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116)
- 2023(3127)
- 2022(2685)
- 2021(2507)
- 2020(2171)
- 2019(4853)
- 2018(4857)
- 2017(8951)
- 2016(5311)
- 2015(5543)
- 2014(5478)
- 2013(5548)
- 2012(5329)
- 2011(4832)
- 2010(4804)
- 2009(4187)
- 2008(4263)
- 2007(3746)
- 2006(3300)
- 2005(3023)
- 学科
- 济(17966)
- 经济(17955)
- 业(10619)
- 管理(9758)
- 学(9667)
- 企(8338)
- 企业(8338)
- 方法(7997)
- 数学(7094)
- 数学方法(6980)
- 结构(5007)
- 财(4970)
- 农(4939)
- 中国(4452)
- 制(4272)
- 产业(4193)
- 地方(3688)
- 业经(3561)
- 体(3511)
- 税(3498)
- 税收(3289)
- 收(3263)
- 农业(3235)
- 务(3167)
- 财务(3165)
- 财务管理(3160)
- 和(3070)
- 企业财务(3068)
- 物(2935)
- 产业结构(2922)
- 机构
- 大学(76093)
- 学院(75670)
- 研究(33820)
- 科学(26944)
- 济(25203)
- 经济(24608)
- 农(24521)
- 中国(23625)
- 管理(22332)
- 所(20349)
- 农业(19756)
- 理学(19333)
- 研究所(19306)
- 理学院(18979)
- 业大(18615)
- 管理学(18297)
- 管理学院(18178)
- 京(17319)
- 中心(14227)
- 室(13441)
- 省(13398)
- 实验(12852)
- 院(12822)
- 农业大学(12696)
- 实验室(12325)
- 江(12279)
- 重点(11687)
- 财(11420)
- 科学院(11366)
- 北京(11028)
- 基金
- 项目(58254)
- 科学(43309)
- 基金(41444)
- 家(41276)
- 国家(41032)
- 研究(32567)
- 科学基金(32109)
- 自然(24645)
- 自然科(24037)
- 自然科学(24025)
- 自然科学基金(23606)
- 省(23330)
- 基金项目(22145)
- 划(20700)
- 社会(18643)
- 资助(17644)
- 社会科(17636)
- 社会科学(17632)
- 科技(15071)
- 计划(15033)
- 重点(14910)
- 教育(14405)
- 发(12752)
- 科研(12266)
- 专项(12029)
- 部(11716)
- 创(11208)
- 编号(10937)
- 创新(10761)
- 农(10536)
共检索到1082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林杨 文仕知 王德明
合理的植被恢复方式能提高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进而为当地的生态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了湘潭锰矿3种不同生境的植物群落(天然次生林群落、矿渣区域人工植被恢复群落、矿渣区自然恢复群落)的群落结构、生活型、重要值特征、多样性现状以及群落间的相似性程度。结果表明:(1)人工植被恢复群落共有35种植物,隶属21科32属;天然次生林群落共有17种植物,隶属13科17属;自然恢复群落共有14种植物,隶属14科14属。各类型植物群落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优势种不同。(2)在3种群落中,人工植被恢复群落中1年生植物占比例最大,其它2种群落都是高位芽植物占比例最大。(3)各类型的植物群落中Species r...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余光辉 云琨 翁建兵 朱佳文 张勇
采集了湘潭锰矿红旗分矿开采区、沙圹村恢复区的代表性当季蔬菜(莴笋叶Fruticicolidae、小白菜Brassica chinensis、香葱Allium schoenoprasum、空心菜Ipomoea aquatica)、废弃区的优势植物(商陆Phytolacca acinosa、野茼蒿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苍耳Xanthium sibiricum)和3个研究区的土壤,通过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了Mn、Pb、Zn含量。结果表明:开采区蔬菜Mn含量(8.3~84.5 mg/kg)明显高于恢复区(2.7~55.6 mg/kg),开采区和恢复区蔬菜都明显受到P...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周涛 苏正安 何周窈 杨鸿琨 王晓艺
为研发适宜于干热河谷矿山排土场的生态恢复技术,采用数量生态学样方调查的方法对攀枝花地区钒钛磁铁矿区5个不同恢复年限的排土场进行植被群落特征调查,记录植物物种,计算物种重要值、群落多样性、均匀度和相似性等指标。结果表明,矿山排土场植被种类较为稀少,共36种。其中,禾本科种类最多,其次为菊科和豆科植被;扭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碱蓬(Suaeda glauca)等草本植被在排土场优势程最大,是金属矿山排土场的耐性物种;以草本为主的灌草丛是矿山排土场植被恢复前期的优势群落类型;恢复演替过程中,物种数量和多样性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各物种间存在竞争淘汰关系;10年内不同恢复年限的矿山排土场植被群落间的差异性较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智慧 陈金磊 方晰
