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20)
- 2023(9575)
- 2022(8590)
- 2021(8222)
- 2020(6881)
- 2019(15927)
- 2018(15964)
- 2017(30451)
- 2016(16938)
- 2015(19027)
- 2014(18904)
- 2013(18788)
- 2012(17132)
- 2011(15384)
- 2010(15124)
- 2009(13743)
- 2008(13084)
- 2007(11077)
- 2006(9539)
- 2005(8102)
- 学科
- 济(62617)
- 经济(62552)
- 管理(44543)
- 业(42212)
- 企(35415)
- 企业(35415)
- 方法(30425)
- 数学(26054)
- 数学方法(25753)
- 学(20615)
- 农(16162)
- 中国(14938)
- 财(14222)
- 业经(13449)
- 地方(12465)
- 理论(11739)
- 农业(10901)
- 和(10887)
- 环境(10324)
- 贸(10233)
- 贸易(10228)
- 技术(10034)
- 易(9892)
- 教育(9570)
- 务(9372)
- 制(9341)
- 财务(9315)
- 财务管理(9301)
- 企业财务(8816)
- 划(8623)
- 机构
- 大学(239021)
- 学院(235616)
- 管理(94067)
- 济(84404)
- 经济(82417)
- 理学(82345)
- 理学院(81334)
- 管理学(79823)
- 研究(79669)
- 管理学院(79421)
- 科学(55446)
- 中国(55406)
- 京(51296)
- 农(44747)
- 业大(42169)
- 所(41244)
- 研究所(38423)
- 财(36501)
- 农业(35523)
- 中心(35090)
- 江(32811)
- 北京(32058)
- 范(31712)
- 师范(31332)
- 财经(30322)
- 院(29261)
- 经(27603)
- 州(26994)
- 技术(26435)
- 师范大学(25497)
- 基金
- 项目(171919)
- 科学(132649)
- 基金(123276)
- 研究(120692)
- 家(109772)
- 国家(108899)
- 科学基金(91809)
- 社会(72309)
- 社会科(68260)
- 社会科学(68240)
- 省(68050)
- 基金项目(66905)
- 自然(63186)
- 自然科(61617)
- 自然科学(61596)
- 自然科学基金(60473)
- 划(57927)
- 教育(55011)
- 资助(50480)
- 编号(49300)
- 成果(39592)
- 重点(38699)
- 部(36519)
- 发(36165)
- 创(35726)
- 课题(33789)
- 科研(33678)
- 计划(33578)
- 创新(33336)
- 大学(31609)
共检索到3256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景耀 孙丹萍
松色二孢菌(Diplodiapinea)引起湿地松枯梢病。病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最适温度为25~31℃,在全光照条件下生长最快,子实体最早形成。分生孢子在10%的湿地松和油松针叶浸汁中萌发最好,6h萌发率达90%以上,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30℃;最适pH值为6~7;在水滴中比在饱和湿度下萌发率高;光照对分生孢子萌发几乎无显著影响。
关键词:
湿地松、枯梢病、松色二孢菌、生物学特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京元 霍宪起 蔡三山 徐红梅 涂俊杰 侯明生 嵇保中
根据病原菌致病性、生物学特性及形态学研究结果,鉴定湿地松猝倒病的病原菌为丝核菌属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Kühn.)。该菌的生长温度为10~35℃,以25~30℃最适宜;病菌生长的pH值范围是4~11,以pH 7~8最适宜;以蔗糖或麦芽糖为碳源,硝酸钾或硝酸钠为氮源的培养基,有利于菌丝生长;光照对菌丝生长有利。
关键词:
湿地松 猝倒病 立枯丝核菌 生物学特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易润华 陈玉娟 韩静仪 胡倩 李慧琪 吴海燕
【目的】对广东省徐闻县2~3年生石碌含笑嫁接苗枯梢病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分析其致病性及生物学特性,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病枝表皮削除后,取病组织接种到PDA培养基中,25~30℃黑暗培养后,得到纯培养物,将其接种到健康寄主,测定其致病性。将病原菌的ITS、组蛋白HIS、延长因子TEF和微管蛋白TUB的基因扩增测序后,在Gen Bank进行序列比对,采用邻接法(NJ)和贝叶斯法(BI)进行多基因位点系统发育分析,确定病原菌与近缘种的关系。根据系统发育分析以及形态学特征对病原菌进行种类鉴定。将菌饼接种到培养基中,测定不同培养基、温度、p H、碳氮源和光照处理对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形成分生孢子座的影响。【结果】从病组织中分离到的菌株可引起健康植株发病,其形态学特性与间座壳菌一致。Gen Bank比对结果显示,病原菌ITS序列与间座壳菌几个种的序列同源性高于99%,而HIS、TEF和TUB基因序列与Diaporthe ueckerae的序列同源性为100%。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石碌含笑病原菌与Diaporthe ueckerae以自展支持率99%和后验概率1.00聚集在同一分枝。病原菌在不同培养基、温度、碳氮源条件下,菌丝生长速度和产生分生孢子座数量差异显著,在p H 4-8时菌丝生长和产分生孢子座差异不明显,不同光处理对病原菌生长影响差异不显著,但对产生分生孢子座影响差异显著,12 h光照+12 h黑暗处理与12 h光照+12 h黑暗+10 min紫外线处理不利于形成分生孢子座。【结论】石碌含笑枯梢病的病原菌是D.ueckerae Udayanga et Castlebury 2015,对环境因子适应性广,仅在低于15℃和高于35℃时不产生分生孢子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钱莹莹 邓勋 王铮 宋小双 梁军
