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196)
2023(6088)
2022(4483)
2021(3945)
2020(3179)
2019(6946)
2018(7092)
2017(13015)
2016(7453)
2015(8260)
2014(8309)
2013(7786)
2012(6974)
2011(6133)
2010(6085)
2009(5411)
2008(5466)
2007(4833)
2006(4407)
2005(4095)
作者
(24958)
(20899)
(20868)
(19926)
(13187)
(10354)
(9243)
(8256)
(8060)
(7410)
(7299)
(7027)
(7003)
(6902)
(6798)
(6412)
(6381)
(6167)
(6055)
(6051)
(5560)
(5350)
(5292)
(4756)
(4752)
(4740)
(4735)
(4607)
(4386)
(4311)
学科
(26963)
经济(26940)
(15260)
管理(14674)
(10724)
(10531)
企业(10531)
(10166)
中国(9279)
地方(8640)
方法(7744)
业经(7380)
农业(7068)
数学(6459)
数学方法(6371)
(5513)
(5115)
(5111)
贸易(5105)
(4924)
(4749)
发展(4508)
(4502)
(4421)
环境(4416)
产业(4394)
(3897)
(3889)
土壤(3884)
信息(3785)
机构
学院(103895)
大学(102918)
研究(43968)
(35019)
经济(34181)
科学(33081)
管理(31738)
中国(31109)
(29859)
理学(26882)
理学院(26447)
管理学(25580)
管理学院(25427)
(24923)
农业(23638)
研究所(23372)
(23282)
业大(22332)
中心(19226)
(16849)
(16286)
(16232)
(15533)
科学院(15181)
农业大学(15146)
(15024)
(14833)
师范(14763)
北京(14612)
实验(13589)
基金
项目(77359)
科学(58552)
基金(54597)
(52867)
国家(52513)
研究(48793)
科学基金(41642)
(30642)
自然(29733)
基金项目(29187)
社会(29089)
自然科(28935)
自然科学(28922)
自然科学基金(28352)
社会科(27396)
社会科学(27386)
(27315)
资助(21176)
教育(21005)
重点(19346)
编号(18789)
(18044)
计划(17854)
科技(17227)
科研(15385)
(15229)
(15035)
成果(14622)
创新(14488)
课题(14000)
期刊
(39951)
经济(39951)
学报(28443)
(28103)
研究(27727)
科学(22951)
中国(21482)
大学(19532)
学学(18915)
农业(18770)
(11142)
(11096)
管理(10922)
教育(9560)
业大(8440)
林业(7685)
(7640)
金融(7640)
资源(7526)
(7333)
业经(7031)
技术(6948)
科技(6579)
农业大学(6533)
经济研究(6428)
问题(5773)
自然(5573)
财经(5563)
中国农业(5164)
现代(4887)
共检索到1538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兴锋  刘思凡  蒋龙  何功秀  
探讨湘西北石漠化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和灌木丛4种典型植被类型各土层土壤有机C、全N和全P及其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4种植被类型土壤有机C、全N和全P的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下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C和全P均表现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木丛。2)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0~20 cm土壤有机C比灌木丛分别高出了158.98%和64.87%;土壤全N和全P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小,仅为0.26和0.21,属弱变异,在4中植被类型和不同土层间,其值比较稳定。3)不同植被类型土壤C/N和C/P均表现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丛>针叶林,其中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0~20cm土壤C/N显著高于针叶林和灌木丛,分别高出了132.98%和92.72%;土壤C/P和N/P的值较稳定,变异幅度较小,变异系数仅为0.23和0.25,属弱变异。4)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C和全P与土壤化学计量比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土壤C/N与有机C和全P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C/P与土壤有机C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N/P与土壤有机C和全P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5)主成分分析表明,阔叶林对土壤有机C、全N和全P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最为显著。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邢丹  肖玖军  王晓红  张芳  韩世玉  罗朝斌  