【目的】为评估和预测亚热带森林植被恢复潜力及其恢复趋势,丰富亚热带森林动态学和促进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进程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在湘中丘陵区选取4种植物群落:檵木–南烛–满山红灌草丛(LVR)、檵木–杉木–白栎灌木林(LCQ)、马尾松–柯–檵木针阔混交林(PLL)和柯–红淡比–青冈常绿阔叶林(LCC)作为一个恢复序列,设置固定样地,采用样方调查法调查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指数、重要值和群落相似系数等指标。【结果】1)LVR、LCQ、PLL、LCC分别由12、19、22、28科,14、26、32、40属,16、28、36、48种组成;随植被恢复,草本层和灌木层的物种先增加后下降,物种更替主要体现在双子叶植物的变化。2)随植被恢复,草本层、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Pielou、Margalef指数均先增加后减少,Simpson指数却先减少后增加;LVR、LCQ、PLL的Shannon-wiener、Pielou指数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但是在LCC阶段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Margalef在LVR、LCQ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PLL和LCC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3)恢复早期各层次优势种以芒萁、檵木、杉木、马尾松等阳性物种为主,恢复后期以狗脊、柯、青冈等耐荫物种为主,不同阶段草本层优势种重要值占比均超过50%,乔灌两层的阔叶树种在恢复过程中逐渐占据优势。【结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物种组成存在差异,PLL是植被恢复的关键阶段,对已进入PLL阶段的植物群落可采取封山育林等手段结合适当的疏伐以促进其向常绿阔叶林方向恢复。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刘明典 杨青瑞 李志华 刘绍平 黄木桂 吴志新
于2005年3、6、9、12月对沅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沅水浮游植物共计6门147种,以硅藻和绿藻为主,分别占43.53%和36.73%。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2.21×105ind./L,蓝藻密度最大为1.33×105ind./L;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为3.97 mg/L,蓝藻生物量最大为3.42 mg/L。浮游植物季节变化比较明显,密度秋季最大(4.64×105ind./L),夏季最小(1.6×104ind./L);生物量冬季最大(12.86 mg/L),夏季最小(0.2 mg/L)。水平分布密度和生物量均是牛鼻滩站最大,分别为6.03×105ind./L和29.6 mg/L。...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冬燕 林文鹏 赵敏
以正在生态恢复进行中的苏州河水体为研究对象,共设黄渡、华漕、北新泾、武宁路桥、长寿路桥和浙江路桥6个采样点,从2000年10月至2002年10月间按春、夏、秋、冬进行了9次采样,另外,在黄渡、华漕和武宁路桥于2002年的5月和6月增加了5次采样,对苏州河浮游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数量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苏州河浮游植物的平均个体数达到了4.7×106ind/L,细胞密度平均值为10.2×106ind/L,生物量均值为5.73 mg/L。苏州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定性和定量组分表达均显示绿藻优势,其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5.774 ind/μL和2.159 mg/L;属数、种数和生物量结构以硅藻...
关键词:
苏州河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程红梅 周耘峰 孙崇波 汤庚国 李飞
在对合肥环城公园绿地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绿地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特征及类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合肥环城公园绿地植物群落有145种,属于64科114属.乔木层树种有62种,木犀科、豆科、杉科、木兰科和松科等为优势科,刺槐、女贞、构树、枫杨、棕榈、水杉、黄山栾和广玉兰等为优势种.少数种占有较大比例,优势种群中常绿树种占有一定比例.群落类型中,常绿落叶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占群落总数的87.04%.乔木层、灌木层优势种中,引种栽培植物占有相当比例,与城郊次生植被以地带性树种形成的森林群落有一定区别.应以地带性树种为主体,在遵从植物生态位的基础上,合理配置灌木和宿根地被植物,逐步形成稳定的复合植物群落.
