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61)
2023(12718)
2022(10790)
2021(9735)
2020(8439)
2019(19070)
2018(18410)
2017(34608)
2016(19673)
2015(21809)
2014(21799)
2013(21735)
2012(20481)
2011(18628)
2010(18614)
2009(17313)
2008(17334)
2007(15591)
2006(13660)
2005(11982)
作者
(62923)
(52904)
(52792)
(50059)
(33413)
(25750)
(23843)
(20869)
(19940)
(18739)
(18231)
(17836)
(17074)
(16755)
(16635)
(16622)
(16320)
(15589)
(15271)
(15245)
(13658)
(13056)
(12932)
(12070)
(12057)
(11733)
(11699)
(11683)
(10852)
(10763)
学科
(83375)
经济(83291)
管理(50573)
(49181)
(37686)
企业(37686)
方法(37470)
数学(33373)
数学方法(33041)
(24286)
地方(21834)
(21526)
中国(20174)
(19766)
业经(17179)
农业(16639)
(15721)
贸易(15717)
(15198)
(13523)
环境(13215)
(12075)
地方经济(11771)
(11757)
金融(11754)
(11706)
财务(11687)
财务管理(11658)
(11496)
银行(11418)
机构
大学(290084)
学院(288767)
(113296)
经济(110857)
研究(104724)
管理(104625)
理学(91293)
理学院(90048)
管理学(88157)
管理学院(87633)
中国(75306)
科学(72200)
(65411)
(60775)
(57004)
业大(52933)
研究所(52933)
农业(52495)
(49777)
中心(47464)
(44708)
财经(40216)
(39694)
师范(39126)
(37212)
北京(37061)
(36559)
(36497)
经济学(35020)
(34958)
基金
项目(203248)
科学(157596)
基金(146336)
研究(137355)
(132729)
国家(131653)
科学基金(109423)
社会(86133)
(82976)
社会科(81445)
社会科学(81413)
基金项目(78731)
自然(74389)
自然科(72618)
自然科学(72585)
自然科学基金(71303)
(69851)
教育(62729)
资助(58889)
编号(53422)
重点(47634)
(44974)
(43718)
成果(42751)
计划(41864)
(41791)
科研(40178)
创新(39288)
课题(38094)
科技(37756)
期刊
(120101)
经济(120101)
研究(76787)
学报(60828)
(58379)
中国(53532)
科学(51677)
大学(43206)
学学(41324)
农业(39488)
(37467)
管理(33475)
教育(26348)
(22456)
金融(22456)
技术(21812)
(21547)
业经(19989)
财经(19377)
经济研究(19149)
(17401)
业大(16649)
问题(16594)
(16544)
资源(15742)
科技(15052)
农业大学(13960)
技术经济(13940)
统计(13365)
商业(13136)
共检索到4143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光伟  毛德华  张旺  许滢  张明  
采用复小波变换和M-K非参数检验的方法分析了湖南省四水流域主要控制站1951~2011年径流量与输沙量周期规律和突变特征。结果表明:(1)湖南四水径流量存在多个波动增加和波动减少的波动变化现象,但无显著变化趋势;而输沙量虽然有一定的波动,但总体上呈波动减少变化态势,而且下降趋势较显著;(2)湘潭站、桃江站和桃源站径流量和输沙量存在20~25a的第一主周期,而石门站径流量和输沙量的第一主周期不具有一致性,径流量主周期为2a,输沙量主周期为13a,但其径流量和输沙量第二、三主周期变化规律相吻合,均为3~5a的周期;(3)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设是导致输沙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径流量的变化与降水的变化规律较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红霞  刘雨洁  隋兵  周清  段良霞  朱星龙  
