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37)
2023(11309)
2022(9840)
2021(9160)
2020(7636)
2019(17708)
2018(17546)
2017(32951)
2016(17692)
2015(19862)
2014(19879)
2013(19556)
2012(18661)
2011(16842)
2010(17209)
2009(16067)
2008(15914)
2007(14519)
2006(13447)
2005(12269)
作者
(49657)
(41576)
(41259)
(39778)
(26960)
(20111)
(18996)
(15937)
(15826)
(15379)
(14453)
(14401)
(13948)
(13288)
(12892)
(12728)
(12378)
(12169)
(12153)
(12118)
(10864)
(10168)
(10006)
(9999)
(9454)
(9317)
(9211)
(9124)
(8488)
(8184)
学科
(90432)
经济(90361)
管理(44137)
(36289)
方法(29088)
(28492)
企业(28492)
地方(25970)
数学(23549)
数学方法(23214)
(21860)
(21395)
贸易(21379)
中国(20840)
(20568)
税收(20384)
(20212)
(20007)
(19500)
业经(17602)
(17600)
地方经济(14708)
理论(13630)
农业(13469)
(13398)
环境(11793)
(11661)
关系(11026)
(10818)
金融(10814)
机构
学院(250291)
大学(248312)
(107724)
经济(105436)
研究(89152)
管理(85496)
理学(71170)
理学院(70212)
管理学(68765)
中国(68608)
管理学院(68273)
(54687)
(54022)
科学(52828)
(45758)
(45423)
财经(41000)
中心(40425)
研究所(40139)
(36646)
(36197)
(35903)
师范(35885)
经济学(34234)
北京(34067)
(33870)
(32392)
业大(31188)
经济学院(30632)
(30250)
基金
项目(150986)
科学(116455)
研究(115058)
基金(106188)
(91157)
国家(90360)
科学基金(76184)
社会(72517)
社会科(68653)
社会科学(68634)
(59892)
基金项目(55603)
教育(51414)
编号(48611)
(48359)
自然(45922)
自然科(44743)
自然科学(44733)
资助(44664)
自然科学基金(43844)
成果(40949)
(34661)
重点(34103)
课题(33622)
(32122)
国家社会(29968)
(29953)
(29794)
大学(29156)
项目编号(28965)
期刊
(136112)
经济(136112)
研究(86544)
中国(53878)
(43262)
学报(36156)
(32686)
管理(32556)
科学(32195)
教育(29122)
大学(27483)
学学(25112)
经济研究(22654)
技术(22465)
(22169)
金融(22169)
农业(21972)
业经(20201)
财经(19989)
(19219)
问题(18429)
国际(17696)
(17504)
(17183)
(15975)
图书(15257)
税务(14205)
世界(13020)
技术经济(12600)
(12396)
共检索到4158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哲  
近代经济统计中的源—汇数据,由于其特殊的空间属性,在贸易网络的分析中具有独特的研究意义。本文以中国旧海关出版物中的子口税贸易数据为基础,分析了19世纪末长江中下游诸多港口的子口税贸易网络的空间分布,尝试性的定量界定汉口、九江、镇江、上海、宁波的腹地范围,并同其他研究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了用子口税贸易代表港口贸易整体进行腹地界定分析的可行性。本文初步探讨了源—汇数据在近代经济史研究中的使用价值,尝试性的进行了网络空间分析,抛砖引玉,以期待对源—汇数据更多的挖掘、关注和研究。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玉茹  任新平  
粮食安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粮食流通是粮食安全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一环。文章选择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考察了在世界市场体系框架下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流通状况,对粮食的流向、流量和流通费用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分析,认为粮食流通成本过高对当时的粮食安全产生了较大的负面效用。它造成了粮价的大幅波动,因赈粮不能及时运到也大大影响赈灾救荒的效果。同时,还导致国产米谷与洋米麦的竞争失败,使得粮食产区相对过剩而引发“谷贱伤农”,给粮食安全带来长期的隐患。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连芬  张敏  
虚拟水是凝结在产品和服务过程中所需要的水资源量。通过组合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与水足迹法,对长江中下游五省41个部门的虚拟水贸易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五省中的四省以虚拟水贸易形式向其它地区输出了大量水资源,其中农林牧渔业是生产和输出水资源量最大的部门;并且省份间农畜产品的虚拟水流动存在较大差异,据此,各省份应调整进出口策略,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综合实施虚拟水贸易策略。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金铮  
