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4)
- 2023(464)
- 2022(417)
- 2021(372)
- 2020(333)
- 2019(701)
- 2018(732)
- 2017(1174)
- 2016(783)
- 2015(816)
- 2014(886)
- 2013(892)
- 2012(729)
- 2011(734)
- 2010(740)
- 2009(690)
- 2008(642)
- 2007(608)
- 2006(462)
- 2005(459)
- 学科
- 米(1911)
- 玉(1907)
- 玉米(1890)
- 黍(1736)
- 玉蜀黍(1731)
- 蜀(1731)
- 蜀黍(1731)
- 济(1620)
- 经济(1620)
- 业(1115)
- 农(927)
- 管理(926)
- 企(799)
- 企业(799)
- 学(778)
- 方法(698)
- 数学(525)
- 数学方法(512)
- 农业(493)
- 稻(466)
- 理论(464)
- 业经(421)
- 产品(404)
- 中国(374)
- 地方(362)
- 麦(355)
- 市场(351)
- 和(338)
- 技术(318)
- 小麦(317)
- 机构
- 学院(11986)
- 大学(11101)
- 农(7405)
- 农业(6215)
- 研究(6040)
- 科学(5403)
- 所(4406)
- 业大(4394)
- 研究所(4147)
- 业(3892)
- 农业大学(3796)
- 中国(3605)
- 科学院(3321)
- 省(3285)
- 济(2835)
- 经济(2760)
- 室(2626)
- 实验(2591)
- 管理(2573)
- 实验室(2457)
- 京(2387)
- 中心(2372)
- 重点(2332)
- 理学(2280)
- 理学院(2191)
- 技术(2189)
- 管理学(2084)
- 管理学院(2074)
- 农业科学(2014)
- 资源(1862)
共检索到164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路季梅 李坤阳 俞炳杲 宋令荣 程在全
分析了滇中高产玉米的产量形成特点及其与高原气候生态环境的关系。滇中高产田块(13.5~16.6t/hm2)的产量结构为:每公顷株数67500~105000,每穗粒数550~670,千粒重250~320g,穗粒重0.18~0.2kg。滇中低纬度、高海拔的地理条件和受季风影响,形成了高原独特的气候生态环境,玉米生长期降水集中,气候温和平稳,夏无酷暑,太阳辐射强,日较差大。玉米的生育期特别是生殖生长期显著延长,有利于小花分化和大穗形成。株型紧凑,整齐度高,有利于增加种植密度。籽粒灌浆期处于高原雨季,日照时数偏少,气温偏低,光合速率和灌浆速度处于中等水平,但滇中玉米的灌浆期长,叶面积稳定期长,干物质总...
关键词:
滇中高原 高产玉米 产量形成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路季梅 李亚 俞炳杲 宋令荣 程在全
滇中小麦高产田块的单产达10~12t/hm2,其产量结构为:公顷穗数525~690万,每穗粒数40~52粒,千粒重40~50g。滇中小麦生长季处于高原干季,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昼温适中,夜温低,日较差大,有利于小麦的光合生产和物质积累,促进产量器官的形成和群体的协调发展。秋冬晴暖,麦苗无越冬过程,苗期的光温有效性高,分蘖早生快发,叶蘖生长出现n-2的超同伸现象。分蘖高峰持续期长,分蘖成穗率高。拔节孕穗期长,幼穗分化充分,有利于壮秆大穗的形成。抽穗灌浆期长,不出现30℃以上的逼熟高温,叶片功能期长,叶面积指数大,灌浆速率高,籽粒饱满。干旱是制约小麦生产的主要环境因素,有效的灌溉是实现高产的基础...
关键词:
滇中高原 高产品种 小麦 产量形成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程在全 宋令荣 陈利 王万超 俞炳杲
对云南祥云县玉米高产试验田的测定表明,玉米田间自然光照强度比内地高,即使在7月中旬阴雨天,高产群体内近地面的光强仍在光补偿点之上。种植密度为90000株/hm2,其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为5.2,高值稳定期长达50~60d。光合速率以灌浆中期的最大,光合最大值比内地的略低;不同生长时期及同株各叶的光合速率变化范围小;抽雄和灌浆中期无光合作用“午睡”现象,光能利用率为2.66%,比常规栽培法的高1.2%.
