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990)
- 2023(5830)
- 2022(5279)
- 2021(4875)
- 2020(4479)
- 2019(10702)
- 2018(10588)
- 2017(20340)
- 2016(11802)
- 2015(13438)
- 2014(13933)
- 2013(14110)
- 2012(13555)
- 2011(12480)
- 2010(12449)
- 2009(11670)
- 2008(11845)
- 2007(11101)
- 2006(9432)
- 2005(8428)
- 学科
- 济(50371)
- 经济(50327)
- 业(28488)
- 管理(27102)
- 方法(24858)
- 数学(22387)
- 数学方法(22143)
- 企(20583)
- 企业(20583)
- 农(16112)
- 学(14260)
- 地方(12774)
- 财(11599)
- 中国(11489)
- 农业(10906)
- 贸(9586)
- 贸易(9585)
- 易(9225)
- 业经(9193)
- 制(8412)
- 和(7902)
- 环境(6892)
- 务(6768)
- 财务(6752)
- 财务管理(6729)
- 融(6704)
- 金融(6699)
- 地方经济(6692)
- 银(6641)
- 银行(6586)
- 机构
- 大学(177603)
- 学院(175942)
- 济(68203)
- 经济(66667)
- 研究(66072)
- 管理(61673)
- 理学(52755)
- 理学院(52033)
- 管理学(50831)
- 管理学院(50514)
- 中国(48344)
- 科学(46043)
- 农(43504)
- 京(39068)
- 所(37200)
- 农业(34636)
- 研究所(34322)
- 业大(34084)
- 中心(30727)
- 财(30095)
- 江(29210)
- 北京(24812)
- 财经(23979)
- 范(23960)
- 师范(23616)
- 院(23615)
- 省(23139)
- 农业大学(22514)
- 州(22421)
- 经(21592)
- 基金
- 项目(119872)
- 科学(89895)
- 基金(83636)
- 研究(80913)
- 家(76604)
- 国家(75964)
- 科学基金(60924)
- 省(47966)
- 社会(47647)
- 社会科(44892)
- 社会科学(44875)
- 基金项目(44572)
- 自然(41697)
- 划(41380)
- 自然科(40612)
- 自然科学(40593)
- 自然科学基金(39850)
- 教育(37202)
- 资助(35669)
- 编号(32644)
- 重点(28143)
- 成果(27332)
- 发(26717)
- 部(26009)
- 计划(25418)
- 科研(24180)
- 科技(23919)
- 创(23800)
- 课题(23355)
- 创新(22419)
共检索到2597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杜昌军 李平 黄瑞春 贾松林 王承南 向云艳
为了解决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问题,对在湘西自治州森林生态实验站生长近20 a的6种柏科植物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并选择杉木作为对照,运用模糊数学对柏科6个树种7个指标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及综合评判。研究结果表明:6种柏科植物中柏木在湘西喀斯特地区生长表现最佳,其次是中山柏、墨西哥柏。研究结果为更好地解决适宜本地区栽种柏科植物具有指导意义。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志辉 聂侃谚
通过对湘西喀斯特地区27年生香樟人工林的调查分析,发现该地区香樟的胸径生长在第5年开始进入速生期,20 a后胸径生长开始下降,其连年生长量在11 a时达到最大值,其值为1.2 cm;树高生长在第5年时进入速生期,16 a后生长速度下降;香樟材积生长在10 a后进入速生期,材积的连年生长量在16 a时达到高峰,比胸径连年生长量最大值出现时间推迟5 a;林分生物量不受林分年龄的影响,均出现树干>树根>树枝>树叶>树皮这样一条规律,且树干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75%以上。这将为湘西喀斯特地区香樟造林与管理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康秀琴 魏小丛 李颜斐 黄雅奇 吴安驰 温红芳 邓湘雯
