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10)
- 2023(7257)
- 2022(6536)
- 2021(5968)
- 2020(5413)
- 2019(13078)
- 2018(12771)
- 2017(24146)
- 2016(13131)
- 2015(14903)
- 2014(15191)
- 2013(15362)
- 2012(14586)
- 2011(13335)
- 2010(13588)
- 2009(12936)
- 2008(13040)
- 2007(11668)
- 2006(10110)
- 2005(9179)
- 学科
- 济(59474)
- 经济(59416)
- 管理(33373)
- 业(32869)
- 方法(27728)
- 企(26076)
- 企业(26076)
- 数学(24435)
- 数学方法(24129)
- 农(16263)
- 中国(14836)
- 学(13652)
- 财(13632)
- 地方(13306)
- 业经(11390)
- 农业(10734)
- 贸(10616)
- 贸易(10612)
- 易(10241)
- 制(10159)
- 理论(9172)
- 和(8839)
- 融(8279)
- 金融(8274)
- 银(8115)
- 务(8106)
- 银行(8082)
- 财务(8066)
- 财务管理(8044)
- 行(7694)
- 机构
- 大学(195588)
- 学院(193334)
- 济(78595)
- 经济(76827)
- 管理(71649)
- 研究(68988)
- 理学(61570)
- 理学院(60772)
- 管理学(59387)
- 管理学院(59009)
- 中国(51571)
- 科学(44367)
- 京(41925)
- 农(37520)
- 所(36705)
- 财(36108)
- 研究所(33427)
- 中心(31609)
- 业大(31263)
- 农业(29972)
- 江(29601)
- 财经(28161)
- 范(26710)
- 北京(26642)
- 师范(26410)
- 经(25454)
- 院(24158)
- 经济学(24104)
- 州(23560)
- 经济学院(21893)
- 基金
- 项目(126111)
- 科学(97690)
- 基金(90167)
- 研究(89604)
- 家(79466)
- 国家(78811)
- 科学基金(66118)
- 社会(54652)
- 社会科(51687)
- 社会科学(51662)
- 省(50529)
- 基金项目(47864)
- 自然(43767)
- 自然科(42731)
- 自然科学(42716)
- 划(42284)
- 教育(42171)
- 自然科学基金(41913)
- 资助(37715)
- 编号(36806)
- 成果(30593)
- 重点(29162)
- 部(27740)
- 发(27251)
- 课题(25887)
- 创(25671)
- 科研(24613)
- 计划(24055)
- 创新(23971)
- 大学(23699)
共检索到2920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吕校华 方宗义 刘从省 毛予晖
利用常规探空资料、地面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及水文雨量点资料、T213数值预报资料和卫星云图等,对湖南隆回2006年6月25日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区中上升运动和水汽辐合均大于周围区域,中低层为对流不稳定层结;大气层结的强烈不稳定,强烈的垂直运动,是形成暴雨的主要因素;700hPa的水汽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850hPa和500hPa的水汽来自南海;大暴雨发生前,低层有较强的水平能量输送和能量积聚,同时整个暴雨区的大气运动由下沉运动转变为上升运动;中低层Q矢量的辐合和大暴雨的落区、发生时段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低层正涡度、高层负涡度与低层强辐合、高层强辐散一致;"抽吸作用"和反...
