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566)
- 2023(16619)
- 2022(13847)
- 2021(12638)
- 2020(10533)
- 2019(23808)
- 2018(23474)
- 2017(45192)
- 2016(24931)
- 2015(27446)
- 2014(27314)
- 2013(26854)
- 2012(24336)
- 2011(21837)
- 2010(21572)
- 2009(19458)
- 2008(18771)
- 2007(16459)
- 2006(14423)
- 2005(12580)
- 学科
- 济(101047)
- 经济(100944)
- 管理(67417)
- 业(64758)
- 企(52013)
- 企业(52013)
- 方法(44322)
- 数学(38697)
- 数学方法(38308)
- 农(29019)
- 中国(27977)
- 地方(24336)
- 学(23586)
- 财(23358)
- 业经(23155)
- 农业(19612)
- 制(17486)
- 贸(17351)
- 贸易(17342)
- 易(16769)
- 环境(16078)
- 理论(15318)
- 技术(15103)
- 和(15039)
- 务(14181)
- 财务(14113)
- 财务管理(14092)
- 银(13816)
- 银行(13741)
- 产业(13609)
- 机构
- 大学(353487)
- 学院(351212)
- 济(136605)
- 管理(136196)
- 经济(133656)
- 研究(122351)
- 理学(119424)
- 理学院(117959)
- 管理学(115704)
- 管理学院(115085)
- 中国(87177)
- 科学(80735)
- 京(75816)
- 农(66863)
- 所(62879)
- 业大(59364)
- 财(58825)
- 研究所(58179)
- 中心(54133)
- 农业(52754)
- 江(51020)
- 财经(48344)
- 范(47636)
- 北京(47136)
- 师范(47056)
- 院(44605)
- 经(44153)
- 经济学(41041)
- 州(40900)
- 师范大学(38324)
- 基金
- 项目(253095)
- 科学(198221)
- 基金(183632)
- 研究(177680)
- 家(163954)
- 国家(162621)
- 科学基金(138117)
- 社会(112481)
- 社会科(106598)
- 社会科学(106570)
- 省(99352)
- 基金项目(98637)
- 自然(92190)
- 自然科(90051)
- 自然科学(90023)
- 自然科学基金(88396)
- 划(84643)
- 教育(80764)
- 资助(74164)
- 编号(70765)
- 重点(57518)
- 成果(55865)
- 发(54678)
- 部(54332)
- 创(52300)
- 课题(49168)
- 创新(48925)
- 科研(48743)
- 计划(48011)
- 国家社会(46621)
- 期刊
- 济(144833)
- 经济(144833)
- 研究(99334)
- 学报(65733)
- 中国(63757)
- 农(60733)
- 科学(58278)
- 大学(48224)
- 管理(47227)
- 学学(45770)
- 财(41659)
- 农业(41566)
- 教育(36428)
- 技术(27907)
- 融(26313)
- 金融(26313)
- 业经(24753)
- 经济研究(23360)
- 财经(22681)
- 业(21078)
- 问题(19890)
- 经(19405)
- 科技(18781)
- 版(18162)
- 图书(18055)
- 业大(17870)
- 资源(16940)
- 技术经济(16313)
- 理论(15630)
- 商业(15487)
共检索到4956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欧朝蓉 朱清科 包广静
以滇中地区41个县域为研究单元,利用GIS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人口城镇化的空间结构,以因子分析法探索人口城镇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而采用OLS和GWR探究人口城镇化影响因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滇中县域人口城镇化水平整体偏低且空间差异大,人口城镇化水平随距离衰变明显。2)全局自相关分析表明滇中县域人口城镇化存在显著全局空间自相关关系,局部自相关分析表明人口城镇化水平局部相关性不明显,各县域人口城镇化进程呈孤立态势。3)因子分析法确定滇中县域人口城镇化主要影响因素为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和产业结构。OLS模型发现三种因素对人口城镇化均具有正向拉动力,经济发展作用力最大,产业结构其次,农业生产的作用力...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任英健 杨建新 张重 赵梓伯 王警若 王英格 龚健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县域在过去20年中,城镇人口和城镇土地在总量与增量上的空间配置差异,探讨形成不同人地匹配关系类型的县域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为推进人地协调发展的县域城镇化提供决策支持。研究方法:采用空间匹配评价模型,分析中国1 871个县域的城镇人口和城镇土地,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总量以及2000—2010年、2010—2020年的增量匹配关系与动态变化,进而将全国县域划分为不同类型,利用多分类逻辑回归模型探究形成各类型县域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1)2000—2020年中国县域城镇人口和城镇土地在总量与增量上的空间匹配度等级均呈现下降趋势。南方地区城镇人口比例高于北方,而北方地区城镇土地比例高于南方。总体上全国县域城镇土地扩张速度快于城镇人口增长速度。(2)根据城镇人口和城镇土地的匹配关系可以将全国县域划分为8个类型。南方地区的县域以人口增长为主,而北方地区的县域以土地增长为主。(3)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和农业发展水平等因素对不同类型县域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和农业发展水平主要推动了以人口增长为主的县域类型形成,而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则主要促进形成了以土地增长为主的县域类型。研究结论:2000—2020年全国县域总体上表现出南方“人多地少”,北方“人少地多”的局面。以人口增长为主的县域需加强公共服务资源均衡,同时改进落户政策并优化经济和产业结构。而以土地增长为主的县域需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并推进农业生产数字化、特色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文忠 焦爱英