为了解湖南省湘、资、沅、澧四水流域近60年输沙变化特征及其对降雨、径流和人类活动变化的响应,对四个流域降雨量、径流量和输沙量进行了趋势、突变及周期性分析,并量化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输沙量变化的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1)四个流域年降雨量、暴雨量及径流量(澧水除外)均呈上升趋势,而输沙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2)各流域内降雨量、径流量和输沙量年代间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但变化幅度不相同;(3)四个流域降雨量和径流量均未发生显著突变,但湘江和资江流域、沅江和澧水流域输沙量分别在1998与1994年发生减少的显著突变;(4)湘江流域降雨量和输沙量的第一主周期与径流量的第二主周期一致,为53-55年;资江和沅江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的第一主周期为35-36年,与降雨量的第二主周期43年接近;澧水流域降雨量和径流量的第一主周期与输沙量的第三主周期一致,为53-55年;(5)在基准期,四个流域的降雨量、径流量和输沙量存在协同趋势,而在变化期,降雨、径流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输沙量较基准期显著减少,趋势协同性逐渐异化,人类活动是四水流域输沙减少的主要因素。大坝建设和水土保持措施的配置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流域输沙量,人类通过合理调控能在一定程度上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社会经济及改善生态环境。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陈傲雪  曲晨晖  牟村  刘帅  廖小雯  贺勇  吴磊  
【目的】湖南省沅水流域古树名木众多,研究其资源特征可为古树名木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传统分析与GIS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沅水流域古树名木资源组成和空间分布格局,并分析古树名木分布与地形、水文、传统村落3种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沅水流域共有古树名木92 544株,隶属于67科173属428种,树种以乡土树种为主,枫香树的数量最多。其中一级古树占比3.12%,二级古树占比11.14%,三级古树占比85.54%。从生长势来看,93.28%的古树名木生长状况良好。从生长位置来看,52.84%的古树名木生长在乡村街道,45.79%的古树名木生长在远郊野外,城区、风景名胜古迹区及历史文化街区中古树名木数量较少,占比为1.37%。一、二级古树中衰弱和濒危株的比例相对三级古树较高。风景名胜古迹区中的古树名木生长状况最好,衰弱及濒危株占比最少,为2.70%。历史文化街区中衰弱及濒危株占比最多,为17.95%。乡村街道衰弱及濒危株占比仅次于历史文化街区,为7.85%。从空间分布格局上看,古树名木呈明显集聚型分布,分布主趋势方向为“西北-东南”向,在保靖县西北部、保靖县与吉首市交界地带、辰溪县东南部、新晃县与芷江县交界地带以及通道县西部形成了5个高密度分布区。从古树名木空间分布与不同因素的关系来看,海拔为300~599 m、坡度为5°~14°时古树名木分布数量和种类最多,南、东南坡向及中部坡位分布数量最多,西北、东南坡向及下部坡位分布的种类最多。古树名木数量分布与到河流的最近距离关系呈现极性负相关,且和传统村落的分布密集区有明显的重叠关系。【结论】沅水流域古树名木资源丰富,其分布与地形、水文及传统村落等因素有关,在未来的工作中应对古树名木进行更科学的保护和利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友生  余新晓  贺康宁  张振明  信忠保  李庆云  
本文以1962-1989年水文资料和雨量站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藉河流域水沙的季节及年际变化规律,并且对降雨与人类活动导致的年径流泥沙变化影响进行了估算。研究结果表明,藉河流域水沙年内分配极不均匀,7-10月径流量占全年的61.6%,6-9月泥沙量占全年的87.9%;水沙年际变化剧烈,输沙量和径流量的变差系数分别为0.725和0.573,输沙量年际变化强于径流年际变化;径流与泥沙在多年变化中均呈先下降后平缓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藉河流域径流泥沙量衰减,主要是水土保持措施发挥了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伯华  尹莎  刘沛林  窦银娣  
为合理开发和保护传统村落,通过Arc GIS空间分析工具,分析了湖南省101个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湖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从市州尺度来看,湖南省传统村落的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湘西土家族自治州、郴州、永州、怀化、邵阳五市;传统村落在五大地理区域中集中分布均衡性较低,最集中的为湘西地区,其次是湘南地区;相对封闭的区域环境、险要的地形、不太便利的交通以及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等因素,都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了重要条件,成为影响湖南传统村落分布的重要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邓楚雄  李民  宾津佑  
