(3762)
- 学科
- 济(19300)
- 经济(19286)
- 管理(12195)
- 学(11209)
- 业(10085)
- 环境(8312)
- 企(7212)
- 企业(7212)
- 农(7147)
- 方法(6922)
- 生态(6754)
- 地方(6126)
- 数学(5572)
- 数学方法(5445)
- 和(4877)
- 农业(4854)
- 中国(4789)
- 业经(4358)
- 划(4301)
- 资源(4283)
- 森(3795)
- 森林(3795)
- 林(3737)
- 财(3573)
- 发(3438)
- 理论(3163)
- 税(3147)
- 制(3098)
- 规划(3009)
- 贸(2980)
- 机构
- 学院(85633)
- 大学(84732)
- 研究(41192)
- 科学(32470)
- 中国(28268)
- 农(27300)
- 济(27270)
- 经济(26556)
- 管理(25557)
- 所(24847)
- 研究所(23445)
- 业大(21628)
- 理学(21375)
- 农业(21324)
- 理学院(20967)
- 京(20315)
- 管理学(20234)
- 管理学院(20104)
- 中心(17586)
- 省(17100)
- 院(16539)
- 室(14739)
- 江(13994)
- 实验(13790)
- 科学院(13695)
- 北京(13677)
- 农业大学(13646)
- 研究院(13364)
- 实验室(13171)
- 林业(12973)
- 基金
- 项目(65625)
- 科学(48425)
- 家(45172)
- 基金(45100)
- 国家(44887)
- 研究(39246)
- 科学基金(34509)
- 省(27823)
- 自然(25970)
- 自然科(25187)
- 自然科学(25176)
- 自然科学基金(24686)
- 基金项目(24641)
- 划(23616)
- 社会(21564)
- 社会科(20250)
- 社会科学(20239)
- 资助(18555)
- 科技(17202)
- 重点(16759)
- 计划(16563)
- 教育(16372)
- 发(14779)
- 编号(13897)
- 科研(13702)
- 专项(13086)
- 创(12528)
- 部(12271)
- 创新(11901)
- 农(11877)
共检索到1310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屠晶 张金艳 栗忠飞
【目的】探究不同森林类型植物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于深入了解物种养分元素的分布格局、受限制状况及吸收利用资源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方法】以滇南地区热带季节雨林、热带山地雨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3种森林主要优势种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类型森林上、下层优势种幼树枝C、N、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滇南森林优势种幼树枝C含量为441.67~494.33 mg/g,N含量为6.26~12.47 mg/g,P含量为0.34~1.06 mg/g;滇南3种森林优势种幼树枝C、N、P含量平均值总体上随海拔梯度的增加而增加;C∶N的平均值在热带季节雨林最高、热带山地雨林最低;C∶P和N∶P平均值在热带山地雨林最高、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最低;3种森林的N∶P平均值均介于10~20之间;上层优势种幼树枝C、N含量平均值低于下层优势种,P含量平均值上层高于下层,上层N∶P低于10,下层优势种接近于20;热带季节雨林中,C∶N与N∶P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 <0.05);热带山地雨林中,C∶N与C∶P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5);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中,C∶N与C∶P、N∶P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 <0.05);3种森林上、下层优势种幼树枝C、N、P含量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滇南3种森林优势种幼树枝C、N、P元素含量相对较高,C∶N和C∶P相对较低的分配格局特征。一方面反映出滇南森林植被C元素分解释放相对较快,植被生长受N、P元素共同限制的特征;另一方面,滇南森林上层树种对养分元素的吸收利用效率略高于下层树种。滇南森林物种所处的群落层次对其枝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程度大于海拔因素。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施昀希 陈奇伯 黎建强
