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37)
- 2023(7546)
- 2022(6204)
- 2021(5651)
- 2020(4463)
- 2019(9813)
- 2018(9423)
- 2017(16970)
- 2016(9387)
- 2015(10285)
- 2014(10070)
- 2013(9953)
- 2012(9818)
- 2011(9185)
- 2010(9492)
- 2009(8935)
- 2008(8885)
- 2007(8182)
- 2006(7453)
- 2005(6343)
- 学科
- 济(44832)
- 经济(44796)
- 农(24896)
- 业(20319)
- 管理(18939)
- 农业(17013)
- 地方(16689)
- 方法(12507)
- 学(12198)
- 业经(11959)
- 中国(11376)
- 数学(10821)
- 数学方法(10669)
- 企(10310)
- 企业(10310)
- 地方经济(8754)
- 制(7918)
- 发(7886)
- 农业经济(7628)
- 融(7443)
- 金融(7441)
- 环境(6936)
- 发展(6375)
- 展(6363)
- 银(6200)
- 财(6198)
- 银行(6173)
- 行(6036)
- 及其(5765)
- 贸(5749)
- 机构
- 学院(143404)
- 大学(140273)
- 研究(56638)
- 济(52082)
- 经济(50849)
- 管理(45803)
- 中国(40937)
- 理学(39374)
- 科学(39361)
- 理学院(38697)
- 管理学(37673)
- 管理学院(37411)
- 农(36919)
- 京(30847)
- 所(30686)
- 江(29058)
- 研究所(28430)
- 农业(28280)
- 业大(26418)
- 中心(25583)
- 范(23242)
- 师范(22941)
- 财(22521)
- 省(20592)
- 院(20368)
- 州(18931)
- 科学院(18428)
- 师范大学(18368)
- 农业大学(18167)
- 财经(17867)
- 基金
- 项目(100995)
- 科学(79375)
- 基金(72176)
- 研究(71659)
- 家(65236)
- 国家(64632)
- 科学基金(53560)
- 社会(45205)
- 省(43155)
- 社会科(42390)
- 社会科学(42380)
- 基金项目(38601)
- 划(35212)
- 自然(34982)
- 自然科(34060)
- 自然科学(34047)
- 自然科学基金(33391)
- 教育(31539)
- 编号(28844)
- 资助(27535)
- 发(24339)
- 重点(24038)
- 成果(23716)
- 课题(21628)
- 部(20882)
- 创(20370)
- 农(20191)
- 计划(19933)
- 创新(19225)
- 科研(19217)
共检索到2159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伯华 李珍 刘沛林 窦银娣
传统村落在历史、文化、经济、旅游和科学等多个方面价值颇高,保护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和文化内涵极为重要。以中国湘江流域上中下游六个典型传统村落为例,以景观基因理论为基础,运用景观基因分析法识别了湘江流域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分析了上中下游传统村落显性物质景观基因与隐性非物质文化基因的变异特征,总结了湘江流域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变异特征及分异规律,研究结果显示:(1)湘江流域上游传统村落平面基因变异相悖于本土的情况侧重发生在平面结构变异上;立面基因的变异相悖于本土、突变后直接消亡的情况较多;文化基因上受外来冲击的不适感较强,有加剧景观基因变异的风险和趋势。(2)湘江流域中游传统村落对立面基因的改动需求较大,且改动时间较早,造成立面基因变异以及平面基因中街巷格局、平面布局变异较大,变异后相悖于本土的特征显著;而在文化基因中,对文化的变异融合接受能力强,变异相融于本土的情况显著。(3)湘江流域下游传统村落在形态、布局特征明显的平面基因中产生的变异不大显著;在立面基因中遭遇突变后直接消亡的特征明显;在文化基因中,对家风信仰的基因变异以相融于本土为主,习俗礼仪的基因变异呈现分化趋势,单民族聚居式的家族以相悖于本土的特征为主,多民族聚居式的家族以相融于本土的特征为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希 王克林 祁向坤 李洪斌
以湘江流域地区为例,通过景观指数和生态服务价值当量估算的方法,运用Arc GIS9.0软件与Fragstats3.3软件,提取出湘江流域地区1980、2000、2010年景观类型图,定量分析了湘江流域30年间的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并通过定量化得出的湘江流域景观类型单位面积生态价值表,计算出1980—2010年湘江流域不同类型景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130年里,受人类活动影响,水田与林地景观面积大幅度减少,从而导致30年间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呈下降趋势。2水田与林地斑块数目增加,破碎度增大。旱地景观破碎度下降。其中,水域变化最显著。湘江流域景观整体破碎度增加,优势斑块的连通性下降,景观优势类别对景观整体的控制作用减弱。3湘江流域总体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呈下降趋势;2000年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较前20年衰退更快,这将给湘江流域地区带来一定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研究认为,需加强规划布局管理,合理配置景观资源,实现湘江流域的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宫俊霞 邹滨 刘兴权
快速城镇化发展阶段,中国正面临城市人口增长与土地扩张脱节、空城增多等诸多问题。准确识别这一过程中人口和土地城镇化的时空发展规律,对于合理规划、指导区域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载负生态环境保护重任的湘江流域为对象,选用离差系数指标、借助GIS空间自相关模型动态评估了1990-2010年湘江流域各县级单元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水平的协调程度及时空集聚特征。结果表明,湘江流域人口和土地城镇化水平整体上均呈现上升趋势,但人口城镇化水平增速普遍较低、增长速率明显滞后于土地城镇化速率。相对于单中心的人口城镇化过程,湘江流域土地城镇化过程呈现出以长株潭城市群、娄底市、邵阳市、衡阳市为中心的多核组团圈层式发展结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谢旭斌 李雪娇
