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18)
2023(4179)
2022(2858)
2021(2430)
2020(1941)
2019(3978)
2018(4204)
2017(7871)
2016(4646)
2015(5243)
2014(5395)
2013(5005)
2012(4256)
2011(3677)
2010(3701)
2009(3487)
2008(3554)
2007(3216)
2006(2850)
2005(2825)
作者
(15030)
(12519)
(12350)
(11937)
(8111)
(6058)
(5651)
(4874)
(4808)
(4461)
(4340)
(4219)
(4077)
(4061)
(4045)
(3931)
(3869)
(3745)
(3726)
(3619)
(3318)
(3273)
(3234)
(2927)
(2919)
(2862)
(2809)
(2781)
(2673)
(2568)
学科
(18540)
经济(18522)
管理(11313)
(10933)
(8062)
企业(8062)
中国(7292)
(6715)
业经(5950)
方法(5177)
(4898)
农业(4581)
地方(4439)
(4422)
数学(4240)
数学方法(4162)
发展(3953)
(3949)
产业(3620)
(3569)
(3354)
信息(3185)
总论(3022)
(3000)
信息产业(2979)
(2945)
(2768)
银行(2754)
理论(2645)
(2612)
机构
学院(66020)
大学(65707)
研究(25010)
(23096)
经济(22563)
管理(20067)
科学(18132)
(17839)
中国(17731)
理学(16975)
理学院(16700)
管理学(16105)
管理学院(16014)
(14288)
农业(14187)
(14036)
业大(13262)
研究所(12873)
(10942)
中心(10734)
(10453)
农业大学(9233)
(9157)
(8879)
(8761)
技术(8707)
师范(8592)
北京(8586)
(8514)
财经(8223)
基金
项目(45503)
科学(34258)
基金(31772)
研究(29945)
(29147)
国家(28912)
科学基金(23694)
(19093)
社会(18595)
社会科(17544)
社会科学(17540)
基金项目(16489)
自然(15726)
(15486)
自然科(15366)
自然科学(15352)
自然科学基金(15063)
教育(13491)
资助(12432)
编号(11824)
重点(10732)
(10453)
成果(9808)
计划(9478)
(9157)
科技(8967)
科研(8832)
课题(8811)
(8801)
创新(8709)
期刊
(27503)
经济(27503)
(18154)
研究(17833)
学报(17253)
中国(14507)
科学(13014)
大学(12582)
农业(12384)
学学(12060)
(8262)
管理(8083)
教育(7031)
(6301)
(5652)
金融(5652)
业大(5552)
技术(5384)
(5072)
业经(5071)
农业大学(4965)
经济研究(4437)
财经(4164)
问题(4088)
科技(3701)
(3601)
图书(3536)
自然(3127)
现代(3069)
中国农业(2939)
共检索到1000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春龙  蒋木庚  王鸣华  
以 1,2 丙二醇、间二氯苯、 1H 1,2 ,4 三氮唑等为原料 ,分别用溴化法与氯化法对 1 [2 (2 ,4 二氯苯基 ) 4 甲基 1,3 二氧戊环 2 基 ]甲基 1H 1,2 ,4 三氮唑 (以下称甲环唑 )的合成进行了研究。合成产物得到核磁共振与气相色谱 /质谱确认。溴化法总收率 6 3 2 % ,产物纯度可达 84%以上。氯化法总收率 36 9% ,产物纯度 6 0 %左右。对关键步骤中的反应时间与温度对产物质量及收率的影响进行了比较与分析 ,并就甲环唑预防白粉病菌侵染黄瓜进行了初步试验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蒋木庚  杨春龙  蒋丰  刘益平  
金环唑属三唑类杀菌剂 ,其同系物包括戊环唑、甲环唑、乙环唑、丙环唑和醚唑。除戊环唑外 ,这类化合物的分子既有顺、反异构 ,又有旋光异构。综合报道了金环唑同系物之间及其分子立体异构体之间的构效关系 ,介绍了金环唑顺、反异构体与立体异构体的制备方法 ,同时研究了丙环唑及其硝酸盐对 6种病原真菌的毒力以及 2 5 %乙环唑弥散剂、 2 5 %金环唑复合弥散剂的配制与药效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喻湘林  杨琛  朱锐  任璐  王宁宁  李晓刚  
应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对32.5%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泡腾片剂配方进行优化,以分散剂、崩解剂和起泡剂用量为考察因素,以片剂悬浮率和崩解时间为考察指标,采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拟合选择合适模型,依据模型在各因素设定范围内获得最佳配方为:分散剂WG5质量分数为4.75%,分散剂TXC质量分数为1.50%,崩解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质量分数为5.00%,起泡剂酒石酸和碳酸氢钠质量分数均为20%,该条件下进行3次重复试验,结果表明,片剂实际平均悬浮率为86.42%,平均崩解时间为159 s,与预测值86.14%和160 s无显著差异。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魏国荣  韩青梅  康振生  
