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12)
- 2023(10615)
- 2022(8541)
- 2021(8301)
- 2020(6572)
- 2019(14704)
- 2018(14316)
- 2017(24108)
- 2016(13720)
- 2015(15673)
- 2014(15242)
- 2013(13495)
- 2012(12453)
- 2011(11100)
- 2010(11884)
- 2009(10724)
- 2008(9463)
- 2007(8766)
- 2006(7730)
- 2005(7148)
- 学科
- 业(35886)
- 管理(35846)
- 济(34447)
- 经济(34409)
- 企(32650)
- 企业(32650)
- 中国(27357)
- 融(25003)
- 金融(25002)
- 教育(23925)
- 银(22357)
- 银行(22351)
- 行(21800)
- 技术(16753)
- 理论(15228)
- 业经(12262)
- 财(12030)
- 教学(11820)
- 方法(11647)
- 技术管理(11585)
- 农(11336)
- 制(11220)
- 地方(11142)
- 中国金融(10992)
- 学(8619)
- 数学(8486)
- 数学方法(8283)
- 农业(8030)
- 务(7899)
- 财务(7885)
- 机构
- 大学(169456)
- 学院(164266)
- 研究(56970)
- 济(56952)
- 管理(55731)
- 经济(55284)
- 理学(47084)
- 理学院(46373)
- 管理学(45329)
- 管理学院(44968)
- 中国(43260)
- 京(36640)
- 教育(35875)
- 范(34991)
- 师范(34804)
- 科学(30556)
- 财(29051)
- 师范大学(28501)
- 江(27924)
- 中心(27652)
- 所(25583)
- 北京(24355)
- 研究所(22995)
- 州(22852)
- 技术(22773)
- 职业(22214)
- 财经(22202)
- 院(20918)
- 经(20210)
- 业大(17945)
- 基金
- 项目(104689)
- 研究(91411)
- 科学(84973)
- 基金(69703)
- 家(57313)
- 国家(56520)
- 社会(55777)
- 社会科(52569)
- 社会科学(52555)
- 教育(51723)
- 科学基金(49492)
- 省(45664)
- 编号(40409)
- 划(38511)
- 成果(36858)
- 基金项目(35816)
- 课题(32958)
- 创(28631)
- 年(28464)
- 自然(26690)
- 自然科(26144)
- 自然科学(26141)
- 资助(25899)
- 自然科学基金(25712)
- 规划(25600)
- 重点(25555)
- 创新(25407)
- 项目编号(25214)
- 发(24681)
- 部(24137)
- 期刊
- 教育(67864)
- 研究(65731)
- 济(63972)
- 经济(63972)
- 中国(52359)
- 融(29493)
- 金融(29493)
- 管理(23554)
- 财(22875)
- 技术(20226)
- 学报(18996)
- 大学(18250)
- 科学(18178)
- 职业(17160)
- 农(16906)
- 学学(13941)
- 坛(11487)
- 论坛(11487)
- 财经(11347)
- 农业(11047)
- 图书(11017)
- 技术教育(10878)
- 职业技术(10878)
- 职业技术教育(10878)
- 业经(10316)
- 高等(10137)
- 经(9886)
- 经济研究(9766)
- 科技(9682)
- 发(9045)
共检索到2793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邓静
湖湘文化是湖南地区的地域文化,体现着深沉的忧患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坚定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其中的爱国主义、敢为人先、注重实干、艰苦奋斗、勤勉朴实、经世致用、自强不息的精神时至今日依然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文章分析了湖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生活的实践意义,并从强化认识、优化方法、营造氛围、网络育人四个方面探讨了具体的实践创新途径。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柴艳萍
现今,国家对高校学生德育教育的关注度与重视度与日俱增,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德育教育工作内容中最为关键的一大元素在实践育人过程中占据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育管理时应致力于对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不断延展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尤其是德育、思政教育中的融合度,促使我国大学生建立更加积极、健康的思想,提升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度与认可度。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初益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多年的发展,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教育价值,它是彰显民族精神的一面旗帜,更是引领中华儿女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文章分析了阻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因素,指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认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不仅可以打开思政教育的新思路,还可以充实思政教育内容、创新思政教育途径,对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思政教育 文化自信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肖华业
大学生思政教育如何开展是社会热议焦点之一,一方面大学生作为国家高素质人才的后备力量,其思想素质水平必然会得到社会大力关注;另一方面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背景下,大学生群体良莠不齐现象更为凸显,加之近年来大学生失德、自杀等现象屡有发生,社会对于如何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质量十分关切。传统文化精神中蕴含宝藏,可以为思政教育提供养分,如古之智慧、传统美德等有利于熏染大学生思想品质,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丛楠楠 王久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中积极的、有益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完善的道德品质,增强文化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可以通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课程体系,开展多种形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和营造有益的校园文化氛围等途径。
关键词:
茶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 传统文化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苏寄宛 王红
作者从中国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承担的历史使命出发,认为应在大学生中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教育,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以及教育应坚持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陈保健
