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73)
- 2023(10768)
- 2022(9651)
- 2021(9106)
- 2020(7654)
- 2019(17746)
- 2018(17817)
- 2017(34018)
- 2016(18826)
- 2015(21207)
- 2014(21242)
- 2013(21060)
- 2012(19404)
- 2011(17389)
- 2010(17249)
- 2009(15641)
- 2008(15101)
- 2007(12886)
- 2006(11361)
- 2005(9612)
- 学科
- 济(72580)
- 经济(72506)
- 管理(51545)
- 业(47242)
- 企(38969)
- 企业(38969)
- 方法(34326)
- 数学(29006)
- 数学方法(28673)
- 农(19456)
- 学(19404)
- 中国(17635)
- 地方(17571)
- 业经(15958)
- 财(15905)
- 农业(13437)
- 和(13355)
- 环境(13022)
- 理论(12978)
- 贸(11609)
- 贸易(11602)
- 易(11180)
- 技术(10978)
- 制(10911)
- 划(10252)
- 资源(10243)
- 务(10207)
- 财务(10148)
- 财务管理(10134)
- 企业财务(9602)
- 机构
- 大学(263875)
- 学院(263364)
- 管理(106644)
- 济(95410)
- 经济(93119)
- 理学(92804)
- 理学院(91668)
- 研究(90216)
- 管理学(89998)
- 管理学院(89522)
- 中国(65087)
- 科学(61533)
- 京(58042)
- 所(46346)
- 农(44526)
- 研究所(43099)
- 江(42406)
- 业大(42279)
- 财(42227)
- 中心(40536)
- 范(37706)
- 师范(37326)
- 北京(36141)
- 农业(35094)
- 财经(34574)
- 院(33542)
- 州(31587)
- 经(31345)
- 师范大学(30530)
- 技术(28216)
- 基金
- 项目(189949)
- 科学(148440)
- 基金(136972)
- 研究(135407)
- 家(120958)
- 国家(120003)
- 科学基金(102279)
- 社会(82237)
- 社会科(77764)
- 社会科学(77741)
- 省(75315)
- 基金项目(74657)
- 自然(69841)
- 自然科(68006)
- 自然科学(67993)
- 自然科学基金(66751)
- 划(63473)
- 教育(60875)
- 资助(56368)
- 编号(55784)
- 成果(43744)
- 重点(43003)
- 发(40874)
- 部(40686)
- 创(38552)
- 课题(37966)
- 科研(36839)
- 创新(35928)
- 计划(35585)
- 大学(34077)
共检索到3721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刘艳佳 高雷 郑永华 段辛斌 刘绍平 陈大庆 刘寒文
2017年7月-2018年6月,对湘江下游汨罗江段的仔鱼及幼鱼、成鱼开展了逐月调查,采集仔鱼1 559尾,隶属于4科12种,其中江湖洄游型鱼类7种,468尾,分别占总量的58.3%和30.0%;采集幼鱼、成鱼1 258尾,隶属于8科42种,其中江湖洄游性鱼类16种,547尾,11 486.8g,分别占总量的38.1%、43.6%和40.7%。分析结果表明,仔鱼及幼鱼、成鱼的丰度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均为夏季高,冬季低;4-8月份,江湖洄游型鱼类的运动指数在0.1~0.7之间,呈现入湖趋势;10月份至次年3月份,江湖洄游型鱼类的运动指数在-0.7~-0.3之间,呈现出湖趋势;幼鱼、成鱼的丰度基本上夜间高于白天的;径流量和水温是鱼类出、入湖的主要驱动因子。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刘飞 娄必云 刘焕章 王剑伟
根据2012年2月—2013年1月赤水河赤水市江段逐月渔获物调查数据,对该江段鱼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调查期间共采集鱼类41种,隶属于3目7科38属。唇(Hemibarbus labeo)、蛇(Saurogobio dabryi)、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银(Squalidus argentatus)、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粗唇(Leiocassis crassilabris)、吻(Rhinogobio typus)和鳜(Siniperca chuatsi)为该江段...
