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86)
2023(5428)
2022(4710)
2021(4470)
2020(3805)
2019(8538)
2018(8218)
2017(15791)
2016(8614)
2015(9200)
2014(9268)
2013(9047)
2012(8400)
2011(7481)
2010(7571)
2009(6947)
2008(6524)
2007(5873)
2006(5344)
2005(4504)
作者
(25361)
(21446)
(21310)
(20133)
(13340)
(10433)
(9445)
(8290)
(8011)
(7569)
(7512)
(7160)
(6972)
(6688)
(6579)
(6544)
(6416)
(6290)
(6201)
(6193)
(5341)
(5301)
(5152)
(4876)
(4850)
(4764)
(4655)
(4655)
(4301)
(4270)
学科
(35613)
经济(35600)
管理(19532)
(18021)
方法(14432)
地方(13637)
(12893)
企业(12893)
(11934)
数学(11746)
数学方法(11545)
中国(9114)
农业(8305)
(8245)
业经(8113)
(7111)
环境(6429)
(6262)
地方经济(6071)
理论(5752)
产业(5688)
结构(5241)
(5013)
金融(5010)
(4711)
(4484)
资源(4458)
(4453)
银行(4437)
生态(4294)
机构
学院(119599)
大学(114626)
管理(43595)
(42023)
研究(41226)
经济(40799)
理学(37302)
理学院(36716)
管理学(35816)
管理学院(35606)
中国(29504)
科学(29447)
(24390)
(22502)
(20693)
业大(20077)
中心(19813)
(19563)
(19290)
(19205)
研究所(19197)
师范(19058)
农业(17723)
(16782)
(15849)
(15345)
师范大学(15280)
财经(15133)
北京(14692)
(13985)
基金
项目(85565)
科学(67237)
基金(60710)
研究(59606)
(53514)
国家(53075)
科学基金(45881)
(39230)
社会(37125)
社会科(35288)
社会科学(35275)
基金项目(33891)
自然(31163)
自然科(30318)
自然科学(30311)
(29816)
自然科学基金(29736)
教育(26917)
资助(24952)
编号(23631)
(19885)
重点(19599)
成果(17667)
课题(17425)
(17135)
计划(16949)
(16778)
创新(16125)
科研(16113)
发展(15432)
期刊
(50087)
经济(50087)
研究(29686)
中国(23049)
学报(20595)
(20464)
科学(19220)
大学(15200)
学学(14518)
农业(14439)
管理(14336)
(13174)
技术(11284)
教育(10312)
业经(9900)
资源(8930)
(8082)
金融(8082)
(7452)
(7282)
经济研究(6822)
问题(6789)
(6549)
旅游(6549)
(6549)
(6297)
财经(6198)
(6135)
科技(6090)
统计(5757)
共检索到1724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黄静波  
本文以中心地理论为指导,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加法合成原理对湖南省旅游中心地空间结构系统进行了定量分析,综合考虑各城市的经济、文化、行政管理、旅游等方面的发展状况,配合旅游功能分区,确定长沙为一级旅游中心地,张家界、郴州、岳阳、邵阳为二级旅游中心地,株洲、湘潭、衡阳、常德、益阳、永州、怀化、娄底、吉首为三级旅游中心地。以此为基础,划分五大旅游区,分别是湘中大长沙都市旅游区,湘西山水风光和民俗风情旅游区,湘北环洞庭湖旅游区,湘东南宗教文化和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湘西南丹霞、山地草原景观和侗文化旅游区。最后,提出了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玲,李娟文  
旅游中心地作为区域旅游的旅游目的地、客源供给地、旅游集散地和旅游服务中心,对区域旅游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研究旅游中心地的空间结构,分析旅游中心地空间结构系统的优化对策,是推动区域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介绍了旅游中心地的概念和界定方法,分析了湖北省旅游中心地空间结构的现状和系统构建途径及优化措施。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陈建设  朱翔  徐美  
旅游中心地对区域旅游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规模和空间结构是否合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区域旅游发展的效益和质量。文章首次尝试运用分形理论分析区域旅游中心地的规模和空间结构,并以湖南省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分形理论来研究区域旅游中心地规模和空间结构是可行的;分形理论和方法是优化区域旅游中心地规模和空间结构,促进区域旅游发展的有效工具。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段冰  