通过室内苗期和成株期田间小区试验,测定了不同浓度的Folicur和Caramba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苗期1.15mL/L的Folicur,3.75mL/L的Caramba对小麦叶片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对已发病的小麦叶片能够抑制叶片内病菌的生长。成株期发病前施药,Folicur和Caramba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6.57%和82.09%,均高于常规用量粉锈宁的防治效果(68.16%);发病后用药,防治效果可达68%以上,仍高于常规用量粉锈宁的防治效果(65.74%)。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晓楠  王猛  申瑞平  刘峰  
【目的】利用酶标仪建立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对杀菌剂敏感性的快速、高效测定方法。【方法】以OD增加值作为评价指标,确立微孔板法检测灰霉病菌敏感性的测试条件,并对啶酰菌胺、嘧菌酯、乙霉威、甲基硫菌灵、异菌脲、苯醚甲环唑6种常用杀菌剂对灰霉病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进行评价,将结果与孢子萌发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所得结论进行比对。【结果】微孔板法测定条件为:酶标仪测定波长为630nm,测试培养基为灰霉分生孢子萌发刺激液(PDE),孢子悬浮液浓度为8×105—1.6×106个/mL,培养条件为21℃黑暗条件下振荡(150 r/min),孔中加入孢子悬浮液与药剂培养24 h...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新春  康振生  韩青梅  景岚  黄丽丽  
 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和细胞化学技术,研究了羟菌唑对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生长发育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药剂处理后病菌菌丝生长明显受到抑制,菌丝粗细不均匀,呈不规则肿大或缢缩,分枝明显增多。超微结构研究表明,药剂处理后,病菌菌丝细胞壁不规则加厚,以菌丝顶端细胞壁加厚尤为明显,并有大量电子致密度高的物质存在;与对照菌丝相比,病菌菌丝隔膜肿大、畸形,发育受阻;有的菌丝体内有新菌丝产生,且染色较深。细胞化学标记分析结果表明,药剂处理后,病菌菌丝细胞壁的β-1,3-葡聚糖和几丁质的标记密度明显高于对照菌丝,说明药剂处理后,这2种成分在细胞壁内显著增加。病菌菌丝细...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红雪   邓登超   杨明王   霍超   曹继芬   谢勇   赵志坚  
【目的】监测中国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对新型高效杀菌剂氰霜唑的抗药性水平,探究氰霜唑的抑菌作用,为晚疫病的绿色防控和杀菌剂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含药平板法测定2015—2020年分离自中国四大马铃薯优势区域的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氰霜唑的敏感性,计算EC_(50)、抗性倍数和抗性指数,评估我国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氰霜唑的抗药性水平。离体法测定氰霜唑对晚疫病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抑制表型及其对病原菌致病性的影响。【结果】中国4个马铃薯优势区域160株晚疫病菌对氰霜唑敏感性的频率分布表现为连续单峰曲线,近似正态分布;EC_(50)值处于0.0666~3.8498μg/mL,平均EC_(50)值为(0.5286±0.5394)μg/mL;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氰霜唑较敏感,且敏感菌株在群体中的比例为89.0%,为优势群体,同时检测到低抗菌株,未检测到中抗和高抗菌株。抗药性水平表明,4个优势区域晚疫病菌对氰霜唑的平均EC_(50)值和平均抗性倍数无显著性差异,北方一作区和西南混作区的低抗菌株频率超过10%。氰霜唑对晚疫病菌菌丝生长、孢子囊产生、孢子囊萌发、游动孢子释放、休止孢萌发等生长发育阶段有显著抑制,严重削弱了其致病性。【结论】中国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氰霜唑较为敏感,4个优势区域的晚疫病菌对氰霜唑的抗性指数相近且极低,抗药性风险较低,仍是目前晚疫病绿色防控的理想药剂。氰霜唑抑制了晚疫病菌的生长发育,从而削弱了其对寄主的致病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蒋木庚  杨红  徐浩  孙朝晖  杨春龙  钱康南  赵和忠  蒋丰  钱小刚  
