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822)
- 2023(5203)
- 2022(4310)
- 2021(3586)
- 2020(2892)
- 2019(6287)
- 2018(6106)
- 2017(11801)
- 2016(6759)
- 2015(7328)
- 2014(7408)
- 2013(7453)
- 2012(6994)
- 2011(6420)
- 2010(6249)
- 2009(5000)
- 2008(4896)
- 2007(4275)
- 2006(3748)
- 2005(3279)
- 学科
- 济(33777)
- 经济(33756)
- 管理(17970)
- 方法(13680)
- 业(13420)
- 数学(12529)
- 数学方法(12428)
- 环境(11571)
- 地方(11060)
- 企(9210)
- 企业(9210)
- 学(8774)
- 农(7821)
- 地方经济(7508)
- 中国(6990)
- 划(5994)
- 农业(5656)
- 业经(5641)
- 和(5436)
- 资源(5376)
- 贸(4985)
- 贸易(4985)
- 易(4785)
- 规划(4734)
- 财(4684)
- 环境规划(4645)
- 发(4619)
- 生态(4165)
- 融(4155)
- 金融(4154)
- 机构
- 大学(98786)
- 学院(98146)
- 济(41450)
- 经济(40709)
- 管理(36832)
- 研究(36026)
- 理学(32655)
- 理学院(32189)
- 管理学(31623)
- 管理学院(31441)
- 中国(24534)
- 科学(24083)
- 京(20532)
- 农(19902)
- 所(18649)
- 业大(17614)
- 研究所(17488)
- 中心(16203)
- 农业(15974)
- 财(15636)
- 江(14385)
- 范(14349)
- 师范(14170)
- 财经(13208)
- 经济学(13115)
- 院(13081)
- 北京(12374)
- 经(12015)
- 经济学院(12005)
- 师范大学(11680)
- 基金
- 项目(74274)
- 科学(59317)
- 基金(54548)
- 研究(51864)
- 家(49190)
- 国家(48848)
- 科学基金(41247)
- 社会(34328)
- 社会科(32714)
- 社会科学(32708)
- 省(29962)
- 基金项目(29568)
- 自然(26780)
- 自然科(26118)
- 自然科学(26113)
- 自然科学基金(25629)
- 划(25621)
- 教育(23523)
- 资助(21369)
- 编号(19762)
- 发(18024)
- 重点(17598)
- 部(16375)
- 创(15482)
- 国家社会(14849)
- 成果(14806)
- 计划(14726)
- 科研(14639)
- 创新(14638)
- 发展(14308)
共检索到1334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肖皓 杨佳衡 呙娟
文章以中部崛起和两型社会建设为时点分界线,针对湖南省和湖北省不同时期不同来源的碳排放量应用LMDI分解和SDA分解方法,综合分析湘鄂两省碳排放历史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两型社会建设后,湖南比湖北具有更突出的减排效率,但整体而言湖北碳排放相对稳定;来源端方面,两型社会战略实施后,两省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拉动来自非化石燃料;生产端方面,两省碳排放路径较为类似,主要区别体现在能源效率上;需求端方面,诱发碳排放变化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中间投入结构,特别是最终需求结构。
关键词:
湘鄂 两型社会 碳排放 LMDI SDA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邓吉祥 刘晓 王铮
在研究近16 a(1995—2010年)中国八大区域碳排放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的基础上,采用LMDI分解方法,将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分解为人口规模效应、经济发展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探讨中国碳排放区域差异变化的原因与规律。结果表明:①八大区域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均呈逐年上升趋势;②东北、京津和东部沿海地区碳排放比重逐年下降,其它地区正好相反或维持不变;③经济发展效应对碳排放有最强正影响,能源强度效应对碳排放有最强负影响;④人口规模效应对包含直辖市的区域碳排放有较大的正影响,经济发展效应对经济发达地区的碳排放正效应弱于其它地区,能源强度效应对经济结构调整活跃地区的碳排放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能...
