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05)
2023(10730)
2022(9189)
2021(8269)
2020(7162)
2019(16368)
2018(15843)
2017(30105)
2016(16966)
2015(18842)
2014(18788)
2013(18822)
2012(17615)
2011(15921)
2010(15804)
2009(14740)
2008(14688)
2007(13285)
2006(11424)
2005(9922)
作者
(53938)
(45278)
(45265)
(42937)
(28464)
(22156)
(20356)
(17976)
(16974)
(16092)
(15510)
(15126)
(14478)
(14462)
(14294)
(14129)
(13899)
(13285)
(13062)
(12994)
(11720)
(11090)
(10937)
(10395)
(10259)
(10127)
(10013)
(9895)
(9292)
(9279)
学科
(70306)
经济(70234)
(45538)
管理(44712)
(34698)
企业(34698)
方法(34009)
数学(30407)
数学方法(30165)
(22537)
中国(17929)
(17644)
(16964)
地方(16640)
农业(15235)
业经(15148)
(14932)
贸易(14928)
(14504)
(11921)
环境(11243)
(10625)
财务(10609)
财务管理(10583)
(10065)
技术(10056)
企业财务(10011)
(9487)
银行(9421)
(9237)
机构
大学(248701)
学院(248416)
(100515)
经济(98484)
管理(92847)
研究(87522)
理学(81259)
理学院(80236)
管理学(78750)
管理学院(78311)
中国(63497)
科学(59292)
(58548)
(51590)
(47311)
农业(47012)
业大(46948)
研究所(43775)
(43185)
中心(40302)
(38147)
财经(35083)
(31966)
(31854)
师范(31486)
(31243)
北京(31219)
农业大学(31184)
经济学(30929)
(30389)
基金
项目(174500)
科学(135159)
基金(125850)
研究(117798)
(113730)
国家(112763)
科学基金(94265)
社会(74765)
(71972)
社会科(70783)
社会科学(70752)
基金项目(68070)
自然(64016)
自然科(62504)
自然科学(62477)
自然科学基金(61380)
(59648)
教育(53655)
资助(50411)
编号(45915)
重点(40133)
(38042)
(37698)
(36172)
计划(35884)
成果(35676)
科研(34549)
创新(33916)
科技(32287)
课题(32064)
期刊
(105068)
经济(105068)
研究(65059)
(52518)
学报(51603)
中国(46255)
科学(43497)
大学(36850)
农业(35635)
学学(35369)
(33143)
管理(29562)
教育(20094)
(19554)
技术(19092)
(18704)
金融(18704)
业经(18373)
财经(16882)
经济研究(16684)
问题(14905)
(14810)
(14445)
业大(14235)
资源(13169)
科技(12793)
技术经济(12680)
农业大学(12283)
统计(11905)
商业(11767)
共检索到3532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蒋辉  周四军  
提高土地承载人口的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根据湖南省的历史数据 ,采用计量分析中多元回归分析方法 ,运用统计软件对湖南省粮田人口承载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 ,本文提出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 ,提高湖南省粮田人口承载力应注意的问题。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陈恭军  
对土地人口承载力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选取相应指标,在协整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河南省粮田人口承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人口因素、农业劳动力生产技术水平因素和土地因素与粮田人口承载力正相关,其中人口因素的影响最大;粮食需求因素与粮田人口承载力负相关。最后提出提高河南省粮田人口承载力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美  刘春腊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从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生态承载力三方面构建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投影法(GRPM)模型对2004—2017年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警情现状进行分析,进而运用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NN)模型对2018—2022年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警情演变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①总体而言,2004—2017年,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警情灰色关联投影值呈波动下降态势,警度由"重警"(橙灯)下降到"中警"(黄灯)。2018—2022年,其警情灰色关联投影值将进一步波动下降,但幅度不大,警度将保持"中警"(黄灯)不变。②就各子系统而言,2004—2017年,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各子系统的警情灰色关联投影值均有所下降,警度均由"重警"(橙灯)下降至"中警"(黄灯)。2018—2022年,资源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子系统将保持"中警"(黄灯)水平,环境承载力子系统将进一步下降至"轻警"(蓝灯)。③制约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警情缓解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均耕地面积、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单位国土面积SO2排放强度、污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湿地面积比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罗雁文  魏晓  王良健  刘晋  刘代平  
文章分析和预测了湖南省各市州耕地和人口变化情况以及土地现实生产力和2020年土地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市(州)土地资源现实承载力和预测了2020年土地资源承载力,并认为全省目前除湘西地区外,其他地区都处于略有盈余状态,到2020年土地资源承载力超载地区将增加,长株潭等地区也将由现在的盈余地区转为基本平衡地区。最后提出协调人地关系的对策与建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美  刘春腊  刘小铭  周慧灵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关系协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相关数据,从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经济支撑力三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投影寻踪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对2005—2017年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及其障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总体上,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投影值由2005年的0.747 3波动上升到2017年的3.524 1,资源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强。2)就各子系统而言,湖南省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经济支撑力均呈波动提升态势,其中环境承载力提升最快,其投影值由2005年的0.075 2直线上升到2017年的2.940 8;其次为资源承载力,其投影值由2005年的0.173 1波动上升到2017年的2.070 1;社会经济支撑力相对较慢,其投影值由2005年的0.341 6波动增长到2017年的2.171 7。3)2005—2017年,影响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产生了一定变化,早期的主要因素为能源资源消耗高、污水处理水平低、自然生态用地规模不大、区域经济支撑水平不高等,近年来则逐渐转变为耕地保护压力加大、固体废弃物处理率不高、人地矛盾突出、环保投入不足等因素。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美  刘春腊  刘小铭  周慧灵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关系协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相关数据,从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经济支撑力三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投影寻踪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对2005—2017年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及其障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总体上,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投影值由2005年的0.747 3波动上升到2017年的3.524 1,资源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强。2)就各子系统而言,湖南省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经济支撑力均呈波动提升态势,其中环境承载力提升最快,其投影值由2005年的0.075 2直线上升到2017年的2.940 8;其次为资源承载力,其投影值由2005年的0.173 1波动上升到2017年的2.070 1;社会经济支撑力相对较慢,其投影值由2005年的0.341 6波动增长到2017年的2.171 7。3)2005—2017年,影响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产生了一定变化,早期的主要因素为能源资源消耗高、污水处理水平低、自然生态用地规模不大、区域经济支撑水平不高等,近年来则逐渐转变为耕地保护压力加大、固体废弃物处理率不高、人地矛盾突出、环保投入不足等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姣  严定容  