关键词:
合肥环城公园 绿地 群落结构 群落类型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萍 刘宪斌 李宝华 白明 李彤 王娟娟
2009—2013年选取春末、夏中、秋初3个季节对海河干流浮游植物进行连续5年的调查与监测,系统分析了海河干流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优势种、优势度、群落结构以及生物多样性组成,探讨其变化趋势和主要原因,运用单因子方差分析(ANOVA)分别对各年度间密度和生物量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并利用马加利夫(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对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海河干流浮游植物隶属8门92属181种。绿藻门在细胞密度和种类组成上都占绝对优势,其次为蓝藻门和硅藻门。主要优势种为:绿藻门的四尾栅藻、小球藻、卵囊藻、月牙藻和卡德藻;蓝藻门的微囊藻、胶鞘藻、螺旋藻、颤藻和蓝纤维藻;硅藻门的小环藻...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胡理乐 刘琪璟 闫伯前 朱教君
Qianyanzhou(QYZ) Ecological Station established in 1983 with an area of 204 hm~2 is affiliated to the 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Before 1982,herbs had been dominant,sparsely dotted with shrubs.After 20-year restoration of the vegetation,the vegetation showed significant changes in both fores...
关键词:
人工林 群落类型 群落垂直结构 优势种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伟耀 郑心炫 吴雅华 李岩林 管诗敏 倪榕蔚 黄柳菁
[目的 ]平潭岛原生滨海植物群落种间关系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滨海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和共存机制,对海岛滨海植被的管理恢复与保护有重要的意义。[方法 ]本研究在群落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方差比率法(VR),χ2检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及典范对应分析(CCA排序),对平潭岛滨海4种典型生境类型(基岩灌丛、低山丘陵灌丛、砂生草甸、基岩草丛)的植物群落优势种(重要值≥1)进行了种间联结、相关性分析,并进行生态种组划分。[结果 ]4种生境类型的滨海植物群落总体间均呈显著正关联(VR> 1,W>χ20.05(N)),群落整体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多数物种对间的联结性和相关性均不显著(P> 0.05),种对间独立性较强;总体上正负联结和相关比大于1,呈现正联结和正相关趋势。[结论 ]对比不同的测度方法,相较于χ2检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种间相关显著率更高,有较高的灵敏度。利用R语言进行CCA排序,并结合种间相关性分析结果,将原生滨海植物群落中的51个优势种划分为4个生态种组,4个生态种组对应4种生境,在平潭岛原生滨海植被的管理恢复与保护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种间关系和环境适应性,选择合适的生态种组物种进行搭配种植:在土壤含盐率高的基岩生境选择种植生态种组Ⅰ:滨海前胡(Peucedanum japonicum Thunb.)、假还阳参(Crepidiastrum lanceolatum (Houtt.) Nakai)、单叶蔓荆(Vitex trifolia Linnaeus f.)等;在土壤容重大、海拔较高、在岩石裸露率高的环境低山丘陵生境内选择种植生态种组Ⅱ:滨柃(Eurya emarginata (Thunb.) Makino)、胡颓子(Elaeagnus pungens Thunb.)、薜荔(Ficus pumila L.)等;在土壤含盐率较低、疏松的砂生土壤的海岸线,选择种植生态种组Ⅲ:海边月见草(Oenothera drummondii Hook.)、肾叶打碗花(Calystegia soldanella (L.) R. Br.)、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 Fr. Schmidt ex Miq.)等;在土壤含水率较大生境内,选择种植生态种组Ⅳ:勾儿茶(Berchemia sinica Schneid.)、华南狗娃花(Heteropappus ciliosus Makino)、石蒜(Lycoris radiata (L'Her.) Herb.)等。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陆志星 王智慧 韦铄星 李娟 林建勇 欧汉彪 王平 蒋燚