以湘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环境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样方调查和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轻度、中度和重度3种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下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物种组成和植物多样性演变规律,旨在为湘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1)该石漠化地区植物调查记录共39科68属77种,其中灌木植物有28科40属47种,草本植物14科28属30种,3种不同等级石漠化样地中蔷薇科、壳斗科、菊科和禾本科等植物的种类和数量较多;2)在3种不同等级石漠化样地中,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为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而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均是中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均随着石漠化等级程度下降呈现上升趋势,Pielou指数和Simpson指数表现为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3)不同石漠化等级的植物相似性有较大差异,其中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的相似性分别为21.28%和33.33%,轻度、中度和重度石漠化样地灌木层和草本层单独植物分别为8.51%~34.84%和6.67%~26.67%,而灌木层和草本层在不同石漠化样地之间的相似性分别在6.38%~12.77%和3.33%~6.67%之间。说明3个不同等级石漠化样地生活型的植物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相似性存在较大差异,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深,在长期不加治理的情况下湘西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灌木化会更加严重。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业社 陈立军 黎颖惠 何丽霞 李哲陟 卿如冰 杨贤均
通过野外样地调查和室内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藤本植物物种组成及其相关性状属性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藤本植物种类丰富,共有1 463种,隶属67科241属,其中裸子植物1科1属7种,被子植物66科240属1 456种,在被子植物中,双子叶藤本具有明显的优势,单子叶藤本处于次要地位。在科属构成中,单种科和单种属最多,成为该地区重要的建群种,但科的构成比较集中、属的构成相对分散;区系组成具有明显的热带性特征,温带成分占有重要地位;在攀援方式上,缠绕类最多,卷曲类、吸固类和搭靠类较少,与其他地区相比,吸固类比率明显较高,缠绕类比率相对较低;在生活型上,高位芽占有绝对优势,地上芽、地面芽、地下芽和一年生种类较少;叶的特征上,以小型叶、单叶、革质叶和非全缘叶为主;在有性繁育系统中,以两性花为主,单性花次之,杂性花最少,其中雌雄异株类比率较大;开花期和结实期表现出一定的季节性,但开花期主要集中5月–7月,以6月最多,而结实期主要集中8月–10月,以9月最多,开花期和结实期的最高峰避开了降水量最丰富的7月和气温最高的7、8月。总之,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藤本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学特征是该区域藤本植物对其复杂生境长期适应的综合结果。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罗久富 梁松 袁涛 罗忠新 刘君 吴赛男 隋欣
光伏场区植物群落结构空间分异格局反映植物对场区异质生境的适应性。以云南东川光伏场区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遮阴程度增加的对照、前檐、后檐和板下开展植物群落学调查,分析光伏场区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光伏组件遮阴程度增加,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重要值由94.21降低至6.85 (P <0.05),白苞猩猩草(Euphorbia heterophylla)重要值由3.35增加至39.60 (P <0.05),白苞猩猩草替代黄茅成为板下群落优势种;2)光伏组件遮阴显著降低群落植株密度和优势度指数(P <0.05),显著提高物种多样性指数(P <0.05),遮阴程度越高,遮阴区群落与对照区群落物种相似性越低;3)遮阴后群落功能群种类增加,优势功能群由多年生丛生禾草过渡为多年生杂类草,遮阴区出现一年生丛生禾草或一年生杂类草。综上,云南东川光伏组件遮阴程度增加伴随草地植物优势种更替,多样性和功能群种类增加,植物群落结构呈现复杂化的变化趋势。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段华超 李双智 茶晓飞 唐永 郑鑫华 董琼