【目的】为了解滇中高原磨盘山典型森林凋落物在不同分解阶段的化学计量特征,揭示滇中高原森林不同分解阶段凋落物的质量特征,为更好地促进滇中高原森林生态系统的凋落物分解进程和养分循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滇中高原的华山松Pinus armandii林、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林、高山栎Quercus semecarpifolia林、滇油杉Keteleeria evelyniana林、常绿阔叶林5种林地为试验区,人为地将自然状态下的森林凋落物分为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已分解层,用以模拟凋落物的不同分解阶段,对不同分解层凋落物的碳氮磷(C、N、P)含量、化学计量比及元素释放率进行分析。【结果】1)随着凋落物分解程度的加剧,5种森林凋落物的C含量不断减少,P、N含量大体呈增加趋势,其中云南松林及华山松林的N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常绿阔叶林P含量为先减少后增加,且C、N、P含量在同一分解层中不同森林之间差异显著;2)5种森林凋落物的C∶N、C∶P随着凋落物分解程度的不断降低,云南松林的二者比值最高,N∶P在云南松林、华山松林和常绿阔叶林中先升高后降低,在高山栎林中先降低后升高,在滇油杉林中逐渐降低,且滇中高原森林凋落物C∶P和N∶P均显著小于全球平均水平;3)森林凋落物中C、N、P的总释放率均为滇油杉林>华山松林>高山栎林>云南松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前期元素释放效率快,后期减弱,华山松林和云南松林则相反,滇中磨盘山5种森林凋落物的化学元素易富集难释放。【结论】根据碳、氮、磷的化学计量特征表明,森林种间差异及不同的分解阶段会显著影响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碳氮磷含量、化学计量比及其释放效率。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郑德祥 蔡杨新 杨玉洁 钟兆全 缪三华 吴文斌
[目的]选取4种主要优势树种幼树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不同器官中C、N、P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闽粤栲天然林的更新与保护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应用碳氮分析仪与HNO3-HCl O4消煮法分别测定幼树的干、根、枝、叶中的C、N、P含量的质量分数,在不同器官C、N、P含量差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化学计量比变化的对比分析研究幼树不同器官的C、N、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闽北闽粤栲天然林主要优势树种幼树叶片中各元素的含量均高于其他器官,而根与干中的营养元素含量较低;不同器官的C∶P远高于C∶N与N∶P,其中,N∶P最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祁海玉 付振杰 赵昌宏 张玉海 刘桂英 王得祥
【目的】探讨青海大通河流域5种类型青杄林土壤理化性质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规律,为该林区不同青杄林分质量评价、养分管理和混交树种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以中龄(平均林龄57 a)为主的青杄纯林、青杄×山杨林、青杄×白桦林、青杄×红桦林和青杄×油松林,在不同类型林地内各设置3块20 m×20 m的样地,每块样地以“S”形选取5个采样点,采集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含水率、体积质量、p H及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计算土壤C/N、C/P和N/P,比较不同林型间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其间的相关性。【结果】(1)青杄针阔混交林(青杄×山杨林、青杄×白桦林、青杄×红桦林)的土壤含水率、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均高于青杄纯林和青杄针叶混交林(青杄×油松林),其中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土壤体积质量表现为青杄纯林和青杄针叶混交林高于青杄针阔混交林;5种类型青杄林土壤p H值介于7.88~8.41,青杄×红桦林和青杄×白桦林的土壤p H值显著小于其他类型青杄林(P<0.05);5种类型青杄林0~2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及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均高于20~40 cm土层,但20~40 cm土层土壤体积质量高于0~20 cm土层土壤。(2)青杄针阔混交林的C/N、C/P和N/P均显著高于青杄纯林;2个土层均以青杄纯林土壤C/N和C/P最小,青杄×油松林的土壤N/P最小。