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45)
2023(11852)
2022(10510)
2021(9948)
2020(8022)
2019(18755)
2018(18614)
2017(35970)
2016(19664)
2015(21715)
2014(21747)
2013(21593)
2012(19599)
2011(17647)
2010(17378)
2009(15700)
2008(15099)
2007(12881)
2006(11009)
2005(9468)
作者
(57272)
(47547)
(46990)
(45015)
(30311)
(22821)
(21403)
(18689)
(17983)
(16779)
(16307)
(16029)
(14980)
(14801)
(14742)
(14532)
(14269)
(14045)
(13503)
(13492)
(11764)
(11408)
(11352)
(10751)
(10572)
(10484)
(10355)
(10350)
(9456)
(9433)
学科
(77944)
经济(77859)
管理(54428)
(51051)
(42525)
企业(42525)
方法(37923)
数学(33212)
数学方法(32793)
中国(21323)
(18867)
(18697)
(18310)
地方(17193)
业经(16122)
理论(13125)
环境(12707)
农业(12682)
(12524)
贸易(12520)
(12258)
(12174)
(12110)
(12036)
技术(12032)
财务(11975)
财务管理(11956)
企业财务(11414)
(10823)
(10444)
机构
大学(277548)
学院(275016)
管理(111238)
(105036)
经济(102566)
理学(97762)
理学院(96554)
管理学(94741)
管理学院(94245)
研究(92645)
中国(65398)
科学(61216)
(59245)
(46329)
(46241)
(44531)
业大(43406)
研究所(42952)
中心(41325)
财经(38356)
(37584)
(37465)
师范(37110)
北京(36942)
农业(35258)
(35050)
(34211)
(31316)
经济学(31026)
师范大学(30411)
基金
项目(200038)
科学(157692)
基金(146609)
研究(141416)
(128997)
国家(128009)
科学基金(110394)
社会(88818)
社会科(84230)
社会科学(84205)
基金项目(79272)
(77453)
自然(74676)
自然科(73000)
自然科学(72985)
自然科学基金(71629)
(66095)
教育(64178)
资助(59879)
编号(56264)
重点(44619)
成果(44331)
(43293)
(41794)
(41086)
科研(38646)
课题(38629)
创新(38376)
计划(37075)
教育部(36736)
期刊
(107670)
经济(107670)
研究(78147)
学报(46470)
中国(45304)
科学(43018)
(39117)
管理(38482)
大学(34332)
(32633)
学学(32505)
教育(27818)
农业(27812)
技术(22229)
(19425)
金融(19425)
财经(17597)
业经(17264)
经济研究(17223)
问题(15604)
(14910)
图书(14273)
(14174)
科技(14154)
资源(13682)
理论(13386)
技术经济(12795)
(12636)
现代(12537)
实践(12492)
共检索到3794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菊平  潘玉君  骆华松  高大帅  
城市韧性已成为当下学界研究的热点。论文以滇中城市群49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空间分析法对2005—2019年城市韧性测度及时空格局演变进行分析,并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2025年和2033年城市韧性进行动态模拟预测。结果发现:(1)滇中城市群城市韧性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高度韧性城市主要分布在核心地区,呈“小片状”分布。较低、低度韧性城市主要分布在外围地区,呈“边沿分散分布”空间格局。(2)滇中城市群城市韧性冷热点分布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中心城市热,外围冷,“热点恒热”现象显著。(3)从模型预测结果来看,能准确地预测2025年和2033年城市韧性时空格局演变规律。韧性强的城市持续集中在中心城市。社会韧性与经济韧性的高值区在空间分布上有高度的相似性,生态韧性的高值区集中分布在研究区域的西南部和西北部。论文深入研究滇中城市群城市韧性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进行韧性的预测与分析,对于厘清城市韧性发展规律、提升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菊平  潘玉君  骆华松  高大帅  
