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63)
2023(4265)
2022(3600)
2021(3226)
2020(2835)
2019(6325)
2018(6045)
2017(11081)
2016(6511)
2015(7052)
2014(7076)
2013(6841)
2012(6330)
2011(5721)
2010(5874)
2009(5283)
2008(5048)
2007(4372)
2006(3732)
2005(3220)
作者
(21459)
(18279)
(18222)
(17037)
(11305)
(8904)
(8046)
(7223)
(7001)
(6384)
(6296)
(6254)
(5947)
(5824)
(5758)
(5616)
(5474)
(5410)
(5173)
(5126)
(4824)
(4645)
(4445)
(4176)
(4097)
(4042)
(3980)
(3887)
(3787)
(3736)
学科
(32096)
经济(32085)
方法(16444)
数学(15580)
数学方法(15259)
管理(14359)
(12514)
地方(10156)
(10041)
企业(10041)
(9351)
地方经济(6920)
中国(5901)
(5572)
环境(5138)
业经(4392)
(4382)
农业(4032)
理论(3917)
(3793)
土壤(3779)
生态(3631)
(3475)
(3422)
技术(3340)
(3332)
金融(3328)
资源(3242)
(3193)
贸易(3192)
机构
学院(93457)
大学(92342)
研究(35336)
(32958)
管理(32368)
经济(32287)
理学(28710)
理学院(28289)
科学(27620)
管理学(27218)
管理学院(27067)
中国(24271)
(23699)
(20078)
业大(19916)
(19850)
研究所(19039)
农业(18865)
中心(15378)
(13679)
(12811)
(12701)
科学院(12511)
(12470)
农业大学(12443)
(12438)
师范(12290)
北京(12274)
(12119)
实验(11635)
基金
项目(73439)
科学(56716)
基金(52626)
(49648)
国家(49371)
研究(45170)
科学基金(40568)
(30635)
自然(29515)
自然科(28798)
自然科学(28788)
自然科学基金(28199)
基金项目(27664)
社会(27486)
(26584)
社会科(26087)
社会科学(26080)
资助(22305)
教育(20953)
重点(18187)
计划(17296)
(16859)
编号(16584)
科技(16339)
(15025)
科研(14815)
(14528)
创新(14202)
课题(12629)
专项(12477)
期刊
(31335)
经济(31335)
学报(24330)
研究(20964)
(20884)
科学(19550)
大学(16863)
学学(16440)
中国(15693)
农业(14405)
管理(11013)
(8597)
技术(8222)
教育(7766)
(7615)
业大(7458)
统计(7259)
资源(6768)
(6723)
林业(6689)
科技(6449)
决策(6120)
(5959)
农业大学(5743)
自然(5288)
经济研究(5247)
(5208)
金融(5208)
技术经济(4861)
业经(4769)
共检索到1259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漆良华  张旭东  周金星  周小玲  田育新  魏远  吴建平  柯裕洲  
对湘西北女儿寨小流域7种典型植被恢复群落土壤贮水量与入渗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森林群落土壤饱和贮水量与最大吸持贮水量均高于荒草灌丛群落,表明森林植被能较好地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持水能力;2)通用经验方程对各种植被类型土壤入渗过程的拟合效果最好,Kostiakov方程次之,Horton方程最差;3)毛竹杉木混交林群落土壤初渗率(17·10mm·min-1)和平均入渗率(7·42mm·min-1)最大,杉木人工林稳渗率(11·51mm·min-1)最高,油桐人工林初渗率(4·93mm·min-1)、稳渗率(0·52mm·min-1)和平均入渗率(1·23mm·min-1)均最小;4)坡位对土壤...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谦  廖凯华  杨桂山  朱青  郑锦森  
在长期田间试验基础上,分别利用数值模拟方法(Numerical Simulation,NS)和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模型构建江南平原土地整治区典型林地的土壤水分运动模型,并对土壤贮水量进行预测。NS模型校正结果表明,该模型虽能较好地预测林地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但是NS模型对训练期和验证期0~60cm土层贮水量预测的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分别为11.09和8.29mm,而ANN预测的RMSE分别为4.17和4.08mm,说明ANN的预测效果好于NS模型。最后,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ANN预测精度对输入参...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甲霞  张万军  曹建生  
