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40)
2023(6060)
2022(5187)
2021(4687)
2020(4043)
2019(8983)
2018(8690)
2017(17328)
2016(9447)
2015(10238)
2014(10246)
2013(9852)
2012(8823)
2011(7747)
2010(7761)
2009(6864)
2008(6694)
2007(5804)
2006(5258)
2005(4539)
作者
(27267)
(23015)
(22801)
(21800)
(14391)
(11264)
(10265)
(8725)
(8689)
(8157)
(8143)
(7902)
(7526)
(7149)
(7099)
(7037)
(6920)
(6743)
(6713)
(6698)
(5834)
(5641)
(5498)
(5288)
(5136)
(5119)
(5056)
(4882)
(4678)
(4675)
学科
(39121)
经济(39102)
(18865)
管理(18115)
方法(17994)
(14640)
企业(14640)
数学(14265)
数学方法(14127)
(11522)
地方(11001)
中国(10680)
(9357)
业经(9346)
农业(8014)
产业(7789)
(7399)
理论(6860)
(6454)
环境(6121)
(5895)
结构(5761)
(5369)
(5059)
贸易(5057)
发展(4980)
(4882)
(4806)
地方经济(4716)
(4665)
机构
学院(131468)
大学(129355)
(48888)
经济(47762)
管理(47419)
研究(46597)
理学(41472)
理学院(40775)
管理学(39829)
管理学院(39575)
中国(32810)
科学(32220)
(27274)
(25147)
(23576)
研究所(21983)
(21891)
业大(21740)
师范(21651)
(21392)
中心(21065)
(20366)
农业(19900)
师范大学(17730)
财经(17550)
(17105)
北京(16505)
(16013)
(15580)
(15462)
基金
项目(95061)
科学(75789)
基金(70225)
研究(65348)
(62868)
国家(62379)
科学基金(53263)
社会(43099)
社会科(41054)
社会科学(41042)
基金项目(39144)
(38866)
自然(35434)
自然科(34575)
自然科学(34565)
自然科学基金(33976)
(32220)
教育(29657)
资助(27905)
编号(25013)
重点(22290)
(22079)
(20108)
(19273)
成果(18913)
科研(18488)
计划(18333)
国家社会(18197)
创新(17972)
课题(17726)
期刊
(54149)
经济(54149)
研究(34967)
学报(24071)
科学(23201)
中国(22563)
(22369)
大学(17963)
学学(17256)
农业(15537)
管理(14656)
(14189)
教育(11684)
业经(9753)
资源(9036)
技术(8581)
经济研究(8267)
(8090)
财经(8084)
问题(7769)
(7479)
(7298)
金融(7298)
(7184)
(7048)
(6664)
旅游(6664)
(6664)
业大(6489)
科技(6388)
共检索到1834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唐健雄  马梦瑶  
以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不平衡指数和热点分析等方法探究其空间分布规律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整体空间分布趋于弱集聚状态,空间结构属于凝聚型;2)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空间分布"东北多,西南少",形成1个高密度地区—长沙,且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呈"圈层"式扩散;3)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热点区和冷点区空间差异明显,冷点区分布面积大于热点区,整体布局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分布特征;4)经济基础、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高级别景区、客源市场需求与消费特征等是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空间分布的主要驱动因素.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尹建军  曹雪静  杨雯惠  熊鹰  李星明  
以大别山区24个县(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11年、2014年、2017年3个年份旅游经济指标数据,基于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网络密度、中心度、核心-边缘、凝聚子群等旅游经济空间结构特征,运用QAP分析法,探讨旅游经济空间特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大别山区旅游经济网络发育程度低,区域旅游经济联系不紧密,旅游经济网络化发展有待加强;2)2011年—2017年间大别山区核心区数量减少,存在明显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区对边缘区带动作用强;3)麻城市中心度高,旅游经济发展好,领导控制作用强,但易导致过度依赖,使大别山区旅游经济网络呈现脆弱性特征;4)大别山区凝聚子群划分行政壁垒严重,同一子群联系紧密,不同子群联系薄弱,旅游经济一体化程度低;(5)区位交通条件和旅游发展能力对大别山区旅游经济发展影响显著,区域经济水平影响较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立国  刘沛林  李强  邓运员  李伯华  
运用理论分析、目标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城镇建设、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业形成、旅游要素配套、旅游管理保障、旅游环境保护、旅游社区参与和旅游创意利用八个方面,构建了旅游小镇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和旅游小镇成熟度综合评价函数。在此基础上,以首批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发展状态整体处于近成熟早期,且12个旅游小镇发展状态差异明显;(2)八项准则层的发展状态也有较大差异,旅游社区参与度和旅游环境保护度发展较好,而旅游创新利用低;(3)33项指标内部差异较大,资源价值挖掘和社区居民参与度已趋于成熟,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度、特色文化项目开发、内部交通配套特色度等7项指标则处于发展中期;(4)案例研究初步证明了构建的旅游小镇评价体系的实用性和计算函数的可行性,能够较好描述旅游小镇发展状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立国  刘沛林  李强  邓运员  李伯华  