城市韧性已成为当下学界研究的热点。论文以滇中城市群49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空间分析法对2005—2019年城市韧性测度及时空格局演变进行分析,并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2025年和2033年城市韧性进行动态模拟预测。结果发现:(1)滇中城市群城市韧性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高度韧性城市主要分布在核心地区,呈“小片状”分布。较低、低度韧性城市主要分布在外围地区,呈“边沿分散分布”空间格局。(2)滇中城市群城市韧性冷热点分布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中心城市热,外围冷,“热点恒热”现象显著。(3)从模型预测结果来看,能准确地预测2025年和2033年城市韧性时空格局演变规律。韧性强的城市持续集中在中心城市。社会韧性与经济韧性的高值区在空间分布上有高度的相似性,生态韧性的高值区集中分布在研究区域的西南部和西北部。论文深入研究滇中城市群城市韧性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进行韧性的预测与分析,对于厘清城市韧性发展规律、提升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尹建军   胡静   黄宇瑄  
随着城市发展风险治理研究关注度的提升,城市韧性研究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选取长江中游城市群26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搜集2006~2021年度城市韧性指标数据,基于演化韧性理论,运用熵值法测度城市韧性水平,并刻画城市韧性时空演化特征,借助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探寻城市韧性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进一步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动态预测城市韧性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韧性总体水平较低,城市韧性呈现缓慢持续稳步增长态势,地区差异较为显著,离散程度较小,并呈缓慢收敛的趋势;高等级韧性区少,低等级韧性区分布广泛,基本形成“以顶点为高韧性区,边为中、低韧性区的正三角形形态的核心—边缘”空间格局;(2)开放强度、产业结构多样化及城市化水平是该区域城市韧性发展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城市化水平影响程度最大,开放强度和产业结构多样化影响稍弱,行政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城市韧性影响不显著,需要进一步提升区域行政管理水平和区域创新能力;(3)未来,研究区城市韧性仍将呈现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城市韧性总体水平将得到显著提升,高韧性值地区将会大幅增加,地区间差异呈现扩大趋势,武汉、长沙、南昌、株洲等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地位将进一步突显,“核心—边缘”城市韧性空间格局将进一步稳固。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董少华  尹娟  
本文采用引力模型、城市流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近十年滇中城市群城市空间联系的时空演变。研究表明:(1)滇中城市群城市空间联系强度逐渐增加,区域差异明显,联系强度总体偏低。(2)城市群空间联系方向以昆明为中心呈圈层式向外辐射状及沿南部、东北交通干线呈轴线式空间拓展,西北部空间联系强度最弱。(3)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状况对区域空间联系强度影响较大,通过产业结构转型及交通道路网完善,可以实现城市群的协调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尹娟  董少华  陈红  
以引力模型、城市流模型、交通可达性模型、信息通达性模型为基础构建城市群空间联系强度综合评价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2004—2013年滇中城市群城市空间联系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1滇中城市群城市空间联系强度逐渐增加,区域差异明显,联系强度总体偏低;2城市群空间联系方向以昆明为中心呈圈层式向外辐射及沿南部、东北交通干线呈轴线式空间拓展,西北部空间联系强度最弱;3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状况对区域空间联系强度影响较大,通过产业结构转型及交通道路网完善,可以实现城市群的协调发展。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贺丹  任苗苗  胡绪华  