【目的】探明石漠化地区退耕植桑后土壤养分与生态化学计量变化特征,为进一步优化石漠化地区桑园管理提供的理论依据。【方法】结合实际调研,以"空间代替时间"方法,选取荔波退耕还林1年的桑园作为对照,研究还林10年的桑园土壤在不同季节、不同剖面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变化特征。【结果】(1)石漠化地区退耕植桑利于土壤养分的改善,桑树在全年生长过程中养分呈波动性变化;不同土层还林桑园土壤C、N、P具有"表聚性"现象,随土层深度递增而逐渐减少。还林10年桑园土壤有机碳和全钙含量随季节变化呈降-升-降变化,全氮和全磷含量持续下降,全钾含量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2)石漠化地区退耕还林种植桑树后,还林10年的桑园土壤C/N、C/P、N/P增大,而C/K、C/Ca和N/K减少。C/P、N/P随季节变化呈升高趋势,但随剖面深度呈急剧减小趋势。【结论】桑园土壤主要受磷素限制,其次是氮素。在经营管理桑园时,除补充所需养分,还需注重土壤元素间变化。退耕还林桑园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与养分显著相关,OC(有机碳)、TN(全氮)对土壤C/P、C/K、N/P、N/K贡献为正,TCa(全钙)对土壤C/K、N/K贡献为正,而TP(全磷)对土壤C/P、N/P贡献为负,TK(全钾)、TCa对C/Ca贡献为负。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秦娟  孔海燕  刘华  
【目的】探讨大别山东南缘3种马尾松林型0~60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规律,为该区马尾松林的可持续发展和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马尾松林龄为22年的马尾松纯林及马尾松×麻栎混交林、马尾松×枫香混交林内各设置样地3块,采用5点取样法分层(20cm为1层)取样,并测定土壤有机c、全N、全P、全K含量,比较不同林型各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马尾松各林型0~60cm土层土壤有机c、全N、全P和全K含量均表现为马尾松×枫香混交林>马尾松×麻栎混交林>马尾松纯林。2种混交林各土层土壤有机c和全N含量显著高于其纯林,其中混交林表层(0~20cm)土壤有机c含量较...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唐菲菲  邓艳林  郑茂  郭徽  曹福祥  吴立潮  
在对湖南省西北部3县4种不同石漠化程度的13个样地进行植被调查及土壤样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指标相关性分析的方法,构建了评价土壤肥力的土壤属性指标的最小数据集,并对30项土壤属性指标进行分析,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最终确定了各样地的土壤质量得分。结果表明:(1)湘西北石漠化区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的最小数据集(MDS)为:土层厚度(ST)、A层厚度(AT)、土壤粗粉粒(SilT-1)、总孔隙度(BP)、全氮(TN)、有效钾(AK)、阳离子交换量(CEC)、微生物量氮(MBN)、微生物量磷(MBP)、C/N比。(2)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对应等级下的土壤肥力灰色关联...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余逍  刘子琦  喻阳华  李开萍  蔡路路  
【目的】揭示黔西南石漠化区不同群落土壤碳氮磷空间分布及化学计量的垂直分异规律,为黔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区生态治理和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5种植物群落下不同深度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SOC、TN、TP的变幅分别为11.98~32.91、1.98~4.99和0.43~1.69 g/kg, SOC、TN总体随土层加深而降低,TP在各土层间无明显变化;C:N、C:P、N:P的变化范围依次为4.64~7.87、11.49~33.98、1.91~5.28,总体格局呈上高下低变化;C:N低于全国平均水平,C:P总体水平较高,N:P<14,指示N亏缺,植物生长易受N限制。土壤SOC、TN、TP呈两两极显著正相关,C:P与C:N、N:P呈极显著正相关;C:P与TN呈显著负相关;SOC与N:P之间为反向作用效应。【结论】人工恢复植物群落土壤全量养分高于荒地,养分积累能力较强;化学计量比特征SOC分解、矿化率高,P矿化能力弱、有效性低;研究区全量养分之间关系密切,土壤生态系统内养分平衡具有较强的正向调控机制,C、N之间存在互馈效应,C制约着N、P元素的比例关系。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侯自航  王忠诚  
【目的】研究湘西慈利县不同石漠化程度下土壤的理化性质特征,探明不同石漠化演替阶段土壤的主要限制因子,为湘西石漠化的生态恢复和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5个石漠化强度等级,每个等级设置3块标准样地,选择13项土壤理化指标,结合冗余分析(RDA)、主成分分析等分析方法,探讨不同石漠化程度及其剖面深度下土壤理化性质变异特征及其关键限制因子。【结果】1)慈利县石漠化土壤的物理性质在不同石漠化程度间存在差异性显著,土壤容重随石漠化程度加深而增大,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则随石漠化程度加深而减小。2)石漠化土壤化学性质在不同石漠化程度间存在显著性差异,随石漠化程度加深,土壤TK(Total kalium)、TP(Total phosphorus)和SOM(Soil organic matter)含量逐渐降低,土壤TK(Totalkalium)、AP(Available phosphorus)和AK(Available kalium)含量则先下降再上升后下降。