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39)
- 2023(13855)
- 2022(11682)
- 2021(11477)
- 2020(9400)
- 2019(21973)
- 2018(22023)
- 2017(40254)
- 2016(22779)
- 2015(25707)
- 2014(25849)
- 2013(24811)
- 2012(22811)
- 2011(20585)
- 2010(20956)
- 2009(18887)
- 2008(18519)
- 2007(16186)
- 2006(14374)
- 2005(12854)
- 学科
- 济(82006)
- 经济(81908)
- 管理(59523)
- 业(54318)
- 企(46011)
- 企业(46011)
- 方法(35935)
- 数学(29706)
- 数学方法(29225)
- 中国(27458)
- 教育(24306)
- 学(23710)
- 农(22035)
- 理论(20918)
- 财(19847)
- 业经(18746)
- 地方(16470)
- 农业(14774)
- 制(14731)
- 和(14640)
- 技术(13501)
- 贸(13368)
- 贸易(13357)
- 易(12891)
- 教学(12728)
- 环境(12156)
- 务(11963)
- 财务(11882)
- 财务管理(11859)
- 银(11742)
- 机构
- 大学(317318)
- 学院(309441)
- 管理(115941)
- 济(111122)
- 经济(108265)
- 研究(105978)
- 理学(99574)
- 理学院(98316)
- 管理学(96237)
- 管理学院(95624)
- 中国(73872)
- 京(69906)
- 科学(66165)
- 所(53037)
- 财(53037)
- 范(52040)
- 师范(51673)
- 研究所(48227)
- 江(47505)
- 中心(46519)
- 农(45504)
- 北京(45326)
- 业大(43881)
- 师范大学(42198)
- 财经(42038)
- 教育(41582)
- 州(38680)
- 院(38172)
- 经(38096)
- 技术(36803)
- 基金
- 项目(205929)
- 科学(161540)
- 研究(158500)
- 基金(145004)
- 家(124957)
- 国家(123741)
- 科学基金(105260)
- 社会(95337)
- 社会科(89839)
- 社会科学(89816)
- 省(81238)
- 教育(79508)
- 基金项目(75703)
- 划(69853)
- 编号(67634)
- 自然(66909)
- 自然科(65174)
- 自然科学(65157)
- 自然科学基金(63961)
- 资助(59395)
- 成果(58790)
- 课题(49343)
- 重点(47095)
- 部(46039)
- 发(43736)
- 创(42436)
- 项目编号(41872)
- 年(40762)
- 教育部(40168)
- 大学(39831)
- 期刊
- 济(125479)
- 经济(125479)
- 研究(102550)
- 中国(69865)
- 教育(69513)
- 学报(50653)
- 科学(44745)
- 管理(43749)
- 农(41516)
- 财(40560)
- 大学(39363)
- 学学(34927)
- 技术(31746)
- 农业(29102)
- 融(22643)
- 金融(22643)
- 图书(22027)
- 财经(21345)
- 业经(19329)
- 经济研究(19007)
- 经(18191)
- 职业(17429)
- 问题(16033)
- 书馆(15401)
- 图书馆(15401)
- 理论(15316)
- 业(15299)
- 版(15009)
- 坛(14739)
- 论坛(14739)
共检索到4729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叶澜
自然与教育的关系是当今我国教育学和教育改革中尚未深入触及,但却是不可不研究的重要问题。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是"新基础教育"研究(以下简称"新基础")深入开展、"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以下简称"生命·实践"教育学)推进所致,是两项研究交互作用的产物。此文以简要回顾这一过程始,继而重点阐述本人现阶段形成的基本认识,分上下两编述之。问题生成与研究框架一、问题生成2012年是"新基础"完成了三年"扎根"阶段研究
关键词:
神秘力量 中华民族 原始初民 自然之道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庞庆举
中国教育学自近代从西方引进,百余年间,几代学者持续努力创建中国自己的教育学。叶澜教授新作《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以"论纲"方式呈现了当代中国教育学的基本特征。它纵贯西方三千年学科观,回归突破中国五千年文化传统,形成了以"生命·实践"为内核基因、扎根民族"文化传统"和学校教育"变革实践"、提出中国式教育命题和体现中国思维、运用中国话语、呈现教育学"独立学科"立场的中国原创教育学。它有字书写的背后是当代中国教育学人与研究团队数十年学术生命实践的无字之书。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叶澜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是当代中国社会大转型中,一个教育学研究共同体长期自觉探究的产物。近三十年来,该学派以当代中国教育学理论重建为己任,通过理论反思、实践探究、方法论更新、学科元研究等四个重要方面的持续深化与交互生成式的研究,经历了孕育、初创、发展、成形至通化五个阶段,在不断推进的、多维多层的回归与突破中,逐渐生成了富有个性的学派存在形态和独特品质,就教育学与教育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枬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是以建设当代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为己任,具有浓郁的中国立场、中国传统和中国气派的教育学。"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系统的理论建构体现了"回归与突破"的学派追求,表现在:研究者自身以及学派群体对已形成的学术自我的超越;研究者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理解及建设中国教育学派的自觉;研究者自身以及学派群体教育学观的厘清及教育观的重构;研究者深度介入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改革的实践。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康永久
