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83)
2023(4679)
2022(4271)
2021(4349)
2020(3742)
2019(8892)
2018(9136)
2017(17526)
2016(9759)
2015(11114)
2014(11184)
2013(10699)
2012(9960)
2011(8972)
2010(9416)
2009(8823)
2008(8758)
2007(7977)
2006(6955)
2005(6257)
作者
(29344)
(24728)
(24484)
(23462)
(15647)
(11985)
(11132)
(9657)
(9316)
(9019)
(8453)
(8242)
(7927)
(7821)
(7584)
(7442)
(7428)
(7274)
(7025)
(7017)
(6172)
(6111)
(6081)
(5619)
(5488)
(5483)
(5405)
(5401)
(5064)
(4889)
学科
(41683)
经济(41629)
管理(27209)
(25216)
方法(22278)
(21092)
企业(21092)
数学(19912)
数学方法(19333)
(10782)
(9106)
中国(8712)
地方(8605)
理论(8228)
(7918)
业经(7886)
农业(7086)
(7081)
贸易(7073)
(6831)
(6709)
(5652)
教学(5414)
(5298)
(5263)
银行(5228)
技术(5199)
环境(5180)
(5100)
金融(5099)
机构
大学(140565)
学院(140290)
管理(54616)
(51872)
经济(50691)
理学(47502)
理学院(46937)
管理学(45480)
管理学院(45263)
研究(45259)
中国(34388)
科学(31054)
(30713)
(25726)
(23944)
业大(23659)
(22573)
研究所(21901)
中心(21416)
(21038)
农业(20218)
北京(19235)
(18569)
师范(18338)
财经(18239)
(17485)
(16422)
技术(16330)
(16215)
经济学(15000)
基金
项目(95445)
科学(74292)
基金(69292)
研究(64757)
(62030)
国家(61582)
科学基金(52517)
社会(39338)
(37266)
社会科(37183)
社会科学(37171)
自然(37000)
基金项目(36490)
自然科(36231)
自然科学(36224)
自然科学基金(35565)
(31665)
教育(31438)
资助(30291)
编号(26461)
重点(21575)
成果(21288)
(20368)
(19245)
(19009)
科研(18577)
计划(18338)
课题(18143)
创新(17796)
大学(17622)
期刊
(56576)
经济(56576)
研究(37003)
中国(27405)
学报(25865)
科学(23718)
(23670)
管理(21107)
大学(19569)
学学(18589)
(17358)
教育(16385)
农业(15730)
技术(14172)
(10722)
金融(10722)
统计(9477)
业经(9251)
财经(9121)
(8804)
经济研究(8746)
(8441)
(7854)
决策(7756)
(7756)
技术经济(7458)
业大(7277)
图书(7211)
问题(7018)
科技(6914)
共检索到2043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秋华  赵凤君  肖慧娟  李世友  刘世远  杨潇  
为评估火烧迹地灌木林再次发生火灾的可能性以及火灾发生后的危险性,在滇中安宁地区2006年"3·29"重大森林火灾火烧迹地没有人为干扰的光叶石栎过火灌木林设置样地,通过外业调查、采集样品,并在自制燃烧床内测定火行为,包括活灌木(带枝条和叶)、死灌木和粗木质残体(course woody debris,CWD)的引燃时间、熄灭时间、辐射热、火焰高度和火强度等。结果表明:活灌木的最大火焰高度为70cm,死灌木为60cm,CWD为40cm;活灌木的火强度最大,达到5251.14k W·m-1,为高强度火,是死灌木(2001.74 k W·m-1)的2.62倍,是CWD(2651.28k W·m-1)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超  徐伟恒  肖池伟  王秋华  袁华  董建娥  黄邵东  熊源  
定量评估林火燃烧程度、坡度、植被类型等对火烧后植被动态恢复的影响,对及时掌握火烧迹地的变化及更新演替规律和提升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2006年云南省安宁市3·29和2012年云南省易门县3·18森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利用Landsat-5/TM、Landsat-7/ETM+和Landsat-8/OLI时间序列影像,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计算平台实现影像收集与指数计算。首先,利用归一化燃烧率和差分归一化燃烧率提取火烧迹地,并进行燃烧程度分级。其次,利用燃烧恢复率,探究火烧迹地的恢复率动态变化规律,并利用因子探测法分析燃烧程度、坡度和植被类型对燃烧恢复率的独立解释力。结果表明:(1)对安宁3·29和易门3·18火烧迹地,从燃烧恢复率指标看,燃烧程度为低和中低的火烧迹地,在火灾发生6~7年后火烧迹地恢复率达100%以上,而中高和高燃烧程度的火烧迹地恢复率达100%以上则需要7~9年。(2)在燃烧恢复率的独立解释因子中,灾后植被类型的独立解释力最高,也即灾后植被类型对火烧迹地的恢复率影响最大,燃烧程度次之,坡度最低。本文结果将为火烧迹地恢复状况评估提供参考,也有助于了解滇中乃至中国西南地区复杂地形下森林火灾发生后的植被动态恢复过程。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立轩  高佳琪  杨光  邸雪颖  于宏洲  瓮岳太  