(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 H与全氮和全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有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含水率与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全氮和全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体积质量与有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之间均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全氮含量与C/P、有机碳含量与N/P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在青海大通河流域,与青杄纯林和青杄针叶混交林相比,青杄针阔混交林明显提高了林分土壤养分含量,其中对表层(0~20 cm)土壤养分含量的增加效果更加显著,有助于改善土壤质量。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彭晓 方晰 喻林华 项文化 黄志宏
以湘中丘陵区杉木人工林(CL)、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PM)、南酸枣落叶阔叶林(CA)、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LG)为对象,研究了中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同一土层SOC、TN、TP含量随着森林树种增加而增加,LG、CA 0~30 CM土层SOC平均含量显著高于CL,但与PM差异不显著,CA各土壤层TN平均含量均显著高于CL、PM,但与LG差异不显著,CA各土壤层TP平均含量显著高于CL、PM、LG;4种森林土壤SOC、TN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呈"倒金字塔"的分布模式,但TP含量随土壤深度变化不明显,呈"圆柱体"的分...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超男 赵西平 梁芳 刘高均 吴珍 李伟丽
导管是植物体内运输水分的主要管道分子,其尺寸和数量直接影响水分运输的效率和栓塞脆弱性。一般认为,导管直径随年轮年龄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石雷等,2008;黄荣凤等,2005;Lintunen et al.,2010),沿着水分运输路径导管直径逐渐细化(方群等,2013;范泽鑫等,2005)。导管直径越大,其比导率越大,且在树冠基部往上呈显著降低(范泽鑫等,2005)。多数研究表明,栓塞脆弱性与导
关键词:
蒙古栎 导管特征 树枝 解剖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刘梅娟 温作民 魏远竹
现行的会计准则及制度从未涉及森林生态资产的核算规定。随着当今人们对森林生态问题前所未有的关注及其会计信息披露的需要,其核算问题也成为会计界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问题,有关它的特殊性及会计确认与计量等深层次问题都亟待解决。在阐述森林生态资产特殊性及其对会计确认与计量影响的基础上,分析认为森林生态资产的会计确认应该在评估的基础上进行,森林生态资产的初始及后续的会计计量均比较适合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其公允价值的获取途径应更多地考虑非市场价值的评估技术,而其估价技术方法应充分采纳现行成熟的生态经济学或环境经济学价值评价方法。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李茜
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市五环内18处公园、23处居住区、34处专属单位、174条道路与7条水岸林树种组成结构的调查,对比分析了2006年至2016年间城区不同类型城市森林主要树种的应用数量、使用频度、覆盖度和重要值等指标的变化情况,总结了不同类型城市森林的树种组成结构的变化特征,提出了不同类型的城市森林的改造提升的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从2006年到2016年间,各类型城市森林的树种组成结构均发生了一定变化,但不同类型研究区域的变化差异不同,其中居住区、专属单位的变化较大,而公园、道路与水岸林带的变化相对较小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袁丛军 程娟 丁访军 周汀 谭正洪 崔迎春
