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62)
2023(8551)
2022(7532)
2021(7084)
2020(6438)
2019(15032)
2018(15011)
2017(28478)
2016(16274)
2015(18626)
2014(19025)
2013(18849)
2012(17972)
2011(16340)
2010(16888)
2009(15947)
2008(16359)
2007(15042)
2006(12988)
2005(11621)
作者
(51799)
(43858)
(43461)
(41529)
(27596)
(21286)
(19819)
(17175)
(16399)
(15739)
(14992)
(14976)
(14010)
(13995)
(13775)
(13647)
(13564)
(12852)
(12714)
(12709)
(11080)
(11041)
(10948)
(9970)
(9939)
(9807)
(9757)
(9716)
(9006)
(8974)
学科
(68993)
经济(68918)
管理(43128)
(41207)
方法(36852)
(33606)
企业(33606)
数学(32853)
数学方法(32278)
(19073)
(17576)
(16345)
中国(16243)
(12350)
贸易(12345)
地方(12316)
业经(12284)
(11938)
(11752)
理论(11568)
农业(11453)
(10738)
(10179)
财务(10142)
财务管理(10111)
(9797)
银行(9754)
企业财务(9524)
(9513)
金融(9510)
机构
大学(248845)
学院(244738)
(92538)
经济(90370)
管理(88709)
研究(86377)
理学(76510)
理学院(75513)
管理学(73432)
管理学院(72994)
中国(64030)
科学(58884)
(53939)
(49988)
(47323)
研究所(43532)
(42629)
业大(42005)
农业(39975)
中心(39437)
(38148)
财经(34138)
(34125)
北京(34035)
师范(33728)
(30802)
(30432)
(30052)
经济学(28269)
(27233)
基金
项目(162546)
科学(125759)
基金(117086)
研究(110736)
(105184)
国家(104392)
科学基金(86658)
社会(66899)
(63540)
社会科(63173)
社会科学(63148)
基金项目(61686)
自然(59677)
自然科(58301)
自然科学(58279)
自然科学基金(57191)
(55424)
教育(52712)
资助(49888)
编号(44404)
重点(38043)
成果(37612)
(35749)
(34119)
计划(32922)
(32352)
科研(32350)
课题(31708)
创新(30351)
大学(29923)
期刊
(100019)
经济(100019)
研究(67360)
学报(48576)
中国(46295)
(44687)
科学(41837)
大学(35196)
(33298)
学学(33191)
管理(30479)
农业(30039)
教育(26967)
技术(21104)
(19067)
金融(19067)
(16962)
财经(16814)
经济研究(15537)
业经(15032)
统计(14780)
(14366)
(14340)
问题(13671)
(12879)
业大(12782)
技术经济(12754)
资源(12124)
图书(12086)
决策(12020)
共检索到3585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卢华兴  段旭  赵洋毅  朱梦雪  涂晓云  
[目的]探究土壤优先流的形成机理,揭示林地土壤水分运移规律,加深对森林调节水文、涵养水源机理的认识,为滇中林区水源涵养、植被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滇中磨盘山云南松林、华山松林、滇油杉林、高山栎林4种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利用染色示踪法和Photoshop CS 5、Image Pro Plus 6.0图像处理软件获取优先流染色区域总面积和染色面积比,分析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优先流特征及优先流染色面积比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同时测定各林分类型土壤的理化性质,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研究影响4种林分土壤优先流特征的土壤因子。[结果]4种林分表层土壤水分运动以基质流为主,染色面积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优先流现象明显,优先流发育程度表现为华山松林>云南松林>滇油杉林>高山栎林。4种林分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理化性质存在显著差异(P<0.05),华山松林地的土壤疏松程度、持水特性、土壤肥力特性均表现最优。4种林分土壤容重均与染色面积比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pH、全钾含量与染色面积比呈负相关;除土壤容重、pH、全钾含量外,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含量等土壤因子均与染色面积比呈正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优先流的形成是不同土壤因子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的结果,其中土壤容重是引起染色面积比变化的决定性因子,全氮含量对优先流的形成具有限制性作用。[结论]土壤疏松程度、持水特性、土壤肥力特性等共同作用影响优先流的形成与发生,土壤理化性质是土壤优先流形成的重要驱动因素。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薛杨  赵洋毅  段旭  曹光秀  杜玉雪  