村镇空间结构是一定时期内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文章首先阐述了空间结构理论的内容和空间结构优化的内涵;其次,在城镇化背景下,以村镇地域空间范围内的各类空间主体行为为线索,对城镇化以及三大空间需求主体行为对村镇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予以了研究;最后,提出了优化村镇空间结构的策略。
关键词:
空间结构 演变 城镇化 策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施凡基 徐勇
基于人口城镇化率与产业高级化指数之间相互作用的逻辑关系,利用1990、2000与2010年,全国2 271个县域的截面数据,分析中国县域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高级化之间的耦合关系,并对二者耦合关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中国县域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高级化的静态耦合协调度随时间推移不断提升,并且呈现出明显的自西向东逐渐协调的空间格局。(2)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高级化的动态耦合特征分为"衰退型"、"滞后型"、"超前型"与"增长型"四类,不同类型的之间的转化特征同样体现出时空依赖性,"胡焕庸线"以东地区主要由"超前型"转变为"增长型",以西地区则恰好相反。(3)平均海拔和高中学历以上人口比重在不同阶段都对耦合关系存在显著影响,此外,区位条件、人口与就业、非农化程度等因素均对耦合关系产生影响,且影响作用逐渐显著。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何江华
城镇地价是影响土地流转、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现行体系下评估出的价格各自独立、缺乏可比性。文章通过建立研究区地价评估体系,将各自独立的城镇纳入一个系统进行比较、划分城镇等级、建立以城镇为单元的地价评估体系,以配合政府努力实现区域地价一体化、稳妥推进城镇化目标。
关键词:
城镇化 评估体系 征补依据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黎 余志君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得到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县域教育资源整合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同时,县域教育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本文立足于城镇化的要求,从县域社会经济发展全局出发,试图找到县域教育资源整合的新途径,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教育发展中面对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
城镇化 县域 教育资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玉文 侯新烁 李五荣
人口集聚的向度和深度调整,就会反映为城乡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利用"五普""六普"的"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以及2018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CMDS2018)从县域层面对人口流入和人口流出进行识别和区分,并利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考察县域层面人口双向流动对城镇化的空间异质效应。研究发现:人口流动的空间集聚具有明显的"节点"特征,人口自分散的区县向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市辖区的集聚过程十分明显;人口流入和流出的双向集散过程对城镇化有不同的空间非平稳影响;城镇化效应具有显著的空间梯度性;人口负担反映的劳动力不足是制约县域城镇化的重要机制渠道;人口集散过程通过地区人口抚养比调整机制对城镇化形成重要影响;经济发展水平、非农化程度和人口密度也是城镇化实现的重要基础;市辖区依旧是城镇化中心,相比县城具有更强的人口吸纳能力;城镇化要选择何种路径是未来区县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吴连霞 吴开亚 赵媛
与传统OLS方法相比,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更能反映各要素间的空间关联性,故采用LISA、Getis-ord G_1~指数及GWR模型等方法,分析江苏省县域人口城镇化的空间集聚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 1990-2010年,县域人口城镇化水平提高,由低水平型转向中高水平型为主。Moran’sⅠ指数均为正,空间上略趋均衡,以HH集聚(苏南地区)和LL集聚(苏北地区)类型为主,冷、热点区呈"核心一边缘"结构,涓滴效应凸显,南北分异明显且有缩小趋势,冷点区主要分布在"连一淮一宿"等地区,热点区主要分布在"苏一锡"及"宁一镇一扬"等地区。(2)国有动力和集聚动力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为正效应,初始动力和根本动力为负效应,推拉动力和非国有动力由正效应变为负效应,外部动力正、负效应均有。各动力因子不仅影响力变化,亦存在南北空间变异,多机制空间演化共同作用导致不同县域人口城镇化南北分异的空间布局。最后,提出优化县域人口城镇化发展的路径,为相关部门制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忍
本文基于人口普查数据和路网数据,利用空间滞后回归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等,对中国县域城镇化率的道路交通影响及其空间耦合协同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中国县域低城镇化水平的县(区)主要集中在传统农区、集中连片贫困山区、高寒经济欠发达区。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力资源空间上的错位,致使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倒挂,异地城市化特征显著;(2)中国县(区)道路交通优势度宏观上呈现出东西部区域差异和交通枢纽与外围区域的差异,"点—轴"地域结构特征显著,县域道路交通优势度数值呈现偏正态分布;(3)道路交通是城镇间和城镇与区域间联系的核心纽带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传输廊道,开放式的道路系统增强了农村生产要素非农化转型的市场可介入性,对县域城镇化发展有积极作用。