旅游中心地是旅游目的地系统的核心部分,对区域旅游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运用分形理论,构建了旅游中心地规模与空间结构的分形模型,并以河南省旅游中心地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将分形理论应用于旅游中心地规模与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可行的,河南省旅游中心地规模与空间结构具有比较明显的分形特征。在规模结构方面,河南省形成了以郑州市为首位旅游中心地的6个层级的等级规模体系;在空间结构方面,河南省的18个旅游中心地之间是一种比较均匀的空间结构布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洪  邹家红  朱湖英  
湖南省是全国红色旅游之源,是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目的地。从红色旅游资源特质、产业发展态势、空间发展格局、品牌建设、区域合作框架等五个方面对湖南省红色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存在红色旅游发展水平不高、产品较为单一、讲解内容枯燥、发展地区不平衡、管理体制不顺畅等问题,并提出了湖南省红色旅游优化升级战略构想:即"政府主导、市场导向、项目带动、以点带面、有序发展"的战略模式、方针、重点和保障措施。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林梓  肖刚  
[目的] 探究湖南省乡村旅游类型和空间分布格局,为该省乡村旅游多样化发展和空间格局优化提供参考。[方法] 筛选湖南省的276个乡村旅游点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乡村旅游点进行类型界定和划分,然后分别采用ARCGIS软件空间分析方法,从全省、地级市、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进行多层面多角度地综合分析。[结果] 结果显示,湖南省乡村旅游类型可以划分为4个类型,包括自然景观类、休闲度假类、特色农业类、民俗文化类。其中休闲度假类比例最大(31.52%),其次是民俗文化类(30.80%),自然风景类(19.57%),特色农业类(14.86%)。湖南省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整体呈集聚状态,形成以“长沙—湘潭”为核心的“常德—长沙—湘潭—衡阳”主体集聚片区,重点分布在为以洞庭湖流域和湘江流域、以及以长沙和株洲为中心的交通枢纽周围。5A景点、水系分布、道路交通、中心城市、经济水平和人口密度均对其具有明显的正面影响。湖南省四种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点也均表现为明显的集聚分布,但是集聚态势各不相同,以特色农业类集聚程度最高,民俗文化类和休闲度假类次之,自然景观类集聚程度相对最低。各类型在地级市的分布相对均匀,每个区域仍有各自的特色旅游类型。[结论] 湖南省乡村旅游点分布整体呈集聚态势,且乡村旅游类型具有明显的多元化发展趋势。首先要明确自身特色,做到精准定位。其次各类型协同发展,目前湖南省休闲度假类乡村旅游发展较快,需要严把质量关;民俗文化类资源丰富,可以深入挖掘,尤其是湘西、张家界和怀化3市区等。此外积极推动高级旅游景区建设,完善湘西南地区的交通体系等,进一步推进湖南省乡村旅游的协调健康发展。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王良健  杨伟  何剑  陈扬乐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空间格局指数定量分析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采用门限自回归模型模拟旅游客 源市场的时间变化特征,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入境旅游客源市场进行分类,并以湖南为例作实证研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唐健雄  黄江媚  刘炼鑫  李莜蓓  
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与理论,从空间集聚视角切入,探索出湖南省各市基于工业旅游的最佳联动方式,为各市州工业旅游联动发展提供空间决策依据。研究表明:(1)湖南省工业旅游总体空间特征呈"爪"型格局,北重南轻;(2)湖南省工业旅游总体空间格局与"一轴四带"的产业布局规划契合度较高;(3)湖南省工业旅游资源门类齐全,集聚湖南东北部;(4)湖南省农副食品、机械设备制造和工艺美术三类主要工业旅游资源呈空间集聚特征,其它类型工业旅游资源呈散点分布;(5)湖南省工业旅游示范点空间格局与交通干道分布格局基本一致,沿石长铁路、焦柳铁路、京广铁路、长浏高速等主干路网的集聚分布较为显著。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慧  李嘉琛  刘江龙  
【目的】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而乡村旅游重点村是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规律的探析,揭示影响重点村空间分布规律的因素,可以为湖南省乡村旅游空间布局规划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以129个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样本,借助ArcGIS Pro2.8软件,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和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在空间分布上趋向于聚集分布,以长沙市与岳阳市的交界处最为聚集,在长沙市与湘潭市的交界处、益阳市东南部也呈现出一定的聚集状态,在怀化市东部有一个聚集次中心。三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在空间分布方向上存在较高的一致性,均沿西北—东南方向分布且分布范围较大。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在各地级行政区的分布总体较为均衡,在县级行政区以及各流域、板块中分布并不均衡。