关键词:
赤水河 鱼类群落 季节变化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武智 李捷 朱书礼 李新辉
石角水库位于广东省北江清远水利枢纽和飞来峡水利枢纽之间,是北江干流第一座梯级电站河道型水库。由于水坝阻隔及其他人类涉水活动影响,库区渔业资源呈严重衰竭趋势。为了解其鱼类资源现状,采用分裂波束渔探仪EY60(120 k Hz,200 W)于2015—2016年对库区鱼类资源及种群行为特征进行调查评估。结果显示,鱼类密度、鱼类行为及垂直分布均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且鱼类个体呈现小型化。2015年12月、2016年3月和2016年6月鱼类平均密度分别为(0.008±0.0125)ind/m3、(0.1601±0.1123)ind/m~3和(0.0405±0.0449)ind/m~3。不同季节鱼类密度存在显著差异(P<0.01)。不同季节鱼类洄游行为差异明显,具体表现为夏季鱼类主要从库首向库尾水平洄游,垂直方向为向下洄游,而冬季则相反。本研究初步探明石角水库鱼类资源分布及其行为特征,也表明声学方法在研究较大空间尺度鱼类行为方面的适用性,研究结果可为北江渔业资源管理与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唐锡良 陈大庆 王珂 刘绍平 罗宏伟 段辛斌
于2009年5—7月对长江上游江津江段卵苗的时空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5月14日、6月3日及6月9日前后该江段有卵苗汛发生,卵苗的平均密度为9.36 ind/100 m3,最大密度为37.73 ind/100 m3;经威氏符号秩次检验,卵苗密度的昼夜分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卵苗密度垂直分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水平分布上,南岸和北岸之间的卵苗密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岸和江中间的卵苗密度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向劲 吴启藩 谢敏 左之良 向建国 宋锐 程小飞 彭治桃 高峰
为掌握鳜[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早期资源在湘江下游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生境特征的关联, 2020年和2021年5–7月在湘江长沙段使用圆锥网对鳜早期资源进行隔日采样,统计分析了鳜鱼苗发育阶段的时间分布、水层分布及水文环境因子变化,研究了湘江中鳜主要繁殖时期及苗汛高峰期的水文特征,以公式计算了鱼苗群体对圆锥网的逃逸能力,并利用冗余分析(RDA)对鳜鱼苗丰度和环境因子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鳜在湘江的繁殖高峰期为5月中旬到6月下旬,产卵场位置分散且规模不等;鳜鱼苗样品中弯曲期仔鱼占比较大且倾向于表层,导致鱼苗整体丰度在表层大于中下层(P<0.05),但卵黄囊期仔鱼更倾向于中下层,分布差异主要由游泳能力及流速所致;各阶段鳜仔鱼的群体逃逸能力未在流速上表现出差异,即无结构性的鱼苗逃逸现象;鳜鱼在湘江中繁殖主要受洪水刺激,鱼苗丰度与水温正相关(P<0.05),与透明度负相关(P
关键词:
湘江 鳜 早期资源 时空分布 环境因子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谭细畅 李新辉 陶江平 李捷 王超 罗建仁 赖子尼
2006年5~7月对西江肇庆江段鱼苗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月17日及6月1日前后该江段有苗汛发生,鱼苗密度平均值为0.83尾/m3,最大值为7.9尾/m3;鱼苗密度昼夜分布有显著性差异(n=26,P<0.01),夜间的密度比白天的高;鱼苗的种类在昼夜分布上也有明显差异,四大家鱼鱼苗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夜间;鱼苗的分布具空间差异性,近岸的鱼苗密度高于江中央的。
关键词:
西江 鱼类早期资源 时空分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林鹏程 高欣 刘春池 刘焕章
2009年6月和11月在葛洲坝上下游江段使用SIMRAD EY60回声探测仪对鱼类时空分布进行水声学调查。结果显示,葛洲坝上下游江段鱼类密度范围分别为2.8~122.7、8.8~888.8 ind./1 000 m3。上下游江段鱼类呈区域性分布,主要集中在西陵峡口、大江电站下游及三江等水域。大江电站下游流水区,鱼类一直集中在中下层。而在其它的静水和缓流区,6月份鱼类主要分布在中上层水域,11月份鱼类较为集中在中下层。6月份鱼类体长与分布水深无相关性(P>0.05)或负相关(P<0.05),11月份体长与分布水深均呈正相关(P<0.05)。根据结果分析,由于葛洲坝上下游水文情势的差别,分布有不同...