关键词:
碳排放 区域差异 LMDI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邹秀萍 宋敦江
在对中国1995~2006年30个省(市、自治区)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核算的基础上,运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LMDI),对各省区人均碳排放的区域差别及其变化三个影响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能源效率的提高对各省区碳排放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抑制作用,经济增长则是导致碳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力因素,而能源结构变化对碳排放的贡献微弱,且在不同的省区作用的方向不同。因此,增强各地区的低碳发展能力,中西部地区应重点发展能源利用效率技术,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东部地区的应将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作为重点,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碳生产率的提高。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碳排放 分解分析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齐亚伟
本文测算了2000~2010年中国30个省市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并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将碳排放总量分解为GDP、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等4个因素,以此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规模效应、技术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区域空间结构效应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规模效应是促进碳排放增加的决定因素;技术效应是抑制碳排放增加的最重要力量;产业结构效应和区域空间结构效应对碳排放的作用方向尚不稳定,但对碳排放增加有一定的拉动作用。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雷厉 仲云云 袁晓玲
本文测度了1995-2008年中国29个省市的碳排放量,分析了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通过构建"LMD I分解模型",将各地区人均碳排放分解为人均GDP、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等影响因素,同时将能源强度进一步分解为各产业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两类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几类因素对各省市自治区碳排放增长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但从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看,人均GDP是促进碳排放量增长的决定因素,能源强度下降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能源强度变化主要由工业部门能源强度的变化决定,产业结构变化通过促进能源强度的增加,间接推动了碳排放量的增长。能源结构推动了碳排放的增长,但影响程度较小。现阶段应根据各地区碳...
关键词:
碳排放 区域差异 影响因素 因素分解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马晓明 包金梅 熊思琴
文章运用LMDI分解模型,综合利用我国30个省市区的宏观基础数据对全国和各区域在2004年-2009年和2009年-2014两个阶段的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GDP总量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是全国碳排放增长的两大主要因素,产业结构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的减排作用较小。金融危机后,八大综合经济区中京津冀鲁、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地区产业结果效应位列前三,除珠江中上游外各地区的能源结构效应依旧较小,远西部地区无论产业结构效应还是能源结构效应较金融危机前均得到大幅度优化和改善。
关键词:
碳排放 驱动因素 多区域 LMDI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马晓明 包金梅 熊思琴
文章运用LMDI分解模型,综合利用我国30个省市区的宏观基础数据对全国和各区域在2004年-2009年和2009年-2014两个阶段的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GDP总量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是全国碳排放增长的两大主要因素,产业结构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的减排作用较小。金融危机后,八大综合经济区中京津冀鲁、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地区产业结果效应位列前三,除珠江中上游外各地区的能源结构效应依旧较小,远西部地区无论产业结构效应还是能源结构效应较金融危机前均得到大幅度优化和改善。
关键词:
碳排放 驱动因素 多区域 LMDI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仲云云 仲伟周
文章通过计算1995-2009年我国29个省市的碳排放量,揭示了我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特征,并进一步构建"LMDI三层完全分解模型",研究了各地区碳排放增长的9类驱动因素,其中人均GDP是促进碳排放增长的决定因素,产业部门的能源强度下降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文章根据这9类因素对各地区碳排放增长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及其导致区域碳排放的异质性特征,提出了我国差异化区域碳减排政策。
关键词:
碳排放 区域差异 驱动诱因 政策含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汪中华 宿健 彭可
文章基于泰尔熵标准提出以GDP为权重反映碳生产率差异的方法,从我国三大区域视角研究碳生产率差异的演变规律,通过调整碳生产率测算公式,构建经济贡献度和碳排放贡献度指标,从省际视角寻找区域内部造成碳生产率差异化的主导因素,分析碳生产率的增长源泉。结果表明,2000—2014年区域内差异是我国碳生产率总差异的主要来源,缺少经济发展龙头以及山西省碳排放量超标是造成东部和中部碳生产率差异过大的主要原因,西部各省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山西省减排效果明显是造成中部反超西部,跃居为第二大碳生产率地区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碳生产率 区域差异 泰尔指数 因素分解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汪中华 宿健 彭可