关键词:
玉米 叶面积指数 光合速率 滇中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赵林川 俞炳杲
滇中高原玉米吐丝后叶片具有功能期长、衰老延缓的特点。成熟时90000株/hm2,单株绿叶数平均在8片以上,LAI达4.1。成熟前果三叶Chl含量仍保持在吐丝时的85.7%~95.2%,MDA含量变化平缓,光合速率和籽粒干物质积累强度后期下降缓慢。温度处理进一步证实,当地温凉的气温(18.4℃)是叶片衰老慢的主要原因。20℃与30℃处理相比,前者叶片衰老过程中H2O2、MDA变化平缓,含量低,CAT活动性随H2O2水平相应变化,但滞后1~2天。较低的温度可以改善叶片衰老过程中活性氧代谢,进而延缓衰老。
关键词:
滇中高原,玉米,叶衰老,活性氧代谢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磊 杜雄 崔彦宏 党红凯 李科江 贺振营 于秀艳
针对高产夏玉米进一步提高产量存在的"群体数量"和"个体质量"的现实矛盾,于2013-2014年度采用大田试验,以常规种植为对照,研究了不同冗余器官去除对夏玉米产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旨在探索在"群体数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个体质量"的方法。结果表明,去除雄穗和下部叶片提高了玉米穗位叶净光合速率和最大籽粒灌浆速率,促进了营养器官干物质向籽粒的转移,千粒质量显著提高。去除雄穗可改善冠层光照条件,去除下部叶片可以延长植株活跃灌浆时间和降低田间耗水量,在缺水年份还可以减缓水分胁迫的负面作用。去除雄穗、去除下部叶片和去雄去叶等3个去冗余处理丰水年可使产量分别提高12.3%,2.6%,3.0%;缺水年去叶...
关键词:
高产玉米 去叶 去雄 产量 光合特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磊 万敬敬 杜雄 崔彦宏 党红凯 李科江
为探寻夏玉米高产栽培可借鉴的高效生产管理方法和显著提高其产量,采用对比研究方法,明确了河北省夏玉米生产中高产模式和农户生产模式间群体结构、产量形成的差异。结果表明,高产模式比农户生产模式产量提高了21.4%,原因在于高产模式下82 000穗/hm~2以上的有效穗数和近350 g的千粒质量,但高产模式的单穗粒数不占优势。高产模式下夏玉米具有较高的穗高系数,倒伏风险也随之加大。高产模式吐丝期叶面积指数在6.3以上、全生育期总光合势在300万(m~2·d)/hm~2以上,且花后光合势占总光合势的75%以上,吐丝后光合势较农户栽培模式提高了38.4%。高产模式下茎叶干物质向籽粒转移量显著高于农户生产模...
关键词:
高产夏玉米 群体结构 产量形成 河北省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房琴 高影 王红光 李瑞奇 李雁鸣
为明确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超高产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夏玉米品种农单902为研究材料,于2013年在河北省藁城市进行了密度(设5.25万,6.00万,6.75万,7.50万,8.25万株/hm~2共5个水平)和施氮量(300,375,450 kg/hm~2共3个水平)的二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和施氮量对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性状的互作效应不显著。同一施氮量下,随密度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和每公顷穗数逐渐增加,但收获指数、穗粒数、千粒质量逐渐减小,吐丝后干物质积累量、吐丝后干物质贡献率及产量则先增加后减少。密度对果穗秃尖长、穗粒数的影响最大,对穗行数的影响最小。同一密度下,随施氮量增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姚玉璧 王瑞君 王润元 杨金虎 张谋草 肖国举
利用黄土高原半湿润区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玉米生长发育观测资料、加密观测和对应平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气候变化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玉米穗干重生长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1951-2010年,试验区逐年降水量呈波动变化,20世纪90年代降水量较其他年代为最少。降水量序列3a、8a的周期变化特征明显。试验区逐年气温为上升趋势,逐年气温序列线性拟合气候倾向率为0.325℃/10a。逐年作物生长季干燥指数显著上升,逐年干燥指数序列线线性拟合气候倾向率为0.051/10a,进入20世纪70年代,试验区气候暖干化特征明显。气候变暖使玉米拔节-成熟期提前(5~6)d/10a,全生育期缩短。玉米穗干重在播...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气候变化 玉米 生育 穗干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河成 段运平 李凌雨
早熟玉米单交种子粒产量低的主要原因是营养生长期短,形成的叶片少且面积小,光合产物供应不足,从而导致穗部性状的劣化和子粒产量的不稳定性。以早熟为前提子粒高产的育种途径,除配合力选育外,还可以通过提高叶片生长率来实现。通过试验研究提出,在高配合力前提下把具有潜在高灌浆速率的早熟自交系同一定的中晚熟自交系组配单交,不仅可使营养生长期显著延长,同化物供应改善,而且也可使灌浆期显著缩短,从而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程玉柱 李龙 周琴 郭娜 邢邯 江海东
