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77)
- 2023(7516)
- 2022(6191)
- 2021(6199)
- 2020(5033)
- 2019(11675)
- 2018(11575)
- 2017(19823)
- 2016(11983)
- 2015(13870)
- 2014(13857)
- 2013(13011)
- 2012(12535)
- 2011(11728)
- 2010(11731)
- 2009(10602)
- 2008(10625)
- 2007(9728)
- 2006(8691)
- 2005(8127)
- 学科
- 济(42172)
- 经济(42136)
- 管理(25572)
- 业(24229)
- 中国(21758)
- 教育(20646)
- 企(20630)
- 企业(20630)
- 方法(17693)
- 数学(14244)
- 数学方法(14094)
- 学(11376)
- 理论(11240)
- 贸(11030)
- 贸易(11021)
- 易(10861)
- 农(10736)
- 业经(9226)
- 财(8727)
- 制(8355)
- 发(8237)
- 策(7488)
- 和(7366)
- 技术(7081)
- 银(7056)
- 银行(7045)
- 发展(6950)
- 教学(6898)
- 关系(6894)
- 行(6889)
- 机构
- 大学(174427)
- 学院(166650)
- 研究(68573)
- 济(66771)
- 经济(65433)
- 管理(51794)
- 中国(45677)
- 理学(43582)
- 理学院(42848)
- 管理学(42155)
- 管理学院(41771)
- 京(39843)
- 科学(39647)
- 所(34911)
- 范(33790)
- 师范(33580)
- 研究所(32005)
- 教育(31894)
- 财(29966)
- 师范大学(27747)
- 中心(27531)
- 北京(26679)
- 江(25415)
- 农(24735)
- 财经(24117)
- 院(23896)
- 经(22095)
- 经济学(21985)
- 技术(20335)
- 州(20102)
- 基金
- 项目(102803)
- 科学(82951)
- 研究(81986)
- 基金(73772)
- 家(64509)
- 国家(63867)
- 科学基金(52637)
- 社会(50858)
- 社会科(48034)
- 社会科学(48025)
- 教育(45458)
- 省(38010)
- 基金项目(36714)
- 划(35849)
- 编号(33938)
- 成果(31997)
- 自然(31289)
- 自然科(30614)
- 自然科学(30607)
- 资助(30159)
- 自然科学基金(30117)
- 课题(27825)
- 部(25880)
- 重点(25356)
- 发(23984)
- 教育部(23029)
- 年(22820)
- 中国(22363)
- 性(22128)
- 创(21513)
共检索到2699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曾瑶 张广君
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内核,并以其内在融通和整体运化为学理骨架。基于“天人合一”观和生成论教学哲学“人文一体”观梳理中国教育文化基因,概有四种类型范畴:本原范畴“天、道、人”,确定人与教育存在的本源与归宿;基础范畴“生、性”,确立教育促进人的生成与发展的合法性基础;潜能范畴“诚、德”,构成教育发现并化育人的内在潜能的合理性基础;操作性范畴“文、学、和、化、事”,展现独特的中国教育思想方法。不同类型基因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一个逐层内外融通的整体结构。其内在逻辑可从“道法势术”四个层面分析:道层面“天、道、人”整体形化并借助于其他层面基因而证成自身的持存与意蕴;法层面“生、性”彰显证明道层面的基因,对其他基因发挥基础性支撑规范作用;势层面“诚、德”基于并反馈于道法层面基因,又助推并受助于术层面基因的展开和沉淀;术层面“文、学、和、化、事”彰显并回馈道法势逐层基因,构成中国教育的一般方法论基础。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赛娜 张天宸
“两个结合”指导当代中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形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新时期,中国教育须担负起新文化形态建设的重要使命。但是,现有相关研究总量较少,且普遍成文较早,对当前而言针对性不足。本文聚焦当下,探讨中国教育履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形态建设使命的重点内容与实践方法。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作为中国教育的主要阶段,应在坚持“两个结合”的同时发挥自身优势。建立和完善学科专业和课程教学体系,培养担负中华民族文化使命的时代新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教育;推动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互鉴,吸收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用高质量的教育引领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谢维和
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与成功经验,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特别是中国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基础与生动案例,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点及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与国际比较中也充分反映了中国教育治理模式与实践的优势与特色。我自己非常有幸地历经了这个伟大的历史时期,
关键词:
教育治理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红霞 聂克·福斯克特