【目的】林褥层是主要的森林地被可燃物,是林火干扰北方森林生态系统进程的物质基础。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属于森林火烧迹地生态恢复的核心内容,探寻火烧迹地林褥层碳、氮化学计量特征与时间、空间因子间的关系,能够为研究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过火年份兴安落叶松火烧迹地和未过火兴安落叶松林样地的林褥层(未分解凋落物层、半分解凋落物层)作为研究对象,测定样品全碳、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比较林褥层碳、氮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恢复时长、不同空间特征上的显著差异性;用皮尔森相关性表明林褥层碳含量、氮含量和碳氮比与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程度;用因子分析法综合分析不同因子对林褥层碳氮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程度。【结果】随恢复时长增加,未分解层碳、氮含量和C/N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半分解层与之相反。随着海拔升高,未分解层碳含量和C/N、半分解层碳含量呈现上升趋势,半分解层C/N呈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未分解层碳含量和C/N平坡显著高于缓坡(P 0.05)。半分解层碳含量和氮含量缓坡略高于平坡,C/N平坡略高于缓坡。环境因子对未分解层碳氮比影响大小顺序为经度>纬度>铵态氮含量>氮含量>碳含量>坡度>坡向> pH,对半分解层碳氮比影响大小顺序为经度>碳含量>坡向>海拔>氮含量> pH>硝态氮含量。【结论】恢复时长和空间因子均是兴安落叶松火烧迹地林褥层碳含量、氮含量和碳氮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因子。部分空间因子如坡度、坡向对兴安落叶松火烧迹地林褥层碳含量、氮含量和碳氮化学计量比具有显著影响。时间因子和空间因子可通过改变兴安落叶松火烧迹地林褥层的分解速率进而对其所在的火顶极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过程产生一定影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赵安   周晓雷   闫月娥   田青   史瑞锦   周旭姣   曹雪萍   杨富强   陆刚   贺万鹏  
【目的】探究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冷杉林火烧迹地植被恢复与重建过程中的灌木群落特征动态,阐明火烧迹地灌木群落多样性格局和维持机制的生态过程,为在火烧迹地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对植被进行合理干预、尽快恢复生态效益提供合理依据。【方法】以空间代时间方法,分析恢复5年和15年火烧迹地灌木群落和未过火林地林下灌木层物种组成特征、α物种多样性和β物种多样性。【结果】在5年、15年火烧迹地灌木群落与未过火林地林下灌木层之间,植物种类组成存在差异,5年火烧迹地共调查到11科17属24种,15年火烧迹地共调查到8科10属17种,未过火林地共调查到12科19属35种。5年、15年火烧迹地和未过火林地的物种丰富度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以及5年火烧迹地的物种丰富度指数与Simpson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与Shannon-Wiener指数的相关性均不强(P<0.1或P>0.1),其他指数间的相关性均较强(P<0.001或P<0.01)。物种丰富度指数为5年火烧迹地>15年火烧迹地>未过火林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为15年火烧迹地>未过火林地>5年火烧迹地,Pielou均匀度指数为15年火烧迹地>未过火林地>5年火烧迹地。5年、15年火烧迹地灌木群落的物种组成最相似,未过火林地林下灌木层物种组成和15年火烧迹地灌木群落的相似度大于5年火烧迹地。【结论】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冷杉林经重度林火干扰后,在不同恢复时间梯度上的物种组成存在差异。火后短时间内局部生境范围内物种丰富度增加,火烧迹地的物种多样性和优势度较低,物种分布不均匀。随着演替进行,物种丰富度减小,物种多样性和优势度上升,物种分布较均匀。随着火烧迹地演替正常进行,火烧迹地与未过火林地物种组成相似度增加,火烧迹地灌木群落朝着正向演替。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赵安  田青  周晓雷  史瑞锦  黄海霞  曹雪萍  陆刚  周旭姣  