[目的]为获得落叶松枯梢病的生防菌。[方法]通过对峙实验和发酵液复筛,筛选获得对落叶松枯梢病菌(Neofusicoccum laricinum)具有较强抑制效果的菌株,对筛选得到的菌株进行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展开研究。[结果]筛选得到1株对落叶松枯梢病病原菌有显著拮抗作用的土壤真菌T2,结合形态学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为钩状木霉(Trichoderma hamatum)。其平板对峙抑菌率达到74.16%,发酵液的抑菌率达到91.29%。发酵液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松球壳孢菌、金黄壳囊孢菌、杨灰星叶点霉和立枯丝核菌表现出强抑制作用,抑菌率均为92.00%,对拟枝孢镰刀菌和杨生褐盘二孢菌的抑菌效果较好,分别为79.67%和62.67%。T2能利用多种碳氮源、有广泛的酸碱度适应能力及较高的致死温度。[结论]通过筛选得到的钩状木霉T2对落叶松枯梢病病原菌的拮抗作用显著,抑菌谱广,环境适应力强。本研究可为落叶松枯梢病的防治提供理论研究和基础。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志恒 黄欣阳 刘淼 杨红 孙俊 赵志慧
对芝麻镰孢茎枯病病原菌(Fusarium oxysporum)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菌菌丝在供试10种培养基上均能良好生长,在查氏琼脂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上生长较快;菌丝生长温度范围10~30℃,最适温度25℃;最适pH值为7;光照抑制菌丝生长,菌丝致死温度为64℃10min。病原菌在VBC培养基上易于产孢,产生的孢子多为大型分生孢子,而在CA培养基上产生小型分生孢子较多;产孢温度范围10~30℃,最适30℃,最适pH值为9。分生孢子萌发适宜碳源为1%木糖溶液,适宜氮源为0.01%脲溶液;分生孢子在10~30℃温度间均能萌发,最适25℃;萌发最适pH值为8,光照抑制孢子萌发,分生孢...
关键词:
芝麻镰孢茎枯病 尖孢镰孢菌 生物学特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博 杨红 傅俊范 邢志远
对葡萄房枯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菌丝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该菌在5~30℃中都能正常生长,最适温度为25℃;菌丝致死温度为56℃,10m in;分生孢子在5~30℃之间均能萌发,萌发最适温度为25~30℃;在5%蔗糖、5%葡萄汁中孢子的萌发率较高;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2℃以上。
关键词:
葡萄 房枯病菌 生物学特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志恒 孙俊 杨红 穆丽松 张睿
对芦笋茎枯病病株进行了病原菌分离鉴定,明确其病原菌为天门冬拟茎点菌[Phomopsis asparagi(Sacc.)Bubak]。对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营养、温度、pH等条件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显著影响。病菌菌丝的生长以PSA培养基为最适;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6.0,光照对菌丝生长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菌丝致死温度为60℃10min。病菌分生孢子在加番茄汁的培养液中的萌发率明显优于其他培养液,其中以麦芽糖番茄汁中分生孢子萌发率最高;分生孢子萌发适宜温度为15~30℃,最适温度20℃;最适pH值为9~10,光照对孢子萌发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分生...
关键词:
芦笋茎枯病 天门冬拟茎点霉 生物学特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冬静 赵永强 张成玲 孙厚俊 徐振 谢逸萍
由大蒜叶枯病菌引起的大蒜叶枯病是徐淮地区大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拟通过对该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和室内高效低毒化学药剂筛选,为大蒜安全生长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十字交叉法研究该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病原菌生长的最适碳源为D-木糖,氮源为硝酸钾,p H值为5~12时均生长较好,菌落直径7.55~9.15 cm,菌丝对光暗条件不敏感,但在黑暗环境下菌落直径最大,为7.30 cm,菌丝致死温度为57℃、5 min,最适温度为22℃,菌落直径为7.78 cm。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显示,5种杀菌剂对大蒜叶枯病菌的毒力差异显著,其中96%苯醚甲环唑Ec50最低,...