高速公路出口、火车站的布局对城镇化影响和带动农村要素非农化作用较为明显;(4)中国县域交通优势度与城镇化率耦合协调度分级分布为偏正态分布,城镇化发展与交通优势度相互影响显著,呈一定的双向耦合性。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刘宇龙 叶艳秋 钟伟伟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发展道路,指出城镇化是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城镇化战略的实施给房地产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对此,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房地产与城镇化的相关性城镇化建设与房地产市场发展相辅相成。城镇化率提高、人口增长会产生新的房地产需求,推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又会拉动经济增长,吸引更多人口集聚,进一步推动城镇化进程。通过对房地产投资和城镇化率数据的回归分析,可以从理论上找到二者相关性的依据。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润平
在目前我国县域城镇化程度呈现明显地区差异的背景下,研究其影响因素的地区差异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0年《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的县域数据,分区域对东中西部县域城镇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提炼出金融发展因子、产业结构因子、财政政策因子、农村金融因子和城乡收入差距因子等五个主成分因子,为构建县域城镇化的理论模型提供参考。同时,比较东中西部地区所提取主成分因子的异同,揭示了金融体系效率在县域城镇化中的地区差异,为政府和金融机构制定县域区域信贷政策提供实证支持。
关键词:
县域城镇化 金融 地区差异 因子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曹飞
文章基于全国31个省区1998—2014年的相关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率具有空间自相关性。随机效应的SDM结果显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经济外向度、信息化水平、人均受教育程度对本省区的直接效应为正,但是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直接效应为负;从间接效应来说,三产产值比重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在相邻省区之间体现为竞争关系;经济外向度、信息化水、人均受教育水平则为互补互促关系,且省域人口城镇化率具有明显的正外溢效应。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率 空间自相关 空间杜宾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卢丽文 张毅 李永盛
中国的城镇化已进入加速发展期,但是,人口城镇化速度明显滞后于土地城镇化速度。为探究人口城镇化水平的驱动力机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方法对提出的10个理论假设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区位因素是影响人口城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的发展、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对人口城镇化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第三产业的推动作用最明显;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利于人口城镇化;城镇固定资产的投入在统计意义上具有负向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社会保障和就业及医疗卫生财政支出、区域创新对人口的城镇化水平有正向影响,但其统计系数比较小,目前对人口的城镇化的带动能力比较弱;...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 空间面板数据 空间计量模型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富田
四川省资中县的个案分析表明,西部县域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县域城镇化水平很低,非农产业的吸拉力不足;县域内城镇化水平差异大,多数建制镇容量过小;地方财政压力巨大,城镇建设资金紧张;交通条件较差,资源流动受限;缺乏统一的城镇化规划,城镇功能定位不清。推进西部县域城镇化的可能出路是:壮大县域经济,加强财源建设;发展非农产业,增强重点城镇的吸拉力;科学规划城镇体系,合理定位城镇功能;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促进农村社区建设。
关键词:
西部 县域城镇化 问题 出路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秦佳 李建民
中国人口城镇化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格局。文章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对中国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人口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正自相关性是造成中国人口城镇化空间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并且会改变其他因素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利用控制了空间自相关性的空间误差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地区之间土地城镇化水平、第二、三产业就业水平和产值水平,以及人均GDP的差距是造成人口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并且第三产业就业水平的提升对中西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大于其在东部的作用。与一些研究文献的结论不同,本文在控制主要因素后发现,财政支出水平、出口规模、港澳台资和外资企业发展水平对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差异影响并不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