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75)
- 2023(11533)
- 2022(9836)
- 2021(9283)
- 2020(8047)
- 2019(18505)
- 2018(18711)
- 2017(35616)
- 2016(19517)
- 2015(22377)
- 2014(22341)
- 2013(21834)
- 2012(20204)
- 2011(18331)
- 2010(19076)
- 2009(17565)
- 2008(17657)
- 2007(16317)
- 2006(14064)
- 2005(12643)
- 学科
- 济(80467)
- 经济(80399)
- 管理(52866)
- 业(47390)
- 企(38257)
- 企业(38257)
- 方法(37877)
- 数学(33531)
- 数学方法(32893)
- 农(22400)
- 中国(19690)
- 学(19472)
- 财(18603)
- 地方(16801)
- 业经(15958)
- 理论(14570)
- 环境(14522)
- 农业(14495)
- 贸(14352)
- 贸易(14345)
- 制(13875)
- 易(13801)
- 和(13276)
- 银(11873)
- 银行(11840)
- 务(11467)
- 财务(11417)
- 财务管理(11373)
- 行(11246)
- 融(11214)
- 机构
- 学院(279720)
- 大学(275480)
- 济(106235)
- 经济(103641)
- 管理(103021)
- 研究(93345)
- 理学(88100)
- 理学院(87014)
- 管理学(84893)
- 管理学院(84396)
- 中国(70927)
- 科学(61331)
- 京(58867)
- 财(49390)
- 农(49139)
- 所(48867)
- 研究所(44537)
- 江(44213)
- 中心(43986)
- 业大(43613)
- 财经(38879)
- 农业(38773)
- 范(38416)
- 师范(37997)
- 北京(37224)
- 州(35582)
- 经(34994)
- 院(34078)
- 技术(32880)
- 经济学(31855)
- 基金
- 项目(183956)
- 科学(142327)
- 研究(133162)
- 基金(129222)
- 家(113581)
- 国家(112664)
- 科学基金(95162)
- 社会(79849)
- 社会科(75453)
- 社会科学(75427)
- 省(74876)
- 基金项目(68240)
- 教育(62993)
- 自然(62829)
- 划(62437)
- 自然科(61219)
- 自然科学(61203)
- 自然科学基金(60027)
- 编号(56598)
- 资助(54176)
- 成果(45800)
- 重点(42636)
- 课题(39880)
- 发(39788)
- 部(39149)
- 创(37635)
- 科研(35670)
- 创新(35177)
- 计划(34433)
- 大学(34061)
- 期刊
- 济(119240)
- 经济(119240)
- 研究(77182)
- 中国(55272)
- 学报(45636)
- 农(43684)
- 科学(40890)
- 财(39546)
- 管理(35483)
- 教育(34638)
- 大学(33702)
- 学学(31704)
- 农业(29591)
- 技术(26855)
- 融(23085)
- 金融(23085)
- 业经(20885)
- 经济研究(18943)
- 财经(18250)
- 业(16582)
- 统计(16027)
- 经(15577)
- 问题(15346)
- 资源(14624)
- 策(14576)
- 版(14488)
- 图书(14473)
- 技术经济(13782)
- 决策(13266)
- 商业(13144)
共检索到4125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金晶 张饮江 董悦 李岩 曹世伟 刘晓培 翟斯凡
湖滨带是水陆生态交错带,具较高的环境、生态、经济及美学价值。但近年来,由于缺乏合理的生态规划意识,多数湖岸建设与改造,忽略了直立式驳岸对湖滨带生态环境的影响,造成湖滨带退化,水生植物消失,生物群落丧失,湖岸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基于淀山湖湖滨带直立式驳岸带来的水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现状,分析了水位多变下直立式驳岸型淀山湖湖滨带构建难点,创新阶梯型植物床和消浪、防浪等湖滨带生态景观构建技术,探索出湖滨带直立式驳岸生态景观构建的新模式,实现湖滨带直立式驳岸水生态系统净化与生态景观的有机融合,为我国退化湖滨带生态景观带植物群落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洪铸 宋春雷 刘学勤 李堃
首先概述了巢湖湖滨带及滨湖区生态系统现状,包括土地利用、理化环境、水生植物及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然后对整合湖滨带生态修复技术体系,提出了环湖岸线和水向湖滨带修复方案。前者运用混凝土-原位土壤-植被混合护坡系列技术建立稳固的环湖生态岸线,后者运用水位调控技术和基底改善技术恢复湖滨带水生植被。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树成 张展羽 夏继红 杨洁 盛丽婷 唐丹 陈晓安