[目的]揭示青藏高原东北边缘迭山北坡云冷杉林火烧迹地灌木树种种间关联性。[方法]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基于2×2列联表采用方差比率法(VR)、χ~2检验、联结系数(AC)和Jaccard相似系数(PC)4种方法,研究火烧迹地灌木群落17种灌木的种间关联性。[结果]总体联结性VR值等于0.93;χ~2检验显示有9个种对达到极显著正联结,2个种对达到显著联结,125个种对呈不显著联结;联结系数AC值在[0.6,1]的种对共有27对、在[0.2,0.6)的种对共有9对、在[-0.2,0.2)的种对共有40对,在[-0.6,-0.2)的种对共有13对,在[-1,-0.6)的种对共有47对;Jaccard相似系数PC值在[0.57,1]的种对共有17对、在[0.29,0.57)的种对共有12对、在[0,0.29)的种对共有107对,各研究方法得到的结果基本相似,但各检验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结果显示各种对间的关联性不强,达到显著和极显著的种对很少,群落物种间总体联结性呈不显著负联结趋势。[结论]火烧迹地灌木树种种间的关联性不强,群落稳定性不高,灌木树种种间联结性主要受植物生物学特性、生态适应性和人为活动、土壤、气候、竞争以及化感作用等方面影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明泽  康祥瑞  范文义  
【目的】利用Landsat TM影像,采用遥感指数构建决策树分类模型,提出一种识别火烧迹地面积与林火烈度分析的新方法,并结合坡度、坡向、海拔等地形因子对过火区域火烈度的空间分布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研究,为大兴安岭地区森林防火和林火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方法】以大兴安岭地区呼中林区为研究区,以2010年9月火后TM影像以及2007年9月火前TM影像为基础数据,以DEM影像、林相图为辅助数据,利用NDVI、NDSWIR、MNDWI和dNBR等遥感指数构建决策树分类模型,对呼中林区2010年10场火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玉东  张秋良  陈晓燕  张榕  宝朝鲁门  阿日宾巴雅尔  斯庆毕力格  王颖  
[目的]准确构建库布齐沙漠地区4种人工灌木林生物量预测模型,为估算当地灌木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提供基础。[方法]以库布齐沙漠地区4种人工灌木林(柠条、沙棘、沙柳、杨柴)为研究对象,采用平均株收获法测定4种灌木不同营养器官(干、枝、叶、根)的生物量,将实测生长因子(地径D、株高H、冠幅直径C)及其组合因子(冠幅面积S、植冠体积V、植株体积D~2 H)作为自变量,利用生物量模型法选取一元线性函数、二次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和指数函数,构建4种灌木各器官、地上及全株生物量模型。[结果]4种灌木不同器官中,柠条叶生物量最优模型为幂函数,干、枝、根3种器官生物量最优模型均为二次函数。沙棘干生物量最优模型为幂函数,枝、叶、根3种器官生物量最优模型均为一元线性函数。沙柳干、枝、根生物量最优模型均为一元线性函数,叶生物量最优模型为二次函数。杨柴干生物量最优模型为一元线性函数,枝、叶、根3种器官生物量最优模型均为二次函数。4种灌木地上生物量与全株生物量最优模型相同,柠条和杨柴最优模型为二次函数,沙棘和沙柳最优模型为一元线性函数。4种灌木全株与地上生物量模拟方程平均相对误差(RMA)为13.46%~24.07%,总相对误差(RS)为-11.19%~7.66%,拟合精度较高。[结论]构建的4种人工灌木林全株与地上生物量预测模型拟合精度较高,可用于库布齐沙漠地区区域尺度生物量和碳储量估算。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班擎宇  杨辉  张恒  
【目的】中蒙边境阿尔山地区易发生草原火灾,导致林草资源损失巨大。通过研究中蒙边境阿尔山地区沟塘草甸草本植物羊草的火行为参数,可为保护大兴安岭地区生态系统以及为阿尔山地区防火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蒙边境阿尔山地区沟塘草甸草本植物羊草为研究对象,通过外业调查,采集样品,利用燃烧床和热电偶等仪器在实验室中模拟无风条件下的燃烧试验,对羊草的蔓延速率、火焰高度、火焰温度、热辐射和阴燃热辐射等火行为参数进行分析。【结果】在实验室无风条件下,阿尔山地区沟塘草甸可燃物羊草的蔓延速率均值为0.83 m/min,蔓延速率介于0.70~0.97 m/min;火焰高度均值为28 cm,火焰高度的范围为12~45 cm;平均火焰温度为472.90℃,火焰温度在360~590℃;热辐射均值为0.94 kW/m2,热辐射在0.15~2.66 kW/m~2;阴燃热辐射均值为0.16 kW/m~2,阴燃热辐射在0.04~0.28 kW/m~2;热电偶所测温度随高度的上升而呈现下降趋势,在距离火焰0.8 m处所测温度从点燃开始到结束,温度在59.75~98.50℃,低于100℃;火焰高度和阴燃热辐射与含水率呈极显著相关(P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初冬  刘篆芳  张庆贺  
