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82)
2023(4351)
2022(3382)
2021(3222)
2020(2378)
2019(5156)
2018(4816)
2017(8663)
2016(4359)
2015(4685)
2014(4537)
2013(4446)
2012(4361)
2011(4076)
2010(4323)
2009(4263)
2008(4064)
2007(3821)
2006(3516)
2005(2859)
作者
(12714)
(11114)
(10656)
(10579)
(6806)
(5305)
(4765)
(4303)
(4091)
(4040)
(3777)
(3773)
(3611)
(3353)
(3291)
(3263)
(3106)
(3076)
(2992)
(2815)
(2676)
(2612)
(2611)
(2599)
(2583)
(2511)
(2493)
(2334)
(2269)
(2231)
学科
(21242)
(20950)
经济(20932)
农业(14312)
(12538)
业经(8390)
管理(7985)
农业经济(6554)
中国(6402)
地方(6091)
(5312)
(5274)
发展(4827)
(4822)
方法(4605)
(4511)
农村(4492)
(4448)
企业(4448)
(4394)
收入(4044)
建设(4003)
数学(3955)
及其(3912)
数学方法(3912)
土地(3847)
(3753)
(3704)
银行(3699)
(3633)
机构
学院(67324)
大学(63521)
(26429)
经济(25754)
研究(24235)
管理(22657)
理学(19348)
理学院(19088)
中国(18777)
管理学(18652)
管理学院(18534)
(17097)
科学(14257)
(12754)
农业(12166)
中心(11854)
(11590)
(11589)
业大(11281)
(11167)
师范(11098)
研究所(10505)
(10459)
(9458)
财经(8942)
(8909)
师范大学(8697)
(8339)
(8338)
农业大学(8230)
基金
项目(44864)
研究(35591)
科学(35222)
基金(31677)
(27136)
国家(26780)
社会(23568)
科学基金(22702)
社会科(21881)
社会科学(21875)
(19088)
基金项目(16893)
教育(15775)
编号(15668)
(14385)
自然(12765)
成果(12755)
自然科(12414)
自然科学(12412)
自然科学基金(12165)
资助(11638)
(11460)
课题(10922)
(10825)
重点(10167)
国家社会(9671)
(9482)
(9475)
(9431)
(9273)
期刊
(38248)
经济(38248)
(22948)
研究(19934)
农业(15062)
中国(14864)
学报(11066)
科学(10801)
业经(10075)
大学(9621)
学学(9248)
(8765)
金融(8765)
教育(8024)
(7623)
农业经济(7182)
农村(6619)
(6619)
管理(6099)
(5605)
经济研究(4990)
社会(4961)
问题(4814)
社会科(4541)
社会科学(4541)
(4431)
农村经济(4391)
财经(4238)
资源(4218)
业大(4170)
共检索到1038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谢旭斌   李雪娇  
传统村落的景观生成与变迁是时空语境下景观发生、发展、演变的整合过程,是群落自然地理景观和人类聚落文化相互作用的体现。通过田野考察的研究方法,对湖湘传统村落景观的生成特性、生成机制及发展变迁等进行论述。研究得出:(1)自然环境、地理物候与社会生活场景生成了湖湘村落的景观空间结构与艺术风貌。(2)景观的生成与变迁受自然地理空间、产业经济、审美伦理与文化传承的影响,同时受“兴、生、觉”的生成机制的影响。(3)国家政策驱动、生产生活方式改善与民族文化延承的内外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是促进村落景观发展变迁的动因,应遵循景观生成的基本逻辑,对传统村落景观进行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伯华  李珍  刘沛林  窦银娣  
传统村落在历史、文化、经济、旅游和科学等多个方面价值颇高,保护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和文化内涵极为重要。以中国湘江流域上中下游六个典型传统村落为例,以景观基因理论为基础,运用景观基因分析法识别了湘江流域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分析了上中下游传统村落显性物质景观基因与隐性非物质文化基因的变异特征,总结了湘江流域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变异特征及分异规律,研究结果显示:(1)湘江流域上游传统村落平面基因变异相悖于本土的情况侧重发生在平面结构变异上;立面基因的变异相悖于本土、突变后直接消亡的情况较多;文化基因上受外来冲击的不适感较强,有加剧景观基因变异的风险和趋势。(2)湘江流域中游传统村落对立面基因的改动需求较大,且改动时间较早,造成立面基因变异以及平面基因中街巷格局、平面布局变异较大,变异后相悖于本土的特征显著;而在文化基因中,对文化的变异融合接受能力强,变异相融于本土的情况显著。(3)湘江流域下游传统村落在形态、布局特征明显的平面基因中产生的变异不大显著;在立面基因中遭遇突变后直接消亡的特征明显;在文化基因中,对家风信仰的基因变异以相融于本土为主,习俗礼仪的基因变异呈现分化趋势,单民族聚居式的家族以相悖于本土的特征为主,多民族聚居式的家族以相融于本土的特征为主。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翟洲燕  李同昇  常芳  罗雅丽  石钰  