传统村落的景观生成与变迁是时空语境下景观发生、发展、演变的整合过程,是群落自然地理景观和人类聚落文化相互作用的体现。通过田野考察的研究方法,对湖湘传统村落景观的生成特性、生成机制及发展变迁等进行论述。研究得出:(1)自然环境、地理物候与社会生活场景生成了湖湘村落的景观空间结构与艺术风貌。(2)景观的生成与变迁受自然地理空间、产业经济、审美伦理与文化传承的影响,同时受“兴、生、觉”的生成机制的影响。(3)国家政策驱动、生产生活方式改善与民族文化延承的内外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是促进村落景观发展变迁的动因,应遵循景观生成的基本逻辑,对传统村落景观进行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翟洲燕 李同昇 常芳 罗雅丽 石钰
文化遗产景观是地域文化的符号表征,文化遗产景观基因则是地域文化代际传承的基本“遗传”单位和文化遗产景观形成的决定性因子。目前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研究已成为文化地理学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识别与提取隐藏在文化遗产景观内的文化基因,可反映出地域文化的基本特质。传统村落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遗产景观,整体上延续和传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集中体现在传统村落内的文化遗产景观之中,对传统村落进行遗产性景观基因识别研究可揭示地域文化的人文地理性和传统村落的社会文化性。基于地域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理念,以陕西省35个代表性传统村落为例,首先从宏观和中观尺度,分析了传统村落遗产性景观的文化环境特征;其次从微观视角,建立了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景观基因识别与提取方法,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的基因特征进行分析,识别出传统村落的地域文化特质。本文旨在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认识和保护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为实现传统村落的文化复兴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翟洲燕 李同昇 常芳 罗雅丽 石钰
文化遗产景观是地域文化的符号表征,文化遗产景观基因则是地域文化代际传承的基本"遗传"单位和文化遗产景观形成的决定性因子。目前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研究已成为文化地理学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识别与提取隐藏在文化遗产景观内的文化基因,可反映出地域文化的基本特质。传统村落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遗产景观,整体上延续和传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集中体现在传统村落内的文化遗产景观之中,对传统村落进行遗产性景观基因识别研究可揭示地域文化的人文地理性和传统村落的社会文化性。基于地域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理念,以陕西省35个代表性传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沛林
传统村落是乡村中农耕文明和集体记忆的结晶,具有多重价值,值得被关注。传统村落景观基因是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遗传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区别于其他村落的景观因子,具有唯一性、优势性等特点。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乡村城镇化的背景下,我国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再次焕发出新的容颜,但传统村落景观同质化现象也日趋严重。传统村落作为一个具有生命的有机体,其中蕴藏的文化景观基因的传承与保护也应该维持活态的特性。“人”(居民)是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的创造者。因此,无论是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聚落文化遗产的传承,还是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落实,都应加强居民对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的感知、认同和践行的研究。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彭亚辉 周科平 蒋俊伟
为厘清湘江流域长株潭段水污染现状,运用输出系数法及等标污染负荷法对2002—2015年长株潭三市下辖全部23个区县工业废水、城镇生活及农村农业水污染进行计算分析,全面解析水污染负荷的时空分布规律及成因。研究表明:水污染负荷尤其是工业废水污染负荷总体下降,工业废水污染物排放主要集中在株洲和湘潭段,城镇生活水污染负荷由大到小地区分布依次是长沙、株洲、湘潭,农业面源污染为三市主导水污染源,其污染负荷最大地区均是粮食种植和禽畜养殖规模大的区县;水体主要污染物为总氮、总磷、氨氮、化学需氧量、石油类及重金属,主要污染源为农业面源污染、城镇生活污水。产业结构不合理、污水处理能力不足及分散粗放的粮猪型经营模式,是湘江水污染的重要原因。本研究提出3条控制策略:优质高速发展株洲和湘潭的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及布局;继续加快推进三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提高县城污水处理能力;发展集约式粮猪业经营模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立国 胡雅丽 吴旭峰 胡佳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场域,文化景观基因作为地方文脉延续和区域特色呈现的核心载体,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更新过程中不断得到生产。以皇都村侗族大歌为例,采取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构建“景观基因—空间生产”的分析框架开展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生产的过程与机制研究。研究发现:(1)皇都村侗族大歌的生产可分为原型生成、结构重组和意义修复三个阶段,文化景观基因呈现出从遵循原真价值认知到满足旅游消费转型,最后顺应文化身份认同的变化过程。(2)文化景观基因生产呈现出“外壳—中介—内核”的结构机制,政府和市场在时空尺度的资本循环作为外壳推动空间表征,精英群体在日常生活中的权力行为作为中介支撑表征空间,本地村民作为村落主体承载着生产的内核实现文化原真实践的表达。(3)资本在生产中通过资源资本化、资本空间化和空间资本化,实现其三重循环;权力在精英群体作用下,通过话语表征、技能规训和身份认同完成行为逻辑的建构;村民主体通过内生行动的实践表达,从最初代际传承下的简单参与到旅游消费下的抵制抗议,最终在遗产保护号召下发挥协作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霄鹤 兰思仁