野外调查及馆藏标本的整理和鉴定表明,昆明西山喀斯特地区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14科451属799种,是云南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种子植物区系总体上为亚热带性质,其热带科占63.64%,热带属占41.62%,热带种占39.64%;温带科占36.36%,温带属占52.93%,温带种占20.84%;该区系属于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区的云南高原地区,为古热带植物区系与泛北极植物区系和东亚区系的交汇.昆明西山喀斯特地区种子植物区系共有8个中国特有属,是滇中特有属分布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种子植物区系与雕翎山种子植物区系的相似系数最高,其亲缘关系较与狮山植物区系的亲缘关系更近.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苏维词
贵州 73%的土地为碳酸盐岩覆盖 ,生态环境脆弱 ,喀斯特地貌极为发育 ,是我国一个相对独特的地域环境单元 ,也是一个植物多样性较丰富的地区 ,仅需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就有 34 2种 ,分属 84科 193属。分析了贵州喀斯特地区珍稀濒危植物的现状特征 ,并从植物本身的生理生态习性、喀斯特生境本底的严酷性 (如土壤瘠薄、方便利用的地表水匮乏等 )、人类干扰活动 (如盗伐、毁林垦荒、水土流失、酸雨危害等 )等方面探讨了该地区珍稀濒危物种的濒危原因。在此基础上 ,结合目前西部大开发中生态建设的要求 ,提出了该地区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应采取的七条对策建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陆志星 王智慧 韦铄星 李娟 林建勇 欧汉彪 王平 蒋燚
【目的】评估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恢复潜力,为该地区的生态恢复和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人工恢复了13 a的落叶阔叶林(DF)、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EDF)和常绿阔叶林(EF)为研究对象,自然封育林(NF)为对照,设置固定样地,对每个样地内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计算乔木径级结构、高度级结构、重要值以及多样性等指标。【结果】1)3种人工林(DF、EDF和EF)的植被恢复速度快于对照(NF),已形成乔木层。2)3种人工林的乔木径级结构均呈倒“J”型,高度级结构呈正偏态分布,其中DF比EDF、EF均多了4个径级和1个树高级,有效地提高了林分平均密度、树高和胸径。3)4种模式灌木层优势种组成相似,均为黄荆和青藤仔,而次优种则有所不同,NF以毛桐、盐肤木等多种阳性耐旱先锋种为主,DF则以银合欢、八角枫等多种耐阴喜湿润物种为主。4种模式草本层几乎都为多年生耐阴草本,且以蔓生莠竹为优势种,其中DF稀有种最多,群落异质性高,多样性大。4)乔木层4种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DF、EDF显著大于EF;灌木层各指数差异不明显;草本层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表现为NF较大,但其均匀度指数较小。【结论】人工林的演替进度快于自然封育林,但自然封育林灌、草层的多样性高于人工林,3种人工模式中以落叶阔叶林恢复效果最佳,因此可在今后的石漠化治理中选用落叶阔叶林模式,并在成林郁闭后减少人工抚育,让其自然恢复,可在保证林分生长量的同时,维持住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赵雅洁 李周 宋海燕 张静 梁千慧 刘锦春
土壤"厚薄不均"和"岩溶干旱"是影响喀斯特地区植物生存、生长和繁殖的关键生态因子,深根植物和浅根植物由于根系生态位的互补可能会缓解资源减少对光合作用的抑制作用。以盆栽深根植物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和浅根植物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为对象,研究土壤厚度降低、水分减少及土壤厚度和水分双重资源减少对两种草本植物混种下其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高资源水平下,混种后苇状羊茅的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与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袁星明 朱宁华 周光益 党鹏 尚海
【目的】研究湘西石漠化地区湿地松-樟树人工混交林林分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为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与森林结构性优化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在武陵山石漠化综合治理国家长期科研基地,针对湿地松-樟树人工混交林,采用植物群落学方法对林分整体的树种组成、径阶分布、林下更新、空间结构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1)群落中乔木共有14种,隶属于12科14属,湿地松、樟树是主要树种,相对显著度分别为72.78%、22.06%;重要值分别为43.47%、34.61%。