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777)
- 2023(4201)
- 2022(3571)
- 2021(3483)
- 2020(2838)
- 2019(6321)
- 2018(6286)
- 2017(11156)
- 2016(6638)
- 2015(7579)
- 2014(7634)
- 2013(7456)
- 2012(7403)
- 2011(6724)
- 2010(6832)
- 2009(6290)
- 2008(6658)
- 2007(6164)
- 2006(5458)
- 2005(5080)
- 学科
- 济(22359)
- 经济(22330)
- 管理(14665)
- 业(13433)
- 学(12099)
- 企(10584)
- 企业(10584)
- 方法(8937)
- 数学(7317)
- 农(7093)
- 数学方法(7078)
- 地方(6246)
- 中国(5440)
- 财(5216)
- 制(4775)
- 农业(4695)
- 贸(4598)
- 贸易(4589)
- 易(4423)
- 业经(4319)
- 理论(4236)
- 和(4107)
- 税(3931)
- 壤(3918)
- 土壤(3905)
- 环境(3740)
- 税收(3614)
- 收(3579)
- 生态(3458)
- 银(3399)
- 机构
- 大学(100410)
- 学院(99468)
- 研究(43664)
- 科学(34394)
- 中国(31821)
- 农(30417)
- 济(29422)
- 管理(28801)
- 经济(28486)
- 所(26211)
- 研究所(24463)
- 农业(24316)
- 京(24021)
- 理学(23834)
- 理学院(23366)
- 业大(22921)
- 管理学(22374)
- 管理学院(22218)
- 中心(19260)
- 省(17770)
- 江(17100)
- 院(16346)
- 室(16175)
- 农业大学(15532)
- 北京(15473)
- 实验(14922)
- 科学院(14755)
- 范(14659)
- 财(14423)
- 师范(14410)
- 基金
- 项目(70184)
- 科学(51514)
- 基金(48851)
- 家(48632)
- 国家(48316)
- 研究(41053)
- 科学基金(37035)
- 自然(28546)
- 自然科(27766)
- 自然科学(27750)
- 省(27427)
- 自然科学基金(27187)
- 基金项目(25764)
- 划(25092)
- 社会(22023)
- 资助(20988)
- 社会科(20589)
- 社会科学(20580)
- 教育(18184)
- 科技(17639)
- 计划(17636)
- 重点(17597)
- 编号(15200)
- 发(15005)
- 科研(14508)
- 专项(13689)
- 部(13641)
- 创(13125)
- 成果(12863)
- 创新(12565)
共检索到1555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冼应男 陈婵 方晰 王留芳 陈金磊 辜翔 张仕吉
为揭示中亚热带植被恢复对土壤磷(P)有效性的影响机制,在湘中丘陵区选取了地域毗邻、环境(土壤、气候)条件基本一致、处于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4种植物群落——檵木-南烛-杜鹃灌草丛(LVR)、檵木-杉木-白栎灌木林(LCQ)、马尾松-柯(又名石栎)-檵木针阔混交林(PLL)以及柯-红淡比-青冈常绿阔叶林(LAG)为研究对象,设置固定样地,按0~10、10~20,20~30,30~40 cm分层采集土壤样品,测定不同季节土壤全磷(TP)和有效磷(AP)含量,比较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土壤TP、AP含量的差异及其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同一土层TP含量在各季节总体上随着植被恢复而增加,且LAG与LCQ、LVR(除夏季外)差异显著;季节变化也基本一致,除LAG 0~10 cm土层外,均表现为"夏高冬低(或秋低)型"。2)不同植被类型同一季节同一土层AP含量夏、冬季差异较大,而春、秋季较小,不同植被类型同一土层AP含量在各季节的变化不完全随着植被恢复而逐渐增加;但同一土层AP的季节平均含量基本上随着植被恢复而增加,同一植被类型不同土层AP含量的季节变化不尽相同。3)土壤TP、AP含量与群落总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凋落物层现存量、土壤粘粒百分含量、有机碳含量、全N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土壤pH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4)不同植被类型群落生物量、土壤粘粒百分含量、有机碳含量、全N含量、pH值的差异显著影响土壤TP、AP的含量。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胜蓝 方晰 项文化 孙伟军 张仕吉
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比较湘中丘陵区4种不同森林类型(杉木人工林、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南酸枣落叶阔叶林、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及其季节动态变化,分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养分含量、含水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4种森林各层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平均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出随着林分组成树种数量的增加而增大;南酸枣落叶阔叶林和青冈+石栎常绿阔叶林各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均高于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和杉木人工林,且以南酸枣落叶阔叶林最高,杉木人工林最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2.3%~2.9%,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占全氮含量的4.5%~...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詹林庆 李伟 陈松柏 王帅 冯洋 周迎丽 张蔚鸿