运用理论分析、目标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城镇建设、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业形成、旅游要素配套、旅游管理保障、旅游环境保护、旅游社区参与和旅游创意利用八个方面,构建了旅游小镇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和旅游小镇成熟度综合评价函数。在此基础上,以首批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发展状态整体处于近成熟早期,且12个旅游小镇发展状态差异明显;(2)八项准则层的发展状态也有较大差异,旅游社区参与度和旅游环境保护度发展较好,而旅游创新利用低;(3)33项指标内部差异较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付怡纯  刘春腊  曾凡超  焦丽鹏  吴丽平  
采用地理集中指数、区位熵、缓冲区分析等计量与空间分析方法,探讨湘西州文化生态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湘西州文化生态旅游吸引物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态势,沿西北-西南走向呈"凹字形"型结构,形成了四处高密区和一处集中连片地带。2)在各区域分布建设不均衡,大里耶旅游黄金板块数量最多,开发程度最高,大矮寨旅游黄金板块数量最少,开发程度最低;龙山县和凤凰县建设水平较高,品牌影响力大,泸溪县建设水平较低,发展潜力大。3)整体交通通达度较高,高级别文化生态旅游吸引物通达度和可步行性较低,各县市中古丈县通达度最低。4)地形地貌、河流水系等自然地理因素以及人均GDP、路网密度等社会经济因素是主要影响因子。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付怡纯  刘春腊  曾凡超  焦丽鹏  吴丽平  
采用地理集中指数、区位熵、缓冲区分析等计量与空间分析方法,探讨湘西州文化生态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湘西州文化生态旅游吸引物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态势,沿西北-西南走向呈"凹字形"型结构,形成了四处高密区和一处集中连片地带。2)在各区域分布建设不均衡,大里耶旅游黄金板块数量最多,开发程度最高,大矮寨旅游黄金板块数量最少,开发程度最低;龙山县和凤凰县建设水平较高,品牌影响力大,泸溪县建设水平较低,发展潜力大。3)整体交通通达度较高,高级别文化生态旅游吸引物通达度和可步行性较低,各县市中古丈县通达度最低。4)地形地貌、河流水系等自然地理因素以及人均GDP、路网密度等社会经济因素是主要影响因子。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韩梅   刘新智  
分析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及驱动因素,是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我国八大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详细刻画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并探讨了影响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的驱动因素。研究结论如下:(1)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哈长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趋于多中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关中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趋于单中心;(2)时间差异上,2014年前八大城市群空间结构趋于稳定结构,2014年后部分城市群趋于单中心的空间结构,区域差异上,东部和中部地区城市群空间结构相对偏向于多中心结构,西部地区城市群空间结构更偏向于单中心结构;(3)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主要受自然地理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府干预、地区差异和城市群内部差距等因素的影响,其中人均GDP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影响呈现倒“U”型的非线性特征。因此,依托城市群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发展,缩小城市群内部发展差距,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可石  潘安妮  
旅游小镇的空间形态,是其长期历史发展积淀和现代旅游产业相互作用的外在表征。本文以空间句法的视角,提出类型空间的概念,对案例旅游小镇进行空间结构的量化研究,结合旅游小镇本身存在的景观以及公共设施等的空间分布特点,利用空间句法相关变量来描述旅游小镇的空间结构,为旅游小镇的空间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兴柱   苏云清   周玲   阳鹂   陈学平  
城市文化空间旅游化对传承城市文脉、实施城市更新战略具有重要价值。文章基于Bourdieu的场域理论,建构旅游场域的概念模型,并以合柴1972工业记忆小镇为例,通过田野调查法、文本分析法以及数理分析方法对城市文化空间旅游化的特征与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合柴旅游化经历旅游市场初构、旅游空间置换、复合空间生成3个发展阶段,在主体互动模式、资本累积、文化认同、价值理念等方面发生显著变化;2)旅游资本和主体价值感知是关键的中介因素,通过有效衔接旅游惯习而形成3条推进城市文化空间旅游化的链式路径,且游客和居民的作用效果存在显著异质性;3)旅游惯习、旅游资本、主体价值感知是推动城市文化空间旅游化的核心条件,主要通过组态形式发挥作用,形成3种非城市文化空间旅游化的驱动类型——价值依存型、利益诉求型、惯习内化型。研究结论揭示了人的主体性影响城市文化空间旅游化的复杂因果关系及理论过程,为旅游地文化价值挖掘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借鉴和理论参考。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唐澜  吴晋峰  