3)慈利县石漠化土壤的理化性质在不同土壤深度间亦存在显著性差异,除土壤容重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大外,其他各项指标均呈下降趋势;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之间相关性显著,RDA结果表明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和0.973;随着土壤深度增加,钾元素和氮元素与土壤容重的相关性变得不显著,对石漠化地区肥力变化的响应更敏感,磷元素与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相关性变得显著。4)从澧水流域上游至下游石漠化程度先改善后加深,PCA土壤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土壤质量从优到劣依次为岩泊渡镇、甘堰乡、南山坪乡、零阳镇、苗市镇,与石漠化程度相对应。【结论】土壤理化性质在不同石漠化程度间基本具有显著性差异,物理性质呈阶段性下降,化学性质岩石聚集效应明显;在不同土壤深度间也基本具有显著性差异,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之间相关性显著;石漠化程度在澧水流域从上游至下游先改善后加深,样地石漠化评价基本遵循石漠化演替的空间分布规律。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侯自航  王忠诚  
【目的】研究湘西慈利县不同石漠化程度下土壤的理化性质特征,探明不同石漠化演替阶段土壤的主要限制因子,为湘西石漠化的生态恢复和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5个石漠化强度等级,每个等级设置3块标准样地,选择13项土壤理化指标,结合冗余分析(RDA)、主成分分析等分析方法,探讨不同石漠化程度及其剖面深度下土壤理化性质变异特征及其关键限制因子。【结果】1)慈利县石漠化土壤的物理性质在不同石漠化程度间存在差异性显著,土壤容重随石漠化程度加深而增大,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则随石漠化程度加深而减小。2)石漠化土壤化学性质在不同石漠化程度间存在显著性差异,随石漠化程度加深,土壤TK(Total kalium)、TP(Total phosphorus)和SOM(Soil organic matter)含量逐渐降低,土壤TK(Totalkalium)、AP(Available phosphorus)和AK(Available kalium)含量则先下降再上升后下降。3)慈利县石漠化土壤的理化性质在不同土壤深度间亦存在显著性差异,除土壤容重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大外,其他各项指标均呈下降趋势;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之间相关性显著,RDA结果表明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和0.973;随着土壤深度增加,钾元素和氮元素与土壤容重的相关性变得不显著,对石漠化地区肥力变化的响应更敏感,磷元素与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相关性变得显著。4)从澧水流域上游至下游石漠化程度先改善后加深,PCA土壤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土壤质量从优到劣依次为岩泊渡镇、甘堰乡、南山坪乡、零阳镇、苗市镇,与石漠化程度相对应。【结论】土壤理化性质在不同石漠化程度间基本具有显著性差异,物理性质呈阶段性下降,化学性质岩石聚集效应明显;在不同土壤深度间也基本具有显著性差异,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之间相关性显著;石漠化程度在澧水流域从上游至下游先改善后加深,样地石漠化评价基本遵循石漠化演替的空间分布规律。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丹丽  喻阳华  秦仕忆  钟欣平  
【目的】为贵州干热河谷石漠化地区土地资源的科学合理及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贵州干热河谷石漠化地区种植火龙果(Hylocereus undulatus)、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核桃(Juglans regia)、柚木(Tectona grandis)、玉米(Zea mays)和花椒(Zanthoxylum bugeanum) 6种典型植物土地为样地,采集各样地0~20 cm土样检测其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含量,并应用生态化学计量学方法统计分析该地区土壤C、N、P、K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在干热河谷石漠化地区6种典型植物样地0~20 cm土层土壤的SOC、TN、TP和TK养分平均含量分别为19. 16~70. 17、1. 69~6. 79、0. 06~3. 12和8. 60~77. 04g/kg,土壤养分的C∶N、C∶P、N∶P、C∶K、N∶K和P∶K分别为6. 318~21. 028、11. 400~552. 310、1. 804~46. 354、0. 461~5. 651、0. 073~0. 502和0. 003~0. 040。土壤养分SOC与C∶K及P∶K间呈显著正相关; TN与P∶K呈显著正相关,与C∶N和C∶P呈显著负相关; TP与P∶K呈极显著正相关,与C∶P和N∶P呈极显著负相关; TK与P∶K呈极显著正相关,与C∶P和N∶P呈极显著负相关,与C∶K呈显著负相关;即SOC对C∶K和N∶K,TN、TP和TK对P∶K的增加具有促进作用; TN对C∶N和C∶P,TP对C∶P和N∶P,TK对C∶P、N∶P和C∶K的增加存在抑制效应。在土壤养分的各生态化学计量比之间,除C∶K与N∶P呈S函数外,其余各生态化学计量比间均呈一元二次函数关系。【结论】干热河谷石漠化地区的土壤有机质分解较快,并加速了其养分消耗,导致其土壤总体P素亏缺,在生产过程中应注意添加外源磷肥提高土壤肥力;在养分管理上,注重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漆良华  张旭东  周金星  彭镇华  岳祥华  黄玲玲  