采用大型非称重式蒸渗仪法,通过对太行山低山区主要植被黄背草、荆条及其混合植被下的土壤水分及以上3种植被水分利用状况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下土壤贮水量的季节变化随着降雨量及季节变化而变化,植被生长期降雨量多的年份,土壤贮水量大,降雨量小的年份,土壤贮水量小;3种植被不同坡度下水分利用效率,平坡大于斜坡,丰水年,混合植被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枯水年,黄背草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漆良华  张旭东  周金星  彭镇华  岳祥华  黄玲玲  
研究湘西北女儿寨小流域退化土地马尾松天然林(Ⅰ)、杉木人工林(Ⅱ)、杜仲人工林(Ⅲ)、油桐人工林(Ⅳ)、润楠次生林(Ⅴ)、毛竹杉木混交林(Ⅵ)及荒草灌丛(Ⅶ)7种典型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微生物数量、生物量碳氮及分形特征。结果表明:细菌是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类群,数量多达2.153×105~5.60×106cfu·g-1,占全部微生物比例为72.83%~92.77%;其次为放线菌数量,为7.57×104~3.89×105cfu·g-1,所占比例为6.44%~25.61%;真菌数量最少,为4.60×103~4.77×104cfu·g-1,所占比例仅0.79%~1.99%。荒草灌丛模式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耀华  刘虹冰  李雨欣  李鑫  刘斌  杨世赟  曾施绮  卜文圣  
【目的】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大量天然林遭到破坏,导致森林的数量和质量显著下降,因此采取了许多植被恢复措施,其主要方式有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模式。研究这两种不同恢复模式下林分的土壤贮水量和养分储量的差异,有助于比较这两种模式的优劣性,为亚热带植被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择九连山皆伐后自然恢复35年的次生林、人工栽植杉木后自然恢复39年的杉木林、以及保存完好的原始林等3个典型林分为对象,比较不同恢复模式在水源涵养和养分贮存能力上的差异。【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在贮水能力上,杉木林、次生林的吸持贮水量和饱和贮水量明显低于原始林,但在滞留贮水量上,杉木林、次生林却显著高于原始林,而杉木林和次生林在贮水量上较相似;在土壤养分贮存方面,原始林和次生林的速效氮储量均显著高于杉木林,但杉木林的有效磷储量显著高于次生林和原始林;原始林的碳储量、全氮储量和全磷储量均明显高于杉木林和次生林,且杉木林的碳储量、全氮储量显著高于次生林,但杉木林的全磷储量却显著低于次生林。【结论】两种恢复模式在土壤水源涵养方面相似,而在养分贮存能力上存在很大的差异,需要依据不同的生态恢复目标而选用不同的恢复模式,提高土壤速效氮和全磷储量宜采用自然恢复模式,提高土壤有效磷、碳储量和全氮储量宜采用人工恢复模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国梁  刘国彬  周生路  
经过20多年的退耕还林还草和封禁措施,纸坊沟流域植被得到良好恢复,并对土壤产生正面影响。流域内11种主要植物群落下以及不同生活型下土壤稳定入渗速率均有显著差异,其中灌木和草本群落下土壤稳定入渗速率较大,乔木林下较小。土壤稳定入渗速率与其影响因子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其中土壤稳定入渗速率与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及土壤活性孔隙度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与枯枝落叶层厚度也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还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重量百分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黄土丘陵沟壑区进行植被建设选择灌草群落较好,天然群落可优先选择铁杆蒿、茭蒿、长芒草和白羊草等,人工灌木群落可优先选择柠条等。由于该区属森林向草原...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子忠  徐洋  卢宪菊  胡克林  江丽华  徐钰  
为评估AquaCrop模型在华北平原模拟大葱生长和农田水分的适用性,本研究利用实测的农民施肥方式的一个小区和增施氮肥处理的土壤水分、作物生长和产量数据,结合气象资料,获得了AquaCrop模型模拟大葱生长和土壤水分的模型参数,并利用实测的农民施肥方式的另外一个小区、减施氮肥、优化施氮和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贮水量和生物量数据进行了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在无水分胁迫条件下AquaCrop模型对大葱土壤贮水量及生物量的模拟结果是可以接受的。对土壤贮水量实测值与模拟值的RMSE为19.4~24.9 mm之间,相对误差为3.9%~12.4%;大葱生物量实测值与模拟值的RMSE为0.31~0.73 t/hm2...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袁知洋  邓邦良  张学玲  刘宇新  李志  牛德奎  郭晓敏  张文元  
