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51)
2023(7027)
2022(5821)
2021(5146)
2020(4271)
2019(9606)
2018(8929)
2017(16092)
2016(8881)
2015(9486)
2014(9120)
2013(9183)
2012(8639)
2011(7720)
2010(7769)
2009(6950)
2008(6769)
2007(5952)
2006(5346)
2005(4810)
作者
(27221)
(22906)
(22471)
(21774)
(14457)
(11204)
(10050)
(8990)
(8841)
(8071)
(8049)
(7906)
(7656)
(7358)
(7265)
(7122)
(6699)
(6699)
(6612)
(6581)
(5904)
(5831)
(5630)
(5380)
(5156)
(5089)
(4906)
(4854)
(4635)
(4612)
学科
(39953)
经济(39930)
管理(19087)
地方(17421)
(16621)
(12397)
方法(12283)
(11207)
(10998)
企业(10998)
数学(10923)
数学方法(10748)
中国(10272)
地方经济(9798)
农业(8935)
业经(7869)
(7039)
环境(6955)
(5093)
(5029)
(5028)
贸易(5017)
(4851)
金融(4850)
(4824)
资源(4803)
(4740)
关系(4592)
(4588)
生态(4502)
机构
学院(119589)
大学(119201)
研究(49018)
(45759)
经济(44667)
管理(42054)
理学(36186)
理学院(35585)
中国(35279)
管理学(34611)
管理学院(34383)
科学(34097)
(26514)
(26371)
(26173)
研究所(24271)
业大(22517)
中心(22386)
(20553)
农业(20352)
(20347)
(20255)
(19390)
(19351)
师范(19172)
北京(16433)
师范大学(15785)
(15718)
财经(15505)
研究院(15136)
基金
项目(89920)
科学(70738)
基金(63836)
研究(62670)
(58535)
国家(58133)
科学基金(48334)
(39177)
社会(38782)
社会科(36745)
社会科学(36732)
基金项目(34489)
自然(32553)
自然科(31673)
自然科学(31665)
(31287)
自然科学基金(31029)
教育(27609)
资助(24745)
编号(24389)
重点(22134)
(21724)
成果(18836)
课题(18533)
(18126)
计划(18089)
(17579)
科研(17571)
发展(16843)
科技(16690)
期刊
(53270)
经济(53270)
研究(34792)
中国(27911)
学报(24687)
(23087)
科学(22448)
大学(18307)
学学(17279)
农业(15703)
教育(14923)
(13816)
管理(13697)
资源(10309)
技术(9942)
林业(9663)
业经(9546)
(9238)
(8603)
金融(8603)
经济研究(7746)
科技(7146)
问题(7146)
业大(6843)
(6827)
财经(6657)
统计(5947)
(5733)
(5712)
(5645)
共检索到1868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敬阳  肖化顺  龙时胜  龚召松  
【目的】我国栎类次生林资源丰富,其质量优劣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举足轻重。研究森林资源质量及其时空分异特征是科学经营、提质增量的关键。【方法】基于湖南省1989—2014年6期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建立了含林分生长潜力、林分结构和立地条件指标的栎类次生林林分质量评价模型,并按等距划分法将其定量评价结果划分为优、良、中、差、劣5个等级;结合湖南省"一湖四水"的流域分布特征,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研究分析了25年间各流域栎类次生林林分质量的变化规律,并按质量评价等级提出栎类次生林经营要点。【结果】1989—2014年,湖南省栎类次生林面积增加约56.99万hm2;通过林分质量评价模型得出,以流域为单元的栎类次生林林分质量综合得分值域为[0.261~0.483];林分质量时空分布变化表现为:优等栎类次生林分布于湘江流域,其他等级林分各流域均有分布;空间上,湘江流域、沅江流域、澧水流域栎类次生林林分质量相对较好,资江流域、洞庭湖流域栎类次生林林分质量较差;时间上,资江流域的栎类次生林质量等级(差)不变,其它流域栎类次生林质量等级由差发展为中。【结论】25年间,湖南省栎类次生林规模大幅增加,各流域栎类次生林质量仅体现中和差2个等级,林分质量整体较差。从质量等级发展过程来看,林分顺向演替明显,提质潜力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帅玲  龙时胜  曾思齐  杨盛扬  