文化遗产景观是地域文化的符号表征,文化遗产景观基因则是地域文化代际传承的基本“遗传”单位和文化遗产景观形成的决定性因子。目前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研究已成为文化地理学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识别与提取隐藏在文化遗产景观内的文化基因,可反映出地域文化的基本特质。传统村落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遗产景观,整体上延续和传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集中体现在传统村落内的文化遗产景观之中,对传统村落进行遗产性景观基因识别研究可揭示地域文化的人文地理性和传统村落的社会文化性。基于地域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理念,以陕西省35个代表性传统村落为例,首先从宏观和中观尺度,分析了传统村落遗产性景观的文化环境特征;其次从微观视角,建立了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景观基因识别与提取方法,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的基因特征进行分析,识别出传统村落的地域文化特质。本文旨在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认识和保护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为实现传统村落的文化复兴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翟洲燕  李同昇  常芳  罗雅丽  石钰  
文化遗产景观是地域文化的符号表征,文化遗产景观基因则是地域文化代际传承的基本"遗传"单位和文化遗产景观形成的决定性因子。目前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研究已成为文化地理学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识别与提取隐藏在文化遗产景观内的文化基因,可反映出地域文化的基本特质。传统村落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遗产景观,整体上延续和传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集中体现在传统村落内的文化遗产景观之中,对传统村落进行遗产性景观基因识别研究可揭示地域文化的人文地理性和传统村落的社会文化性。基于地域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理念,以陕西省35个代表性传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沛林  
传统村落是乡村中农耕文明和集体记忆的结晶,具有多重价值,值得被关注。传统村落景观基因是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遗传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区别于其他村落的景观因子,具有唯一性、优势性等特点。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乡村城镇化的背景下,我国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再次焕发出新的容颜,但传统村落景观同质化现象也日趋严重。传统村落作为一个具有生命的有机体,其中蕴藏的文化景观基因的传承与保护也应该维持活态的特性。“人”(居民)是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的创造者。因此,无论是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聚落文化遗产的传承,还是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落实,都应加强居民对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的感知、认同和践行的研究。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唐赛男  王成  张昶  裴男才  王子研  段文军  孙睿霖  