关键词:
大蒜叶枯病菌 生物学特性 毒力测定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马桂莲 胡国良 俞彩珠 吴继来 徐炳潮
高节竹梢枯病是浙江临安市首次发现的新病害 ,国内外至今未见报道。经多年反复的分离培养 ,从病竹组织中只分离到一种真菌 ,是暗孢节菱孢菌Arthriniumphaeospermum(Corda)M .B .Ellis .。通过对当年新竹在室内外和有伤无伤的多次重复接种和再分离 ,充分证明暗孢节菱孢有较强的致病力 ,能引起与自然发病相一致的症状。病原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 1 5~ 30℃ ,最适温度为 2 5℃ ;适宜的pH值为 5~ 1 0 ,最适的pH值为 6~ 8;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 2 0~ 30℃ ,最适温度为 2 8℃ ;分生孢子萌发最适宜的pH值为 6,分生孢子在竹汁水中萌发...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程方 叶建仁 刘戈 安会翠
为研究抗松针褐斑病菌在湿地松子代组培苗体内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变化与其抗病性的关系,以抗病湿地松瓶内组培苗和温室1年生组培苗针叶为材料,测定PAL、PPO、SOD的活性。结果表明:松针褐斑病菌毒素处理后,湿地松PAL和PPO活性与抗病性成一定正相关关系,SOD活性与植株抗病性在48 168 h内表现有一定的负相关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忠 任海青 江泽慧
由于生物腐朽可以引起木材结构的严重破坏,采用不同菌种和不同生物腐朽时间对湿地松木材的最大工作荷载(WML)、抗弯弹性模量(MOE)和抗弯强度(MOR)等力学性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腐菌、褐腐菌2个菌种和腐朽时间都对木材力学性质的影响显著(α=0.05),其中白腐菌处理对木材力学性质的影响很小,而褐腐菌处理木材对木材力学性质的影响很大。腐朽木材失重率与各项力学性质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木材失重率与WML、MOE和MOR之间都呈显著负相关。褐腐试验的相关性均在α=0.01水平时显著(双尾检验),皮尔森相关系数达到-0.937以上;而白腐试验的相关性均在α=0.05水平时显著(双尾检验),...
关键词:
湿地松 生物腐朽 腐朽时间 力学性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贺晓霞 曹琦琦 彭正凯 杨媚 张德涛 周而勋
较系统地比较了水稻、玉米和小麦3种作物纹枯病菌的培养性状及其在不同培养基、温度、碳源、氮源、pH值和光照条件下生物学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供试的3种纹枯病菌菌株在菌落生长速率、菌落和菌核颜色、菌核数量和菌核在培养皿的分布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水稻、玉米和小麦纹枯病菌在Czapek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产生的菌核最多,在Richard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慢,在WA培养基上产生菌核极少或无;水稻和玉米纹枯病菌菌株生长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5~30℃,而小麦纹病菌枯菌株生长温度范围为5~30℃,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3种纹枯病菌菌株对供试碳源中的可溶性淀粉、蔗糖和葡萄糖能很好地利用,...
关键词:
水稻 玉米 小麦 纹枯病菌 生物学特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迎青 李明海 杨媚 郑丽 赵东 周而勋
构建了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水稻纹枯病菌遗传转化系统,并获得了一批pTHPR1转化子。为明确这些转化子的生物学特性,在转化子库中抽取10个经过验证的转化子,从温度、pH值、碳源、氮源和光照5个方面比较了它们与野生型菌株(GD-118)在生长速度、菌落颜色、菌核颜色和菌核数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在25℃和35℃且pH值为5.0、7.0、8.0时,以葡萄糖和半乳糖为碳源、以甘氨酸为氮源且完全黑暗的条件下培养,转化子与野生型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有明显差异,有些转化子菌丝生长速度明显快于野生型菌株,有些转化子菌丝生长速度则明显慢于野生型菌株;在10℃和35℃且pH值为4.0、5.0、6.0时,以葡萄糖为碳源、以...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姜景民 虞沫奎 胡世才 罗训志 唐金娣 曹志荣
将湿地松混系种子筛分为大、中、小三个粒度级进行发芽和播种育苗。据此进行的两地点两年度的试验结果表明,分级改变了种子的大小和重量分布,影响种子的发芽速度,进而影响到苗木的早期生长。在芽苗时期和苗木生长早期,各粒度级种子所育苗木有差异,但在生长后期已基本消失,混系种子分级未能达到改进苗木质量和一致性的目的。在育苗时首先要考虑种批的遗传构成,其次才是按种子大小或重量分级。
关键词:
湿地松,种子分级,发芽速度,苗木质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任国兰 时向阳 郑铁民 孔黎黎 董西良 黄文秀
1987~1989年连续3年观察了雪松叶枯病的症状特点,分离培养出致病的病原菌,根据其分生孢子形态,鉴定为柳杉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Cryptomeriae(Cooke)Sun.]该菌分生孢子萌发适温为25~30℃,相对湿度为98%~100%。pH值为4~6。在10%雪松汁液中萌发率最高。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在查彼氏、麦芽糖上生长较好,在甘露糖、黄豆培养基上生长一般,在乳糖上生长差。
关键词:
雪松叶枯病,柳杉拟盘多毛孢菌,生物学特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