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66)
- 2023(15498)
- 2022(12697)
- 2021(11796)
- 2020(10131)
- 2019(23238)
- 2018(23348)
- 2017(44534)
- 2016(24625)
- 2015(28201)
- 2014(28252)
- 2013(27547)
- 2012(25190)
- 2011(22444)
- 2010(22605)
- 2009(20698)
- 2008(20518)
- 2007(18301)
- 2006(15829)
- 2005(13871)
- 学科
- 济(101067)
- 经济(100957)
- 管理(67114)
- 业(65573)
- 企(53284)
- 企业(53284)
- 方法(48767)
- 数学(43242)
- 数学方法(42492)
- 农(28637)
- 中国(26385)
- 财(25071)
- 学(23015)
- 业经(21963)
- 地方(21033)
- 农业(18940)
- 制(17286)
- 贸(17240)
- 贸易(17229)
- 理论(16757)
- 易(16673)
- 务(15863)
- 财务(15793)
- 财务管理(15756)
- 和(15279)
- 企业财务(14930)
- 环境(14792)
- 技术(14325)
- 银(14285)
- 银行(14238)
- 机构
- 学院(353164)
- 大学(352294)
- 济(137207)
- 经济(134215)
- 管理(133656)
- 研究(117890)
- 理学(116114)
- 理学院(114682)
- 管理学(111944)
- 管理学院(111314)
- 中国(87165)
- 科学(77492)
- 京(74396)
- 农(64316)
- 财(62305)
- 所(60825)
- 业大(56543)
- 研究所(55941)
- 中心(55124)
- 江(53680)
- 农业(50989)
- 财经(50211)
- 范(47924)
- 师范(47361)
- 北京(45726)
- 经(45581)
- 院(42655)
- 州(42420)
- 经济学(42221)
- 技术(38994)
- 基金
- 项目(244282)
- 科学(192214)
- 基金(177673)
- 研究(171745)
- 家(157157)
- 国家(155941)
- 科学基金(133431)
- 社会(107135)
- 社会科(101505)
- 社会科学(101473)
- 省(97055)
- 基金项目(94284)
- 自然(89851)
- 自然科(87804)
- 自然科学(87779)
- 自然科学基金(86182)
- 划(82150)
- 教育(80897)
- 资助(73184)
- 编号(69235)
- 重点(56113)
- 成果(55717)
- 部(53086)
- 发(52123)
- 创(50426)
- 课题(48462)
- 科研(47893)
- 创新(47211)
- 计划(46614)
- 大学(44924)
- 期刊
- 济(145195)
- 经济(145195)
- 研究(94998)
- 中国(65195)
- 学报(60913)
- 农(58038)
- 科学(55125)
- 财(49004)
- 管理(47055)
- 大学(45599)
- 学学(43139)
- 农业(39416)
- 教育(37201)
- 技术(32428)
- 融(27871)
- 金融(27871)
- 业经(24249)
- 财经(24045)
- 经济研究(23088)
- 业(21647)
- 经(20572)
- 问题(20111)
- 统计(19177)
- 版(18702)
- 策(17445)
- 技术经济(17205)
- 资源(17181)
- 图书(16673)
- 科技(16277)
- 决策(15781)
共检索到5045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周恺 钱芳芳 邹宇
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时间-空间图(Time-Space Map)"的技术方法模型,用于分析交通网络建设给地理空间带来的时空压缩效应。现有基于可达性评价模型的"空间格局分析法"只能描述网络整体效率变化,而"等时圈分析法"局限于节点分析,两者都无法完整展现区域时空压缩。本文集成了网络大数据抓取技术、统计分析技术和可视化技术,通过绘制"时空图"实现区域时空压缩的可视化。首先,该方法利用网络大数据抓取技术,通过网络地图路径导航服务获取距离数据矩阵;然后,运用多尺度分析方法(Multidimensional Scaling),用通行时间(距离)取代欧氏距离计算求得最佳拟合空间,并对拟合误差进行估算和检验。最后,将拟合空间与地理空间在三维空间中叠加,观察和分析拟合空间的拉伸、延展、扭曲效果,总结区域时空压缩整体特点。在此基础上,以湖南省为案例绘制出了各地县级城市在现状公路网联系下的通行距离和通行时间时空图。研究验证了时空图在区域时空压缩格局可视化上的有效性和直观性,并在解读时空图集聚、偏移和皱起的基础上,提出改善省内公路网络可达性均衡的政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路路 郑新奇 蔡玉梅
土地多功能时空格局分析能够为明确区域土地利用方向及提升多功能整体效应提供参考。研究基于三生功能理论,通过划分土地多功能类型和构建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投影寻踪法、空间自相关等揭示了2005、2010和2015年湖南省122个县(市)土地多功能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生态保育功能平均水平最高,农业生产功能次之,旅游功能相对较低;除生态功能有所下降外,其他各项功能呈现上升趋势,经济生产发展功能和社会保障居住就业功能提升幅度明显;(2)湖南省多功能性水平呈增加趋势且空间异质性明显,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格局。单项功能水平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并表现出空间集聚的特征。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居住就业功能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于湖南东部的长株潭地区及京广高速公路沿线县(市),而生态保育功能高值区则主要分布于湘西、湘南、湘东南等山地丘陵区,研究期间,旅游功能集聚度逐渐提升,农业生产、社会保障居住就业和生态功能集聚度呈减弱趋势;(3)与传统评价方法相比,投影寻踪法客观可靠,信息表征丰富,结果合理,在土地多功能评价方面具有有效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罗文斌 吴次芳 冯科