[目的]研究不同田间配置下的间作玉米生长与产量形成,探索长江下游地区适宜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为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大豆品种‘南农99-6’为材料,设置玉米行距40 cm、玉米/大豆距离60 cm的窄行距间作处理(Im1),玉米行距50 cm、玉米/大豆距离50 cm的窄行距稍宽处理(Im2)两种不同间作方式,以玉米宽、窄行单作(m1)和玉米常规普通种植(m2)处理为对照,通过2年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玉米/大豆田间配置方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光合效应及产量效益的影响。[结果]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Im1、Im2)玉米单株干物质量和叶面积指...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光合作用 产量 效益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程玉柱 李龙 周琴 郭娜 邢邯 江海东
[目的]研究不同田间配置下的间作玉米生长与产量形成,探索长江下游地区适宜的玉豆间作模式,为玉豆间作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玉米品种郑单958,大豆品种南农99-6为材料,设置玉米行距40cm、玉米大豆距离60cm的窄行距间作处理(IM1)和玉米行距50cm、玉米大豆距离50cm的窄行距稍宽处理(IM2)两种不同间作方式,以宽窄行单作(M1)和玉米常规普通种植(M2)处理作对照,通过两年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玉米/大豆田间配置方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光合效应及产量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玉豆间作条件下(IM1、IM2)玉米单株干物质量和叶面积指数在营养生长阶段较宽窄行单作(M1)略...
关键词:
玉豆间作 光合作用 产量 效益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尹红征 吕冰清 郑国清 段韶芬 高亮之
根据"物质-能量转化-能量平衡"理论及作物生理生态学和农业气象学的基本原理,以田间试验数据和搜集相关区试资料为基础,借助计算机模拟技术和数学物理方法等手段,首先建立了玉米群体光合生产动态模拟模型,模型考虑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同化物向各器官的分配及干物质积累等主要生理过程,然后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玉米产量形成模拟模型。利用江苏省大面积栽培品种掖单13和苏玉9号的田间试验数据和区试资料对产量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模拟精度。
关键词:
玉米 光合生产 产量 模拟模型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路海东 薛吉全 马国胜 王满意 贾育恒 任建宏
在45000和75000株/hm2两个密度下,于吐丝期分别对大穗型玉米品种陕单902和小穗型玉米品种户单4号进行了剪50%叶、剪50%穗、断50%根等减源、减库处理,研究不同类型玉米品种库源调节与籽粒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减源处理对籽粒产量的影响大小为叶>根;源库变化对籽粒产量影响大穗型品种为源>库,小穗型品种为库>源;在源库同时减少50%时,两品种籽粒产量下降约50%。源不变,库容减少,源库比增加时玉米茎杆可溶性糖和物质残留率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下降20%~30%;库容不变,源减少,源库比降低时玉米茎杆可溶性糖和物质产留率降低,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同样下降20%~30%。始终...
关键词:
玉米 基因型 源库调节 籽粒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吕丽华 王慧军 王璞
本试验对0,90,180,270kg/hm24个施氮量下夏播玉米CF008、郑单958和金海5号产量形成的源库关系进行了研究,目的是明确不同株穗型品种在不同施氮量下限制产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3个品种夏玉米均在施氮量90~180kg/hm2下冠层透光率较高,LAI发展动态合理(前快、中稳、后衰慢),群体光合性能较高;其群体粒数、群体粒重和籽粒品质较高,源库性能较优。早衰型品种CF008成熟期粒叶比处理间无规律可循;郑单958成熟期粒叶比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在施氮量较高的条件下成熟期源不足是限制产量的主要因素;而保绿性较好的品种金海5号成熟期粒叶比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施氮量较高条件下库不足是限...
关键词:
夏玉米 氮肥 源库关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姚晓旭 于海秋 曹敏建
以先玉335玉米为试材,以超高产为目标,设5个施肥处理,研究了不同氮、钾肥运筹对超高产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钾肥运筹对超高产玉米干物质和产量的影响差异显著。底肥施尿素150kg/hm2、硫酸钾56.25 kg/hm2,追肥施尿素450 kg/hm2、硫酸钾168.75 kg/hm2的运筹方式对超高产玉米干物质的积累最有利;以底肥施尿素300 kg/hm2、硫酸钾112.5 kg/hm2,追肥施尿素300 kg/hm2、硫酸钾112.5 kg/hm2的运筹方式下的产量和经济系数最高,分别为17246.85 kg/hm2和0.52。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