关键词:
水声学 鱼类资源 生态类群 水文条件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潘文杰 郑永华 高雷 刘绍平 段辛斌 陈大庆
为了研究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饵料生物组成及季节变化,分析了2016年7月-2017年3月在长江宜昌江段及东洞庭湖不同季度采集的84尾鲢和65尾鳙的肠道内含物。结果显示:鲢、鳙在长江宜昌江段摄食的饵料生物种类分别是55种和48种,在东洞庭湖分别是55种和43种。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RI),鲢、鳙的主要饵料生物均为枝角类。鲢、鳙食物组成呈现季节变化,鲢在长江宜昌江段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主要饵料生物分别是硅藻门、枝角类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马稳 秦松 赵静
根据2016—2020年浙江南部鱼类资源调查数据,运用广义加性模型研究浙江南部各季节鱼类资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基于2020年环境数据探究鱼类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最佳模型的偏差解释率分别为47.9%、68.0%、56.6%和45.6%,交叉验证回归线的斜率平均值为0.74~1.02,模型拟合能力和预测能力良好。水温、盐度和叶绿素是影响浙江南部海域鱼类资源密度的主要因子,在不同季节对鱼类资源密度有不同的影响机制。水温在夏季和秋季对鱼类资源密度影响极显著(P<0.05);盐度在不同季节对鱼类资源密度的影响也存在差异,秋季,鱼类资源密度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增加,冬季则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且在盐度为31.5时达到最大值;除冬季外,其他季节叶绿素浓度与鱼类资源密度均显著相关(P<0.05)。总体上,2020年春季、夏季鱼类资源密度相对较高,秋季和冬季鱼类资源密度则相对偏低。空间上,春季,温台渔场的鱼类资源密度明显高于鱼山渔场;夏季,温台渔场和鱼山渔场鱼类资源均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27.8°N~28.4°N、121.7°E~122.9°E以及28.9°N、122°E海域附近。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徐捷 王晨 徐兆礼 陈佳杰
根据2010年春季(5月)和秋季(9月)在苏北浅滩南部如东水域获得的鱼类资源调查资料,分析苏北浅滩如东海域鱼类密度的时空分布,研究鱼类优势种对总资源密度的贡献和水域环境对鱼类分布、产卵及索饵习性的影响,探讨这些特征反映这一水域的渔场属性。结果显示:5月和9月鱼类尾数密度分别为1.33×103ind/km2和2.02×103ind/km2、重量密度分别为76.35 kg/km2和35.12 kg/km2;两个季节鱼类资源密度平面分布特征呈现相同的规律,都是东部外海水域高于西部沿岸一侧水域;鱼类种类数秋季高于春季;种类数与多样性的分布格局与资源密度相似,也是东部外海水域高于西部沿岸一侧水域。逐步回...
关键词:
苏北浅滩 如东 鱼类 季节变化 资源密度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孙铭帅 王珂 段辛斌 陈大庆 汤滔
于2010~2011年使用EY60回声探测仪对长江中游城陵矶至宜昌江段进行了6次水声学调查。通过设定分析水层以及选择性分析-55 dB以上的目标,获得该江段大中型非底部鱼类的水声学分布特征。各年组中的平均密度以10月最低,2010年中7月最高,2011年中6月最高;年组间,2010年6月显著低于2011年6月,2010年7月与2011年7月、2010年10月与2011年10月两组差异不显著;鱼类纵向分布呈现独特的波动特征,不同时段的鱼类密度波动幅度、频率均有不同。各时段目标强度分布曲线10月相对6、7月更扁平,而且平均值大于6、7月;不同年组间目标强度差异均不显著;各月组间目标强度6月和7月对...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段辛斌 谢意军 郭杰 王珂 刘绍平 陈大庆
为了解长江中游洪湖至宜昌江段鱼类时空分布变化,于2014~2015年的秋季、春季和夏季,使用Simrad EY60鱼探仪对该江段的鱼类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3次水声学调查。结果表明:鱼探仪探测获得的鱼类回波信号与湖底反射信号的图像均比较清晰,且图像的背景噪声较小,长江干流的鱼类多以个体形式进行活动,探测时未发现鱼群。夏季鱼类目标强度(TS值)最高(–47.2±8.6)d B,春季鱼类TS值最低(–60.0±6.4)d B,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3个季节的鱼类TS值差异极其显著(P