分层采集鄱阳湖近水滨岸土壤进行磷的吸附动力学及等温吸附试验,探讨不同位置滨岸土壤的总磷(TP)含量及其对磷吸附解吸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滨岸带土壤TP差异极显著(F=7. 103,p 20~40 cm土层(393 mg·kg~(-1))。各滨岸土壤的磷素动力学过程相似:即分为"快速吸附(0~2 h)"、"缓慢吸附(2~24 h)"与"吸附平台(> 24 h)"3个阶段,平衡吸附量(Q_e)最大值为216. 0 mg·kg~(-1); Langmuir模型对磷的等温吸附拟合度为0. 951~0. 995,表层土壤最大吸附量(Q_(max))高于下层土壤,饶河(629. 12 mg·kg~(-1))吸附量最大,康山大堤(340. 72 mg·kg~(-1))最小。滨岸表层土壤吸附解吸平衡浓度(EPC0)小于0. 1 mg·L~(-1),磷流失风险较小,东部滨岸土壤对外源磷的缓冲能力优于西南滨岸土壤,最大吸附量与TP呈现极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鄱阳湖 滨岸土壤 磷素吸附 动力学过程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闫钰倩
驳岸不仅是河流的边界同时也是水域和陆地的交界线,驳岸景观影响着河道整体生态景观,其对于河流景观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因此,驳岸设计是河道设计的重点部分,其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整个河道的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目前各地认识到河道渠化对于生态环境及河流景观的破环,开始改变从前“裁弯取直”的渠化做法,向生态河流过渡,河流的近自然化推动了生态驳岸的兴起。本文以嘉兴市长水塘河流生态驳岸景观为研究对象,对其生态驳岸景观设计进行实践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查等方式了解到嘉兴市河流生态驳岸的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国玺
城市生态景观是由斑块、廊道和基质等要素组成的,具有人类主导性、生态脆弱性和破碎性等特点。本文从城市景观异质性出发,论述了城市生态景观的维护。由此,给出了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一般原理。
关键词:
城市 生态景观 生态景观设计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洪 袁磊 张静
以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为例,围绕云南九大高原湖泊的生态保护与恢复,从城镇村土地集约利用角度出发,基于九大高原湖泊流域自然社会经济特点,将其划分为3种城镇村土地集约利用类型,并提出了生态约束下高原湖滨城镇村土地集约利用模式应具备的条件、控制指标和总体模式构想。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了滇池生态约束下城镇村链动型,洱海生态约束下城镇村优化型,抚仙湖、杞麓湖、星云湖、异龙湖、阳宗海生态约束下镇村主导型和泸沽湖、程海生态约束下乡村主导型四类城镇村土地集约利用模式,并对其具体模式设计进行了阐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文晖 李宏利
大都市滨江地区是城市最为重要的景观地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城市的形象。针对滨江地区景观规划设计如何与城市环境建设相协调的问题,以鹦鹉洲沿江地区景观规划为例,从促进山水与城市共融,创造满足居民需求的空间,再造滨水生态系统,延续城市文脉等角度,系统地阐述了滨江地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理念与更新改造的策略。
关键词:
滨江地区 生态景观 设计原则 改造策略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双跃 胡妍妍 黄俊轩 王军伟
文章对城市水域环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利用生态学原理,通过自然河岸保护与整治、水质保护与净化、乡土植物应用与修复、加强亲水设计等方法,着眼于水域生态系统维护与恢复而进行城市水域景观规划的途径。
关键词:
城市水域 生态环境 植物群落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戚小燕
城市河道基本功能为排水、防汛等,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建设具有多样功能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河道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文章结合河道整治实例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
生态景观 河道 对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邓毅 龚兆先 蔡凌