旅游资源是影响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的首要因素,有95个村分布于距离A级景区15 km的范围内,占73.64%。自然环境(海拔、坡度)与交通可达性同样影响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86%的村庄都位于海拔600 m以下的地区,超过半数的村庄所在地坡度小于10°,105个村在主要公路10 km缓冲区范围内,占总数的81%。各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人口密度对于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的影响有限。【结论】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聚集性特征,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状况。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蔡卫民  熊翠  
湖南省是我国温泉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也是重要的温泉旅游目的地。从温泉资源和温泉旅游流两个方面阐述了湖南省温泉休闲度假旅游的空间布局特征。通过分析湖南省温泉旅游系统的现状,提出了采用点轴式的空间布局模式,最终形成湖南省的"一心两点、五轴三区"的温泉旅游空间总体格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唐健雄  黄江媚  刘炼鑫  李莜蓓  
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与理论,从空间集聚视角切入,探索出湖南省各市基于工业旅游的最佳联动方式,为各市州工业旅游联动发展提供空间决策依据。研究表明:(1)湖南省工业旅游总体空间特征呈"爪"型格局,北重南轻;(2)湖南省工业旅游总体空间格局与"一轴四带"的产业布局规划契合度较高;(3)湖南省工业旅游资源门类齐全,集聚湖南东北部;(4)湖南省农副食品、机械设备制造和工艺美术三类主要工业旅游资源呈空间集聚特征,其它类型工业旅游资源呈散点分布;(5)湖南省工业旅游示范点空间格局与交通干道分布格局基本一致,沿石长铁路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向博文  曾思齐  甘世书  龙时胜  刘洵  
以湖南省国家森林连续清查中栎类为优势树种的样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空间结构指数结合生长量选取合适的间伐木,为湖南栎类次生林的结构调整提供优化方法。运用邻域分析方法对每一个样地创建Voronoi图,分析林分空间结构特征。根据全混交度、角尺度、大小比数、竞争指数4个主要空间结构指数并运用乘除法的思想构建综合空间结构模型。根据每一株林木的综合空间结构指数选取合适的间伐木进行优化。用相容性林分生长收获模型模拟最优断面积,用最优的断面积控制间伐量,使得林分被间伐后,其生长活力能得到提高,在样地结构优化的同时达到提质增量的目的。以2 277号样地为例,根据模型确定样地间伐木为21株,株数间伐强度为16.27%,且间伐后的林分树种个数与径阶个数都未减少;间伐后的林分全混交度提高3.70%,林分整体竞争强度降低31.74%,林分的角尺度降低0.46%,林木的分布格局趋于随机分布,林分空间结构指数增加160.12%,使得林分的空间结构得到大幅的改善。林分的结构越合理,稳定性就越高,发挥的功能作用就越多。本研究以湖南栎类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在提出林分空间结构优化目标的基础上,结合了生长量的优化,构建林分间伐空间结构优化模型和每个年龄段的最优断面积预测曲线,为栎类次生林空间结构优化调控和林分提质增量措施的制定奠定理论基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艾建玲  
旅游区具有多重属性,消费特征是特别重要的属性之一。通过长沙市居民旅游消费的调查获得基础数据,从消费地、消费人群、消费能力、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愿望对湖南省主要旅游区进行多重考察,归纳出六大旅游消费区类型:旅游热区、旅游次热区、待发展区、文化旅游区、近距离休闲区I和休闲区II,总结出各类消费区消费主控因子并对比分析了各区消费结构,为深入研究旅游区消费问题提供了思路,为湖南省旅游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宁  
1 湖南省客源规模的现状分析湖南省旅游业从1979年步入正轨,截止到1993年,全省共接待国内旅游人数8673.51万人次,入境游客增长迅速.其中,“七五”期间共接待国内游客3120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30.68万人次,年均递增率分别为11.3%和18.5%;“八五”期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7445万人次,入境游客68.13万人次,分别是“七五”期间的2.42和2.22倍,年均递增率分别为21.96%和13.35%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淑兰  
文章在利用AHP分析法以及熵技术对中部六省旅游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认为河南省、湖北省为中部地区旅游发展的龙头,中部六省旅游发展各具特色,中部六省旅游合作的关键是构建合理的旅游空间结构系统。在进一步探讨中部六省旅游合作的空间基础后,根据中部六省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状况及旅游特色,提出中部地区旅游合作空间结构系统的构建应以7个旅游中心城市为一级发展极核,以八大跨区旅游圈为基本旅游延伸面,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长江旅游带等跨区域的旅游经济带,形成由点及面,层层推进的多极化、多层次、多方位的圈层结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