对武功山草甸植被小群落下土壤活性有机碳性状和土壤养分性状的16个变量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0~20 cm,土壤有机碳性状与土壤养分性状的第一个典型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其相关系数为0.994 9,在一定范围内,土壤有机质、铵态氮、磷、钾和硼含量与土壤有机质碳、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态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在20~40 cm,土壤有机碳性状与土壤养分性状的第一个典型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其相关系数为0.995 4,在一定范围内,土壤有机质、钾、钙、镁含量与土壤有机质碳、可溶性碳和易氧化态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铜和硼含量与土壤有机质碳、可溶性碳和易氧化态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漆良华  张旭东  彭镇华  周金星  
以湘西北女儿寨小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典范相关分析法研究退化侵蚀地植被恢复区土壤养分、微生物及酶活性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养分综合因子中起主要作用的为N与P,土壤微生物综合因子中起主要作用的为细菌数量、微生物生物量C、微生物生物量N,土壤酶活性综合因子中起主要作用的为脲酶、多酚氧化酶、磷酸酶和转化酶;脲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与土壤N,P的转化有关,而N,P的转化与微生物生物量C、微生物生物量N的累积有关;脲酶、多酚氧化酶及磷酸酶的活性对微生物生物量C积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转化酶的活性对微生物生物量N积累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脲酶活性有利于提高土壤N素含量,降低土壤P素水平,多酚氧化酶活性与土壤...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跃进  李沁谊  王好才  时伟宇  
【目的】探究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典型群落的土壤碳氮储量变化特征,为该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空间代时间方法,在重庆市中梁山喀斯特槽谷选取弃耕地(弃耕半年)、草地(5~10 a)、灌丛(15~25年)、灌乔林(30~40年)和乔木林(50~60年)作为一个植被自然恢复演替序列,设置固定样地,采集0~10、10~30、30~50、50~7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含量及碳氮比(C/N)和土壤pH值,估算各演替序列下土壤的碳氮储量,分析在自然恢复演替不同阶段的土壤碳氮含量与储量特征。【结果】植被自然恢复演替显著提高了土壤SOC和TN含量与储量(P <0.05),土壤TN储量与土壤SOC含量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TP含量显著正相关(P<0.001)。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漆良华  张旭东  周金星  王昭艳  
对武陵山区女儿寨小流域马尾松天然林(C1)、杉木人工林(C2)、杜仲人工林(C3)、油桐人工林(C4)、润楠次生林(C5)、毛竹杉木混交林(C6)及荒草灌丛(C7)等7种典型植被恢复模式坡面产流产沙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模式产流量大小排序为C4>C1>C2>C6>C3>C7>C5,产沙量大小排序为C4>C1>C2>C6>C7>C5>C7,润楠次生林具有良好的保水减沙效益,而油桐人工林最差;产流量与产沙量线性关系显著,降雨量与产流量、产沙量的回归关系以线性方程、二次多项式和三次多项式拟合效果最优。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结构与持水状况、植被盖度等下垫面因子对产流产沙的影响较大,而海...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倩  刘目兴  王苗苗  张海林  朱强  易军  