【目的】构建湖南栎类次生林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为其经营措施和生长收获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湖南省6期国家连续清查数据(1989—2014年)中以栎类为优势树种或主要树种的样地为研究对象。选用7种常用的生长理论方程,以林分断面积为因变量,年龄为自变量构建基础模型。通过评价指标选出最优基础模型,构建含有地位指数、林分年龄和林分株数的混合效应模型(林分株数为随机变量)和参数化模型(林分株数为连续变量),比较基础模型、混合效应模型和参数化模型拟合效果的差异。【结果】3种模型的预估精度由高到低为:参数化模型(98.36%)、混合效应模型(97.71%)、基础模型(92.84%),最终将参数化模型作为湖南栎类次生林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在林分年龄、林分株数及地位指数中任意两个影响因素相同时,林分断面积总生长量(林分断面积5 a的生长量)随着另外一个因素的增加而增加,且密度越大,相邻两个密度的断面积总生长量差距越小;5 a的生长量到最大值后密度越大生长量减少速度越快;其他因素相同时,林分株数越多,生长量最大值出现的越早(20 a),地位指数越大,断面积5 a的生长量越大。【结论】以林分株数为连续变量的参数化模型生成的湖南栎类次生林林分断面积总生长量曲线、5 a的生长量曲线符合林分生长规律,且预测精度较高,可以为湖南栎类次生林的经营措施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向云波  谢炳庚  郭湘  
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5个方面,选取18个单项指标,构建耕地利用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结合GIS和空间自相关技术,分析近50年湖南省耕地利用绩效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1963—2009年湖南省耕地利用绩效呈现"缓慢下降—波动缓增—加速增长"的阶段性发展趋势,即1963—1977年处于缓慢下降阶段;1978—1999年表现为波动增长阶段;2000—2009年处于加速增长阶段。湖南省耕地利用绩效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快速增长为主要特征,各子系统呈现不同的演变特征。2从空间分异规律看,2009年湖南省各县耕地利用绩效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呈现集簇分布的空间特征。耕地利用绩效较高水平县域多集中分布在长株潭和洞庭湖地区;大湘西地区多数县域耕地利用绩效处于低水平状态。3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基础条件和区位条件是湖南省耕地利用绩效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邱子阳  何海梅  黄朗  朱光玉  
【目的】林分空间结构是影响幼树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因子之一,研究林分空间结构对林下幼树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规律,可为提高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和进行合理的森林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湖南省宁乡县青羊湖林场、郴州市五盖山林场、平江县芦头林场、益阳市龙虎山林场以及桑植县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内设置并调查了49块20 m×30 m的栎类天然次生林典型样地。以混交度、树冠指数、开敞度和聚集指数来描述林分空间结构,以Margalef指数、Auclair&Goff指数和Pielou指数来描述幼树物种多样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法和典型相关分析3种方法探索乔木层空间结构对林下幼树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规律。【结果】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混交度对丰富度指数Margalef影响极其显著(P <0.01);对于多样性指数Auclair&Goff指标,树冠指数对其影响显著(P <0.01),说明林分空间结构与幼树物种多样性在整体相关程度极显著,典型载荷分析结果指出,混交度和树冠指数是幼树物种多样性的关键因素;4)由上述3种统计方法的分析结果可知,混交度和树冠指数是影响湖南栎类天然次生林幼树物种多样性的主要驱动因子。【结论】混交度和树冠指数是影响湖南栎类天然次生林幼树物种多样性关键林分空间结构因子,因此可以通过调控树种混交程度和冠层结构改变林分结构的混交度和树冠指数,从而促进其天然更新,达到保护和丰富其幼树物种多样性的目的。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杜雪  白彦锋  杜志  孟京辉  
【目的】本研究以湖南省马尾松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在现有生长模型的支持下,对备选均衡曲线进行筛选,最终甄别出最优均衡曲线,作为马尾松天然次生林经营的量化导向目标。【方法】本研究首先在综合分析马尾松天然次生林结构的基础上,依据湖南省马尾松天然林林分状况以及以往的研究结果,胸高断面积(B)的取值拟选择35、40和45 m_2/hm_2;连续两个径阶的林木株数比值(q值)选择1.2、1.3、1.4、1.5、1.6、1.7;最大保留径阶(D_(max))的取值选择40、45和50 cm,构建了54条潜在的基础均衡曲线簇。并在所构建的可变概率转移矩阵模型的支持下,对基础均衡曲线簇进行了模拟,筛选出最优均衡曲线。【结果】转移矩阵模型支持下的80年的模拟结果显示均衡曲线12(B为35 m_2/hm_2,D_(max)为45 cm,q为1.7)在蓄积年生长量、蓄积量、采伐木平方平均直径以及树种组成稳定性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在达到均衡结构时,具有最大的蓄积量年增长量(iv),iv为1.18 m_3/(a·hm_2),同时该均衡曲线的其他评价指标也表现较为优秀,观测株数偏离均衡株数的方差值var为0.12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慧  李嘉琛  刘江龙  