【目的】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大部分传统村落开始向外扩张,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延续传统乡村植物景观特色已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方法】为了解村落外扩对传统村落植物景观的影响,本文以广州3个传统村落为例,调查村落居住区范围内植物景观特征,对比分析村落传统区与扩展区的植物景观特征差异。【结果】(1)无论是传统区还是扩展区,庭院林的绿色贡献率均为最大。(2)从传统区到扩展区,植物种类更加丰富,数量增多,植物生活型结构趋于灌木化。(3)从传统区到扩展区,人们对植物功能的关注由生态和食用开始向观赏转变。(4)传统区优势植物是榕树、木棉等风水树种,龙眼、黄皮、菠萝蜜等食用果树,麻楝、构树、绿竹等生态树种。扩展区优势植物是风水树榕树,龙眼、黄皮、番石榴等食用果树,紫薇、鸡蛋花等观赏树种,小叶榄仁、香樟、绿竹等生态树种。整体植物景观风貌由自然化、果树化向观赏化、城市化转变。(5)从传统区到扩展区,风水林和水岸林的绿量贡献率大幅减小。(6)乔木占比对传统区和扩展区的植物绿量都具有积极影响。传统区中,生态型和食用型植物越多,植物景观类型绿量贡献率越大;扩展区中,生态型植物越多,植物景观类型绿量贡献率越大。【结论】本研究分析了村落外扩过程中植物景观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并基于研究结果为外扩过程中的传统村落的植物景观建设提出了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立国  胡雅丽  吴旭峰  胡佳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场域,文化景观基因作为地方文脉延续和区域特色呈现的核心载体,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更新过程中不断得到生产。以皇都村侗族大歌为例,采取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构建“景观基因—空间生产”的分析框架开展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生产的过程与机制研究。研究发现:(1)皇都村侗族大歌的生产可分为原型生成、结构重组和意义修复三个阶段,文化景观基因呈现出从遵循原真价值认知到满足旅游消费转型,最后顺应文化身份认同的变化过程。(2)文化景观基因生产呈现出“外壳—中介—内核”的结构机制,政府和市场在时空尺度的资本循环作为外壳推动空间表征,精英群体在日常生活中的权力行为作为中介支撑表征空间,本地村民作为村落主体承载着生产的内核实现文化原真实践的表达。(3)资本在生产中通过资源资本化、资本空间化和空间资本化,实现其三重循环;权力在精英群体作用下,通过话语表征、技能规训和身份认同完成行为逻辑的建构;村民主体通过内生行动的实践表达,从最初代际传承下的简单参与到旅游消费下的抵制抗议,最终在遗产保护号召下发挥协作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谢谦  刘沛林  徐美  
对传统村落景观的研究有助于传承文化基因,留住乡愁记忆。文章以1998—2020年CNKI北大核心期刊收录的454篇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等方面的知识图谱分析,从整体上把握我国传统村落景观研究态势。结果显示:(1)我国传统村落景观研究经历了起步探索、初步成长、繁荣发展三个阶段,从聚落形态学、景观生态学、社会地理学、历史文化学、旅游经济学等多学科角度对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和利用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研究。(2)传统村落景观研究呈现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征,高频发文作者主要集中于少数几个科研院校,科研机构内部合作强度较大,但机构之间相对独立,不利于传统村落景观研究的可持续发展。(3)传统村落景观研究的系统性越来越强,探讨了传统村落的空间重构、文化传承、旅游开发、园林规划等热门主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在国家宏观政策导向下,未来相关研究可以从创新乡村地域系统理论与新文化地理学、推进跨学科领域研究与数据方法论创新、探索景观保护修复模式与资源有效利用等方面进行思考与完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霄鹤  兰思仁  
福建传统村落景观具有历史悠久、风貌古朴、特色鲜明的地域特点,对其类型、分布及其典型特征的研究,是建设"乡愁"浓郁的"美丽乡村"和发挥福建传统村落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的首要前提。首先借鉴相关研究学者对传统村落景观类型划分的研究,基于福建传统村落景观的实地调研情况,构建了福建传统村落景观类型划分的指标体系。其次运用K-modes方法,以截止2013年12月31日前评选出的福建省内具有国家级、省级称号的54个历史文化名村为研究样本,对其进行分类研究。第三根据分类结果,分析出福建省内存在闽江以北(包括闽江流域)综合文化村落景观区域、闽西客家村落景观区域、闽南红砖文化村落景观区域3个传统村落景观区,其中又...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伯华   张浩   窦银娣   刘沛林  