采用野外定位实测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西南典型红壤土石山区4种公路边坡护坡植物根系特征及其对同空间内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木植物根系属V type垂直构型,草本植物为散生须根属M type团网构型,4种植物根系呈浅层化分布,代表根径均为细根,草本植物根系长度、干质量、表面积均大于灌木植物,且分布趋势均随土层加深而减少;根系分布与同空间内土壤水分显著正相关(P<0.01),根系表面积和根系干重等特性对土壤含水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影响,结构方程路径总系数达0.99,根系结构由粗根含量决定,且对土壤含水率存在系数-0.39的显著负相关,对根系特性和根系延伸范围存在总系数-1.50和-1.54的极显著负影响.草本植物对较浅或贫瘠的土壤边坡的适应性更好,其保持土壤水分的作用更好,而土层较深边坡建议选择灌草搭配的方式来达到保水固土的目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邵一敏  赵洋毅  段旭  陈婷婷  万艳萍  冷鹏  
[目的]定量分析土壤优先路径的分布特征,为探究土壤优先流运动及土壤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分形理论,以云南省楚雄市元谋县老城乡苴那小流域4种典型地类(林地、荒草地、农地、园地)为研究对象,在各地类区域内依据地形分别设置4个10 mX 10 m或10 mX 15 m的样方,利用染色示踪法提取和分析土壤染色特征参数,将染色影响半径分为≤1 mm、>1~≤2.5 mm、>2.5~≤5 mm、>5~≤10 mm和>10 mm等5个等级,研究各典型地类土壤优先路径分布特征及其与大孔隙的关系。[结果]4种地类各个土壤剖面的计盒维数基本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不同影响半径的优先路径连通性以林地发育程度最好,其次是农地,园地最差;同一地类不同半径范围的优先路径连通性从大到小排列,园地依次为>1~≤2.5 mm、>5~≤10mm、>10 mm、≤1mm和>2.5~≤5 mm;荒草地和林地均为>1~≤2.5 mm、>2.5~≤5 mm、≤1 mm、>10 mm和>5~≤10 mm;农地为> 2.5~≤5 mm、>1~≤2.5 mm、≤1 mm、>10 mm和> 5~≤10 mm。4种地类中,荒草地优先路径数量最多,其次是林地和农地,园地最少;荒草地和园地在同一土壤深度上优先路径数量由大到小依次为≤1 mm、>1~≤2.5 mm、>2.5~≤5 mm、>5~≤10 mm和>10 mm,林地为>1~≤2.5 mm、≤1 mm、>2.5~≤5 mm、>5~≤10 mm和> 10 mm,农地为>1~≤2.5 mm、>2.5~≤5 mm、≤1 mm、>5~≤10 mm和> 10 mm。土壤中大孔隙数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且孔隙半径为>1.5~≤2.0 mm和>2.0~≤3.7 mm的大孔隙数量与稳定出流速率具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优先路径分布具有自相似性,可用分形分析中的计盒维数对优先路径在土壤中的分布特征进行表征;优先流的发生与土壤中大孔隙的分布和数量关系密切,大孔隙分布密集区更易发生优先流。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朱明芬  常敏  
本文通过对农用地隐性市场的调研,发现农用地存在三大类隐性市场,即违法市场、触法市场和失范市场。前两类隐性市场在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规模较大,影响较深;后一类隐性市场区域差异不明显。农用地隐性交易的市场主体多元化,但地方政府是主要违法主体。分析表明,农用地隐性市场的存在是相关制度安排非均衡的结果。因此,修补土地制度的纵向断裂和横向裂缝,以及加强对地方政府的权力约束,是治理该市场的重要政策取向。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邢进梅  王克勤  宋娅丽  张雨鉴  张转敏  潘天森  
【目的】通过研究滇中亚高山4种典型林分凋落物归还及养分动态变化特征,得出不同林分类型养分归还变化规律,为开展不同林分林地生产力的维持机制和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及其生态恢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滇中亚高山常绿阔叶林、高山栎林、云南松林和华山松林为研究对象,在每个林分随机设置方形凋落物收集器,每月收集凋落枝和叶,烘干至恒质量后计算月和年凋落量,并测定有机碳(C)、全氮(N)、全磷(P)、全钾(K)含量,研究林分凋落物组成、养分含量及养分归还动态变化。【结果】4种林分年凋落物量为396.93~767.32 kg/hm~2;凋落物组分中凋落叶占86.08%~89.13%,枝仅占10.87%~13.92%;4种林分凋落枝、叶及总量月动态变化呈单峰或双峰型变化规律,凋落物最高值出现在5月,C、N、P和K养分含量无明显变化规律;4种林分养分归还量为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或华山松林>高山栎林,凋落叶养分归还量大于凋落枝,不同养分归还量大小顺序为C> N> K> P,C、N、P和K归还量分别为193.57~359.37、3.18~6.51、0.25~0.49和1.86~3.41 kg/hm~2;4种林分C、N、P和K归还量月动态变化呈单峰型、双峰型、多峰型或无规则变化规律,受凋落量以及养分含量的共同影响。【结论】常绿阔叶林年凋落物量和养分归还量均较高,周转期短,物种多样性丰富,群落结构稳定,具有较普遍的适应性,较快的凋落物分解周转能更好地进行养分归还,较强地维持土壤肥力。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胡静霞  杨新兵  
【目的】水是植被分布的限制因子,为改善清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及土壤生态建设,对该流域典型林分类型下土壤水分状况展开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土壤剖面水分速测仪(TRIME-FM)对清水河流域立地条件一致的4种典型林分类型(落桦混交林、山杨林、白桦林和华北落叶松林)进行土壤水分的动态监测。【结果】:(1)4种林分的土壤平均含水量差异显著,其大小排序为:白桦林(17.80%)>落桦混交林(14.16%)>华北落叶松林(12.38%)>山杨林(11.45%),8-9月份土壤蓄水量最大的为白桦林(142.40 mm),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侯琼  沈建国  乌兰巴特尔  