1987年大兴安岭发生特大森林火灾,为落叶松八齿小蠹猖獗发生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条件.经过1988、1989两年的研究,发现落叶松八齿小蠹种群扩散已从重度火烧林转向中、轻度火烧林,每年扩散危害的距离在10m左右;提出扩散蔓延的数学模型为Y=0.67+1.66X,落叶松八齿小蠹扩散蔓延程度与虫源基地中其种群密度和被扩散林分的生理状况有关.其相关数学模型为Y=2.70X+0.25X_2-1.76,落叶松八齿小蠹种群在火烧迹地上扩散属于聚集型扩散.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攀  李齐  周梅  赵鹏武  王忠林  陈翔  乌兰巴特尔  
【目的】研究森林火灾后兴安落叶松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分布规律,为林火干扰后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内蒙古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不同年份(2003年和2007年)火烧迹地为研究区,划分不同火烧程度(轻度和重度),于2010-07进行土壤调查取样,分析不同火烧年份和不同火烧程度对0~40cm土层土壤碳储量的影响。【结果】1)与未过火区相比,轻度火灾后冻土区0~30cm土层土壤碳储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失,而30~40cm土层土壤碳储量有不同程度的积累;而重度火灾后冻土区0~40cm土层土壤碳储量均存在不同程度损失。2)在0~10cm土层中,不同程度火烧迹地土壤碳储量的分布没有...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秋芳  姜培坤  沈泉  
为了解灌木林生长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采样分析了灌木林表层 (0~ 2 0cm)土壤的有机碳含量 ,并与相同生境的阔叶林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灌木林土壤微生物量碳 (0 6 2 3g kg)、水溶性有机碳 (0 189g kg)及它们占总有机碳的比率 (分别为 3 94 %和 2 2 7% )显著高于 (P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丽红  辛颖  邹梦玲  赵雨森  刘双江  任清胜  
为了探讨火烧迹地植被恢复中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及二者关系,采用时空互代法,以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不同恢复年限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天然白桦林作为对照样地,对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及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植被恢复过程中,草本层丰富度指数(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Pielou指数)高于乔木层和灌木层,群落物种多样性呈波动式变化,恢复21年群落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恢复13年群落Pielou指数最高。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天然白桦林。2)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生物量为10.8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伟  姜晓丽  
森林火灾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大气环境以及全球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的森林火灾信息统计数据存在收集困难、难以空间化等方面的不足,而遥感技术的发展为火灾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本文旨在对现有基于遥感的火烧迹地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从数据开发以及数据应用2个方面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展望,为森林火灾相关研究提供依据。