【目的】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而乡村旅游重点村是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规律的探析,揭示影响重点村空间分布规律的因素,可以为湖南省乡村旅游空间布局规划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以129个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样本,借助ArcGIS Pro2.8软件,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和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在空间分布上趋向于聚集分布,以长沙市与岳阳市的交界处最为聚集,在长沙市与湘潭市的交界处、益阳市东南部也呈现出一定的聚集状态,在怀化市东部有一个聚集次中心。三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在空间分布方向上存在较高的一致性,均沿西北—东南方向分布且分布范围较大。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在各地级行政区的分布总体较为均衡,在县级行政区以及各流域、板块中分布并不均衡。旅游资源是影响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的首要因素,有95个村分布于距离A级景区15 km的范围内,占73.64%。自然环境(海拔、坡度)与交通可达性同样影响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86%的村庄都位于海拔600 m以下的地区,超过半数的村庄所在地坡度小于10°,105个村在主要公路10 km缓冲区范围内,占总数的81%。各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人口密度对于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的影响有限。【结论】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聚集性特征,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状况。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钟洋   郭昕蔚   谭思思  
文章采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了2021年湖南省14个市(州)养老设施的POI样本点数据,并基于ArcGIS进行坐标和投影转换,实现数据的可视化表达。进一步运用最邻近分析和核密度分析,探讨湖南省养老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依据一致性系数计算公式,探究湖南省14个市(州)养老资源的集聚程度,最后运用地理探测器方法探测湖南省各市(州)养老设施的空间分异成因。研究发现:(1)湖南省养老设施整体最邻近指数约为0.613,呈现显著集聚的分布状态,分布密度总体上“东密西疏、北密南疏”。(2)湖南省各市(州)的养老资源一致性在地域上分异明显,养老资源投入与老年人口分布表现出弱协调性。(3)地理探测器的因子探测结果显示,老年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医疗保健设施数是影响各市(州)养老设施数量分布的主要因素,其中老年人口数是最直接的原因,直接决定着养老设施的建设问题。(4)地理探测器的交互探测结果表明,养老设施的分布受多个因子的共同作用,老年人口数量与其他因子叠加后能够对养老设施的空间分异产生更强的解释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焦胜  吴寿盛  韩宗伟  彭科  
突破工业发展与污染治理间的行政壁垒,对区域经济转型与环境保护协同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湖南省2007、2012、2017年面板数据,利用地理集中度指数、标准差椭圆、面板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湖南省工业集聚和水污染程度的时空演变特征与计量关系。研究表明:(1)工业集聚维持“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水污染程度空间分布由“多点极化”演变为以湘东北为核心向外逐渐递减。(2)工业集聚与水污染程度同步耦合效应总体稳定显著,空间错位现象局部波动变化,2017年长沙、湘潭、岳阳为高—高耦合型式,减排任务艰巨。(3)工业与水污染影响范围随时间推移分别呈现收缩与扩张趋势。(4)工业集聚度每提升1%,水污染程度下降0.85%,上游水污染状况等因素抵消了工业集聚的减排效果。鉴于此,湖南省应有机统筹“四大板块”与“五大流域”的产业及环境政策,加强流域上下游工业与污染的协同管理,重点清退湘东北及其上游地区的落后产能。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光伟  毛德华  张旺  许滢  张明  