创新韧性是城市群在面对外部冲击时实现适应性改变和自我创新强化的内在能力。本文创新性地构建创新韧性的测算指标,利用2004—2019年12个城市群共18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测算我国各城市群的创新韧性水平,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Markov链、变异系数和β收敛分析方法分析城市群创新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我国城市群创新韧性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东部地区高于其他地区,呈现空间非均衡性特征;(2)除珠三角外,我国大部分城市群创新韧性差距均呈现不断缩小的趋势,城市群创新韧性差异的主要来源为超变密度、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3)短时间内,城市群创新韧性水平较为稳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群创新韧性会出现比较大的变化,流动性增强;(4)除珠三角外,我国城市群总体以及其他城市群创新韧性均呈现σ收敛特征,珠三角创新韧性呈现发散趋势,城市群总体以及12个城市群均支持β收敛机制。据此建议,推动城市群创新体制机制“软联通”,优化城市群创新空间结构,构建互联互通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进一步强化我国城市群创新一体化发展提供经验参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胡宗群  吴映梅  张伟  杨静思  邓小威  
滇中城市群作为云南省优先开发区,其产业结构近年来一直处于"二、三、一"的演进状态。在剖析滇中城市群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时空演进特征的基础上,运用以结构多元化系数和区位熵为主要指标体系的关联分析方法,对滇中城市群现代化进程中城市产业结构演进状态进行评价,并提出滇中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滇中城市群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功能区划的演进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朱金鹤  孙红雪  
基于多维视角下,运用熵值法、ESDA等方法剖析三大城市群内55个城市的城市韧性时空演变特征,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探查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呈持续增长的态势, 2016年城市群城市韧性排名:长三角大于京津冀大于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等级结构:京津冀以京—津市为支撑呈双核心驱动模式,长三角呈橄榄型结构,珠三角呈金字塔式结构;长三角城市韧性呈正空间集聚,京津冀与珠三角城市韧性呈空间负相关;财政风险与金融效率对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的本地效应整体影响为负,市场、技术、开放性因素及金融规模对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的本地效应整体影响为正;各因素对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空间溢出特征差异化明显。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张永欢  薛晔  徐美玲  李凡  
为厘清城市间的韧性发展规律,基于2010—2018年的京津冀城市韧性各指标值,采用GA-BP神经网络,对京津冀城市韧性进行动态预测,并通过莫兰指数分析城市韧性的时空演进规律。结果表明:遗传算法能够利用全局寻优特点弥补BP神经网络易陷入局部最小点的劣势,达到优化预测模型的目的;韧性的空间全局特征表现为空间集聚;空间局部特征表现为环京贫瘠带,沿津协同发展带,环石贫困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丽莎   陈妍   谢会强  
提升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2011—2020年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面板数据,采用CRITIC权重法、自然断裂法、空间相关性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对黄河流域城市群生态韧性的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进行测度分析。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城市群生态韧性经历“上升—下降—上升”的动态演进过程,大致分为追赶期、协调期和辐射期三个演变时期,生态恢复力和适应力均呈波动上升状态,生态抵抗力下降趋势明显。(2)黄河流域城市群生态韧性水平呈上下游高、中游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黄河流域上游和下游城市群生态韧性呈低—高集聚和高—高集聚特征;中游城市群整体呈低—低集聚特征,生态韧性提升能力较弱。(3)黄河流域城市群生态韧性的演变受多个驱动因子共同作用,且流域上中下游驱动因素空间分异显著;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和环境规制共同作用是黄河流域城市群生态韧性的首要和关键驱动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丽莎   陈妍   谢会强  