为了揭示典型草原区土壤水分时空变化规律,探讨主要影响因子,利用内蒙古两个站点近20年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和相应的气象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该区域土壤水分变化的基本事实和统计特征及影响因子,得出:年内土壤水分基本呈双峰曲线变化,春季化冻(04-08)到入冬前(10-18)的土壤水分平均相差5.3mm,大多数年份土壤水分年内可以达到平衡;年际变化有每隔7~8年走势发生改变的趋势;垂直向水分变化主要发生在60cm以上土层中,近几年深层变幅有增大的倾向;蒸降差与土壤水分变化呈相反趋势,生长季蒸降差对土壤水分的干扰最大。样本站0~50cm土层的最大容水量为85mm和135mm,多数时期土壤相对含水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云琦  王玉杰  朱金兆  
对三峡库区重庆缙云山4种典型林分(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和灌木林)林地土壤的抗蚀性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并以农地土壤作对照,研究表明,可将衡量土壤抗蚀性的13个指标压缩为7个最佳指标。用抗蚀性指标主成分分析综合指数表明4种林分林地土壤抗蚀性为:灌木林(45.51)>混交林(41.94)>阔叶林(32.65)>楠竹林(23.35);重庆缙云山土壤从表层到底层抗蚀性能呈下降趋势(49.32,41.86,32.03,27.11)。通过模糊聚类分析可将重庆缙云山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层次的19个土壤样本划分为抗蚀性强度不同的3类。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青柏  刘明国  
为研究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水分特征对干旱地区的生态恢复的影响,以辽西半干旱地区油松×刺槐混交林、油松纯林、刺槐纯林、山杏纯林为试验对象,对其0~100cm剖面土壤水分动态进行定位观测,采用统计描述、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及半方差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在4~10月间,研究区各林分类型土壤含水量在0~100cm剖面上和无林地有极显著(p<0.001)或显著差异(p<0.05);在0~40cm以内的4个土层,无林地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均大于各林分类型,而40~100cm的6个土层含水量变异系数均大于无林地;各土层含水量相关分析表明:0~10,10~20,20~30cm与各土层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史策  聂立水  魏一凡  祝琳  杨昊  张润哲  聂浩亮  王江  薄慧娟  
[目的]探讨北京海坨山不同林分类型下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及其与土壤性质的相关关系,为暖温带森林土壤氮循环及森林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4种典型林分类型(油松林(Pinus tabuliformis Carriere)、针阔混交林(Pine-poplar mixed)、蒙古栎林(Quercus mongolica Fisch)、核桃楸林(Juglans mandshurica Maxim))分别设置3块(20 m×20 m)标准样地,采集0~20 cm土层土样,分析相关土壤性质,采用高通量测序分析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并探究不同土壤特性对土壤固氮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4种林型下共测定出4门6纲13目16科29属。多样性分析显示,4种林型下土壤固氮菌α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油松林>针阔混交林>核桃楸林>蒙古栎林。β多样性分析显示,4种林型土壤固氮菌群落组间差异大于组内差异。在已鉴定的土壤固氮菌中,各林型以变形菌门为主,核心菌属为慢生根瘤菌属、广泛固氮氢自养单胞菌属和斯克尔曼氏菌属。RDA分析显示,土壤特性能解释固氮菌群落变异的65.48%,其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显著影响4种林型下土壤固氮菌群落组成。[结论]北京海坨山地区土壤固氮菌资源丰富,不同林型下土壤特性、固氮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差异明显,其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是显著影响土壤固氮菌群落组成的主要因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维侠  赵永存  黄标  廖菁菁  王志刚  王洪杰  
农业土壤环境中硒(Se)的缺乏或过量都会通过食物链最终影响人类健康。在203个土壤采样点的基础上,利用GIS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江苏省如皋市农田土壤环境中Se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对土壤中Se的空间分布与长寿人口的空间分布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如皋市土壤环境中总Se及水溶态Se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13 mg/kg和2.16μg/kg,研究区处在相对低Se的土壤环境中。总Se的空间变异性不大,其空间分布比较均一;但水溶态Se的空间变异性较大,主要受成土条件及土壤母质、土壤类型及地形地貌等结构性因子的影响。水溶态Se对土壤的理化性质也比较敏感,特别是速效磷、有机...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曹小玉  李际平  委霞  