传统村落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突显传统村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为重要。论文以湖南省通道县皇都侗文化村为例,基于景观符号概念、景观基因理论与空间生产分析框架,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方法,探析其景观符号空间生产的过程与机理。结果表明:(1)景观基因从多原则多层次识别传统村落整体文化风貌的过程,也是对传统村落景观符号归纳、提炼的过程;(2)皇都侗文化村分别通过空间编码、景观修复、文化塑造,将其由农耕型传统村落转向文旅融合型传统村落,构建出满足多元主体需求的景观化、艺术化、生活化、地域化的景观符号,实现对景观符号的情感联系与互动和景观本身的符号化;(3)皇都侗文化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推动机制,将村民文化自觉、旅游市场需求与政府政策支持等内外驱动力连接至皇都侗文化村景观符号空间生产的节点中,实现现代多元生活需求功能与侗民俗文化的融合,推动皇都侗文化村景观符号的空间生产。研究以传统村落的活化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探究传统村落景观符号空间生产的过程与机理,以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提供科学参考与实践借鉴。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朱晓玥  张华荣  兰思仁  黄启堂  
色彩景观是乡土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方性与民族性,色彩景观营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村落个性和风貌的塑造,影响公众对村落景观环境的感受.研究以闽南蟳埔村为例,开展色彩特征量化分析及公众感知定性评价,研究表明:1)蟳埔村环境基底色彩略艳丽明亮杂乱,人工色彩混乱,自然色彩单调,需创造更愉悦和谐、温馨传统的氛围;2)历史人文色彩较丰富艳丽明亮,传统服饰已失去传统色彩特征,传统建筑色彩具有闽南地域特征,需创造更素雅和谐传统的色彩风貌.建议通过色彩景观统筹规划与分级管理,强化蟳埔村地域传统色彩特征,合理规范人工色彩的管理控制,丰富和提升植物景观色彩层次进行色彩景观提升.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师永辉  毛学刚  
传统村落是我国古代居住文化的重要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国家级传统村落河南省新县丁李湾村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史料和实地访问调查,从形态学视角研究其景观格局特点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丁李湾村自形成、发展至衰落历经700多年,这其中受自然和当地传统宗族观念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影响;丁李湾村完备的山-水-林-田-村景观格局反映出村民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的生存智慧,其中对风水观念的重视是其创建吉祥家业的重要因素;目前,村落人口空心化现象严重,传统民俗文化日渐衰落,其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党东雨  余广超  
在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的情况下,探索传统村落村庄景观规划的理念日益重要。以临沂市传统村落竹泉村为例,从竹泉村的景观要素分析入手,研究传统村落景观保护规划的方法,让更多的有文化价值的村落景观得到更好的保护。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文媛  张瑾  沈世伟  
从传统村落原住民的视角切入探讨村落旅游景观意象的营造,有助于理解传统村落景观意象的本源。以江西省婺源县篁岭古村为案例,将景观意象五要素理论运用于传统村落的研究中,借助文本分析工具明确篁岭古村旅游景观客体与意象结构,据此设计调查问卷,前往实地开展调研,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原住民对传统村落旅游景观客体的关注主要聚焦于原生村落景观;(2)案例地原住民对传统村落旅游景观意象的整体感知水平较高;(3)相较于没有参与旅游发展的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居民对村落旅游景观意象的整体感知水平更高、旅游支持意愿和旅游参与意愿更强,但对社区的情感强度却更弱。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中华  董格  王永帅  
地方性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另外一个地方的根本所在,而传统乡村聚落景观作为地方性的重要载体,研究其保护与传承策略具有重要价值。以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为研究对象,应用人类学领域中"地方性知识"为理论指导,解构和分析党家村传统村落景观的地方特征,并以图谱的形式予以可视化呈现。运用德尔菲、层次分析法等构建价值评价模型,对党家村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进行价值评析,从保护与发展两个维度提出相关景观规划策略。以期完善地方性知识理论研究体系,丰富传统聚落景观的研究视角,同时为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传承提供有效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