基于全国四次人口普查数据,运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人口分布指数等,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探究湖南省1982—2010年人口分布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82年以来,湖南省人口密度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并以高值区为核心圈层梯级递减,高值区范围扩大,中值区范围缩小,低值区范围基本保持不变;(2)在人口增速总体趋缓的背景下,同一时期人口密度低、中、高值区人口增长速度依次递增,人口分布地区差异扩大;(3)人口分布的空间自相关性不断增强,冷热点格局基本稳定,热点区有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潘国言  龙方  
利用1964-2008年湖南省生猪年出栏量的统计数据,运用线性趋势法、H-P滤波法和B-P滤波法,分别测度了湖南省生猪生产波动周期。研究结果表明,1964-2008年期间湖南省生猪生产出现了8次波动,且波动具有幅度大、大周期内有小周期、波谷深度有变浅趋势、扩张期短、收缩期长等特征。该结果是进一步研究分析湖南省历次生猪生产波动的深层次成因的必要基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思文  胡希军  陈琳  金晓玲  汤佳  罗紫薇  韦宝婧  
沅水流域古城镇的规模、兴衰都与水运有着密切的联系。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和SPSS统计工具,对筛选出满足四个条件的233个古城镇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湖南沅水流域古城镇沿辐聚状水系呈叶脉分布,具有多中心集群分布趋势,由流域东北部向西、北部递增的特征明显;古城镇职能类型呈“条带状与团块状并存”分布格局。(2)219个古城镇分布在与航道距离15 km的范围内,占94%,体现出极强的航道依赖性。(3)湖南沅水流域古城镇的空间关联以正相关类型为主,总体为“干支流沿线热,与航道距离远冷”;热点区多分布于支流航道交汇处,即沅水干流、酉水、武水、辰水航道,空间集聚性较强;1985年古城镇的空间关联以负相关类型为主,空间异质性特征较强。(4)资源禀赋是影响沅水流域古城镇分布的基础性因素;基于区位和水运条件,古城镇形成并逐步演化出军事、政治、商贸等职能;随着城镇集聚、职能类型的丰富,军事、政治、商贸职能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探寻湖南沅水航道沿岸古城镇的分布规律及历史文化特性,对古城镇的发展及多重文化保护提出建议,以期为今后沅水流域古航道的航运复航及古城镇振兴等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彭俊  
运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鄱阳湖流域赣江外洲站、抚河李家渡站、信江梅港站、饶河虎山站和修水万家埠站1950~2012年径流量和1956~2012年输沙量的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探讨了水沙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鄱阳湖流域五大河流水沙的趋势变化特征相异,除李家渡站径流无明显趋势变化外,其余各站均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未超过α=0.05显著性检验临界值);外洲站、梅港站和李家渡站输沙量呈减少的趋势变化,且1985年以后呈显著的减少趋势,而虎山站和万家埠站输沙量在1965~1999年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1999年以后才开始减少;(2)入湖总水量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展  廖小平  李春华  杨灿  阳莎莎  李伊涵  
利用湖南省2008—2018年县域行政单元农业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与面板Tobit回归模型,结合空间相关性分析方法,对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异质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在研究期内湖南省县域农业生态效率呈现波动中上升的趋势,整体处于中等效率水平;空间变化呈现自西向东递减、自南向北递增趋势,且南北差异大于东西差异。(2)从全局空间自相关性来看,除2009—2010、2015—2017年外,湖南省县域农业生态效率呈现正相关特征和波动性空间集聚现象;从局部空间分异来看,处于空间正相关的县域的数量在研究期内逐年下降,区域农业生态效率的集聚性呈现递减趋势。农业生态效率高高(HH)集聚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北部和东部部分地区,空间上有明显的向邻接地区扩散的趋势;低低(LL)集聚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南部和西部地区。(3)不同尺度的农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差异明显,其中,农民可支配收入和人口数量对农业生态效率产生正向影响,自然灾害对农业生态效率产生负影响,GDP和城镇化率对农业生态影响在不同尺度具有不确定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贺小荣  易佳  