研究湘西北女儿寨小流域退化土地马尾松天然林(Ⅰ)、杉木人工林(Ⅱ)、杜仲人工林(Ⅲ)、油桐人工林(Ⅳ)、润楠次生林(Ⅴ)、毛竹杉木混交林(Ⅵ)及荒草灌丛(Ⅶ)7种典型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微生物数量、生物量碳氮及分形特征。结果表明:细菌是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类群,数量多达2.153×105~5.60×106cfu·g-1,占全部微生物比例为72.83%~92.77%;其次为放线菌数量,为7.57×104~3.89×105cfu·g-1,所占比例为6.44%~25.61%;真菌数量最少,为4.60×103~4.77×104cfu·g-1,所占比例仅0.79%~1.99%。荒草灌丛模式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唐学君  王伟峰  肖舜祯  张旭东  
基于野外实测数据和文献资料数据,对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西南部的旺业甸实验林场进行了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各组分的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为油松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和固碳潜力的提升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油松人工林叶C、N、P含量分别为511. 41 mg/g,10. 24 mg/g,1. 23 mg/g,总体表现出在幼龄林时C、N含量低,P含量高;随着林龄的增大P含量降低,C、N含量增高。在幼龄林时叶C∶N最大为61. 38,叶C∶P和N∶P最小分别为385. 78和6. 28;随着林龄增大C∶N先减小后增大,C∶P和N∶P先增大后减小,而所有N∶P均小于14,判断该地区油松人工林生长主要受N的限制。土壤C、N、P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降低,土壤C、N、P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 92 mg/g,0. 47 mg/g,0. 27 mg/g。土壤表层C含量在幼龄林时最小,随着林龄的增加逐渐增高并在近熟林时达到最大值,N、P含量在幼龄林时最大;随着林龄的增加逐渐减小。土壤C、N、P的供应量对叶C、N、P含量存在一定影响,土壤C、N、P含量在不同土层间的相关性较强。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栎  王光军  周国新  赵月  张艺成  
以会同桢楠人工幼林地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有机C、全N、全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时空动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坡位和季节的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均有明显不同。表层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底层土壤,同一土层之间有机C含量变异性较大,全N和全P变异性较小。不同坡位之间土壤养分含量呈现:下坡>中坡>上坡。土壤养分含量受季节的影响,表现为:冬季>秋季>夏季>春季;不同季节土壤的C:N、C:P、N:P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全N与N:P成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N:P主要受全N含量控制,土壤N:P的平均值为1.59,低于其他研究所得的N:P,表明了该实验地桢楠幼林土壤的N缺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曾全超  李鑫  董扬红  安韶山  
植被类型对黄土高原土壤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是体现生态系统变化过程的重要依据。研究森林、森林草原、草原植被类型对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对于深入认识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改良、完善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和准确评价植被恢复的生态环境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延河流域是黄河的一级支流,自然环境脆弱,植被破坏和土壤侵蚀严重,因此,论文选取延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碳、氮、磷养分和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植被带下,表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显著高于下层土壤,森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下土壤全磷含...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文林琴  栗忠飞  黎明钰  王兴永  叶纬平  