林分空间结构对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有显著的影响。为明确其影响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的主导因子,以亚热带杉木纯林、杉木混交林和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在量化分析3种林分的空间结构指数和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特征的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林分空间结构和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天然次生林的树种隔离程度、林层多样性、竞争态势和林木空间分布格局整体上最优,杉木混交林次之,杉木纯林最差。2)天然次生林、杉木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的林下草本物种丰富度、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均匀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5个指数都表现出天然次生林>杉木混交林>杉木纯林的规律。3)影响杉木纯林、杉木混交林和天然次生林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的共同空间结构因子是混交度。因此,欲提高杉木纯林和混交林的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可选择通过改善树种结构的人为干扰措施来实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萌  卢杰  于德水  张新生  
[目的]测定色季拉山林线附近3种典型植被下土壤有机碳(SOC)及其组分含量,并分析其相关性以及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探讨色季拉山典型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特征,为该区域森林经营和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西藏色季拉山林线3种典型植被类型(草甸、灌丛和乔木林)下0~20 cm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选择9个取样点采集0~10和10~2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样品有机碳(SOC)及其组分(轻组有机碳(LFOC)、重组有机碳(HFOC)、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颗粒有机碳(POC)和易氧化有机碳(EOC))的含量,并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草甸、灌丛和乔木林3种植被下,土壤SOC、MBC和HFOC含量表现为灌丛>乔木林>草甸,在灌木、乔木林和草甸土壤的0~10 cm土层,其SOC含量分别是96.34,95.85和66.15 g/kg,MBC含量分别为1 540.96,611.02和511.40 mg/kg,HFOC含量分别为61.75,58.65和41.02g/kg;而在10~20 cm土层,其SOC含量分别为65.76,57.43和30.97 g/kg,MBC含量分别为289.90,184.02和84.15 mg/kg,HFOC含量分别为40.77,31.26和19.57 g/kg,且均以0~10 cm土层高于10~20 cm土层。土壤EOC、POC和LFOC含量表现为乔木林>灌丛>草甸,且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在乔木林、灌丛和草甸土壤的0~10 cm土层,EOC含量分别为23.97,21.84和14.26 mg/kg,POC含量分别为30.11,24.94和12.96 g/kg,LFOC含量分别为12.55,1.93和1.21 g/kg;而在10~20 cm土层,EOC含量分别为11.83,10.62和4.68 mg/kg,POC含量分别为9.79,6.29和5.32 g/kg,LFOC含量分别为5.50,0.77和0.43 g/kg。草甸、灌丛和乔木林土壤的有机碳组分中,SOC与EOC、HFOC,EOC与POC和HFOC,以及POC与LFOC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且在乔木林土壤中,SOC与MBC、土壤含水率呈正相关关系,但其在灌丛林和草甸中相关性不明显。[结论]草甸、灌丛和乔木林土壤的有机碳及其组分之间存在差异性,说明色季拉山林线附近典型植被下土壤的有机碳及其组分受到植被类型的影响,且其分布具有表聚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庆玉  雷建容  张冀  杨玉敏  阳路芳  罗付香  庞良玉  涂仕华  陈春秀  张奇  林超文  
为揭示不同类型土壤上施钾肥后钾在土壤中的淋失规律,本文通过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了施钾肥条件下四川省4种典型土壤红壤、黄壤、酸紫土和碱紫土中的钾淋失量、土壤速效钾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类型和施肥量均显著影响土壤钾淋失率。在4种供试土壤中,酸紫土的钾淋失率最高(0.45%~52.91%),碱紫土钾淋失率很低(0.14%~0.74%)。除碱紫土外,3种土壤钾淋失率均随施钾量增加而升高。常规施钾量条件下钾淋失量很小,未淋失的钾在红壤、黄壤和酸紫土3种土壤中都主要以有效态存在,平均占施肥量81.0%,并且主要分布在0~10 cm土层,说明钾肥应作底肥一次施用,并且以适当深施为宜。本试验为科学施用钾肥提供理...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闫东锋  牛梦鹤  吴桂藏  张振  杨喜田  
近自然森林经营是达到持续发挥生态服务功能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对目标林分进行近自然状态分析是开展科学森林经营活动的前提。以豫西山区4种典型林分(栎类纯林、阔杂林、松栎混交林和油松纯林)为研究对象,在构建近自然状态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PCo A(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坐标分析法对林分之间的相异关系和林分近自然状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林分上层结构特征、林分下层结构特征和林分地表根系结构特征3方面构建的近自然状态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很好反映林分之间的差异信息;PC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