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格局有助于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经济的发展。用Excel工具以及Arc GIS软件对湖南省97项国家级和37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和归纳,并对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可视化分析,最后揭示了影响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因素。研究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果显示:项目在类型结构上主要以传统戏剧为主;从整体上看,分布形成了1个点状高密度集聚区、1个片状高密度集聚区、2个带状中等密度集聚区;从市域层面上看,14个地市非遗项目集聚特征明显,在数目、类型上分布不均衡;从时序空间分布格局看,呈现出以湘西、湘东等地为主的非遗集聚中心向各地区均匀分散的方向演化的特征;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产生影响。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曾慧子  张超  赵鸣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广、实施的时代背景下,传统聚落的保护和发展引发了极大的关注。传统聚落作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凝聚的丰富的人居环境建设智慧有待发掘。本文以水系为线索,以湖南沅水流域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采用GIS空间分析法探讨区域内传统聚落选址与水系的相关性,结合历史影像分析传统聚落的平面、立面形态特征,探讨其内在机制,并基于上述特征,提出了水系影响下的传统聚落保护和发展策略,为当前传统聚落保护与更新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敬阳  肖化顺  龙时胜  龚召松  
【目的】我国栎类次生林资源丰富,其质量优劣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举足轻重。研究森林资源质量及其时空分异特征是科学经营、提质增量的关键。【方法】基于湖南省1989—2014年6期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建立了含林分生长潜力、林分结构和立地条件指标的栎类次生林林分质量评价模型,并按等距划分法将其定量评价结果划分为优、良、中、差、劣5个等级;结合湖南省"一湖四水"的流域分布特征,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研究分析了25年间各流域栎类次生林林分质量的变化规律,并按质量评价等级提出栎类次生林经营要点。【结果】1989—2014年,湖南省栎类次生林面积增加约56.99万hm2;通过林分质量评价模型得出,以流域为单元的栎类次生林林分质量综合得分值域为[0.261~0.483];林分质量时空分布变化表现为:优等栎类次生林分布于湘江流域,其他等级林分各流域均有分布;空间上,湘江流域、沅江流域、澧水流域栎类次生林林分质量相对较好,资江流域、洞庭湖流域栎类次生林林分质量较差;时间上,资江流域的栎类次生林质量等级(差)不变,其它流域栎类次生林质量等级由差发展为中。【结论】25年间,湖南省栎类次生林规模大幅增加,各流域栎类次生林质量仅体现中和差2个等级,林分质量整体较差。从质量等级发展过程来看,林分顺向演替明显,提质潜力大。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赛  汪雄  蒋子良  李荣荣  
文章基于湖南省14个地级市州的城市建设用地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湖南省2006—2016年建设用地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湖南省建设用地以年均2.68%的增长速度持续增长,湖南省建设用地结构规律性增强,结构系统向有序发展。(2)湖南省建设用地相对变化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建设用地相对变化率大的地区受环长株潭城市群和"泛珠三角"区域辐射效应强,与承接经济发达地区产业和资本转移的示范区有较好的重合性。(3)湖南省建设用地变化主要受经济发展、城镇人口数量增长及生活水平提高和城市道路完善等因素的影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秀杰  杨敏  崔海军  
论文以黄河中游潼关站汛期水沙序列(1952~2001年)为资料,运用小波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多时间尺度和趋势变化规律的分析。结论如下:①小波多尺度分析表明黄河中游汛期水沙具有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各种时间尺度在时域上分布不均匀,时间尺度不同,径流量、输沙量所处的丰枯阶段不同;②小波方差分析表明汛期径流量的变化周期主要是25年,其次是11年和3年;而汛期输沙量的变化周期主要是12年,其次是25年和5年;③趋势上,径流量的变化趋势比较复杂,在整个过程中,有升有降,而输沙量序列的整体趋势是下降的。由此可见黄河中游汛期径流量与输沙量并不是同步变化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