[目的]研究石漠化区域植被群落及土壤物理特征,为石漠化脆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及植被恢复重建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在黔西南石漠化典型区域,选取重度、中度、轻度和无石漠化4个等级的样地,测定样地中植被盖度与生物量,计算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采集0~10,10~20,20~30 cm土层的土样,测定土壤体积质量、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最后分析了6个土壤物理指标与植被盖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结果]1)随着石漠化程度的改善,草本生物量下降,灌木及乔木生物量均显著上升,植被总生物量和盖度均显著上升。2)随石漠化程度的改善,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总体上升,其中无石漠化样地以上3个指标分别为2.26,10.50和1.01,显著高于其他等级石漠化样地(P<0.05);而重度石漠化样地优势度指数达0.39,显著高于其他等级石漠化样地(P<0.05)。3)随着石漠化程度的改善,土壤含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平均值均增加,而土壤体积质量则下降。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植被生物量、盖度分别与土壤体积质量呈显著和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土壤含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与土壤体积质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与田间持水量和总孔隙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优势度指数仅与毛管孔隙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而丰富度指数与各土壤物理指标间均无显著相关关系。[结论]贵州省黔西南州石漠化演变过程中,植被、土壤物理特征均产生了显著改变,地表植被的演进对土壤物理特性产生了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孔学夫  刘二冬  沈燕  何功秀  文仕知  
[目的]探讨湘西地区不同植被下土壤环境的状况,揭示土壤富集重金属元素的规律。[方法]以湖南湘西地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和灌木林4种森林土壤不同层次(0~15 cm和15~30 cm)的Cd、Cu、Ni、Pb、Zn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重金属分布及相关性。[结果]不同植被下土壤中5种重金属含量的变异系数为0.18%~0.69%,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Cu> Zn> Ni> Pb> Cd。主成分分析表明Cu和Cd在PC1中有较大的荷载值,在PC2中有中等的荷载值。各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灌木林土壤容重与Zn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针叶林土壤容重与Cu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灌木林土壤有机质与Cd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针叶林土壤pH值与Ni和Zn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针阔混交林土壤pH值与Pb、Cu和Ni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灌木林土壤重金属含量之间的相关性较显著。[结论]湘西地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垂直分布规律存在差异,表现为针阔混交林的上层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均低于下层土壤,常绿阔叶林的上层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均高于下层土壤,而针叶林和灌木林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无差异性变化;湘西地区土壤容重、有机质、坡度、pH值、土层厚度对Cd含量的影响较大,海拔对Pb、Ni和Cu的影响较大,坡度对Ni的影响较大;湘西地区灌木林中重金属来源相同的可能性相较于其他3种植被类型更大。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刘莉  王明浩  杨蔚  任健  张冉  田健帆  许文花  马向丽  
为了解不同干扰类型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本研究以云南迪庆州高寒草甸为对象,分析了封育+火烧、封育+施肥、封育和放牧4种不同干扰类型下的土壤碳(C)、氮(N)、磷(P)、钾(K)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在同一类型干扰下,土壤C、N、P、K浓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C、N、P、K浓度与土层深度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均可用直线函数较好拟合。2)土壤C、N、P、K浓度以封育+施肥、封育地较高,其中,在0-30 cm土层,封育+施肥地土壤C、N浓度显著高于其他3种干扰(P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