关键词:
长江中游 鱼类资源 时空分布 水声学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姜涛 李鸿 杨健 陈修报 薛竣仁 刘洪波
随着十年禁捕政策的实施,长江刀鲚资源恢复效果已日益凸显,一些传统栖息地被发现重新有了刀鲚的分布。湖南湘江水域曾是洞庭湖水系内刀鲚的主要分布水域之一,但洄游型刀鲚长期被认为在该水域已绝迹。近期笔者对2023年6月13日采集自湖南湘江湘阴段的1尾刀鲚标本进行耳石微化学特征研究,以验证其所属的生态类型。结果发现,该个体耳石锶钙比生境特征可分为5个阶段,其中既有对应于淡水生境的SI(1.37±0.60)、SIII(2.80±0.16)和SV(2.47±0.62)阶段,也有对应于河口半咸水的SII(5.50±1.10)、SIV (4.52±0.94)阶段。此外SII阶段有部分锶钙比高于7,说明该个体还进入过海水栖息。锶含量面分布分析结果显示,自核心至边缘亦依次呈现蓝色、黄绿色、蓝色、黄绿色以及蓝色的不同盐度生境变化的“分色图谱”特征。上述结果确证了所研究个体为典型的溯河洄游型刀鲚。这也首次客观证实了十年禁捕政策实施后,洄游型刀鲚不仅能够重新自海区经长江进洞庭湖,而且更能自湖上溯至湘江水域。为保护洞庭湖内及各支流洄游型刀鲚资源,同时也为持久守护长江十年禁捕的成效,亟需开展洞庭湖及各支流内洄游性刀鲚的分布和关键生境的调查以及其资源保护。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祥艳 田辉伍 蒲艳 唐锡良 严忠銮 陈大庆 刘绍平 段辛斌
本研究于2017―2019年的每年4―7月在宜宾江段开展鱼类早期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宜宾江段现有鱼类22种,隶属于3目5科,以鲤科(Cyprinidae)鱼类为主,其中,产漂流性卵鱼类13种,特有鱼类6种。不同鱼类繁殖时间具有明显的年内和年间差异,但均在6月进入繁殖盛期。2017―2019年,鱼卵总径流量分别为12.10×10~(6)、70.42×10~(6)和35.77×10~(6)粒,鱼苗总径流量分别为30.95×10~(6)、41.47×10~(6)和39.44×10~(6)尾,其中,特有鱼类3年累计总卵径流量为15.91×10~(6)粒。经推算,在宜宾江段分布着多个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场,规模较大的产卵场主要分布在周坝、桃子湾和华龙码头3处。吻■(Rhinogobio typus)产卵场从东岳庙至向家坝坝下均有分布,3年累计产卵量最大达40.93×10~(6)粒,且吻■产卵场有向下游迁移的趋势。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产卵场主要分布在马铭溪码头和桃子湾。CCA分析结果显示,水位、水温和流量等环境因子对鱼卵密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犁头鳅(Lepturichthys fimbriata)和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在水温和流量较高时产卵;草鱼和小眼薄鳅(Leptobotia microphthalma)繁殖条件相近,与水位、流量和流速相关性较高;吻■和铜鱼(Coreius heterokon)产卵受溶解氧和透明度变化的影响较大。虽然受到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开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宜宾江段作为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仍是多种鱼类产卵繁殖的重要分布区,近年来,资源量呈上升趋势缓慢恢复。建议加强该江段早期资源研究,开展生境保护与修复,落实好“十年禁渔”,以促进资源恢复。
关键词:
长江上游 宜宾江段 种类组成 鱼类资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高庆九 尤琦
利用1979~2013年逐日最高温度观测资料,通过Butterworth带通滤波和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分析我国江南夏季极端高温季节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7月中旬至8月中旬,江南地区(110°E~125°E,22.5°N~30°N)为高温日数高值区,高温日数存在季节内振荡信号。功率谱结果表明该地区日最高温度呈现出10~25 d的季节内振荡周期;在以10~15 d和20~25 d周期为主的低频变化典型年份(1989和1993年)中,影响系统与副热带高压并无直接联系,对流层中高层45°N存在2~3波的纬向波列,该波列的移动与传播可能与温度的低频变化有关。
关键词:
极端高温 季节内变化 纬向波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