综合报道了三唑类杀菌剂 (三唑醇、烯唑醇、已唑醇及环菌唑 )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烯效唑、多效唑 )光学异构体的制备、构效关系及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曹海潮  李秀环  王晓坤  白海秀  慕卫  刘峰  
目的】评价吡唑醚菌酯与戊唑醇、丙环唑、氟硅唑等防治番茄颈腐根腐病的应用潜力。【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氟硅唑4种杀菌剂抑制番茄颈腐根腐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radicis-lycopersici)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的毒力。通过温室盆栽试验,采用灌根处理法,于施药后7、15 d测定番茄幼苗株高和茎粗的增加量,评价杀菌剂对番茄植株生长的安全性;在室内,利用盆栽番茄,采用先接菌后施药的方法,测定施药后7、15和30 d药剂对番茄颈腐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在田间,同样采用灌根处理,分别于施药后60、90和150 d调查番茄颈腐根腐病发病情况及最终番茄产量,评价不同杀菌剂对番茄颈腐根腐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对番茄产量的影响。【结果】吡唑醚菌酯对番茄颈腐根腐病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均表现出较高的毒力,EC_(50)分别为0.055、0.012、0.010μg·m L~(-1),其次为丙环唑,EC_(50)分别为0.058、0.060、0.011μg·m L~(-1)。戊唑醇抑制菌丝生长的作用强,对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的毒力较低,EC_(50)分别为0.075、0.255、0.455μg·m L~(-1);氟硅唑抑制分生孢子芽管伸长的毒力高,而抑制菌丝生长与孢子萌发毒力相对较低,EC_(50)分别为0.013、0.078、0.457μg·mL~(-1)。戊唑醇25、50 mg a.i./株、丙环唑5、10 mg a.i./株、氟硅唑5、10 mg a.i./株均显著抑制番茄幼苗株高,增加茎粗,吡唑醚菌酯30、60 mg a.i./株处理则均无影响。温室盆栽接种试验中,药后30 d,吡唑醚菌酯60 mg a.i./株防治效果最高,为87.12%,丙环唑10 mg a.i./株次之,防治效果为82.17%,戊唑醇50 mg a.i./株与氟硅唑10 mg a.i./株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9.40%与71.67%。田间施药后90 d,吡唑醚菌酯60 mg a.i./株防治效果最高,为90.36%,戊唑醇50 mg a.i./株与丙环唑10 mg a.i./株次之,分别为84.20%与82.55%,氟硅唑5 mg a.i./株防治效果最低,为65.06%。而至施药后150 d,各处理防治效果均显著降低,戊唑醇50 mg a.i./株最高,为40.40%。最终产量统计,吡唑醚菌酯60 mg a.i./株处理增产率最高,为50.63%,丙环唑5 mg a.i./株最低,为-2.61%。【结论】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氟硅唑4种杀菌剂抑制番茄颈腐根腐病菌菌丝生长的毒力相近,吡唑醚菌酯对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的毒力高于3种三唑类药剂。吡唑醚菌酯、丙环唑及戊唑醇均可用于设施内番茄颈腐根腐病的防治,吡唑醚菌酯60 mg a.i./株的防治效果最高,对植株安全且增产显著,而丙环唑与戊唑醇应注意控制使用剂量。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赵华  周天仓  程晶晶  李小虎  黄丽丽  
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对苹果褐斑病菌生长发育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对菌丝生长和繁殖体产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戊唑醇的EC50分别为0.06和0.055μg·mL-1,苯醚甲环唑的EC50分别为0.009和0.024μg·mL-1;但2种药剂对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较差,其EC50值较菌丝生长和繁殖体产生高104~105倍,分别为128.825和331.131μg·mL-1。苯醚甲环唑对菌丝生长和繁殖体产生的毒力较强,EC50值明显低于戊唑醇,说明其抑制效果较好;而戊唑醇在抑制分生孢子萌发时效果略优于苯醚甲环唑,表现为EC50值相对较小。2年独立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种药剂在推荐使用浓度对苹果褐斑病均...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明国  叶钟音  刘经芬  