合理的绿地植被建设和管理是提高城市蓄水能力和减少城市内涝的重要途径。该文以武汉市城区8种代表性绿地植被的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水力学特征参数,量化了不同类型绿地植被对表层土壤水分入渗和保持性能的影响,并揭示了土壤理化性质对其影响的机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表层土壤水分入渗性能和持水能力差异显著,天然香樟林、玉兰园、桂花园和牡丹园具有较好的入渗性能,表现为较高的饱和导水率(179.70~441.69 cm/d),其次是人工草坪(31.53~126.60 cm/d),而樱花园、梅花园和桃李园的入渗性能最差(22.40~57.99 cm/d)。天然香樟林土壤持水能力最强,表现为最高的田间持水量(0.315~0.336 cm~3/cm~3)和最大有效含水量(0.170~0.177 cm~3/cm~3),其次是玉兰园、桂花园、牡丹园、梅花园和桃李园,持水量、有效含水量分别为:0.241~0.289 cm~3/cm~3,0.144~0.182 cm~3/cm~3,而樱花园和草坪的持水能力最弱(0.209~0.254 cm~3/cm~3,0.139~0.165 cm~3/cm~3)。土壤饱和导水率与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容重、总孔隙度、砂粒和粘粒含量是影响土壤水分特征的主要因素。可以通过乔灌木林下种植草本植物、减少人为践踏,以及适时翻耕等方式提高绿地土壤的入渗与保水能力,进而提高其降雨存蓄功能,减少城市内涝。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兴锋  刘思凡  蒋龙  何功秀  
探讨湘西北石漠化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和灌木丛4种典型植被类型各土层土壤有机C、全N和全P及其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4种植被类型土壤有机C、全N和全P的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下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C和全P均表现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木丛。2)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0~20 cm土壤有机C比灌木丛分别高出了158.98%和64.87%;土壤全N和全P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小,仅为0.26和0.21,属弱变异,在4中植被类型和不同土层间,其值比较稳定。3)不同植被类型土壤C/N和C/P均表现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丛>针叶林,其中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0~20cm土壤C/N显著高于针叶林和灌木丛,分别高出了132.98%和92.72%;土壤C/P和N/P的值较稳定,变异幅度较小,变异系数仅为0.23和0.25,属弱变异。4)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C和全P与土壤化学计量比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土壤C/N与有机C和全P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C/P与土壤有机C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N/P与土壤有机C和全P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5)主成分分析表明,阔叶林对土壤有机C、全N和全P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最为显著。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席彩云  余新晓  徐娟  张振明  朱建刚  王琛  庞卓  王纳丽  
利用双环法对北京密云山区4种典型林地(刺槐林、侧柏林、针阔混交林和灌木林地)进行原位测试,研究其土壤入渗规律。结果表明:利用Horton公式对土壤入渗过程的拟合精度高于Philip方程;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初渗速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但与稳渗速率关系并不显著;土壤稳渗速率与土壤密度呈负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孔隙度呈正相关;4种典型林地土壤稳渗率的顺序为灌木林地(4.93mm/min)>刺槐林地(4.23mm/min)>针阔混交林地(4.18mm/min)>侧柏林地(3.09mm/min)。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月容  周志翔  徐永荣  王鹏程  佃袁勇  张欣  
对武陵山区女儿寨侵蚀小流域植被恢复群落科属组成及属的地理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维管植物种类较为丰富,隶属于89科178属221种,群落优势科趋于明显,含5种以上的科虽只占总科数的16.85%(15科),却占总属、种数的44.57%、52.04%,属内种数的变化范围为1~4,以单种属最多(148属,82.29%);蕨类植物具有明显的热带成分(15属,占65.22%),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具有丰富的热带性质(65属,42.75%)和明显的温带成分(73属,48.04%),在区系分区上处于从亚热带至温带之间的过渡地带.研究结果可为小流域及区域性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