采用复小波变换和M-K非参数检验的方法分析了湖南省四水流域主要控制站1951~2011年径流量与输沙量周期规律和突变特征。结果表明:(1)湖南四水径流量存在多个波动增加和波动减少的波动变化现象,但无显著变化趋势;而输沙量虽然有一定的波动,但总体上呈波动减少变化态势,而且下降趋势较显著;(2)湘潭站、桃江站和桃源站径流量和输沙量存在20~25a的第一主周期,而石门站径流量和输沙量的第一主周期不具有一致性,径流量主周期为2a,输沙量主周期为13a,但其径流量和输沙量第二、三主周期变化规律相吻合,均为3~5a的周期;(3)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设是导致输沙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径流量的变化与降水的变化规律较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红霞  刘雨洁  隋兵  周清  段良霞  朱星龙  
为了解湖南省湘、资、沅、澧四水流域近60年输沙变化特征及其对降雨、径流和人类活动变化的响应,对四个流域降雨量、径流量和输沙量进行了趋势、突变及周期性分析,并量化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输沙量变化的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1)四个流域年降雨量、暴雨量及径流量(澧水除外)均呈上升趋势,而输沙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2)各流域内降雨量、径流量和输沙量年代间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但变化幅度不相同;(3)四个流域降雨量和径流量均未发生显著突变,但湘江和资江流域、沅江和澧水流域输沙量分别在1998与1994年发生减少的显著突变;(4)湘江流域降雨量和输沙量的第一主周期与径流量的第二主周期一致,为53-55年;资江和沅江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的第一主周期为35-36年,与降雨量的第二主周期43年接近;澧水流域降雨量和径流量的第一主周期与输沙量的第三主周期一致,为53-55年;(5)在基准期,四个流域的降雨量、径流量和输沙量存在协同趋势,而在变化期,降雨、径流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输沙量较基准期显著减少,趋势协同性逐渐异化,人类活动是四水流域输沙减少的主要因素。大坝建设和水土保持措施的配置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流域输沙量,人类通过合理调控能在一定程度上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社会经济及改善生态环境。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向博文  曾思齐  甘世书  龙时胜  刘洵  
以湖南省国家森林连续清查中栎类为优势树种的样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空间结构指数结合生长量选取合适的间伐木,为湖南栎类次生林的结构调整提供优化方法。运用邻域分析方法对每一个样地创建Voronoi图,分析林分空间结构特征。根据全混交度、角尺度、大小比数、竞争指数4个主要空间结构指数并运用乘除法的思想构建综合空间结构模型。根据每一株林木的综合空间结构指数选取合适的间伐木进行优化。用相容性林分生长收获模型模拟最优断面积,用最优的断面积控制间伐量,使得林分被间伐后,其生长活力能得到提高,在样地结构优化的同时达到提质增量的目的。以2 277号样地为例,根据模型确定样地间伐木为21株,株数间伐强度为16.27%,且间伐后的林分树种个数与径阶个数都未减少;间伐后的林分全混交度提高3.70%,林分整体竞争强度降低31.74%,林分的角尺度降低0.46%,林木的分布格局趋于随机分布,林分空间结构指数增加160.12%,使得林分的空间结构得到大幅的改善。林分的结构越合理,稳定性就越高,发挥的功能作用就越多。本研究以湖南栎类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在提出林分空间结构优化目标的基础上,结合了生长量的优化,构建林分间伐空间结构优化模型和每个年龄段的最优断面积预测曲线,为栎类次生林空间结构优化调控和林分提质增量措施的制定奠定理论基础。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子卫   肖化顺   龙时胜   曾思齐   孙华   吴小群  
【目的】划分栎类次生林自稀疏结构单元,是应用林分自稀疏发生规律开展栎类次生林经营的基础性工作。【方法】以湖南省2009年和2014年两期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中6块栎类次生林样地为数据源,使用3种林分空间结构单元划分方法,分别得到若干个结构单元,计算各结构单元内林木的株数密度和平均胸径,建立Reineke密度指数模型,比较模型的拟合效果和检验效果。【结果】方法 1、方法 2和方法 3所得样本拟合的自稀疏边界线R~2分别为0.882、0.780、0.893;RMSE分别为0.180、0.229、0.169;方法 3的拟合效果最好。3种方法的检验结果中,方法 3对自稀疏判断的正确率为72%,检验效果较好;其余2种方法均低于50%。【结论】3种结构单元划分方法中,方法 1忽略了距离死亡木较远的样木;方法 2没有考虑位置不同的样木对死亡木影响的差异;方法 3(Voronoi图+样圆权重法)更为完整地统计了对自稀疏有影响的样木,并区分为Ⅰ类样木和Ⅱ类样木,分别计算权重,分析其对死亡木影响的差异。方法 3是一种考虑了林木空间分布差异,同时还依据对死亡木影响大小区分样木类别的林分空间结构单元划分方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陈傲雪  曲晨晖  牟村  刘帅  廖小雯  贺勇  吴磊  