关键词:
大暴雨 中尺度分析 物理量场 湖南隆回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高晓梅 马守强 王令军 闫凤君 陈林祥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资料、FY-2E卫星云图、雷达等资料对2010年7月17~21日潍坊地区出现的局地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此次局地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为高空槽、切变线、低空急流和气旋。大暴雨落区k指数均大于36℃,大暴雨落区跟k指数大值区相吻合。冷空气从潍坊西北部侵入,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对流性强降水,强降水产生在暖空气一侧。强上升运动区与强降水落区非常吻合。此次强降水的地面中小尺度分析显示,地面低压移过的路径或地面辐合线对应着强降雨中心。这对于短时临近预报中确定降水落区、起止时间等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关键词:
大暴雨 地面辐合线 k指数 中小尺度分析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京英 王庆华
利用大量常规和非常规资料,分析了发生在鲁南地区的一次大暴雨过程中强降水产生的原因,表明:本次大暴雨发生在副热带高压和西风槽之间形成的相对狭窄的急流锋区上,主要影响系统为低层切变线和南支槽作用产生的中小尺度低涡系统;该涡旋系统内涡度和散度同量级,散度的变化幅度要强于涡度的变化幅度,因此由大气在运动中的集中造成的辐合明显强于由风向的旋转造成的辐合,前者更高效。大气的集中得益于中高空西南气流和低空东南气流辐合,在水汽超饱和状态下,强烈辐合上升使得凝结迅速在较低层次完成,高效的水汽凝结短时间内在局地狭小区域形成致灾的超强降水。
关键词:
大暴雨 中尺度系统 成因分析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贺玲 杨艳 刘艳杰 周玉都 孙艺桃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6月23日-24日华北一次局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暖湿空气与低层冷空气配合引起的;湿位涡的分布对暴雨的落区有较强的指示性作用,暴雨发生在MPV1的的正负过渡带,MPV与MPV2的负值区内;位于中低层(500hPa以下)的强烈水汽辅合层以及深厚的湿层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沛水汽;高能区的垂直分布,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发展;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散度场以及涡度的动力耦合作用表明此次暴雨具备了较强的动力上升运动条件。
关键词:
暴雨 湿位涡 诊断分析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琳 高西宁 苏航
霾天气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天气现象,辽宁省近几年霾天气现象时有发生,造成空气污染程度日益加重,大气能见度水平越来越差,加强对霾天气形成发展机制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研究辽宁地区霾污染天气的成因,以2015年11月6~10日辽宁地区发生的一次大范围霾天气过程为例,综合利用环境监测数据、卫星遥感监测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探空资料,结合HYSPLIT4模型后向轨迹模式,分析此次大范围霾天气过程中的污染来源、污染气体的输送方向和路径、环境和气象要素的变化以及霾天气的形成发展机制。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吉林地区大范围秸秆焚烧产生的气体污染物(CO、NO2)和颗粒物(PM2.5、PM10)是本次辽宁地区霾天气过程的主要污染来源,后向轨迹分析表明污染物在偏北风作用下吹向辽宁地区。霾天气发生期间,辽宁地区受弱高空槽控制、近地面存在深厚逆温层、地面受稳定低压天气系统控制、大气层结稳定、近地面风速小,维持在2m·s-1、相对湿度大,使污染物垂直和水平扩散能力受到抑制,污染物在辽宁地区不断积聚。加上辽宁地区大范围弱降水过程使空气湿度变大,相对湿度保持在80%以上,污染物吸湿增长,加重了空气污染程度。同时,对霾天气期间6种污染物和3种气象要素与能见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颗粒污染物(PM2.5、PM10)和气体污染物(CO、NO2)浓度与能见度呈现显著相关,在气象要素中,相对湿度与能见度相关性最高。说明颗粒物浓度升高、相对湿度增大是导致此次大范围重霾污染过程能见度大幅下降的重要原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丛芳 曹萍萍 王佳津 肖红茹 王春学
利用四川省5001站气象资料、全球同化系统(GDAS)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基于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道模型(HYSPLIT4),分析了2020年8月14~17日四川盆地西部特大暴雨的水汽输送情况。结果表明:2020年8月14~17日四川盆地特大暴雨存在明显日变化,夜间降水显著,共出现4次峰值。特大暴雨初期水汽主要来自于孟加拉湾,随着降水过程的持续,阿拉伯海东部、孟加拉湾南部及泰国湾的水汽源源不断地向盆地西部输送。定量分析不同水汽源地的贡献可知孟加拉湾的水汽占主导地位,阿拉伯海次之,泰国湾的水汽贡献最低。
关键词:
拉格朗日 四川 水汽输送 暴雨 水汽路径
[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作者]
彭莉莉 谢傲 罗伯良 张超 戴泽军 李易芝
利用1961~2016年湖南省内88个气象台站逐日降水资料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及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再分析资料,根据区域持续性暴雨定义,统计分析了湖南汛期发生区域持续性暴雨典型环流型特征及其与首日暴雨落区配置关系.结果表明:(1)湖南汛期发生区域持续性暴雨典型环流型有两槽一脊、两槽两脊、两脊一槽、纬向波动、台风低压和多涡旋型6类;(2)区域持续性暴雨主要发生在6、7月,其次是5、8月,4月和9月发生概率较小,各类环流型区域持续性暴雨日发生累计频次空间分布特征各异;(3)区域持续性暴雨典型环流型类内500hPa中高纬具有相似共性,均有利于持续引导北方冷空气南下至湖南,但因低纬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与形态配置不同,低层850hPa西南季风北伸范围存在差异,导致区域持续性暴雨过程首日暴雨落区南北、东西空间差异明显.