基于湖南省13个地级市1995—2007年的面板数据,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变差系数及泰尔指数等方法分析了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时空分异特征,并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内在影响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1)湖南省城市土地经济密度总体上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但城市之间差异明显,空间格局上呈现出一定的集聚效应和峰值效应;(2)1995—2007年,湖南省城市土地经济密度总体区域差异呈现出持续非匀速缩小趋势,城市之间土地经济密度的相对发展速度差异明显;(3)从业人口、城市化水平、二三产业结构、交通区位对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其与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2582、0.8781、-...
关键词:
土地经济密度 时空特征 影响机理 湖南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何文举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化质量问题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选取15项影响湖南省城市化质量因素的指标,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SM)深入剖析了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5级多层次递阶结构模型,进一步精确描述系统各要素两两之间的直接关系,从而直观、清晰地反映了各影响因素之间的递阶、层级关系及相互影响,并找到影响湖南城市化质量的根本因素,进而为湖南省城市化质量的改善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政策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匡远配,何忠伟,刘志雄
本文通过建立指标体系的复合方法,对湖南省城镇化水平和进程进行了综合评价,同时对未来17年的城镇化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城镇化 综合评价 趋势分析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蔡晓晶 石蓉丹 肖化顺 刘发林
【目的】林火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既特殊又重要的生态因子,发现林火在时间、空间上的动态与趋势有助于掌握林火发生规律,部署森林防火重点区域,为防灾减灾提供应急决策方案。【方法】以湖南省24年间(1999—2022年)林火档案资料为数据源,采用Ripley K函数、中心点和标准差椭圆法、核密度分析法进行了林火的空间聚集性、林火密度和扩展趋势等空间统计分析。【结果】湖南省1999—2022年林火发生总密度为0.008 7次/(km2·a),空间上存在3个林火聚集点。1999—2003年的年均单位面积林火密度为0.016 7次、2004—2008年为0.034 8次、2009—2013年为0.021次、2014—2018年为0.005次、2019—2022年为0.006次,1999—2013年内的3个时序区间湖南省林火分布都具有多个聚集区域,自2014年之后林火聚集区不明显;【结论】湖南省1999—2022年间的林火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聚集性与地理相关性,存在明显的森林火灾高密度区域,林火密度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林火密度最高的区域为娄底市、株洲市、郴州市和邵阳市东部;并且2013—2018年以及2019—2022年区间的林火密度明显下降;1999—2022年的总体林火平均中心位于邵阳市,同时也是林火高密度区域,林火高密度区域还包括株洲市、郴州市,湖南省林火总体扩散趋势是向湖南省东南方向的永州市、郴州市扩展;湖南省各区划1999—2022年间的GDP发展分布呈现高度聚集性,聚集区域主要是长株潭区域以及衡阳市、益阳市范围,GDP分布的空间变异极小,与林火空间分布方向重叠区域面积占71.29%,重叠面积较高。
关键词:
森林火灾特征 聚集分布 密度分析 湖南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邓楚雄 李民 宾津佑
基于全国四次人口普查数据,运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人口分布指数等,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探究湖南省1982—2010年人口分布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82年以来,湖南省人口密度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并以高值区为核心圈层梯级递减,高值区范围扩大,中值区范围缩小,低值区范围基本保持不变;(2)在人口增速总体趋缓的背景下,同一时期人口密度低、中、高值区人口增长速度依次递增,人口分布地区差异扩大;(3)人口分布的空间自相关性不断增强,冷热点格局基本稳定,热点区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水根 王露