城市景观的规模受制于城市系统,对城市景观的生态功能有重要影响。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总结了城市景观元素规模的一般原理和规划原则,定量化研究了针对展示教育、城市栖息地等不同设计目标的景观斑块和景观廊道的适宜规模,以期为在现实条件的制约下提高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可持续性提供科学的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然好 许忠良 陈爱莲 陈利顶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同时也导致了明显的生态问题,城市生态景观建设因此得到了政府、专家和公众的重视。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系统研究了公众对生态景观内涵和特征的理解、生态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以及生态景观的定量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公众对生态景观建设有很高的期望值,但在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能源和材料利用等方面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公众的学历和居住地对生态景观的理解有明显的影响,而个人收入的影响相对较小。本研究定量刻画了城市生态景观的公众理解现状,也为进一步更加深入的人类学特征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为完善生态景观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
城市景观 生态景观 问卷调查 公众理解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爽,王进,詹志勇
早在19世纪末生态思想就开始用于指导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如今景观生态学关于格局与过程的生物空间理论,已成为城市自然景观组织和生态景观建设的主要理论支撑。本文探讨了生态景观的含义及建设途径,以南京为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研究城市形态可持续格局,分析高密度开发条件下城市自然或近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环境整合方法,并提出了在大都市区、主城区、街区三个不同尺度上由表及里、由内而外的生态景观与城市形态整合模式:绿楔与星形放射状城市相嵌、绿径网络与街区路网纹理相伴、须状绿色延伸与邻里环境相融。为城市景观生态重建和城市化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参照。
关键词:
生态景观 城市形态 绿色空间 南京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何莹 韦新良 蔡霞 李可追 王珍
采用标准样地调查法,分别对浙江淳安、金华和东阳等地生态景观林的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将30个样地划分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等4种生态景观林类型。结果表明:针阔混交林与阔叶林均具有较丰富的物种组成,且均匀度较高。杉木林物种数量明显偏少,林分密度大,达到3 967株.hm-2,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和马尾松林林分密度则比较接近。马尾松林和针阔混交林垂直结构良好,空间层次分化清晰,阔叶林灌木层高度较大,层次一般,杉木林灌草层植被稀疏,层次性较差。从分布格局来看,主要呈均匀分布和聚集分布,针叶林以均匀分布为多,阔叶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毛德华 吴亚菱 袁周炎妍 鲁羽西 胡曦 阙思杨
以通过实地调查与GIS技术获取长沙市内5区175个住宅小区的875个有效样本数据为基础,建立特征价格模型并结合弹性与边际价格分析,揭示了长沙市生态景观对住宅价格的总体影响,并以梅溪湖为例进行了典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沙市5个生态景观因素中,对住宅价格起正向作用的是小区绿化、最近公园质量和周边环境;起负向作用的是距最近公园距离和距湘江距离。3个线性因素的弹性系数(绝对值)与边际价格从大至小为距湘江距离、小区绿化和距最近公园距离;2个非线性因素的半弹性系数与边际价格的排序是周边环境与最近公园质量。到梅溪湖的距离每增加1 km,小区每套住宅平均价格将下降6.3393万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叶许春 张世涛 李荫玺 付刚
本文分析了抚仙湖水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通过对抚仙湖东岸海镜—居乐段环境现状的调查,论证了该区段实施污染控制和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工程措施,包括:村庄污染控制、湖滨湿地恢复、湖岸保护和景观修复、天然沙滩恢复、河口拦沙截污、沉水植物保护与恢复。
关键词:
抚仙湖东岸 富营养化 污染控制 生态修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