现代教育学的危机,不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它还不够科学的问题,而在于其把自身确立为教育学的唯一形式。学校教育就长期被这种教育学所控制,并因此而排斥其他形式的教育学。而这一切,又都根植于现代教育教学与个人魅力、共享知识和共同体情境的剥离之中。但现代教育学依然不能阻挡其他形式的教育学发声,现代社会也不单纯只有这一种教育学。对现代教育而言,迫切需要的是重新认识这几种并存的教育学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将教育情境更加教育学化,而不是使教育学更多地成为个人的知识压力,完全可以为生活世界中的民间教育学提供一片广阔的制度空间。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命运都将因此而重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大伟
赫鲁晓夫时期前苏联进行了大幅度的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加强了学校与生活的联系;学校教育重点转向提高教学效率。这场改革使得苏联教育学研究的方向也转向关注儿童的发展,充满人文关怀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回归教育学研究,人文主义重现苏联教育学。
关键词:
教育改革 教育学从儿童出发 人文主义回归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周家荣
人是由生命、生存、生活构成的有机体,在这个有机体内,生存是沟通生命与生活的纽带。教育的主旨就是要促进人的生命、生存与生活的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现代教育中生命价值的失落,很大原因是沟通生命与生活的中介被打破。生存教育通过教育来调整人的生存方式,化解生存困境,把握生存规律,实现生存价值,从而最终实现教育的生命价值回归。
关键词:
生存教育 生命价值 生存价值 回归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政涛
当生命被确立为教育学的基础性、核心性概念的时候,就意味着教育学将从对生命的思考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学科视野,形成教育学的概念、范畴、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同时也意味着教育学选择了生命作为研究教育现象的切入口,建立起自己思考和研究的视角,即从生命的视角去观察、理解和阐发教育活动。由此出发,教育学需要确立实践性介入式的理解生命的方式,成为一种以生命实践为底蕴的教育学。在批判的维度上,教育学的底蕴是批判教育学,它需要对所有有关生命本身的理论探讨、实践进行系统剖析,明辨其得失;在建构的维度上,教育学的实质是建构性的实践教育学,它追寻的是为教育世界中理想生命的生成,建构出合乎其历史与逻辑的理念和方法的结构体...
关键词:
教育学 核心 生命 维度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枬 王天健
"自觉"是"生命·实践"教育学的核心概念。"自觉"继承了中国"贵自觉"的文化传统,在天人关系的逻辑中,个体应遵循天道、恪守本心,在"成人成事"的过程中实现天人合一;"自觉"同时以生命关怀视角汲取了现当代哲学生命观的内在逻辑,重视人作为"类"生命存在应具备的精神属性,论证"自觉"在现当代文化中的事理依据;两种关于"自觉"的思源统一于"生命·实践"教育学的教育实践,"生命·实践"教育学不断在实践中践行和完善自身的文化逻辑。
关键词:
“生命·实践”教育学 文化逻辑 自觉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闫守轩 朱宁波
在呼唤教育中关照学生生命体验的当下,却忽视了教师职业生活中的生命体验。回归生命体验的教师教育是促进教师内涵式专业化成长的关键和时代必然,具有主体性、实践性、整体性与超越性特征。借鉴美国"共同教与学"计划和"教学勇气项目",在职前教师教育中,创设真实的教育实践情境,引领教师生命体验,在职后教师教育中,转化消极体验,呵护教师心灵。
关键词:
教师教育 生命体验 缺失 回归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余清臣
在教育学的发展历史中,是否坚持为教育实践服务以及如何为教育实践服务的实践取向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基本问题,不同时期的教育学研究在此问题上持有不同的立场。面对自身的价值危机,现代教育学体系需要实现更为彻底的实践取向,即在整体上转变为实践教育学体系,为情境性、自由性教育行动提供支持应成为整个教育学体系的根本取向。实践教育学体系在逻辑上应该包括提供教育认识的教育学板块和支持具体教育行动的教育学板块,可以分别称为教育认识论与教育行动论。从现代教育学体系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发展实践教育学体系需要重点建设为情境性、自由性教育实践提供明智建议的教育行动论,并在关注教育复杂性的背景下加强对教育的整体认识。
关键词:
实践教育学体系 教育认识论 教育行动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于伟 张恰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潘斌
生活世界是教育世界的现实基础和意义之源。教育面临的现代性困境实质上是教育对生活世界的遗忘。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内在关联使其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成为可能。构建合理的教育价值观,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大力倡导生活教育和不断加强人文教育,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实现途径。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限度与困境。
关键词:
教育世界 生活世界 现代性困境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冯涛 陆根书
认为学术道德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应有之义,是一个培养研究生在未来学术实践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和自主判断的态度和能力的建设过程。指出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思潮泛滥导致研究生学术活动中的不道德行为日益蔓延,在学术道德教育者和研究生"主体-客体"二元对立关系下,学术道德知识和学术实践的割裂导致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低效化。提出通过学术道德实践主体的回归,在主体间统一性和同一性关系下,完成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由单向灌输向共同建设的转向,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实践主体 回归 学术道德教育 研究生教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