典当业是旧中国传统借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广大平民百姓尤其是农民的经济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但从民国时期特别是 2 0世纪 2 0至 40年代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可以看出 ,由于社会动荡不安、经济状况恶劣等因素的冲击 ,典当业已处于前所未有的衰落和危机之中 ,给普通百姓的金融借贷带来严重影响。为此 ,政府及社会各界提出了种种改革建议 ,颇值得深思。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侯杨方  
明清两代,已经形成了以长途贸易为基础的全国性市场,它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以粮食(尤其以米谷)为最重要的商品。据吴承明先生的研究,明代商品粮食的运销,主要集中在长江下游,即九江以下的赣、皖、苏、浙、闽五省,粮食输出地区只有赣南、皖北,且多为本区域内部调剂,商品粮食总额年约1000万石,商品值达银850万两,占各类商品总值1110万两的76.58%。清代前期(1840年以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粮食运销情况远较明代复杂:官商两项自江苏运米麦北上,年约600万石;奉天豆麦海运至上海,年约1000万石;汉口米麦经汉水运陕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任新平  
粮食物流虽然是现代专业术语,但粮食物流活动早已有之。本文选择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考察了在世界市场体系框架下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物流状况,对粮食的流向、流量和物流成本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认为粮食物流成本过高是国产米谷与洋米麦竞争失败的诱因,并且还导致粮食产区相对过剩而引发"谷贱伤农"。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红波  郭忠明  毛瑞娟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湖泊变化已是国内外地学界关注的环境问题,并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和研究机构的重视。本文以长江中下游的6个典型湖泊为研究对象,基于2003年-2009年ICESat-GLAS测高数据,采用高斯滤波法对ICESat-GLAS测高数据所对应的回波进行去噪后,用于识别水体与陆地;采用融合算法从LandsatTM影像数据提取湖泊边界;提取湖泊边界内的ICESat-GLAS水位观测值构建了湖泊的年际和年内水位变化,进一步分析了6个湖泊的水位变化时空特征与原因。结果表明:从LandsatTM中提取湖泊边界的精度达到10m,ICESat-GLAS测高数据推算出洪泽湖蔣坝站、洞庭湖城陵矶站、鄱阳...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彩杉  曾刚  张丽娟  张学珍  
揭示耕地与林地转换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对于认识人类活动的气候与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统计分析是揭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地表温度影响的重要手段。但是,在景观破碎度较高地区,混合像元问题成为使用这一技术手段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中国南方长江流域尤为典型。为突破这一限制,论文基于Google Earth高清影像,在1 km尺度上辨识了200对耕地与林地纯像元,进而利用MODIS陆地数据产品,对比分析了耕地与林地的地表温度(LST)、叶面积指数(LAI)、地表反照率(Albedo)之差。结果表明:耕地的LST高于林地,白天和夜间温度分别约偏高2.75℃和1.15℃,并且温差因季节而异,白昼温差呈双峰(分别是5月和10月,温差约3.18℃和3.33℃),夜间温差为单峰(7月,约2.46℃)。同时,温差因地而异,总体表现为西高东低,陕甘交界处的白昼温差最大,年平均约为3.83℃;安徽中南部温差最小,约为1.1℃。耕地与林地的LST之差主要由蒸散发的差异所致。林地的LAI较大,蒸散发较强,地表向大气的潜热通量较大,用于直接加热地表的感热相对偏少,因而LST相对偏低。上述结果表明近年来长江流域及毗邻地区的耕地转为林地通过增加蒸发产生了一定的致冷效应。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传胜  杨桂山  施少华  
以长江中下游干流沿岸为研究区域,探讨了1985年~1997年本区域港群的空间结构演化特征。统计分析表明:集中是长江中下游港群空间结构演化的整体趋势,但同时伴随着较大的波动。整个港群和中下游各省地方港群赫佛因德指数的高低及其变化趋势说明中下游港群的集中状态处在较低水平,而且这种低水平的集中和地方港群比较明显的分散趋势同时并存。此外,各地港群不同水平的赫佛因德指数也表明了它们在集中程度上的明显差异。通过进一步对12年来港群吞吐量在各地的增长分配分析,得出中下游港群货流向下游集中的结论。作者认为:港口所处的流域位置和水域自然条件,港口相关腹地内陆路交通事业的发展,80年代以来下游港群港口能力的建设和...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何羽丰  陈廷贵  刘子飞  李琴  