【目的】开展茂兰喀斯特森林优势树种的水分生理生态适应性研究,深入认识喀斯特原生林的水文生态过程和稳定性维持机制,为岩溶地区退化生态系统修复和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热扩散探针(TDP)对喀斯特森林6种树种树干液流连续监测,结合电子显微镜观测叶片气孔特征,同步测定气温、太阳辐射、相对湿度、降水量环境因子,采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不同时间和季节尺度下植物蒸腾特征对叶片气孔及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1)不同树种的日均蒸腾速率呈青冈栎582.61±42.01 g/(m~2·h)>柿树472.58±73.05 g/(m~2·h)>朴树365.98±17.14 g/(m~2·h)>光叶山矾309.22±50.03 g/(m~2·h)>刺楸269.08±62.42 g/(m~2·h)>小花梾木181.42±35.80 g/(m~2·h);2)月蒸腾量表现为常绿树种大于落叶树种,观测季节月蒸腾量表现为青冈栎>光叶山矾>小花梾木>朴树>柿树>刺楸。3)气孔密度大小为青冈栎>柿树>朴树>光叶山矾>刺楸>小花梾木,不同树种之间的气孔密度呈显著差异(P <0.01),表明气孔密度越大,蒸腾速率越强,其中光叶山矾、青冈栎、柿树和小花梾木的蒸腾速率对气孔密度的响应最强。5)气象因子对树种的气孔密度影响不明显,但对气孔长度或宽度产生显著影响。【结论】叶片气孔形态特征及气象因子共同调节树种蒸腾速率,有较高气孔密度的树种抵御水分胁迫的能力较强,可作为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的优选树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赵铭 何功秀 文仕知 及利 张盈 倪艳林 李智华
【目的】生态化学计量法是探索耦合元素平衡和循环的有效工具(如氮、碳、和磷等),研究不同配方施肥对湖南会同杉木人工幼林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经营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3414”配方施肥为基准,在湖南省会同县生态站林场2年生杉木人工林内设置14个不同配方施肥处理,分别在施肥前、施肥12个月后采集0~10 cm表层土壤样品及杉木根、枝、叶样品,采用电位法测定土壤pH值,重铬酸钾加热法测定土壤、植物的有机碳含量,凯氏消煮法测定土壤、植物的全氮含量,钼锑抗比色法(HClO_4—H_2SO_4)测定土壤、植物的全磷含量,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和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杉木人工林幼林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1)施肥明显改变土壤化学计量特征。与CK相比,不同配方施肥处理土壤C含量无显著变化,土壤N、P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在处理J(N_3P_2K_2)和处理E(N_2P_2K_2)分别观测到土壤N、P含量的最大值。2)配方施肥显著改变杉木幼龄林根、枝、叶化学计量特征。3)配方施肥后,土壤N∶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3),说明影响试验地土壤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子是N;叶片、枝干N∶P变化区间分别为12.15~13.89、8.73~10.07,说明叶片、枝干生长也主要受N的影响。4)土壤C、N、P计量值对杉木人工林幼林的计量值具有一定影响,但对叶的影响相对较弱。5)处理J(N_3P_2K_2)施肥效果最为显著,表层土壤及叶片的N含量分别比CK提高28.36%和5.58%,枝的N、P含量分别比CK提高11.00%和28.13%,根的N、P含量分别比CK提高53.86%和4.92%。【结论】适宜的配方施肥能显著改善土壤质量,提高林木对肥料的利用效率。基于“3414”试验,可知土壤,叶片,枝干和根系全氮均高于CK,氮是限制该试验地杉木人工林幼林林木生长及土壤生产力的因子之一。每株杉木幼树施用150 g氮肥、100 g磷肥、100 g钾肥的配方施肥模式(处理J)效果最为显著。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关俊祺 蔡体久 满秀玲
选择小兴安岭主要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集2010年11月至2011年3月间的林内积雪样品,对其pH值、电导率及SO2-4、NH+4、NO-3、Cl-、K+、Ca2+、Mg2+、Fe、Mn离子质量浓度进行分析研究,为正确评价温带森林涵养水源功能及其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3种人工林中,Fe、Mn、K+、Ca2+、Mg2+、SO2-4、NO-3离子质量浓度均表现为云冷杉人工林较高,说明其保存营养成分的能力较强,不同类型人工林间差异不显著;2)除NH+4以外,冬季郁闭度最小的落叶松人工林内积雪中各离子质量浓度普遍较低,说明郁闭度对林内积雪的离子质量浓度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
小兴安岭 人工林 积雪 雪化学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原雅楠 李正才 王斌 张雨洁 黄盛怡