关键词:
区域持续性暴雨 环流型 暴雨落区 汛期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卫柏 李中
本文介绍了金银花的成分、疾病治疗和健康保健等药用价值;分析了隆回县发展金银花产业的优越自然生态环境条件;阐述了隆回县采取政府支持,进行农村土地互换,农村土地入股发展金银花产业的成功经验,在整合公司、农户、政府各主体的优势资源、实现现代农业的规模经营等方面做出了重要探索。提出以龙头企业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和农民合作社为核心的一体化经营,构建生产、加工、仓储、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进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等促进农村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商兆奎 邵侃
武陵山区新一轮扶贫开发面临很多掣肘因素,灾害问题是为其一。尤其是作为主要承灾体的广大农村地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更是亟待破解的难题。以湘西7.15暴雨洪灾为个案,对其灾情灾况进行实录,进而考察武陵山区暴雨洪灾的历史变迁,发现这一灾种其实由来已久,并逐步呈现愈演愈烈的发展态势。尽管该地区具有长时段应对灾害的切身经历以及技术、经验的累积,但在防灾意识、减灾运作、灾害救助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基于此,分别从防、减、救三个环节为武陵山区农村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改进方案。
关键词:
武陵山区 暴雨洪灾 防灾减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秋月 华维 胡垚 范广洲
利用WRF中尺度预报模式(V3.7.1版本)采用6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YSU、MYJ、ACM2、MYNN2.5、Bou Lac、QNSE),对2015年8月16日~19日一次西南低涡强降水过程进行数值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边界层方案对西南涡特征、降水及边界层物理量场等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边界层方案对西南涡路径、强度及降水的模拟具有明显的影响,其中ACM2方案对低涡移动路径和降水的模拟效果最好。不同边界层方案模拟的位势高度和风场、相对涡度、垂直速度和相当位温的分布具有显著的差异,YSU和QNSE方案模拟的西南低涡中心的正涡度柱可从对流层低层伸展到200 h Pa,ACM2方案模拟的相对涡度与实况最接近。6种方案均较好地模拟出了边界层高度、地表感热和潜热通量的日变化特征,其中QNSE方案模拟的边界层高度和地表热通量的值最大,而ACM2模拟的值较小,这可能与QNSE方案考虑了湍流与波的共同作用等更为细致的物理过程有关。可见,不同边界层方案对西南涡暴雨过程中不同物理量场的模拟有着较大的影响,选择合适的边界层方案能提高对西南涡天气过程的预报准确率。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李小笔
近几年湖南农村信贷存在周期性波动,处于不稳定状态,不仅使自身的经营活动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而且给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釜底抽薪”的冲击。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必须努力实现农村信贷规模的合理化,增强自我调控能力,以保持自身经营活动和农村经济的相对稳定发展,避免信贷规模时紧时松、大起大落所造成的震荡和损失。这是农村经济界和金融界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本综合分析报告的基本出发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匡远配,何忠伟,刘志雄
本文通过建立指标体系的复合方法,对湖南省城镇化水平和进程进行了综合评价,同时对未来17年的城镇化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城镇化 综合评价 趋势分析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应若平 朱梅 钟云华
农民专业协会的制度建设要求有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基础来支撑,运营资金和合作能力是农民专业协会制度建设的两个基本条件。对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而农民又缺乏现代型合作能力的地域,受农业生产服务特殊性质的制约,农民专业协会难以获取经营资金以维系协会的正常运行。受农民把握现代型合作的预期和收益的局限,农民专业协会成员缺乏相互约束和一致行动的能力。农民专业协会的制度建设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关键词:
农民专业协会 运营资金 合作能力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易恒 王金亮 熊小洋 戴开潮
湖南省武冈市是个传统农业大市,辖17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现有耕地65.6万亩,是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确定的核心产区之一、邵阳市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建设100万亩粮食主产区核心县(市)。为有力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武冈市以整合资金规模开发为手段,以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主导产业集约区为目标,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为平台,坚持"统一组织领导、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检查验收、统一奖罚措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杜钦 白莹莹 王中
结合高空、地面实况观测数据以及1°×1°NCEP客观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6月28日20时至29日20时(北京时)发生在三峡上游地区的一次区域暴雨过程进行了中尺度特征诊断,结果表明本次过程是东北低涡和副高稳定少动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形势下,由于高原低值系统在东移过程中与西南涡结合而产生的强降水天气过程。高原上不稳定能量的扰动和下传为西南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能量条件,高低层的水汽平流和水汽辐合的交汇地带与最强降水带存在较好的一致性。另外,利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该次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在同化了地面和高空常规观测资料后,模式模拟效果得到明显改善,模拟降水能够大致体现该次过程的总的降水演变和分...
关键词:
暴雨 西南涡 中尺度 数值模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