应用地统计学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对丘陵山区水田土壤有效铜和有效锌进行了空间变异特征和空间插值质量研究。研究区有效铜、锌均表现为中等空间变异性,其变异系数的大小为有效铜>有效锌。各向同性下,有效铜和有效的空间变异均存在着良好的半方差结构,其含量的空间自相关距离均大于采样间距,表明研究区土壤养分在区域范围内均存在着空间相关性,块金系数介于25%~50%,说明土壤有效铜和有效锌均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其空间变异主要是由结构性和随机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向异性结构明显,有效铜在西北-东南方向上的空间变异最大,有效锌在东北-西南方向上空间变异最小。水田土壤有效铜含量丰富,大于1.8 mg.kg-1...
关键词:
地统计学 空间变异 有效铜 有效锌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肖灵香 方晰 项文化 李毅 李胜蓝
为探明由不同树种组成的森林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机制,采集湘中丘陵区地域相邻、立地条件一致、年龄相近的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南酸枣落叶阔叶林、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0~15、15~30 cm)进行理化性质测定。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两土层的容重均高于3种次生林,4种森林土壤具有南方丘陵区红壤典型质地粘重特征,均为粘壤土,但4种森林类型土壤各粒级颗粒百分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各土层含水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为杉木人工林最高,其次是南酸枣落叶阔叶林和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最低;4种森林土壤全N、全P、全K、水解N、有效P、速效K平均含量均表现为0~15 cm土层...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恒威 许明祥 王爱国 马昕昕
【目的】研究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磷素有效性、植物叶片磷含量及土壤-植物磷素营养关系,以期揭示植被恢复对土壤磷素的影响,明确植物群落对土壤磷素环境的适应性。【方法】以农地为对照,采集了黄土丘陵区125块样地中不同植物(包括草本植物茵陈蒿、长芒草、铁杆蒿及人工林柠条、沙棘、刺槐)的叶片及其生长的土地表层(0~20cm)的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全磷、有效磷、pH和叶片磷含量,分析了土壤与植物磷素营养特征以及土壤有效磷与叶片磷含量、土壤pH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区土壤有效磷含量极低(1.54mg/kg),全磷含量较高。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全磷含量差异不显著,但土壤有效磷含量差异显著,土壤有效磷...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超 刘国彬 薛萐 宋籽霖 张昌胜
【目的】研究黄土丘陵区坡耕地退耕后不同植被根际土壤微团聚体及颗粒的分形特征,为该地区植被恢复中土壤质量评价和生态恢复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室内分析,运用分形理论,研究黄土丘陵区墩山小流域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和人工灌木等6种植被根际土壤微团聚体以及颗粒组成的分形特征。【结果】黄土丘陵区坡耕地退耕后,不同植被对土壤微团聚体以及颗粒组成影响不同。无论是根际还是非根际,天然草地0.25—0.05 mm、0.05—0.01 mm微团聚体含量以及土壤团聚状况、团聚度均高于人工灌木和人工草地,而0.25—0.05 mm、0.05—0.01 mm土壤颗粒含量以及分散系数、分散率低于人工灌木和人...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根际 微团聚体 分形维数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马玉红 郭胜利 杨雨林 王小利 杨光
恢复植被是遏止水土流失和提高土壤有机碳氮(SOC,TSN)积累的重要措施。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燕沟流域为基础,分析了主要植被类型的SOC,TSN变化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自然恢复的辽东栎群落SOC含量为29.5g/kg,其次为黄刺玫,狼牙刺群落11.6~21.3g/kg,铁杆蒿(+长芒草)群落为8.4~10.6g/kg。人工建造的刺槐林5.53~11.9g/kg,小叶杨12.8~18.4g/kg,沙棘群落为8.7g/kg,仁用杏为4.7g/kg,苹果园SOC含量3.4~3.9g/kg,退耕苜蓿为4.2g/kg,耕地3.3~4.8g/kg。自然恢复的灌丛群落和人工乔木群落可有效地改变坡面SOC含量...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卢锟 项文化 邓湘雯 杨晶晶 邓杰