通过构建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的空间结构与流动特征进行定量研究。研究表明:①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主要分布在以北京、西安、成都、桂林、香港、广州、上海为顶点的多边形区域内,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的集中分布地区;②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的空间转移能力较低,其有向流动符合"二八定律",即80%的有向流动发生在20%的城市对之间,80%的总流量集中在16%的城市对之间;③北京位于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网络的中心位置,是最重要的集散中心和中转中心;④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网络为"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区成员数占网络成员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宜强  朱明博  
以农业旅游示范点为数据本底,基于空间结构理论和空间分析技术,对山东省农业旅游发育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①山东省农业旅游发展形成三大高密度分布轴带区域,空间布局呈显著的集聚模式,其发展重心向西南转移的趋势十分明显。②山东省农业旅游空间分布呈现显著的点轴式空间结构特征,形成以青岛为一级发展节点,济南、临沂等5市为二级发展节点,其他城市为三级发展节点的节点等级体系,以及以滨州—临沂、济南—枣庄为一级发展轴,菏泽—日照等为二级发展轴,东营—滨州为三级发展轴的农业旅游轴带等级体系。③山东省区域农业旅游发展表现出典型驱动模式特征。提出推进农业旅游"网络式"结构体系发育,加快鲁西、鲁西北平原地区以及鲁东内陆地区农业旅游发展以及增强鲁南、鲁北边界地区交通通达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利  石彩霞  钟佩君  
以大湘西文化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借助RMS模型探析大湘西文化旅游景区发展概况,综合运用最邻近距离点、核密度分析、重力模型,廓清大湘西文化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状况,揭示大湘西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空间错位,运用SPSS进行回归分析,研究表明:大湘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资源组合程度有待提升,旅游流质量较高,接待水平差异明显,基础设施亟需完善,可进入性不高;大湘西文化旅游景区分布呈西北-东南走向,展现出"大分散、小集中"格局,旅游重心位于张吉怀地区,旅游资源、旅游流以及旅游接待能力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大湘西文化旅游景区空间布局受到自然、人文因素的重要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曹妍雪  李树民  
文章运用DEA-Malmquist模型对2006—2015年间中国省区旅游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其中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包含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规模技术效率四个部分。结果表明:(1)技术进步是中国旅游生产率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中国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6.5%,技术效率年均增长为2.6%,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为3.8%。(2)除了北京-0.5%、福建-1.7%、海南-7.5%等三个地方旅游生产率年均呈负增长外,大多数省区旅游生产率都呈正向增长。(3)三大区域中,中西部地区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年均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朱玲  肖黎姗  杨柳  
以福建省67个县级经济体作为研究的单元,通过综合发展指数和两两节点最短通勤时间,利用引力模型计算经济联系强度,依托最大经济联系方向"自下而上"进行组织,明确城镇等级体系,并从产业、交通和政策方面分析城镇等级结构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福建省67个县级单元综合发展实力存在明显地域差异,东西部发展水平差距显著;(2)省域内形成"一带三轴"的经济联系格局,具有明显的极核发展和点轴发展特征,并呈现多核心的发展结构,网络结构的发展相对简单;(3)依据经济联系强度的空间自组织模式在福建省域内形成6个子区域,以福州、泉州、厦门为核心的沿海区域和以南平、三明、龙岩为核心的内陆区域;(4)城镇空间结构受众多因素影响,其中产业布局、交通可达性和政策规划是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交通特征是影响城镇联系的重要条件,产业布局是推动城镇结构转变的内在动力,政策规划则是城镇空间结构的重要引导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朝辉  汤陈松  乔浩浩  张伟  邢露雨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也是近年来研究热点,而在乡村旅游流领域研究相对不足。以湖州乡村旅游地为案例,通过对大样本数字足迹的数据处理,分析乡村旅游流空间结构特征,总结空间行为偏好。结果表明:①乡村旅游数字足迹呈现全年双峰值、月度差异不大的时间特征,"双核"多组团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古镇、古村、民宿等带有文化符号旅游景观导向的空间偏好特征;②网络密度0.27的乡村旅游流空间结构由连接度高的34个节点构成,除核心吸引的双核外,民宿集聚区构成了网络结构的核心点;③传统旅游吸引物、民宿集聚区等节点呈现较强的网络中心性,节点的网络结构特征反映乡村旅游流空间呈现的地理临近性,以及区域空间集聚、扩散与联动发展效应。依据研究结论提出"完善与发挥节点集聚扩散功能,增强节点对数字足迹的有效吸引力,提升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质量,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