【目的】评估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恢复潜力,为该地区的生态恢复和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人工恢复了13 a的落叶阔叶林(DF)、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EDF)和常绿阔叶林(EF)为研究对象,自然封育林(NF)为对照,设置固定样地,对每个样地内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计算乔木径级结构、高度级结构、重要值以及多样性等指标。【结果】1)3种人工林(DF、EDF和EF)的植被恢复速度快于对照(NF),已形成乔木层。2)3种人工林的乔木径级结构均呈倒“J”型,高度级结构呈正偏态分布,其中DF比EDF、EF均多了4个径级和1个树高级,有效地提高了林分平均密度、树高和胸径。3)4种模式灌木层优势种组成相似,均为黄荆和青藤仔,而次优种则有所不同,NF以毛桐、盐肤木等多种阳性耐旱先锋种为主,DF则以银合欢、八角枫等多种耐阴喜湿润物种为主。4种模式草本层几乎都为多年生耐阴草本,且以蔓生莠竹为优势种,其中DF稀有种最多,群落异质性高,多样性大。4)乔木层4种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DF、EDF显著大于EF;灌木层各指数差异不明显;草本层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表现为NF较大,但其均匀度指数较小。【结论】人工林的演替进度快于自然封育林,但自然封育林灌、草层的多样性高于人工林,3种人工模式中以落叶阔叶林恢复效果最佳,因此可在今后的石漠化治理中选用落叶阔叶林模式,并在成林郁闭后减少人工抚育,让其自然恢复,可在保证林分生长量的同时,维持住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郝瑞军 方海兰 沈烈英 车玉萍
选择上海市5种典型植物群落采样并布置室内恒温培养试验,观测了土壤有机碳矿化量大小及动态变化过程,并比较了不同植物群落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群落间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质量分数差异显著,但均高于草坪;而同一群落内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则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培养期间,土壤有机碳矿化量高低顺序为桂花Osmanthus fragrans>草坪(黑麦草Lolium perenne)>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池杉Taxodium ascendens>竹林(孝顺竹Bambusa multiplex),不同植物群落间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同一群落土壤有机碳...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霞 姚孝友 张光灿 胡续礼 Heathman G C
为探索人为活动干扰下植物群落变化对土壤物理结构特征的影响,运用土壤分形学和水文学原理与方法研究沂蒙山林区7种植物群落下的土壤颗粒组成、分形维数、土壤孔隙度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在长期农业耕作等人为干扰下,玉米作物、板栗经济林和灌草丛群落下的土壤颗粒呈粗粒化特征,分形维数显著降低,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下降,非毛管孔隙度增加,土壤物理结构呈现退化状态;而处于长期封禁保护下的森林群落,土壤颗粒分形维数较大,粉黏粒等细粒物质的含量较高,孔隙结构状况较好。研究区土壤颗粒组成具有石质山地典型的粗骨土结构特征,森林群落能显著增加土壤中粉黏粒等细粒物质的含量和对土壤空隙的填充能力,是其改善土壤物理结构的分...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志国 赵秀海 周效明 侯丽英 李玉杰 陈万明
对北京西部黄羊滩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3个演替阶段的植物群落进行取样分析,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随演替的进展呈增加的趋势,每一阶段对应着不同的优势种群。藜科植物是流动沙地的先锋植物,在植被演替早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且在各阶段种类数量比较稳定;菊科植物属于演替的过渡类群,只是在半固定沙地阶段表现出较高的优势度;禾本科和豆科植物呈不断增加的趋势,成为固定沙地生态功能的主要维持者。随演替的进展,初期占绝对优势的1年生植物逐渐被多年生植物替代,沙地植被向杂草类草原方向发展,生态系统趋于稳定。各阶段群落间的生态距离较远,在人工植被建设时应根据沙地环境条件选择最佳植物种和配置。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刘雅洁 王玉丹 曹红月 王琦玲 李海薇 阚佳莹 杨春雪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 AM)真菌作为专性寄生菌,可与植物共生并发挥生态功能,为探究植物根系结构特征对AM真菌多样性的影响,以东北林业大学校园内的二月兰(Orychophragmus violaceus)、八宝景天(Sedum spectabile)、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和肥皂草(Saponaria officinals)为材料,分析4种植物的根长、表面积、投影面积、平均直径、总体积、根尖数、分枝数和交叉数,测定根围土的理化性质,分离根围土中的孢子并进行形态鉴定。结果表明:4种植物根围共鉴定到AM真菌6属27种,其中狼尾草根围鉴定出5属15种,为共生AM真菌种最丰富的植物,波罗的海内养囊霉(Entrophospora baltica)分布于每种植物的根围土中,对不同植物根围AM真菌多样性的影响较小。根系特征影响了植物根围AM真菌的分布,且根表面积和投影面积所发挥的影响力最大。研究结果可为了解AM真菌多样性与植物根系特征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