根据课题组对中国主要作物病害抗药性监测、抗药性分子机理和有关杀菌剂抗性治理进行研究的结果,发现中国小麦赤霉病菌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已存在田间抗性,并证实禾谷镰刀菌在室内可发生频率为10-6~10-8的多菌灵抗药性变异;苏、沪等地的果、蔬灰霉病菌、水稻恶苗病菌以及北方甜菜褐斑病菌已普遍发生对多菌灵的抗药性,多菌灵在部分田块失去了防效。南方单、双季稻区已存在抗异稻瘟净的稻瘟病菌群体,其中广西平南抗药菌株占自然群体比例高达91.7%,与克瘟散存在交互抗性和部分菌株对稻瘟灵存在交互抗性。但并未发现稻纹枯病菌对井冈霉素产生抗药性。抗药性的机制研究表明,三唑醇抑制Neurosporacrassa甾醇脱甲基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许媛  肖婷  褚姝频  刘吉祥  芮东明  姚克兵  杨敬辉  
[目的]本文旨在明确江苏省句容市葡萄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spp.)种类和不同种群葡萄炭疽病菌对多菌灵抗性的发生频率,探索其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抗性的遗传变化,为抗药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江苏省句容市白兔镇、后白镇、华阳镇和茅山镇等地采集大量葡萄炭疽病害样本,采用单孢纯化的方法获得葡萄炭疽分离株;对供试菌株的CAL(calmodulin)、GAPDH(glyceraldehydes-3-phosphate dehydrogenase)、TUB2(β-tublin)等多基因位点进行扩增、测序并采用MEGA6.06软件以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合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确定其分类地位,同时统计各类病原菌的分离率;采用区分计量法对葡萄炭疽分离菌株进行多菌灵的抗性频率测定;对供试菌株的TUB2基因进行抗性位点定点扩增,在NCBI上对抗性位点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共获得51个葡萄炭疽单孢分离株,主要有C.aenigma、C.viniferum和C.fructicola 3个种,分别为27、16和8株,分离率分别为52.94%、31.37%、15.69%;51株葡萄炭疽分离菌株对多菌灵的抗性频率为43.14%;中抗菌株(MR)的突变类型为F200Y,高抗菌株(HR)的突变类型为E198A;C.aenigma全部为敏感菌株(S),C.fructicola全部为高抗菌株(HR),C.viniferum中分别有2株敏感菌株(S)和14株中抗菌株(MR)。[结论]江苏省句容市葡萄炭疽病菌至少有3个种群,分别是C.aenigma、C.viniferum、C.fructicola;葡萄炭疽病菌种群可能与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抗药性有一定的相关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钮绪燕  詹刚明  姬志勤  师利龙  王学慧  
 通过室内孢子萌发试验和盆栽试验测定了苦皮藤杀菌剂对黄瓜霜霉病菌的活性。结果表明,4%苦皮藤可湿性粉剂和4%苦皮藤乳油对黄瓜霜霉病菌的孢子囊萌发均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在40mg/L时,抑制率均达100%;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无论在子叶期还是真叶期,4%苦皮藤可湿性粉剂对黄瓜霜霉病都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和显著的治疗作用,其防效均优于甲霜灵。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郭立中  邓先琼  
杨梅腐烂病是湖南省杨梅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主要危害杨梅主干分枝处,引起干腐和枝枯。经鉴定,杨梅腐烂病菌为核果壳囊孢菌(Cytospora leucostoma)。室内药剂试验结果表明:抑制该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效果较好的杀菌剂是扑菌特、甲基硫菌灵、多菌灵、退菌特、炭必灵和波尔多液;红杀和湘研植病灵抑制菌丝生长效果较好,但抑制孢子萌发的效果较差;石硫合剂、新万生、疫霜锰锌和敌克松抑制孢子萌发的效果较好,而抑菌丝生长效果较差。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祁之秋  李兴海  王英姿  魏松红  纪明山  
比较了4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辣椒疫霉菌的离体活性及其对辣椒疫霉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结果表明:醚菌酯、嘧菌酯、烯肟菌酯和唑菌胺酯对辣椒疫霉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差,EC50分别为8.88,34.64,125.90,17.04μg·mL-1;对孢子囊形成具有较高抑制活性,EC50分别为1.31,3.43,6.92,1.92μg·mL-1;对孢子囊萌发活性更高,EC50分别为0.94,2.50,1.73,0.76μg·mL-1。活体试验表明,4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辣椒疫霉病具有很好的保护和治疗作用,且保护作用强于治疗作用。4种杀菌剂保护作用的防病效果均在67.9%以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