长江流域禁捕补偿政策的实施使数十万捕捞渔民失去原有生计手段,有效识别渔户受到禁捕政策的外部冲击时生计能力的变化是帮助退捕渔户改善生计的前提。以安徽、江苏、湖北三省份退捕渔户为研究对象,构建适用于退捕渔户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体系,从生计资本的总量、结构和流动性3个方面分析长江禁捕补偿政策对渔户生计的影响。结果表明:(1)退捕渔户生计资本总指数显著提升,人力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指数均得到显著增长。(2)退捕渔户生计资本耦合协调度指数得到显著增长,生计资本结构总体由失调向协调转变。(3)退捕渔户生计资本表现出较高流动性,渔户群体贫富差距缩小。(4)不同地区间政策对生计资本产生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安徽省渔户各项生计资本指数及生计资本耦合协调度指数均得到显著提升,生计资本的流动性最高;江苏、湖北省渔户心理资本指数显著下降,退捕前后金融资本指数、生计资本总指数及生计资本耦合协调度指数无显著性差异。根据研究结果,禁捕补偿政策的实施对退捕渔户生计的可持续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渔户生计发展停滞,退捕地区的社会和谐稳定及渔户生计资本阶层的重新固化仍是十年禁渔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义姝   严奉宪  
为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特征,基于2011—202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空间、面板门槛模型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的空间溢出与门槛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存在促进效应;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农业技术创新是其间的重要作用途径;随着数字普惠金融水平的提升,其对农业经济韧性的促进效应呈现双重门槛特征;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其中,对高韧性水平与长江下游地区农业经济韧性的促进效应更显著。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静  
土改结束后到集体化高潮前,土地买卖和租佃等地权交易形式仍然继续存在下来并有所发展。当时农村地权流转主要发生在普通劳动群众之间,且多数属于调剂劳力、调剂生产的性质。当然,有极少数农民因买入、出租土地而上升为新富农,也有部分农民逐渐甚至是完全失去土地。但只要存在土地买卖和租佃关系,这种现象就不可避免,不能因此否定土地买卖和租佃关系的资源配置效应。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兆武  蒋道松  
近年来在中国范围内频繁发生洪涝灾害 ,长江中下游地区为重灾区之一 .洪水环流对江河湖岸 (堤 )不同地形产生冲刷作用 ,是长江决堤右岸多于左岸及大堤决口常始于堤面的主要原因 .为了有效抑制洪流的破坏作用 ,对长江沿岸的生态环境等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 ,长江中下游地区沿江河湖岸分布的适于营造护岸植被的植物近 10 0种 ,其中具抗洪作用的优良树种 12种 .据此提出了因地制宜选用适合树种 ,营造防洪 (浪 )护堤 (岸 )防护林的减灾措施 .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治勇  谌伟  张文  林春泽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FY2C云图资料等,对2009年11月9日长江中下游地区深秋季节1次MCC过程发生发展进行了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此次MCC发生在大尺度地面暖倒槽之中,500hPa低槽东移、850hPa低涡发展东移、边界层冷空气南下形成的弱冷锋等天气系统的配合为其发生提供了有利环境条件;MCC发生在对流层中层低能舌与低层高能舌重叠的对流不稳定区;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以及强涡度柱和散度柱的耦合成为MCC发展维持的主要动力机制;MMC的发展成熟阶段,对流层中低层始终维持不稳定层结状态,且随着降水增强,出现湿中性垂直运动特征;MCC成熟期其中心区风向随高度一致顺转,风速切变较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梁益同  夏智宏  柳晶辉  黄靖  
2008年1月中旬至2月初,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气候事件,造成了特大积雪灾害。以湖北省为例,基于RS和GIS技术对这次雪灾进行了动态的监测评估。利用连续多天的卫星遥感资料和积雪深度观测资料,在GIS的支持下,计算归一化差分积雪指数(NDSI),提取积雪分布信息,并根据不同海拔高度,确定了积雪深度的NDSI分层阈值,实现了3层积雪深度(0~10、10~20和20~30 cm)的判识。针对积雪区内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统计了不同深度的积雪面积。结果表明:湖北省近90%面积被雪覆盖,其中江汉平原、鄂东北和鄂东南等地雪灾最为严重,部分地区积雪深度在20 cm以上;水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