加速小城镇流通产业发展是巩固产业脱贫成效、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基于湖南省武陵山片区37个县(市、区)小城镇2001—2019年数据,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空间计量模型,探索了小城镇流通产业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小城镇流通产业总体规模扩大但区域发展极不均衡,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流通经济联系度(量)不断上升,“增长极(冷水江)—最弱极(古丈)”特征明显;流通产业具有显著空间集聚特性,局部集聚态势减弱但两极分化明显;劳动力、技术进步、政府扶持和城镇化对小城镇流通产业发展具有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市场需求的促进作用有待提高,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本对周边小城镇流通产业发展产生负外溢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水根 王露
加速小城镇流通产业发展是巩固产业脱贫成效、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基于湖南省武陵山片区37个县(市、区)小城镇2001—2019年数据,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空间计量模型,探索了小城镇流通产业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小城镇流通产业总体规模扩大但区域发展极不均衡,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流通经济联系度(量)不断上升,“增长极(冷水江)—最弱极(古丈)”特征明显;流通产业具有显著空间集聚特性,局部集聚态势减弱但两极分化明显;劳动力、技术进步、政府扶持和城镇化对小城镇流通产业发展具有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市场需求的促进作用有待提高,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本对周边小城镇流通产业发展产生负外溢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远玲 王金龙 杨伶
[目的]全球各行业碳排放中,农业碳排放占比很大,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研究农业碳排放对实现农业节能减排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分析从农地利用过程碳排放、水稻种植过程甲烷排放、农地氧化亚氮排放和禽畜养殖过程碳排放4个方面碳源构建了农业碳排放测算清单,采用碳转化系数法测算出湖南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并分析了2007-2017年湖南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特征。[结果]2007-2017年湖南省农业碳排放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74.59%的县域单元的农业碳排放总量为负增长,94.26%的县域单元碳排放强度呈下降态势。湖南省各县(市、区)农业碳排放在空间布局上存在显著同质性,11年间各县(市、区)空间均质性呈增强之势,空间异质性呈减弱之势。[结论] 对湖南省县域尺度农业碳排放不同维度时序特征的分析,有利于依此总结出湖南省碳排放变化规律,预测未来农业碳排放走向,对县域农业碳排放空间布局研究有助于各地因地制宜,推行有差别的农业碳减排举措。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岳红梅
本文利用协整理论对1978-2003年间湖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年度数据进行了相应的分析,结果表明,1978-2003年间湖南省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并据此建立了相应的误差修正模型。
关键词:
收入 消费 协整理论 误差修正模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文胜 谭晔茗
本文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对湖南省文娱体育消费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湖南省城镇居民文娱体育消费基本支出额为10.83元,文娱体育边际消费倾向为0.12569,各类体育活动需求收入弹性系数皆大于1。
关键词:
城镇居民 体育消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芙蓉 ,麻晓刚 ,董忠云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周红梅 李明贤
论文采用VAR模型对湖南省1978—2013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考察财政支农与城镇化对湖南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可知:不管从短期还是中长期看,湖南财政支农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从中长期看,城镇化对缩小湖南省城乡收入差距起负面影响;另外,城乡收入差距本身还受前期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显著自我强化效应。针对以上结论,最后从财政支农和城镇化推进两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叶菁 刘卫
文章从民生、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三方面构建湖北省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三个城市圈(群)的12个地市2007~2013年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2007~2013年湖北省新型城镇化质量从0.34上升到0.56,整体呈现东高西低;7年间各地市民生城镇化发展和质量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与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布一致,可持续发展城镇化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受质量发展影响较大;全省城镇化质量耦合协调度从0.54提高到0.58,耦合程度逐年提高,处于基本耦合阶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