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53)
- 2023(9385)
- 2022(7927)
- 2021(7365)
- 2020(5933)
- 2019(13814)
- 2018(13447)
- 2017(25425)
- 2016(14123)
- 2015(16092)
- 2014(16563)
- 2013(16411)
- 2012(15483)
- 2011(14210)
- 2010(14574)
- 2009(13704)
- 2008(13789)
- 2007(13066)
- 2006(11390)
- 2005(9879)
- 学科
- 济(60540)
- 经济(60474)
- 业(38983)
- 管理(35161)
- 农(31408)
- 企(26099)
- 企业(26099)
- 方法(25340)
- 数学(22368)
- 数学方法(22137)
- 农业(21059)
- 中国(17036)
- 业经(16211)
- 财(15930)
- 地方(14777)
- 制(12915)
- 学(12177)
- 贸(10879)
- 贸易(10874)
- 易(10538)
- 银(9665)
- 银行(9641)
- 发(9449)
- 行(9142)
- 理论(9106)
- 融(8886)
- 金融(8883)
- 收入(8678)
- 务(8611)
- 财务(8589)
- 机构
- 学院(210874)
- 大学(205803)
- 济(82592)
- 经济(80486)
- 管理(75629)
- 研究(69462)
- 理学(64250)
- 理学院(63484)
- 管理学(62256)
- 管理学院(61857)
- 中国(53372)
- 科学(43438)
- 农(43151)
- 京(43074)
- 财(38861)
- 所(35888)
- 江(34915)
- 中心(33679)
- 业大(33249)
- 农业(32716)
- 研究所(32261)
- 财经(30201)
- 范(29608)
- 师范(29334)
- 州(27881)
- 北京(27079)
- 经(27069)
- 经济学(25439)
- 省(24667)
- 院(24364)
- 基金
- 项目(133282)
- 科学(102452)
- 研究(101885)
- 基金(92098)
- 家(79166)
- 国家(78335)
- 科学基金(65500)
- 社会(62457)
- 社会科(58664)
- 社会科学(58645)
- 省(55122)
- 基金项目(48873)
- 教育(47480)
- 编号(45078)
- 划(44983)
- 自然(39497)
- 自然科(38457)
- 自然科学(38445)
- 自然科学基金(37729)
- 成果(37583)
- 资助(36943)
- 课题(31474)
- 发(30654)
- 重点(30159)
- 部(28975)
- 创(27290)
- 性(26701)
- 年(25974)
- 项目编号(25472)
- 创新(25380)
- 期刊
- 济(101535)
- 经济(101535)
- 研究(60397)
- 农(45822)
- 中国(44883)
- 学报(33765)
- 财(31206)
- 科学(30286)
- 农业(29768)
- 教育(26611)
- 大学(25707)
- 学学(24190)
- 管理(23706)
- 业经(21108)
- 融(20778)
- 金融(20778)
- 技术(19332)
- 财经(14456)
- 经济研究(14445)
- 问题(13955)
- 业(13045)
- 版(12888)
- 经(12437)
- 农村(10838)
- 村(10838)
- 图书(10674)
- 技术经济(10536)
- 农业经济(10421)
- 商业(10350)
- 理论(9801)
共检索到3184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廖咏絮 廖伦建
[目的]湘鄂赣山区是重要的革命老区,也是连片特困地区。根据党和政府精准脱贫要求,把握现状,明确目标,实现湘鄂赣特困山区精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相结合。[方法]运用实证分析法,分析湘鄂赣山区的致贫与发展因素,创新因山致富路径,实现山区乡村振兴目标。[结果]截止"十三五",初步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推进农村主要道路硬化,不断提高山区农村防灾抗灾能力,农村的居住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实现山区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均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结论]扬其优势,补其短板。坚定绿色发展,把后发优势做成强劲发展优势;坚持创新发展,把短腿产业做成产业链条;坚持特色发展,把山区特色产品做成致富产业;坚持长远发展,把薄弱基础变成坚实基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关键词:
精准脱贫 乡村振兴 湖南 湖北 江西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苑秀丽 刘芷由
东北山区乡村振兴工作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以辽宁省本溪市H县S镇为切入点,当地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取得村集体经济发展显著、技术农户带头致富和特色产业发展兴旺等成效,但还存在年轻劳动力及高素质人才流失过多、部分村民主动参与意愿有待提高和有的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发挥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对此,提出保持和发挥村集体经济优势,利用特色产业优势、强化品牌建设,促进年轻劳动力及高素质人才回流,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东北山区 本溪市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苑秀丽 刘芷由
东北山区乡村振兴工作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以辽宁省本溪市H县S镇为切入点,当地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取得村集体经济发展显著、技术农户带头致富和特色产业发展兴旺等成效,但还存在年轻劳动力及高素质人才流失过多、部分村民主动参与意愿有待提高和有的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发挥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对此,提出保持和发挥村集体经济优势,利用特色产业优势、强化品牌建设,促进年轻劳动力及高素质人才回流,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东北山区 本溪市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汪厚庭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的振兴,而山区乡村振兴则需依靠产业与生态协同振兴才得以实现。鉴于山区乡村肩负生态环境与(民族)传统文化"双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特殊使命,以及按现阶段山区乡村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多功能发展、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为理论视角,以乡村产业与生态振兴为山区乡村振兴的"两大抓手",稳步推动山区乡村振兴的进程。为此,应以村民全面发展及生活富裕为山区乡村产业与生态协同振兴的目标导向;聚焦推进协同振兴的产业、生态、文化、人才和组织等关键领域;以乡村基层党组织嵌入为引领、以新型村级集体经济为立足点、以合理适度利用乡村资源为必要原则、以"生态+"为特色发展模式,推进山区乡村产业与生态的协同振兴。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汪厚庭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的振兴,而山区乡村振兴则需依靠产业与生态协同振兴才得以实现。鉴于山区乡村肩负生态环境与(民族)传统文化"双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特殊使命,以及按现阶段山区乡村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多功能发展、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为理论视角,以乡村产业与生态振兴为山区乡村振兴的"两大抓手",稳步推动山区乡村振兴的进程。为此,应以村民全面发展及生活富裕为山区乡村产业与生态协同振兴的目标导向;聚焦推进协同振兴的产业、生态、文化、人才和组织等关键领域;以乡村基层党组织嵌入为引领、以新型村级集体经济为立足点、以合理适度利用乡村资源为必要原则、以"生态+"为特色发展模式,推进山区乡村产业与生态的协同振兴。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赵德友 李丽