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四个方面构建了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进行主客观联合赋权;在此基础之上,利用灰色物元分析法分别对2003—2010年湖南省整体和洞庭湖区8个重点城市的水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近10年来湖南省水环境承载力总体未得到有效改善;研究区域中除益阳外,其他城市的水环境承载力水平普遍较低。依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娟  史文兵  穆兴民  
科学识别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对促进科学合理的评价水资源承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归纳总结筛选出15个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应用DEMATEL方法对15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保护现有水资源的数量,并不断提升水资源质量,能够促进社会安定;与此同时,改变工业生产方式,降低工业耗水量,进而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水资源承载力才能提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颖  古芳怡  牟笑然  
文章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农地人口承载力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构建VES生产函数替代弹性模型分析农地人口承载力影响因素间的替代弹性关系。结论是我国未来的农业发展应注重发展农业科技,用农业机械替代劳动力,从劳动密集型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提升农业生产力,从而提高农地人口承载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颖  古芳怡  牟笑然  
文章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农地人口承载力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构建VES生产函数替代弹性模型分析农地人口承载力影响因素间的替代弹性关系。结论是我国未来的农业发展应注重发展农业科技,用农业机械替代劳动力,从劳动密集型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提升农业生产力,从而提高农地人口承载力。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徐盈之  孙剑  
本文首先构建了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评价体系,并结合我国省域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法进行了我国环境承载力的区域比较;同时利用面板数据计量分析了影响区域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环境承载力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工业化程度与地区人力资本与环境承载力具有明显的正向关系,而外商直接投资与政府管制对环境承载力具有负效应。本文据此提出了提高我国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对策建议。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陈永林  谢炳庚  李晓青  邓楚雄  
基于人口与粮食的关系建立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以湖南省各县域为例,分析湖南省粮食总产量及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发展特点,探讨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策略。研究表明:全省粮食总产量呈总体增长趋势,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基本持平;全省粮食生产与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的变化可以分为3个阶段:平稳期、减产期和波动增长期,各县域土地资源承载力可分为人口超载区、粮食盈余区和动态平衡区;可以预期,粮食生产总量的发展趋势为稳中有升,土地资源承载力基本不变,处于粮食临界盈余状态。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关系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从时间上看,2000-2004年处于缓慢变化阶段,2004-2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李佳慧  黄麟  祝萍  王世豪  
随着自然资源有限性与人类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如何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本研究以无定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食物营养供给与消耗、牧草供给与消耗估算了2000–2020年各县域农田与草地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与承载状态指数,评估了流域生态承载状态及其变化,识别了关键生态承载限制类型,并基于水资源承载力进一步分析水资源供给的制约作用。结果表明,近20年无定河流域草地牧草供给与消耗均呈增长趋势;农田食物供给增长,而人均消耗略有下降;各县域草地与农田承载状态以转好为主。总体上流域生态承载状况明显转好,80%的县域综合生态承载指数减轻,而北部杭锦旗与东南部县域承载状态加重,牧草供给是其主要限制类型;鄂托克旗与鄂托克前旗水资源生态承载状态加重,水资源是北部县域农牧业生产主要限制性因素。未来发展中需重视生态保护与修护、合理安排种植业与畜牧业规模,减轻草地生态系统承载压力。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符琳蓉  王咏  陆林  任以胜  张潇  李冬花  
生态承载力状况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着眼点,也是科学把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利用参数修正后的生态承载力模型测算安徽省及各城市整体与人均层面上的生态承载力,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比较1998~2018年安徽省生态承载力的演化特征,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探究各因素对安徽省生态承载力影响力的变化。结果表明:(1)基于"省公顷"进行修正后的模型参数与其他尺度显著不同,差异明显;(2)全省生态承载力总体呈上升趋势,全省人均生态承载力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各市生态承载力自身波动变化趋势显著,与其他城市存在差距;各市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两极分化现象突出,升降趋势与整体层面不同;(3)各市生态承载力存在一定退化现象,皖北地区状况较皖南地区优势突出,"南低北高"的空间格局特征鲜明;(4)影响因素中环境治理能力、经济发展方式、社会发展水平等影响因素作用在增强,人口压力状况作用削弱,双因子交互作用的影响力要大于单因子作用。需要持续关注生态承载力的演化特征,合理优化生态承载力区,保证社会经济发展与其资源本底供给相适应。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琳  卢佳佳  
构建指标体系评估了近15年城镇化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的发展状况,通过曲线拟合分析二者的响应关系,并借鉴点弹性概念测度了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指数,最后运用回归分析模型探析了影响该响应关系演变的因素。结果显示:中国城镇化持续推进所带来的高消耗、高污染已超过资源环境系统阀值,整体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资源环境治理改善速度滞后于城镇化变动速率,造成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关系整体呈“正响应”向“负响应”演变的态势。究其根源,长期以来绿色技术转化欠佳,环境制度安排不合理,环保治理投入利用效率低,造成技术创新的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