在参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从2个方面对火烧迹地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总结:1)现有火烧迹地数据产品集及其开发算法:从产品名称、遥感数据源、覆盖范围、时序范围、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等方面,对11种火烧迹地数据产品集进行介绍;随后,对不同数据产品的开发算法进行比较,包括基于热学异常的提取算法、基于光谱特征变化的提取算法以及两者相结合的提取算法;最后,对现有火烧迹地数据产品的精度特征进行总结。2)火烧迹地数据产品应用:对火烧迹地数据在火灾风险评估、大气污染物排放、全球植被动力学模型、火灾后生态系统监测4个方面的应用进行介绍。现有的火烧迹地数据产品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些不足限制了其应用领域的扩展。未来的火烧迹地数据产品改进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展开:1)构建长时间序列火烧迹地数据产品集。2)开发高精度的火烧迹地数据产品集,充分考虑火灾发生时以及火灾发生前后的各种异常特性,真实反映火灾发生所带来的地表特征变化,才能建立更加精确、稳定的提取算法,提高火烧迹地数据产品精度。3)建立多样化的火烧迹地数据产品集,改良现有火烧迹地数据产品,增加新的监测内容,如火烧能量、火焰温度以及火灾规模等,这将进一步扩大火烧迹地数据产品的应用范围。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炳怡  刘冠宏  顾泽  李伟克  田野  王博  刘晓东  舒立福  
【目的】分析河北省平泉县火烧迹地油松天然次生林的土壤氮在火后不同年份的变化特征,结合林分因子、立地因子和可燃物因子,研究土壤氮变化的影响因素,为火烧迹地养分循环研究及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河北平泉县柳溪镇油松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5年(火后当年)、2016年(火后1年)、2021年(火后6年)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全氮(TN)、碱解氮(AN)、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含量,比较和分析上述4种氮含量在不同火强度(轻度火烧、中度火烧、重度火烧、对照样地)、不同土层深度(0~10 cm和10~20 cm)在不同年份(2015、2016、2021年)的变化趋势。使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探究林分因子(树高、胸径、郁闭度)、立地因子(坡度、坡向)和可燃物因子(1、10、100时滞可燃物载量、1、10、100时滞可燃物含水率)对土壤氮元素的影响。【结果】(1)整体而言,火强度、土层深度、年份对4种土壤氮含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火强度和土层深度对2015年的4种土壤氮含量存在交互作用(P<0.05),火强度和年份对4种土壤氮含量存在交互作用(P0.05);(2)火后1年(2016)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回升,以重度火烧样地最为明显,增幅分别为464.67%、397.97%、185.63%,碱解氮含量降低,中度样地降幅为52.48%。火后6年(2021)土壤全氮、铵态氮、碱解氮含量在中度样地回升明显,增幅分别为368.78%、209.00%、427.51%,硝态氮含量在中、低强度下降,降幅为14.31%、14.34%;(3)RDA结果表明,可燃物含水率对土壤氮含量的变化贡献最多解释度:1时滞可燃物含水率影响碱解氮含量,并与其成正比关系;100时滞可燃物含水率影响硝态氮含量,并与其呈正比关系。林分因子和立地因子对土壤氮含量变化解释度较小,主要是间接作用。【结论】火后6年内土壤氮含量的变化先降低再回升,这是火强度、土壤和年份共同作用的结果。火烧初期(火后当年、1年),火强度对土壤氮含量的影响起主导作用,但是随着年限增加(6年),火强度对土壤氮含量的直接影响降低,火强度与土壤的介导作用,通过土壤含水率、温度、pH等指标继续影响土壤氮含量的变化。火烧迹地植物的更新与发育同样受到介导作用影响,不同生长阶段的养分利用策略差异,以及植被凋落物的累积也是土壤氮含量在火后1年和6年发生明显变化的重要原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大星  杨茂发  尚小丽  师沛琼  
为探明喀斯特不同火烧迹地土壤动物的多样性,2011年10月对贵州南部喀斯特地区火烧2年的废弃矿场迹地和马尾松林迹地进行了土壤动物调查。结果表明,共有土壤动物1909只,隶属3门6纲17目69科109类,废弃矿场迹地和马尾松林迹地的土壤动物群落类群数和个体密度表聚性明显,而不同火烧迹地优势类群有不同;在植被和凋落物的影响下,废弃矿场迹地和马尾松林迹地土壤动物类群数、个体密度和多样性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P>0.05),但群落组成差异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