教育重演论与中国教育改革●张红霞聂克·福斯克特一、教育重演论的概念与历史教育重演论(Recapitulationtheoryofedu-cation)的基本原理是,第一,一个人的教育发展是一个过程。进入高一级的教育阶段一定是以通过了低一级的教育阶段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永智 马陆亭 姜朝晖 万作芳 郭元婕 王晓燕 金紫薇 王利利 储朝晖
构建中国教育学,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教育强国的理论需要。中国教育学的三大支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和国教育实践和数字技术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国教育学文化品格以中国魂;共和国教育实践特别是新时代的教育实践赋予中国教育学知识生产以实践脉;数字技术发展赋能中国教育学同步发展以动力源。构建中国教育学,亟须明确其总体定位、核心概念、重大命题和基本范畴,重点是坚持以人的发展为微观逻辑主线,以教育的社会功能实现为宏观逻辑主线,形成微观教育学和宏观教育学的基本雏形。在方法论上,需要处理好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思想继承与理论创新、本土化与国际化、学科立场与跨学科借鉴等关系。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王义高
本文论及了我国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悄然结合及与时俱进的特色,包括该过程的三个阶段、隐形与显形国际化及其被本土化改造的方式、“入世”后的对策等。
关键词:
教育国际化 本土化 中国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冯刚 金国峰
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厘清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总结分析教育现代化的中国模式和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逻辑起点。
关键词:
中国特色 教育现代化 方向目标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裴娣娜
20年前,《教育研究》编辑部在北京召开了以“教育科学的生命在于教育实验”为中心议题的座谈会。会上明确提出,只有通过教育实验,才可能合理地突破古今中外百家之说和习惯势力的束缚,从而建立中国式的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体系,并规划以10年、20年时间进行科学实验...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刘向兵 曲霞
同民国时期的其他高等教育家一样,革命者高等教育家也知识渊博、学养深厚。革命者高等教育家也把教育视为强国安邦之本,矢志不渝办教育。改革开放30年来,涌现出一批推动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理论建设的高等教育家。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我们深刻体会到,坚守中国特色是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前提,如何在世界一流大学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应强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教育研究,先后出现了三种研究范式和两次范式转换。首先是政治教育范式向绩效主义范式的转换,其次是绩效主义范式向文化学范式的转换。文化学范式是以人为中心,从文化出发来研究人、从人出发来研究文化所形成的研究范式。文化学范式正在成为中国教育研究的主导或主流范式,它带来了教育学学科和教育理论的革命性变化,对教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教育研究 研究范式 文化学范式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郝志军 田慧生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教育实验深深地影响着我国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从课程到教学、从决策到实施、从个人到组织的多个层面,见证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为探索和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教育实验研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进行符合时代精神的思维方式的根本转换和方法论更新,是教育实验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教育改革 教育实验 教育思想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檀传宝
中国教育,到底缺什么?这恐怕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其他关心中国发展的有识之士常常追问的问题之一。猛一想,也许中国教育最缺的是德育。因为在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美誉的中国,国民一星期之内可以在飞机上打两次架之类的负面新闻屡见报端,足见国民所受德育的重大缺陷。个中原因之一,当然是我们"缺"某些"德"育——我们在德育虚胖(即占用大量课时强调形形色色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内容)的同时,基础道德教育却往往被有意无意地边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闫志刚 张韦韦
时光匆匆中,我们送别了不平凡的2014年。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回首这一年,"改革"成为社会各领域发展主基调。而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教育事业作为发展之基、民生之本,被政府放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