林分中湿地松相对多度占比27.79%,其大径阶林木占林分总株数的24.9%,湿地松自然更新能力弱,但长势良好,是构成异龄林分中冠层树种的最主要林分;樟树相对多度占比50.13%,它中小径阶林木占林分总株数的45.88%,樟树的自然更新能力强,是构成异龄林分中绝大部分中幼龄林木组成结构。2)林下植物共有40种,隶属于30科40属;林下幼树更新株数与岩石裸露率呈显著负相关,与灌草覆盖度呈负相关。3)林分的林木个体分布类型偏向于随机分布,各个树种处于中度混交与强度混交之间,林分整体处于中庸和亚优势状态,其中湿地松在林分中占绝对优势。4)空间结构指数(FSSI)和空间结构距离(FSSD)的值分别为67.38、61.04,此林分的空间结构较为良好。【结论】湿地松-樟树人工混交林经过42年的自然更新,林分整体向强度混交、异龄林和稳定群落演变发展,但是还未达到自然顶极群落水平,仍需要适当的人工经营管理。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容丽 王世杰 俞国松 邓晓琪 冉景丞
中国南方喀斯特区气候湿润,但土层浅薄,土被不连续,储水能力差,水分成为限制因子,土层下广厚基岩为植物根系生长提供了空间,形成其独特的水分机制。采用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与测定植物清晨水势的方法,选取贵州南部荔波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喀斯特原生林、次生林及因人类砍伐退化的喀斯特灌丛,分析测定其中4种常见优势木本植物小枝木质部水分及土壤水、表层岩溶带水氢氧同位素值的相关性,确定植物水分来源,并通过相关模型计算水源贡献比;探讨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水分利用策略。结果表明:无论雨季或旱季,表层岩溶带水是喀斯特植物的稳定水源。各植被类型都主要利用土壤水,在降水减少的10月,灌木林和原生林对表层岩溶带水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容丽 王世杰 杜雪莲 俞国松
测定6种喀斯特峡谷石漠化区常见植物的δ13C值并对相关植物叶片的解剖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植物叶片解剖结构的各个特征在种间变化不同步,同化组织越厚,气孔密度越高,下角质层越厚,δ13C值越正。不同植物种对植物δ13C值影响的结构主导因子不同:构树为下角质层厚度,清香木为栅栏与海绵组织厚度比,石岩枫和野桐为栅栏组织厚度,八角枫和红背山麻杆没表现出主导因子。石漠化发生后,叶片结构表现出抗旱性增强、光合速率增加的趋势,同时叶片也表现出随石漠化强度增大δ13C增大的趋势,显示植物的WUE增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谷树忠
用广义的效益—成本分析法,运用价值流量概念,对坡改梯的效益和成本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坡改梯是喀斯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可增加耕地面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可有效增进抗御灾害能力,可增加农产品产量,可同时提高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坡改梯,损益分析,喀斯特地区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徐英 王秉洪
本文应用推-拉理论模型对影响贵州喀斯特地区农户外出务工区位的因素进行分析。贵州喀斯特地区农村存在自然环境条件限制、人均耕地少、农业产出低、家庭开支较大等主要推力因素;东南沿海地区城市存在就业机会较多、收入水平较高、发展机会较好等主要拉力因素。贵州喀斯特地区农村净推力和东南沿海地区城市净拉力作用方向相同,两者相叠加,成为农户外出务工的强烈诱因,使农户克服距离阻碍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从而选择东南沿海地区作为务工区位。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罗俊 王克林 陈洪松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世界著名的脆弱生态区,受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生态因子和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等人为因素的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各种生态问题突出,区域差异尤为明显,制约着区域的协调持续发展。本文以桂西北河池地区为研究对象,从分析研究区的脆弱生态特征和主要生态因子入手,运用统计软件SPSS11.5对相关因子进行关联度分析来确定指标和权重,以算得的生态环境脆弱度为基础,把河池地区划分为轻度脆弱类型、中度脆弱类型区、强度脆弱类型和极强度脆弱类型四种生态类型,针对各生态脆弱类型的特征进行空间差异性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开发治理措施。
关键词:
喀斯特 生态脆弱区 空间差异 桂西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