【目的】湖南省沅水流域古树名木众多,研究其资源特征可为古树名木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传统分析与GIS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沅水流域古树名木资源组成和空间分布格局,并分析古树名木分布与地形、水文、传统村落3种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沅水流域共有古树名木92 544株,隶属于67科173属428种,树种以乡土树种为主,枫香树的数量最多。其中一级古树占比3.12%,二级古树占比11.14%,三级古树占比85.54%。从生长势来看,93.28%的古树名木生长状况良好。从生长位置来看,52.84%的古树名木生长在乡村街道,45.79%的古树名木生长在远郊野外,城区、风景名胜古迹区及历史文化街区中古树名木数量较少,占比为1.37%。一、二级古树中衰弱和濒危株的比例相对三级古树较高。风景名胜古迹区中的古树名木生长状况最好,衰弱及濒危株占比最少,为2.70%。历史文化街区中衰弱及濒危株占比最多,为17.95%。乡村街道衰弱及濒危株占比仅次于历史文化街区,为7.85%。从空间分布格局上看,古树名木呈明显集聚型分布,分布主趋势方向为“西北-东南”向,在保靖县西北部、保靖县与吉首市交界地带、辰溪县东南部、新晃县与芷江县交界地带以及通道县西部形成了5个高密度分布区。从古树名木空间分布与不同因素的关系来看,海拔为300~599 m、坡度为5°~14°时古树名木分布数量和种类最多,南、东南坡向及中部坡位分布数量最多,西北、东南坡向及下部坡位分布的种类最多。古树名木数量分布与到河流的最近距离关系呈现极性负相关,且和传统村落的分布密集区有明显的重叠关系。【结论】沅水流域古树名木资源丰富,其分布与地形、水文及传统村落等因素有关,在未来的工作中应对古树名木进行更科学的保护和利用。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朱毓莹   周浩  
湖南省耕地“非粮化”现象日趋凸显,揭示其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机制、提出“非粮化”缓释策略,对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及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3—2020年湖南省地理空间属性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从县域尺度探析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格局及驱动机理,并提出缓释策略。结果表明:1)湖南省耕地“非粮化”水平整体波动上升,粮食安全情势不容乐观。2007—2017年耕地“非粮化”水平较前一阶段小幅度下降,2018—2020年耕地“非粮化”水平增幅明显;2)县域耕地“非粮化”水平空间差异特征明显,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格局,并在年际间表现出由四周向中部聚集的态势,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集聚效应,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于凤凰县、泸溪县、麻阳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等地;3)粮食单产为耕地“非粮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地势起伏度的驱动程度最低,二者交互驱动力对“非粮化”的解释度达93.2%。基于此,未来湖南省应开展差异化的区域“非粮化”管控对策、提高粮食产出水平、增加农民经济收益,以针对性地缓解耕地“非粮化”趋势。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朱毓莹   周浩  
湖南省耕地“非粮化”现象日趋凸显,揭示其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机制、提出“非粮化”缓释策略,对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及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3—2020年湖南省地理空间属性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从县域尺度探析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格局及驱动机理,并提出缓释策略。结果表明:1)湖南省耕地“非粮化”水平整体波动上升,粮食安全情势不容乐观。2007—2017年耕地“非粮化”水平较前一阶段小幅度下降,2018—2020年耕地“非粮化”水平增幅明显;2)县域耕地“非粮化”水平空间差异特征明显,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格局,并在年际间表现出由四周向中部聚集的态势,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集聚效应,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于凤凰县、泸溪县、麻阳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等地;3)粮食单产为耕地“非粮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地势起伏度的驱动程度最低,二者交互驱动力对“非粮化”的解释度达93.2%。基于此,未来湖南省应开展差异化的区域“非粮化”管控对策、提高粮食产出水平、增加农民经济收益,以针对性地缓解耕地“非粮化”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