(一)改革、融合、创新,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确保粮食安全。改变过去片面追求产量的思想,正确处理产量和产能的关系。抓住当前全球粮食出现结构性富裕的时机,适当调减粮食作物尤其是产能过剩玉米的面积,增加国际国内需求量大的经济作物面积,提高农业综合质量和效益。同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国鹏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做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新时代有效破解"三农"问题的主要抓手。以城乡融合发展为突破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出路。通过阐述以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分析当前城乡融合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探索出以城乡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以期进一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夯实的"三农"基础。
关键词:
城乡融合 乡村振兴 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刚
共同富裕既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单单重视物质富裕的富裕,其强调协调均衡、公正统一。乡村振兴要求乡村文化、政治、经济、生态、社会全面振兴,归根结底是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推动农村全面发展。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相辅相成,都是服务于人民幸福的现实需要。当前,乡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短板弱项问题突出是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此,应当重视乡村公路运输、网络通信、农田水利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乡村公共服务供给,全力破解阻碍乡村发展的短板弱项问题,以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目标。
关键词:
共同富裕 乡村振兴 生产方式 人民幸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珂琦
农村"文化小康"是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与必然选择。以农村"文化小康"体现的农民主体性、农村进步性、国家发展性三重价值维度为基础,深入剖析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农民主体性缺乏、政府主导性缺失、社会关怀度不够的突出问题。提出以切实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激发文化建设内生动力来加强农民的主体性与本位性;以保护与发展农村传统文化、特色文化、优势文化,努力推动农村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来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复兴;以坚决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来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农民,是农村"文化小康"视域下打破农村发展困境、助力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路径依据与路径选择。
关键词:
文化小康 新时代 乡村振兴 实现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闫振国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民族地区分布广泛,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增加民族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升地区经济的重要路径,对于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导向,对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日月藏族乡兔儿干村乡村产业发展进行分析,对存在问题和面临困境给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民族地区 乡村产业发展 路径 多元化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景福 黄江
民族地区推进乡村振兴、构建高品质现代化的乡村产业体系应努力遵循生态化机制、市场化机制和产业结构优化机制,形成持续增强乡村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发展力的新格局。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基本路径包括推进龙头企业“上山下乡”的产业链一体化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与大公司及现代产业融合衔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内涵塑造特色产业的文化品牌,提升区域特色产业市场竞争力;发挥民族地区绿水青山、特色文化的资源优势,构建乡村“一二三产业综合体”,依托景区“增长极”拓展“文化+生态”的深度乡村旅游,依托特色资源推进特色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及采取多种途径对“三农”“三牧”进行以素质能力、专业技术提升为目标的“技术赋能”等。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民族地区 乡村产业 文化品牌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宋慧娟 陈明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具有"三农"背景的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也亟需提质增效。文章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从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出发,认为乡村旅游提质增效需要多元化、主体化、本土化、生态化、社区化的发展;同时,亟需培育市场运营主体,打造政府服务主体,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田园综合体,创新发展模式,以实现乡村旅游提质增效。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 提质增效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郭岩峰 张春艳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核心要求,而美丽乡村建设又归属于生态家居,因而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这也是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知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然而,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不同的乡村拥有各自的特色,以统一的模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其效果肯定不达预期。鉴于此,本文从多个维度探析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相应的行动路径。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建设 路径 偏离 建构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康莉 薛薇
教育扶贫贯通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着眼于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陕北地区教育扶贫工作依然任重道远。教育扶贫助推陕北山区乡村振兴战略应贯彻落实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须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力度,加强乡土实用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利用国家和省人才培养计划的主动性,整合各种教育扶贫力量。
关键词:
教育扶贫 陕北山区 乡村振兴战略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晴 卢凤君 姚建忠 黄怡博
加快乡村产业振兴是实现脱贫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重要途径。针对脱贫地区乡村产业发展瓶颈和短板问题,以察哈尔右翼前旗为实践案例,构建了乡村产业振兴促进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的结构模型,提出了乡村产业增值发展、聚集发展、提升发展和融合发展的路径模式和对策建议,为全国中西部脱贫地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案例借鉴和模式参考。
关键词:
脱贫地区 乡村产业振兴 路径 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