[目的]探讨品种、雌雄异株对榧树化学计量的影响,为榧树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浙江省诸暨市香榧国家森林公园树龄300 a左右的不同品种雌榧树(实生雌榧树圆榧、嫁接良种香榧)和实生雄榧树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集不同品种榧树植物样品和土壤样品,分析不同品种榧树不同器官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结果]研究表明:(1)实生雌雄榧树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无显著差异,雌雄异株对榧树化学计量特征无显著影响;(2)圆榧和雄榧树与香榧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存在差异,其中,香榧叶C含量(533.0 g·kg~(-1))显著高于圆榧(502.8 g·kg~(-1))和雄榧树(502.7 g·kg~(-1)),香榧根P含量(1.5 g·kg~(-1))显著高于圆榧(0.9 g·kg~(-1))和雄榧树(0.9 g·kg~(-1))。整体上香榧C∶N比高于圆榧和雄榧树,而C∶P和N∶P比低于二者;(3)榧树不同器官C、N、P含量有一致的变化趋势,C、P含量表现为叶>枝>根,叶N含量显著高于根和枝。圆榧和雄榧树不同器官C∶N和C∶P比表现为根>枝>叶,N∶P比表现为根>叶>枝;而香榧C∶N比表现为枝>根>叶,C∶P比表现为根>枝>叶,N∶P比表现为叶>根>枝。[结论]雌雄异株对实生榧树化学计量特征无显著影响,对实生榧树管理时可以不考虑雌雄差异,人为经营显著影响榧树化学计量特征。
关键词:
榧树 化学计量 品种 雌雄异株 器官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许克福 吴泽民 管露露
Four types of urban forest,respectively in the urban park,hill,the scenic forest in near suburb and the natural forest in far suburb in Maanshan we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Species composition,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species evenness and dominance index in the 4 types of forest were computed ...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栗忠飞 刘文胜 张彬 郑征
在西双版纳选取热带山地雨林和热带季节雨林中4种优势种幼树,测定了幼树叶中C、N、P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目的在于揭示雨林树种对环境变化的生态适应策略。结果表明:(1)山地雨林幼树叶中碳含量平均值为478.67 mg·g-1,高于季节雨林的463.33 mg·g-1;(2)幼树叶中P含量季节雨林显著高于山地雨林,平均值分别为1.92 mg·g-1和0.93 mg·g-1;(3)幼树叶中C︰N季节雨林和山地雨林的平均值基本相当,分别为27和27.4,但树种间差异较大;(4)叶中C︰P和N︰P均表现出季节雨林显著低于山地雨林的特征,2种雨林的平均值分别为254.2、606.9和9.7、21.4。4种雨...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梁楚欣 范弢 陈培云
【目的】研究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为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恢复和土壤肥力提高提供依据。【方法】在滇东石漠化区选取云南松纯林、云南松人工混交林、云南松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各样地0~10、10~20、20~40、40~60 cm土层土壤的碳、氮、磷质量分数,计算其化学计量比并用冗余分析工具分析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因子。【结果】滇东喀斯特区云南松林土壤碳、氮、磷质量分数均值分别为2.94、0.26、0.46 g·kg~(-1),呈低碳低氮格局。云南松天然次生林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高于人工混交林和纯林(P0.05);天然次生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随土层加深递增,人工混交林和纯林土壤碳、氮质量分数在土层0~10 cm达最大,呈表聚性,土壤磷质量分数在云南松林不同土层中变异较小。云南松林土壤碳氮比、氮磷比和碳磷比均值分别为11.43、0.59和4.53,天然次生林土壤的碳氮比和碳磷比显著高于纯林和人工混交林(P<0.05),纯林土壤氮磷比最大,3种云南松林下土壤氮磷比小于14,凋落物氮磷比小于25,土壤氮缺乏且凋落物分解也受氮元素限制,其中天然次生林土壤氮最缺乏;人工混交林和纯林土壤碳氮比随土层加深递减,3种云南松林土壤氮磷比和碳磷比随土层加深递减。研究区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受凋落物碳氮比和土壤大团聚体、容重、孔隙度、根长密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结论】滇东云南松林土壤呈低碳低氮格局,主要受氮元素限制,建议云南松林恢复时用混交林代替纯林,并针对元素限制性的植被施肥。图4表3参33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