文章基于泰尔熵标准提出以GDP为权重反映碳生产率差异的方法,从我国三大区域视角研究碳生产率差异的演变规律,通过调整碳生产率测算公式,构建经济贡献度和碳排放贡献度指标,从省际视角寻找区域内部造成碳生产率差异化的主导因素,分析碳生产率的增长源泉。结果表明,2000—2014年区域内差异是我国碳生产率总差异的主要来源,缺少经济发展龙头以及山西省碳排放量超标是造成东部和中部碳生产率差异过大的主要原因,西部各省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山西省减排效果明显是造成中部反超西部,跃居为第二大碳生产率地区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碳生产率 区域差异 泰尔指数 因素分解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宋德勇 徐安
修正了IPCC关于电力碳排放系数的计算方法,根据中国(省市)能源平衡表估算了1995-2008年中国30个省市的城镇碳排放,划分了高、中、低三个不同排放区域,分析城镇碳排放的区域差异,采用STIRPAT模型分析城镇碳排放及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城镇碳排放是中国碳排放的主体;城镇碳排放总体快速增长趋势,2001年后表现尤为明显;中国城镇碳排放存在很强的区域差异,2008年高排放区域的八个省市城镇碳排放总量占全国城镇碳排放总量的5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对城镇碳排放影响最大,然后是城镇化率和能源强度,人口总量对碳排放影响较小;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加、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能源强度降低对城镇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世进 周敏
发展低碳经济,降低碳排放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而一个国家的碳排放量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这些因素对碳排放量的贡献也不同。文章通过区分我国东中西部不同区域的特征,构建省域GMM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人均GDP、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外贸依存度、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区域中影响碳减排的因素效果是有差异的。从而,提出了减少碳排放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彭觅 吕斌 张纯 黄斌
本文采用1998—2007年30个省份的能源消耗、工业产业、交通和生活数据,从省域层面上分析了碳排放总量和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空间差异和变动情况,并分阶段分类型对单位GDP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作了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无论从碳排放总量还是单位GDP碳排放量来看,其都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从变动情况来看,高于全国平均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省份有向南部内陆省份扩大趋势。不同水平的单位GDP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差异大,高于全国平均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省份影响因素以工业行业结构为主,低于全国平均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省份影响因素以交通和生活为主,且制造业产业结构对单位GDP碳排放量开始起抑制作用。
关键词:
碳排放 区域差异 影响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光耀
文章利用Dagum基尼系数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了2010—2019年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19年各省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总体基尼系数先上升后下降;各年份均为超变密度的贡献值和贡献率最大,区域内差异的贡献值和贡献率次之,区域间净值差异的贡献值和贡献率最小。(2)人口数量的增长、城镇化率的提升、人均GDP的增长均会导致能源消费碳排放提高,但是产业结构升级指数的上升、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上升以及能源强度的下降均有助于降低能源消费碳排放。因此,各地区及各省份需要因地制宜,制定适合各自实际情况的碳减排政策,并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国际贸易、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董紫媛 张朝辉
厘清中国城市居住碳排放的区域分异与影响因素对城市居民生活控排,支持全面协调推进碳中和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测算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0—2019年的城市居住碳排放的基础上,利用泰尔指数分析其区域异质性,并进一步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与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来识别城市居民生活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我国居住碳排放区域泰尔指数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表明我国城市居住碳排放差异逐年缩小。(2)中国城市居住碳排放的区域内差异分布空间格局在2010—2019年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经济发展程度越高的地区,区域内居住碳排放的差异越小。(3)我国居住碳排放的时间积累特征明显,且收入水平对城市居住碳排放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倒“U”型特征。(4)在空间溢出效应方面,本市人口密度提升会对周围城市居住碳排放产生轻微抑制作用,而产业结构优化在促进本市居住减排的同时也会导致邻近城市居住碳排放的升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