福建传统村落景观具有历史悠久、风貌古朴、特色鲜明的地域特点,对其类型、分布及其典型特征的研究,是建设"乡愁"浓郁的"美丽乡村"和发挥福建传统村落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的首要前提。首先借鉴相关研究学者对传统村落景观类型划分的研究,基于福建传统村落景观的实地调研情况,构建了福建传统村落景观类型划分的指标体系。其次运用K-modes方法,以截止2013年12月31日前评选出的福建省内具有国家级、省级称号的54个历史文化名村为研究样本,对其进行分类研究。第三根据分类结果,分析出福建省内存在闽江以北(包括闽江流域)综合文化村落景观区域、闽西客家村落景观区域、闽南红砖文化村落景观区域3个传统村落景观区,其中又...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雷文韬 黄明华 谢宏坤
[目的]乡村聚落景观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聚落景观的规划设计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乃至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基于175个典型乡村聚落景观研究样本,借助Google Earth与ArcGIS10.2,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等5种地理研究模型,分析湘西州典型乡村聚落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从聚落景观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及经济价值等4个层面,构建包括18个指标在内的乡村聚落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对湘西州175个典型乡村聚落景观质量展开评价。[结果]湘西州175个乡村聚落景观总体呈集聚分布,且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农村常住人口和总产值与乡村聚落景观个数之间的地理联系率分别为81.6和80.5,乡村聚落景观的分布与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存在较紧密关联。质量评价发现,聚落质量评价分值为7.01,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通过对乡村聚落景观驱动因素进行分析,进一步说明聚落景观的分布与人口、经济、交通密切相关。[结论]湘西州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分异呈现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高、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低,以及中西部集聚的特点,应稳固现有乡村聚落景观建设成效,并注重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现代农业经济。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珊 颜智勇
针对长沙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其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并提出了有效搞好湘江流域长沙段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湘江 长沙 水资源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吕志贤 李佳喜
本文以湘江水质和水文数据为基础,首次结合各地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引入补偿标准系数,以湘江流域所在区域为例进行生态补偿资金测算,提出湘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构建初步设想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为湘江流域水资源保护提供指导,最终实现湘江流域区域共赢。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广西社科联桂林地区行署课题组
一、资源概要资源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定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农业是通过人们劳动强化或控制生物的生命过程来生产各种食物的部门,其特点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相互交织,其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三大类。湘江流域广西段的农业资源,通过纵横向比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典型特点。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吕志贤 李元钊 李佳喜
充分考虑生态补偿主体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支付能力、对环境污染的贡献率,科学、公平、合理制定生态补偿标准是推动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的关键点之一。本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湘江流域内各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支付能力、环境污染的贡献率进行界定与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补偿系数,对统一的补偿标准进行修正,实现补偿标准的科学、客观、公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