提升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2011—2020年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面板数据,采用CRITIC权重法、自然断裂法、空间相关性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对黄河流域城市群生态韧性的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进行测度分析。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城市群生态韧性经历“上升—下降—上升”的动态演进过程,大致分为追赶期、协调期和辐射期三个演变时期,生态恢复力和适应力均呈波动上升状态,生态抵抗力下降趋势明显。(2)黄河流域城市群生态韧性水平呈上下游高、中游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黄河流域上游和下游城市群生态韧性呈低—高集聚和高—高集聚特征;中游城市群整体呈低—低集聚特征,生态韧性提升能力较弱。(3)黄河流域城市群生态韧性的演变受多个驱动因子共同作用,且流域上中下游驱动因素空间分异显著;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和环境规制共同作用是黄河流域城市群生态韧性的首要和关键驱动因素。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鹏   李得伟  
交通运输网络抵抗韧性是交通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为有效评估城市群铁路客运网络的抵抗韧性,并识别关键路段,该文首先基于复杂网络Space L建模方法,建立了以实际铁路客运站为网络节点的时空加权城市群铁路客运网络模型;其次,采用单路段删除和多路段连续删除的攻击模式模拟路段中断情景,提出将基于性能响应函数和旅客时空可达性的网络性能保留率作为客运网络动态抵抗韧性评估指标,利用抵抗韧性评估模型和仿真评估流程评估路段可替代能力和网络抵抗韧性;最后,进行了成渝城市群铁路客运网络实例研究。结果表明:靠近铁路枢纽城市的部分关键路段中断,最高可使铁路客运网络性能损失12.23%,从灾前仿真角度识别关键路段具有重要意义;无权、空间加权和时间加权铁路网络抵抗韧性仿真识别出的关键路段存在明显差异, Spearman相关系数验证了无权与加权铁路网络路段可替代能力的排序相关性较差; 3种铁路网络的抵抗韧性指数表明单路段中断对旅客出行时间的影响较大;关键路段连续中断对网络性能的影响较大,对时间加权铁路网络性能的影响大于无权和空间加权铁路网络,仅从网络拓扑结构和空间距离角度进行灾前仿真,容易低估风险因素的干扰后果。该文所提方法可为交通网络规划和韧性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肖刚  杜德斌  李恒  戴其文  
以专利申请总量为主要指标,采用地理集中指数和马尔可夫链方法,从时间、空间和地理临近性视角来分析2000~2014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创新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变。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群城市创新差异呈现由高度集中向渐进式分散,由核心城市向外围城市缓慢扩散的演变趋势,出现高水平和低水平趋同俱乐部强化锁定,中低水平趋同俱乐部局部变动的趋势。(2)城市群城市创新类型发生空间转移与城市创新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城市创新发展水平差距越小,发生转移的概率越高;反之,发生转移的概率越低;(3)邻域创新环境影响城市群城市创新差异的演变,地理临近性在低水平、中低水平城市创新类型表现不明显,而在中高水平城市创新类型显著增...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吉岗  杨红娟  
滇中城市群均衡发展动态演化趋势:人口的发展状况呈现极化—极化—收敛态势;第二产业的发展状况呈现收敛—收敛—极化态势;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呈现极化—收敛—收敛态势。空间联系动态演化趋势:昆明市与其他城市的相互影响力逐渐增强但增长速度放缓,且存在显著差异,交通距离已成为滇中城市群空间联系的主要障碍,蒙自市与蒙自城镇组团其他城市之间的影响力也呈现该特征;昆明市对其他城市的辐射能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速度也放缓,主要原因是2008年后滇中城市群的发展速度均下降且总体呈收敛趋势,蒙自市对其他城市的辐射能力相对较弱。建议集中优势资源发展昆明市,强化辐射带动能力,依托蒙自市的区位优势,建立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贸易中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安乐  杨承玥  明庆忠  毛昕  
以滇中城市群为实证,分析了1990年代以来交通网络规模与交通等级、交通网络结构形态演化特征,选择1996、2007、2013年三个时间节点,将滇中城市群交通网络发展分三个发展阶段,并探讨滇中城市群交通网络可达性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滇中城市群交通网络空间结构形态经历了"点—线结构"、"放射状结构"、"网络化结构"三个阶段,并呈现一体化结构演化的发展态势;21996—2013年间,可达性总体空间格局变动较小,呈现出以昆明主城区为中心向外围区域递减的圈层空间格局,可达性变化与高等级路网格局密切相关;3中心城镇的可达性水平均有大幅度的提升,各节点间可达性水平差异不断缩小,且呈收敛趋势;4第二阶段(2007—2013年)可达性水平改善程度高于第一阶段(1996—2007年),且城市群边缘中心节点可达性水平提升较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