文化软实力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但现实中对待中国文化和外来文化认知方面却出现了偏差,导致中国传统文化遭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压制,纠正这个偏差已刻不容缓。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充分认识高校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使命,充分重视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文化软实力 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 大学生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素芳
进入网络时代,多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持续性冲击,以爱国教育和完善人格发展为核心的中华经典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将中华经典文化与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由王爽所著的《中华经典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年8月版)一书,以新时期高校为场域,对中华经典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总览全书,呈现出三个方面特点: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邓静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宽厚的文化基础,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来引领社团建设,可显著提高社团活动开展的质量,对社团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章分析以社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并探索具体的教育路径和实施策略。
关键词:
高校社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载体 教育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郁慧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新时代青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目标耦合性、内容耦合性、功能耦合性。应该构建政—家—校—社“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框架,注重政府引领,强化家庭教育,夯实学校教育,推动社会培育,实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塑造新时代青年风貌。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丁建军
深化当代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并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教育主渠道作用,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要把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作为载体,使大学生时时处处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和熏陶;要大力支持和组织好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要重视并促进教师的人格垂范作用,以此带动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大学生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途径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余成武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影响大学生对心理育人的诉求和供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文化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入高等学校心理育人工作时出现解析方式不当、弘扬的载体不足等困境。对此,高等学校要找到契合点,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性转换;把握切入点,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作为重要目标;注重开放性,致力于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与尊重,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课程相融合,建设高品质心育课堂;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建设高品位心育文化;与新媒体相结合,建设高标准心育传播平台;与心理干预相结合,建立全方位心育手段等提升心理育人的文化特质,这也是加强和改进心理育人工作的必然要求。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郭国庆 王紫依
<正>随着这建立我国自主的市场营销知识体系、开展新时代营销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与地位不容忽视。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及文化自信增强,“国潮”作为一种新兴消费现象已成为引领市场潮流的焦点。自2011年至2021年的十年间,“国潮”相关搜索量已增长逾五倍,中国顶尖品牌在海外市场的知名度也随之逐年攀升。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国潮消费主体主要由90后与00后人群构成。他们拥有强烈的民族自尊与文化认同,这使他们更易接纳“国潮”品牌。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庄严 刘晓霞
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备自身鲜明的文化特色和生机勃发的精神内涵。作为中华民族的永恒血脉和精神家园,传统文化经由五千年文明的历史演进,凝聚成我们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思想道德基础,是一种反映民族特质与风貌的总体观念表征,其中融会丰富的独创性智慧、风骨、情趣与操守,不仅为当代国人提供了鲜活的文化滋养,更是"90后"大学生重塑人生信仰和价值根基的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刘雪静 任焕茹
作为一项综合系统工程,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领域的推行必将是一场艰巨持久的教育硬仗,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课堂主渠道作用,在高职课程和教材体系中添设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培养传统文化师承者,打造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坚持文化氛围熏陶,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浸润传统文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资源,打造传统文化新媒体平台;汲取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高职逐渐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惯性和文化引力,使传统文化教育蔚然成风。
关键词:
完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职院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