用静态箱采集气样,气相色谱法测定CO2浓度,研究湘中丘陵区4种森林类型土壤CO2排放量,分析森林类型、季节、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对土壤CO2排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森林类型月均土壤CO2排放量的最大值(350.476 mg.m-2h-1)和最小值(34.731 mg.m-2h-1)分别出现在7月份和2月份的杉木林,各森林类型的月均土壤CO2排放量之间的差异性显著(p<0.05)。各森林土壤CO2排放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马尾松林与南酸枣林、青冈林的土壤呼吸量在季节动态上趋势相似。4种森林类型土壤CO2排放与各层(0、5和10cm)土壤温度之间呈显性指数相关(p<0.001),但与土壤含水量...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梁贵 项文化 赵仲辉 樊刚惟 杨丹
钾(K)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之一,土壤中K含量主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森林经营活动和树种组成不同,森林土壤中K含量差异性较大,表现一定的空间异质性。本研究在1hm2石栎-青冈栎常绿阔叶林样地内的10 m×10 m小样地中心位置,分采集0~10、10~20和20~30cm层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中K元素含量,用地统计学理论分析土壤K含量空间变异特征,研究土壤K含量与土壤其它养分元素(有机C、N、P)、地形因子(海拔、凸凹度和坡度)和凋落物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0~30 cm土壤K含量平均值为28.04 g/kg,为中等变异强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除20~30cm土层中K含量符合线性模型外,...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智慧 陈金磊 方晰
【目的】为评估和预测亚热带森林植被恢复潜力及其恢复趋势,丰富亚热带森林动态学和促进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进程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在湘中丘陵区选取4种植物群落:檵木–南烛–满山红灌草丛(LVR)、檵木–杉木–白栎灌木林(LCQ)、马尾松–柯–檵木针阔混交林(PLL)和柯–红淡比–青冈常绿阔叶林(LCC)作为一个恢复序列,设置固定样地,采用样方调查法调查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指数、重要值和群落相似系数等指标。【结果】1)LVR、LCQ、PLL、LCC分别由12、19、22、28科,14、26、32、40属,16、28、36、48种组成;随植被恢复,草本层和灌木层的物种先增加后下降,物种更替主要体现在双子叶植物的变化。2)随植被恢复,草本层、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Pielou、Margalef指数均先增加后减少,Simpson指数却先减少后增加;LVR、LCQ、PLL的Shannon-wiener、Pielou指数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但是在LCC阶段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Margalef在LVR、LCQ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PLL和LCC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3)恢复早期各层次优势种以芒萁、檵木、杉木、马尾松等阳性物种为主,恢复后期以狗脊、柯、青冈等耐荫物种为主,不同阶段草本层优势种重要值占比均超过50%,乔灌两层的阔叶树种在恢复过程中逐渐占据优势。【结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物种组成存在差异,PLL是植被恢复的关键阶段,对已进入PLL阶段的植物群落可采取封山育林等手段结合适当的疏伐以促进其向常绿阔叶林方向恢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超 刘国彬 薛萐 肖列
【目的】探索农耕地撂荒对土壤微量元素演变特征的影响,为该地区植被恢复中土壤质量评价和生态恢复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黄土丘陵区不同撂荒年限的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农耕地撂荒后不同坡向土壤4种有效态微量元素的变化趋势。【结果】黄土丘陵区坡耕地撂荒后,阴坡由于土壤温度较低,含水量较大,植被生长旺盛。有机碳、全氮、有效锰、有效铁、有效锌含量变化规律性较强,表现为在演替前期变化较小,而后期随撂荒年限的延长而显著增加,有效铜则随撂荒年限呈降低趋势。阳坡土壤有机碳、全氮及4种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则随年限呈波动变化。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微量元素密度变化不同,阳坡土壤有效铁和有效锌密度在演替前10年明...
关键词:
坡耕地 撂荒演替 有效态微量元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尹秋龙 焦菊英 寇萌
为了解黄土丘陵沟壑区极端强降雨条件下土壤水分与植被之间的关系,对2013年7月极端强降雨条件下黄土丘陵沟壑区5种主要植物群落,即刺槐(Robinia psendoacacia)、柠条(Caragana intermedia)、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i)、长芒草(Stipa bungeana)、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n)群落的土壤水分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1极端强降雨下,植被是影响土壤含水量的主要因素;2草本群落的土壤水分明显好于人工林,其中长芒草群落的土壤含水量、土壤贮水量和土壤有效贮水量均最高,分别为17.8%、961.2 mm和691....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艳菊 王改兰 张海鹏 赵旭
采用Bowman-Cole的土壤有机磷分级体系及蒋柏藩-顾益初的无机磷分级体系,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磷组分、无机磷组分与土壤速效磷相关关系。结果表明,Ca2-P(0.985 5)、Ca8-P(0.938 0)、Al-P(0.887 4)、Fe-P(0.850 7)、中活性有机磷(0.851 0)和中稳性有机磷(0.8905)与速效磷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O-P(0.790 4)、Ca10-P(0.752 7)与速效磷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无机磷各形态对速效磷的直接作用大小顺序为:Al-P(-1.189 0)>Ca2-P(1.027 ...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薛萐 刘国彬 戴全厚 党小虎 周萍
为了解侵蚀环境下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以典型侵蚀环境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生态恢复30年植被长期定位试验点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为参照,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量、呼吸强度、代谢熵及理化性质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侵蚀环境下植被恢复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109.01%~144.22%、34.17%~117.09%和31.79%~79.94%,微生物呼吸强度增加26.78%~87.59%,代谢熵降低57.45%~77.49%,微生物量的增大和活性增强进一步促进了土壤性状的改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微生物量碳、磷、呼吸强度与土壤养分相关性极为密切,显然,土壤微生物量可...
关键词:
侵蚀环境 植被恢复 微生物量 土壤质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国梁 刘国彬 常欣 许明祥
以纸坊沟流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植被恢复后不同植被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情况,得出如下结论:①草地土壤水分含量大于灌木林地,灌木林地土壤水分含量大于乔木林地;②选用乡土树种油松造林对土壤的干化程度较轻,选用刺槐造林时要考虑立地条件和造林密度,林草隔带种植可以减轻土壤干化程度;③灌木林下阴坡土壤干层并不比阳坡干层程度轻。土壤干化程度和植被种类直接相关。此外,受种植密度及人为干扰影响;④和以前人们的认识不同,天然草本植被也会形成土壤干层,其中白羊草和长芒草形成有利于自身群落稳定的干层,但茭蒿形成的干层则对自身稳定不利,在植被建设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